歌德学院

歌德学院学费:0人民币

歌德学院官网: 暂无官网

学校性质:暂无

创办时间:1848年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542人

暂无 托福要求(分)

暂无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未公布

货币兑换流程

1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2

关注公众号

3

点击“外币兑换”

4

使用手机登录

5

填写订单信息

6

填写补充信息

7

支付-下单完成

8

到店取钞

【简介】 歌德学院

歌德学院是一所私立寄宿学校,针对学术能力优秀的学生,提供1至12年级的课程。主要针对财力有限的家庭,包括单亲或只有一个监护人的家庭。所有学生都有资格获得全额奖学金,参加学校的优秀学术课程,并居住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占地43英亩的校园中,校园非常安全。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音乐,社区服务和费城的文化娱乐生活。根据学校表现、推荐、测试、访问和采访,学校招收符合申请资格的学生。

【专业】 歌德学院

  • 歌德学院相关问题

    北京歌德学院

    据说那儿师资力量非常之好.

    以及,你的问题放错地方了呃...
    应该去"外语/德语"版里提问哦.

    查看全部
  • 歌德学院在中国哪些城市有啊?

    中国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重庆、西安歌德语言中心),其主要职能是德语教学,同时承载德语教师培训、提供歌德学院一部分考试,以及积极参与中德文化交流活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查看全部
  • 歌德学院怎么样?

    貌似是新开张bai的,比一du般的培训班zhi还是好一些
    南大有dao一个法学的项目是和德回国有合作答的,应该南大好一点吧。
    不过最正规最有名的德语培训还是上海同济大学的留德预备部,歌德学院的中国分部就设在同济。

    南京金陵翻译院比南京学德语歌德学院应该好一些,那里的小语种都有教。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查看全部
  • 北京歌德学院地址

    北京歌德学院官网:http://www.goethe.de/ins/cn/pek/zhindex.htm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号
    数码大厦B座17层

    查看全部
  • 上北京歌德学院需要哪些条件

    没什么条件限制。
    只要你愿意都可以。
    足够的时间,学习的决心。我想这些都是必须的。

    查看全部
  • 歌德学院相关资讯

    歌德学院的前世今生

    经历了两次大战后,德国走上了和平发展之路。以此为背景,1951年歌德学院成立,其前身为德意志科学院。作为德国外交部的附属机构,歌德学院的第一项任务是在德国培训德语教师。它在1953年开设了第一个语言课程,此后承担起在国外讲授德语的任务。1959-1960年间,在外交部艺术司的推动下,歌德学院渐渐接管了德国所有海外文化机构。1970年,在其时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影响下,“文化扩展”成为歌德学院的行动指南。

    到1971年,歌德学院已在国内建立了17所分院,并在世界上58个国家设了108所分院与30个附属单位,总部位于慕尼黑。1976年,外交部与歌德学院签订了总体协议,歌德学院因此成为独立的文化组织。1980年,歌德学院在国内调整布局,将分支机构由小镇移向高校集中的城市。1989-1990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歌德学院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东欧,在那儿建立了许多分院。

    1999年以来,由于经费缩减,曾有30多所分院被关闭。美国9·11事件之后,歌德学院启动了“与伊斯兰国家进行对话”的项目,致力于在相关地区重建几年前关闭的分院。2001年元月,歌德学院与由联邦新闻局资助的国际交流中心合并,取名“歌德学院国际交流中心”。2003年6月,这个合并后的机构又重新使用歌德学院的名称。

    2004年,歌德学院在本土有16个分院,在海外79个国家有128个分院。其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德国、列支敦士登、奥地利;作为官方语言之一,比利时(与法语、荷兰语并列) 、卢森堡(与卢森堡语、法语并列)、瑞士(德语75 %)(与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士语并列)。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按使用人数排列):巴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根廷、南蒂罗尔、巴拉圭、波兰、澳大利亚、匈牙利、比利时。

    歌德学院的主要工作可概括为语言培训、文化活动和资讯服务三大项。至2011年,歌德学院在全球93个国家设有149所分院,其中国外136所,国内13所。国外办事处10个,德国文化交流团体160个(其中歌德中心34个,德语阅览室、学习与信息中心与合作图书馆共计87个)。此外,还设有教材中心185个,语言学习中心56处,授权测试合作机构334个,各种大小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共计981个。截至2011年,歌德学院共有雇员2997人,其中国外分院2273人。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正式成立于1988年11月1日。在世界范围内140多家歌德学院中,北京分院的地位曾经非常特殊。在建院初期,根据德中两国的建院文化协定,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工作仅限于德语语言促进方面。学院落户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中,并设有一名由中国教育部指定的中方副院长。中国教育部负责监管学院语言教学有关的业务工作。

    1994年开始,歌德学院逐步开展文化交流和信息资讯服务工作,1999年起,歌德学院在上海、广州、北京先后设立了德语资料室和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2003年又在上海德国总领事馆设立文化教育处,负责歌德学院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工作。2003年,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搬出北外,建立了新校址。设有现代化的教室、图书馆和学习中心,共有雇员34人。截止2007年歌德学院共培训中国学员1.2万人。与60多所中国高校合作开设日尔曼语系,高校学习德语的学生已经超过24000人。还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第一部中国自己的德语教材《点击德国》。学院与北京西城区图书馆、重庆沙坪坝区图书馆、西安的陕西省图书馆等结为合作伙伴,在图书馆里设立德文图书阅览室,或学习中心,或德语角。

    1993年以来,学院陆续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内容涵盖文化、艺术、科学、体育、政府事务等各个方面。如2007年推出了“德中同行”,跨度长达3年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一直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结束时才落下帷幕。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杭州、广州等省会城市。活动主题为“城市发展”,内容丰富多彩一一德国新图书馆模型建筑展,莱比锡音乐厅管弦乐队与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的音乐会、流行组合“我们是英雄”演唱会、斯图加特国立芭蕾舞团的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新莱比锡画派作品展、德国电影节、多媒体艺术家大型装置展、德中时装研讨会、对外德语教学国际大型研讨会等。北京歌德分院被誉为“北京城里的德语之花”。

    查看全部
  • 百名外国人看中国:专访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柯理博士

    虽然了解中国、能说中文、甚至生活习惯变得中国化的老外越来越多,但能称得上“中国通”的外国人还是相当罕见的。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柯理博士就是其中一员。

    出生于1971年的柯理博士曾在慕尼黑和成都攻读汉学,中文对他来说,早已跟母语没有太多区别。而且,他的专业是中国文学史,即使在中国也属冷门,博士论文是晚清文学方向。

    毕业后,柯理博士曾经在慕尼黑大学的亚洲学系教授汉学,与此同时继续他对中国电影和文学的研究。他甚至还出版过一本关于中国作家苏童的专著《重新诠释中国:苏童作品中过去与现代的关系》。

    2005年增至2010年,柯理博士又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工作,2016年被任命为院长。近期,他于北京接受《中国日报》专访,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记者(以下简称记):歌德学院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德国与所在国的文化交流。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文化交流”这个概念的呢?

    柯理(以下简称柯):在我看来,文化交流更多的是把不同国家同一行业的人组织在一起,这样他们能互相了解对方在做什么、做得如何。在艺术行业,尤其如此,比如我们会组织电影行业和剧场行业的从业者以及艺术家不定期交流。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文化机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互相展现、也互相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

    记:文化机构组织交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柯:文化交流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对于双方关系的长期投资。我们在组织文化交流的时候,一般是抱着服务者的心态,让艺术家当主角,我们负责听他们怎么说,并尽量满足他们所需要的。

    正如我说的,在文化交流中,文化机构主要作用就是一个平台,是为不同国家的文化传承者提供一个互动的空间。

    记:我注意到歌德学院是以德国伟大思想家、诗人歌德命名的。这是不是说明,你们很重视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柯:当然。回头看看自己的传统文化、看看自己的根,总是很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是传统文化博物馆,并不是要把传统文化封存起来。

    我们要做的是,应用传统文化解决今天遇到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年代的久远,而在于对今天遇到问题的参考意义。

    记:那么你觉得中国应当如何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呢?

    柯:中国有着相当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很多著名哲学家、艺术家、诗人,而他们的思想、作品又都千姿百态。中国现在有孔子学院,没准哪天还能开一个庄子学院(笑)……我认为,传统文化有很多方面,他们的意义在于给今天一个不同角度的思考,让我们更好地解决今天遇到的问题。

    记:那么你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自信呢?

    柯:这个我们可以在日常接触到的中国艺术家身上看到。他们的教育经历、背景、从事的艺术形式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明白自己身上共同的文化。比如,中国的戏剧,无论是昆曲还是京剧,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肢体语言特别丰富,这是与德国,甚至整个西方的剧作都不同的。

    如果一个人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他自然就会很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查看全部
  • 为什么孔子学院是以孔子命名,而不是孟子或者老子?

    在谈正题之前,先说个好玩的事,有位网友这样说:

    如果叫“孟子学院”,你是不是又会问为什么叫孟子?如果叫“老子学院”我倒是知道为什么,因为“老子愿意”!

    真是太有才了!

    要谈【孔子学院】,首先要来看德国的【歌德学院】

    也的确是这么回事,为什么不叫孟子学院,或者老子学院,或者墨子学院?

    想要谈这件事,首先要从德国的【歌德学院】的历史和来历说起。

    手动狗头~

    歌德学院的历史和来历

    在说孔子学院之前,必须要说到德国【歌德学院】。

    德国的第一所【歌德学院】始建于1951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外(德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德语语言教学、文化传播等等。

    除此以外,还通过介绍德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社会及政治生活的方面的信息,向国外(德国以外)展示一个绚丽多彩的德国。

    迄今为止,德国的【歌德学院】已经有分支机构144个(国外机构128个),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

    歌德

    歌德何许人也?

    歌德,全名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德国最伟大、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相信这2本著作,绝大部分人都读过吧?】

    所以德国采用了歌德来命名文化传播学院。

    那么回到我们的孔子学院,也是同样的道理。

    歌德

    孔子学院的历史和来历

    我国的孔子学院,跟【歌德学院】是同样性质的,并不属于大学或者学院,而是【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推广机构】。

    是由教育部和有关部门从2002年开始筹划,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正式成立于韩国首尔。

    【还有一种说法是,第一所孔子学院合作协议是在乌兹别克斯坦签署的。】

    之所以成立孔子学院,是因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影响在世界上进一步扩大,国际社会对汉学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汉语热”和“中国热”。那么我们中国成立类似【歌德学院】之类的机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01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的庆典活动

    为什么选择孔子命名

    之所以选择孔子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机构,是因为孔子(孔夫子)是我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其他海外华人均认可的,我国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注:“孔子”的英语为Confucius,即“孔夫子”】

    而孔子所主张的“和谐”、“和平”等儒家思想,既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是我国外交政策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

    虽然我国真正的文化内容要远远丰富于、多于孔子的思想内容,但是孔子作为代表性人物,他的地位既早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且他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悠久文化的本质。

    所以,用孔子来命名“孔子学院”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孔子》剧照

    补充:我国的孔子学院发展之快,令人乍舌。我们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走完了欧美强国几十年的路,目前。所以很多国家也提出了抵制“孔子学院”。

    截至2015年1月,分别有加拿大、美国、瑞典等几所大学相继宣布关闭孔子学院。

    在这儿,我想说,哼哼,你们害怕,就能阻止我们汉文化的发展吗?这不是螳臂当车吗?

    查看全部
  • 2020第二届星空艺术节|艺术无国界,包容不隔离

    新型冠状病毒使全球陷入困顿,2020年是人类承接巨大变化的一年,也是全球文明模式历经严峻考验的一年。“大封锁”与“例外状态”成为常态,东西治理模式分歧加剧,社会发展结构性不平衡凸显,许多机构与个体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生态异变频繁,自然灾难多发,这些,共同成为2020的底色。

    于疫情时代的不安中,星空艺术节——中国首个以包容性艺术(Inclusive Arts)为发展方向的非营利艺术节,选择回到包容性艺术的原点——包容。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包容性艺术尝试以艺术作为行动方法,连接不同群体,鼓励残障人士、老年人以及边缘群体的主体性发声与创作,鼓励社会公众与特需群体的共同协作与互相支持。2019年,身身不息联合77文创、British Council、WABC共同以“disability-led arts”(残障人士为表达主体的艺术)为主题,发起首届星空艺术节,与中国观众共同探讨包容性艺术的理念力与艺术力。2020年,在如此特殊的一年,星空艺术节与公益机构深度联结,以“包容”为主题,在全世界范围发掘优秀的包容性艺术作品,寻找艺术创新,创造艺术对话,交流包容性艺术的实践经验,同时,探索包容性艺术在中国本土的发展空间,以及与当地社群互动互助的模式。

    2020年7月25日-8月8日,第二届星空艺术节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再度起航,本届艺术节由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由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由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杭州自在空间、九天微星、千米迢迢协办,同时联合了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British Council、歌德学院,以及线上合作平台腾讯艺术与Bilibili参与,这些各方的支持与能量将共同呈现艺术节以及艺术节所承载的愿景——“艺术无国界,包容不隔离”。

    我们相信,艺术是不同时代意识的最佳体现,艺术为每个人创造了公共精神、沟通入口与互相理解的感性场所,在艺术的内在核心里,每一个生命回到了真正的平等;我们也相信,包容是人类得以延绵得以完整的推动力,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对包容的唤起,改变惯性的二元对立的认知框架。唯有包容,我们才可能共同抵达一个彼此能看见彼此、彼此可观照彼此的整体性的世界。

    第二届星空艺术节宣传片

    星空包容倡议书

    Inclusiveness Proposal

    第二届星空艺术节包容倡议机构

    第二届星空艺术节包容倡议大使

    演员 卢靖姗

    第二届星空艺术节包容倡议大使

    舞蹈家 刘岩

    包容倡议书即将发布

    敬请期待

    开幕式及开幕论坛

    Opening Ceremony & Forum

    2019年,第一届开幕论坛以“无障碍艺术”为主题,来自英方的四位讲者与来自中方的四位讲者给出了不同的经验与视角。从基于已成气候的“社会模式Social Model”而进行的无障碍艺术运动,从残障人士的创作者到专业的残障人士领导的剧院,从对包容性艺术的国际委约系统与成熟的艺术节运作,英方的四位讲者浓缩串联出了英国无障碍艺术的成果;从最高舞台奥运会到广西凌云县特殊教育学校,从国际超模的T台到将爱化作行动的艺术疗愈,中方的四位讲者以个人的际遇、天赋、专业共同成就了动人的奇迹与故事,展示了中国无障碍艺术领域的无限可能性。

    2020年,第二届星空艺术节在继第一届“无障碍艺术”的探讨基础上,将以“包容性艺术在中国”为议题,继续从政策、教育、文化艺术、公益、NGO几个角度来探讨包容性、融合、共生在中国的现状、机遇与挑战。论坛主题包括了“包容与社会变革”、“包容性艺术的公益实践”两个子议题。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将开幕式与开幕论坛融合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呈现,除了嘉宾讲者、媒体朋友,开幕式与开幕论坛同时对公众开放,欢迎报名。

    开幕论坛主题

    包 容 性艺术在 中 国

    时间:7月25日 14:00-16:30

    平台:腾讯会议

    无障碍设置:在线现场同时配有手语翻译、速记投屏以及实时英文翻译

    开幕式&论坛嘉宾:

    刘岩 包容倡议大使

    白莫迪(Mehdi Brit)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

    莫睿(Rehana Mughal) British Council中国区艺术总监

    杨士鹏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副院长、语言部主任

    张烈 清华大学无障碍研究院孤独症康复研究项目部主任

    苗世明 无障碍艺途WABC创始人

    陈嘉俊 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陈奕裕 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

    彭玉娇 乐益融社会工作事务所发展主任

    星空共创演出

    Live Performance

    | 盛 G A L A 会 |

    法国舞蹈作品《GALA/盛会》

    (首演于2015年)

    中国厦门版

    二十位不同背景、风格迥异的厦门居民

    重新定义舞蹈艺术的美

    7月31日 19:30 Bilibili 首演直播

    概念/导演:杰罗姆·贝尔

    助理:马克西姆·库尔维尔

    中国厦门版助理导演:肖竞,廖书艺,亨利克·内维斯

    中国厦门版制作人:葛慧超

    剧目介绍

    这是一场极具创意、大胆而又前卫的舞台表演,它并不追求极致的舞技,而是要令参加者运用身体的潜在能量,以舞蹈发挥想像力,肯定自身价值。二十位来自本地不同背景的舞者穿上各自的衣服踏上舞台,他们既有专业舞者,也有业余人士,各人以不同的身体姿态演绎自己的舞蹈,模糊了会跳舞和不会跳舞的界线,反思及重新定义舞蹈艺术的美学。

    《盛会》是杰罗姆·贝尔团队于2015年创作的作品。自2015年起,该作品先后于比利时、德国、法国、奥地利、葡萄牙、加拿大、瑞士、新加坡、英国、巴西、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在地演出,广受赞誉,目前仍以它适用范围极广及可激发多样艺术形式的灵活框架受到世界各国表演艺术行业的青睐。

    此次星空艺术节将邀请原创作团队制作《盛会》厦门版本,集结二十位背景和风格迥异的当地居民,除去考虑年龄、职业等多样性之外,星空艺术节还将参加过驰援湖北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纳入舞者范围内。舞者们将在舞台上演绎自己对于舞蹈的多样理解,展现普通中国人在后疫情时代蓬勃的精神风貌。不论是中法团队的合作,还是厦门当地这萍水相逢般的“舞台盛会”,都在当前全球疫情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绝的大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

    摄影 Josefina Tommasi,

    Museo de Arte Moderno de Buenos Aires

    导演介绍

    杰罗姆·贝尔(Jérme Bel),法国著名编舞家,曾多次受邀于当代艺术双年展和各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馆、第13届文献展、卢浮宫等)进行演出和放映。其中两部作品Véronique Doisneau和Shirtology被蓬皮杜国家现代艺术中心博物馆收藏。杰罗姆·贝尔定期受邀于各高等院校(早稻田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等)举办讲座。2013年,他与编舞家鲍里斯·夏尔马茨(Boris Charmatz)共同撰写了《电子邮件2009-2010》,并由Les Presses du Réel出版。

    2005年,杰罗姆·贝尔凭借《精彩必将继续》(The Show Must Go On)在纽约获得贝西奖。三年后,他与泰国舞蹈家Pichet Klunchun合作的《Pichet Klunchun和我自己》(Pichet Klunchun and Myself)获得了Routes Princesse Margriet文化多样性奖(欧洲文化基金会)。2013年,《残疾剧场》入选柏林戏剧节,并获瑞士 「现当代舞蹈创作奖」。

    Jérme Bel肖像摄影 Jasper Kettner

    摄影Bernhard Müller,

    Salzburg Sommerszene

    | 身体游牧计划 |

    《身体游牧计划/Body Nomadic》

    共创演出作品

    异质与诗意的身体力行

    以艺术点亮城市社区

    8月8日 15:00 Bilibili直播

    策划/编导:廖书艺

    策划:葛慧超

    制作:身身不息

    游牧艺术小组成员(第二回):王宣淇、陈欣頔、肖智仁、铁阳、苏薇

    剧目介绍

    “身体游牧计划”由身身不息发起,由身体游牧小组的观察者、艺术沟通者、能量触达者共同付诸行动,这是一项持续的、不断生成、以艺术作为社会文化行动方法的身体艺术项目。我们借用“游牧”的当代想象、身体力行的传统,从身体出发,重新进入城市,以流动艺术小组主动游走的方式,以即兴、接触即兴、声音与表演艺术现场、能量生成的方法,面向高度分化的城市空间与群体/个体类型,去创造异质性身体相遇、沟通的共同空间,以期形成新型的“族群”,新型的生活。

    身体游牧计划第二回将集结舞蹈编导、世界音乐家、舞者、影像艺术家以游牧的方式,深入厦门,探访厦门社区与厦门居民生活,既包含特需人群的社群空间,也将探访厦门本土文化、艺术、传统社区。在为期一周的游牧工作坊之后,8月8日将呈现由这些不同社群的参与者共同演绎的社区共创演出,同步bilibili在线直播。

    身体游牧计划第一回 摄影 Daisy

    星空线上展映

    Online Performance

    2020年第二届星空艺术节特别设置了星空线上展映版块,我们邀请了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四部包容性艺术的优秀作品,涉及残障人士、边缘群体、打工女性等议题。以剧场创作、即兴舞蹈、舞蹈电影等多种方式,呈现了这些群体内在的声音,在作品中触及“不可说之苦难”。同时,每部作品还设有主创创作分享。为方便听障人士观看,展映作品均添加场景音乐描述。

    British Council 推 荐 作 品

    UK

    | 虚幻 Artificial Things 之物 |

    Stopgap Dance Company 作品

    ※2019年荣获“舞蹈银幕”奖15分钟以上银幕编舞奖得主

    ※舞动、接触、呼吸,残障舞者与非残障舞者一起不断探索身体边界及其可能

    ※以身体之力刻画丰富的内心世界,以无声交流的暖填补空间的空

    剧 目 介 绍

    一个空荡荡的办公空间变成一个令人感到兴奋甚至危险的超现实舞蹈表演空间。一位穿着三件套西装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男子,在跟随音乐进行有韵律的、voguing式的舞动。另一位无腿男子加入。一对情侣共舞,散发出爱情与力量的气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子优雅地来回穿过舞台。音乐是多变的,从戏剧性的古典乐到振奋的节奏。Nina Simone的爵士歌声以及Family乐队的流行曲调连同这个多元团队给观众带来感官冲击。舞蹈风格不停变换、不断带来惊喜并传递能量。舞者们互相寻找对方,帮助对方,也拒绝对方。表演者们通过无声的方式创造出了一个容纳人际之间脆弱互动的平行世界。

    作品截图

    ※本作品将有由本届艺术节“包容倡议大使”卢靖姗为视障群体录制配音的声画描述版上线。

    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 特 邀 作 品

    CHN

    | 生育_________纪事 |

    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

    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

    联 合 创 作

    ※非虚构社区剧场作品

    ※基层女工们的生育口述史,自身生命故事的真情演绎

    ※以女性生育隐痛,映照性别、家庭、城乡之间的社会区隔;以朴素剧场表达打破“不可说之苦难”,以社区集体创作弥合舞台与生活之界限

    剧 目 介 绍

    这是一部非虚构社区剧场作品,由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联合创作、演出。

    在项目前期,北京木兰社区文化中心对29名有生育经历的女性进行访谈,受访者大多为随丈夫进京务工的无固定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之后,项目组在社区招募演员,举办戏剧工作坊。以访谈成果作为剧本创作素材,演员们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学生协助下进行了演出。

    《生育纪事》是一出以应用戏剧方法进行编创的舞台剧作品。演出讲述了一位基层打工女性小玉的生育故事。通过她两次生产、三次引产的经历,呈现了她生活的艰辛和为家庭做出的奉献和牺牲。

    该剧故事情节和演员台词全部来自社区访谈所获得的素材。绝大多数演员是来自社区的非专业演员。

    剧照摄影:李昊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 推 荐 作 品

    FR

    | 渡 Franchir la nuit 夜 |

    CCN2-法国格雷诺布尔国家编舞中心 作品

    ※以流离失所的移民童年为中心,借柔软而有力的舞动重新审视流亡主题

    ※地域的流放造就内心的流放,思想的迁徙紧随空间的迁徙

    ※移民儿童与专业舞者同台共舞,舞动的身体与水面的涟漪共塑现实与回忆的联结

    ※“《渡夜》是伸向他者的手,是倾听陌生人的耳朵,是让剧场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惊险旅行。”——菲利普·诺瓦塞特,法国国家舞蹈剧院

    剧 目 介 绍

    这部作品专注于被迫在年轻时离开家园并面对希望与绝望的移民儿童。

    地理上的迁徙让步于思想的迁徙,拉希德·乌兰登致力于解决内部流放和现今土地的记忆。为了创作这首作品,他与流放的儿童一起工作,聆听他们的故事,并试图重建他们言语的诗意回响。在上演弗朗西尔·拉努伊特的每个城镇,都组织了讲习班,以将编舞的表达方式传播给当地儿童,并探讨他们自己的故事。这些孩子与六个专业舞蹈演员同台演出,被淹没在水池中。

    该作品以流离失所的童年为中心,以强有力的作品重新审视了流亡的主题。波浪,涟漪和舞者的动作创造了千变万化的视野,可以作为过渡和通道空间的隐喻,而这些空间常常也是死亡的地方。

    剧照摄影:Patrick Imbert

    歌德学院 推 荐 作 品

    GER

    | 无可 Schweigen

    Impossible 沉默 |

    德国Thikwa剧院 作品 品

    ※探索不同语言间的沟通秩序,以幽默巧思重构理解与误解

    ※巴别塔式无望的语言混乱,还是不同沟通技巧的调和合作?

    ※一场语言、音乐和舞蹈的研究之旅,通往思想可被聆听之地

    剧 目 介 绍

    一个人絮絮叨叨,另一个人勉强插话,第三个人自称什么都懂,第四个人赶来帮忙打手语,第五个人把一切都翻译成舞蹈——这是怎么样的沟通?是像巴别塔一样无望的语言混乱?是在轰轰烈烈、奇奇怪怪地尝试所有可能的(误)解?还是不同沟通技巧的调和合作?真相、「后真相」抑或假新闻——Thikwa置身于感官的多种可能。

    André Nittel掌控舞台中央,他是最特别的Thikwa表演者之一。困于痉挛症,他坐在轮椅上,只能堪堪控制移动。他只能通过声音交流。尽管如此,或者说正因为如此,他是我们最强大的表演者之一。

    在这个表演中,我们用一种可能性的嘈杂来拟合那种不对称的交流。在这个几乎所有人都比你自己更清楚你想说什么的社会里,还剩多少思想的自由选择?

    《信息碎片》关于翻译,其中有的翻译勤勤恳恳,有的只是自我感觉良好。《传话游戏》谨慎进行,声音很大,却仍传出不一样的结果。各种舞蹈中充满手语动作,与此同时还在寻找外来声音。只有借助幽默才能解读这些演出。

    接着是一对长期伴侣,精心排练过,用无声的只言片语滑稽地争吵。尽管如此,却依旧没有更多进展。当笔译员、口译员和自以为是的人与肢体语言家和拟声师相遇。关于严肃的尝试、无望的困惑和幽默的后果。

    剧照摄影:Florian Krauss

    展映时间:7月25日—8月8日

    独家展映平台:腾讯艺术频道

    《虚幻之物》7月25日 19:30

    《渡夜》 7月26日 19:30

    《生育纪事》 7月27日 19:30

    《无可沉默》 7月28日 19:30

    《虚幻之物》(卢靖姗声画描述版)

    7月29日 19:30

    星空创作分享会

    Luminous Sharing

    结合展映剧目,星空创作分享会将邀请到来自中国本土及英、法、德、日多个优秀艺术家以各自在创作包容性主题的艺术作品时的创作背景、意图及工作方法为基本内容,阐述对包容及包容性艺术的理解。分享会的关注对象及讨论议题涵盖残障、老龄化、社会性别、边缘群体和包容性艺术的在地深入,分享会的形式将以线上会议进行,面向公众报名参与,希望为少数群体的艺术创作与表达方式提供相互借鉴与交流的平台。

    英 国

    自由身体表达与无障碍舞动实践

    主讲人:

    《虚幻之物》编舞,英国Stopgap Dance Company艺术总监 露西 · 班尼特

    《虚幻之物》舞者,英国Stopgap Dance Company人才发展部总监 劳拉 · 琼斯

    分享内容:

    -Stopgap Dance Company及其无障碍舞蹈实践介绍

    -《虚幻之物》两版作品(剧场版、电影版)创作历程分享

    -问答环节

    时间:7月26日 19:30-20:30

    法 国

    舞台上的漂流:移民、迁徙与乡愁

    主讲人:

    《渡夜》概念/编舞

    CCN2-法国格雷诺布尔国家编舞中心负责人

    拉希德·乌兰登

    分享内容:

    -拉希德·乌兰登导演个人及作品、CCN2-法国格雷诺布尔国家编舞中心介绍

    -以《渡夜》的创作过程为例,探讨舞台上的移民、漂泊主题

    -问答环节

    时间:7月27日 19:30-20:20

    中 国

    女性的舞台能量与社区剧场之力

    主讲人:

    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创始人、《生育纪事》项目发起人 齐丽霞

    《生育纪事》编剧/导演 赵志勇

    分享内容:

    -发起人、导演及主创团队介绍

    -《生育纪事》创作历程分享

    -对于女性主题、社区剧场的深入探讨

    -问答环节

    时间:7月28日 19:30-20:30

    德 国

    包容性题材的想象之翼+创意舞动工作坊

    主讲人:

    德国Thikwa剧院艺术总监 吉尔德·哈特曼

    德国Thikwa剧院艺术总监 妮可·胡梅尔

    德国Thikwa剧院演员 麦克斯·埃德加·菲塔格

    德国Thikwa剧院舞蹈编导 琳达·魏西格

    分享内容:

    -德国Thikwa剧院的历史、创作方向及包容性作品介绍-《无可沉默》创作历程分享-创意舞动线上工作坊体验 -问答环节

    时间:7月29日 19:30-21:00

    日 本

    星 空 艺 术 节 特 邀

    高龄老人们的金色演剧人生

    主讲人:

    彩之国琦玉艺术剧场制作总监 渡边弘

    日本琦玉金世代剧团演员 竹居正武

    日本琦玉金世代剧团演员 林田惠子

    分享内容:

    -琦玉金世代剧团发展及创作历程

    -高龄剧团成员的个人舞台体验

    -问答环节

    时间:7月30日 19:30-20:20

    星空茶话会

    Luminous Tea Forum

    星空茶话会作为本届星空艺术节的重要单元,旨在联结公益机构与艺术机构,将分别以北京、厦门、杭州、成都为坐标,以轻松的互通有无的交谈方式,开展线上关于包容性艺术与在地社群合作的讨论,集结公益机构代表、文化/艺术机构代表、独立艺术家等,整合包容性艺术深入各城市的合作通路。

    星空茶话会 共绘星空圆合影

    彩蛋

    Special Program

    星空艺术节是中国首个以包容性艺术为发展方向的非营利艺术节,秉持公益之心,平等之志,关注心灵成长、探索艺术疗愈、传播包容艺术,为残障人士、特殊群体提供艺术化展示平台,希望通过艺术,增加不同国家、不同社群、不同背景的艺术创作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倡导同一片星空下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公众与特需人群之间的相互关注、包容、友爱,以削减社会偏见、传递艺术能量为使命。

    微博/抖音/快手搜索 “星空艺术节”获得更多互动信息。

    第二届星空艺术节团队

    总策划 陈奕裕

    总策划&制作总监 葛慧超

    总策划&品牌总监 卢亚

    影像总监 苏家铭

    制作经理 多多

    节目经理&国际联络 孙悦星

    宣传经理 李大汪

    项目统筹 施雯

    主视觉设计 汪圆清

    平面设计 朱舒阳

    微博与短视频运营 周阳

    影像与直播团队

    自在影像导演 李政

    直播业务负责人兼摄像师 崔向广

    直播摄像师 孔威麟

    摄影师 邵振亮

    后期 刘德意

    传播 应雅卉

    录音 王长洋

    卫星技术与太空展示支持 九天微星

    志愿者团队

    英语翻译 王亦斌

    德语翻译 黄正

    法语翻译 李宬悉

    日语翻译 张倩如

    视频编辑 刘嘉琪、刘颖、周姜屹

    茶话会联络 一娃、骆筱红、王宇斯、小乐

    平面协作 尹子辰

    公号协作 小乐

    主 办 及 合 作 机构

    主 办

    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系具有公开募捐资格、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机构,被评为AAAA级社会组织,2019年以中基透明指数FTI满分荣获“自律透明奖”,被福建省残工委授予全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构建并形成了从残疾预防、生活救助、康复教育、社会融合、就业创业,到特需托养的支持残疾人“生命全程”闭环式公益项目体系。践行“健康公益”理念,为有效减少残疾发生、增进残疾人社会福祉、推动残健融合,提供公益领域中国特色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承 办

    身身不息(BODY ON&ON)是一家以身体为本体的当代文化艺术策划/制作机构,立足北京,包含身身访问、身身艺术、身身学院三大版块,致力于探索身体的时代能量,艺术的社会价值。

    “身身不息”是来自本土与全球表演艺术家、身体实践者与多样性群体的有力行动,是在资本与技术对人的分隔与分离中对未来家园的持续建造。

    协办

    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是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大光华·益行者”项目72名来自企业界、公益界、学界、新闻界的校友联合发起并管理运作。

    心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愿景,秉持“践行公益·成就美好”的信念,致力于通过捐赠人专属公益基金的创新公益模式,为捐赠人带来卓越的公益体验,支持更多的人愉悦地做公益。同时,凭借联合创始人多元化的背景、富有远见的领导力、专业的能力,整合资源,为有挑战的社会问题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与捐赠人一起,促进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让世界更美好!

    杭州自在空间是一家以提供短视频解决方案为基础,策划制作宣发为一体,全流程服务的影视服务品牌,旗下拥有三大体系:【自在公益】 、【being film】、【另一个视界】。2019年起,打造了自在课堂、自在优品、时光档案馆、另一个视界、老兵口诉历史等多个IP。

    九天微星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最早一批商业航天公司,也是“新基建”卫星互联网领域领军企业。公司以卫星通信为核心,主营卫星制造、地面终端研制和行业解决方案,致力于“让卫星从小众走向大众”,实现“人人皆可参与航天”的梦想。

    北京千米迢迢创益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美丽心灵为愿景,关注身、心、灵、社,探索文旅、艺术、教育、运动等半跨界的资源、模式和能量对于公益事业的赋能与推进,在乡村振兴与社区营造、艺术疗愈、文创游学、户外越野等领域发起创新品牌进行实践,整合资源推进相关领域的公益的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独家线上视频平台

    独家直播平台

    合作机构

    支持机构

    媒体支持

    值班编辑:于俊如 责任编辑:张雪弢

    查看全部
  • 西海岸新区依托中德职教合作平台打造“双元三地”人才培养模式

    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依托中德职教平台,经过8年研究与实践,实现校企融合发展,构建起校企双元主体、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场所育人的“双元三地”新型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产教城融合发展。

    一、促进对德职教合作全面发展,筑起“双元三地”实施高地

    建成“青岛-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职业能力发展中心”、德国专家(青岛)流动工作站、西海岸中德产教联盟三个高端平台,引进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师资培训项目、歌德学院PASCH项目、德国证书班项目、德国BFE项目、中德养老护理项目、中德青年职业技能交流项目等6个项目,在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认证考核、课程资源建设、友好交流五个领域开创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组织机电、汽修、双元制培训师等专题培训30余期,参训教师达860余名,有21位德国专家到校现场教学或提供咨询指导。与2所德国职业院校结为友好学校,与8家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开展专题合作,实现专家流动、培训认证、中德青年交流等活动常态化。有7批次33名德国交流生到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完成每期五十天的项目实践,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第一批6名学生于2018年赴德完成为期3周的企业实训。承办鲁巴30周年职业教育交流研讨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职业教育系统开发绿色技能”项目结题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项目负责人会议。推动青岛建设中德职教合作省级示范基地进入操作阶段。

    二、创新长学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双元三地”产教链条

    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德国莱茵科斯特(青岛)公司三家共建共享“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全面实施“双元三地”培养模式,实现“发展规划设计、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培训调配、实训实习就业”五个统筹,立足创新突破,引入德国代根多夫大学全面实践德国标准本土化,在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16个专业实施中高职五年一体化长学制贯通培养。在2016年开始五年贯通试点的基础上,2020年落实计划招生620人,成为全省唯一整校进行五年中高职贯通一体化培养的中职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并有序推进与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企合作)“3+4”(中职+应用本科),“3+3+2”(中职+应用本科+工程硕士)贯通培养。为更好地使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抓住迁建学校的时机,把学校建在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这个大产业园区内,实现了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融合发展,构建起产教城相互促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三、深化校企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推动“双元三地”良性循环

    以德国莱茵科斯特、德企辛北尔康普、联想、大众等11家核心企业为主,以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方式,学校和企业在产权明晰、成本收益分担机制下,投入最先进的训练设备打造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设施设备融合共享、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融合共享、课程与标准融合共享、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融合认证共享、学生发展与员工提升融合共享五个共享发展。实现了学生(学徒)在“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场所中螺旋式循环学习,实现了“理论基础课程+行动领域技能+岗位实践操作”三阶段相互渗透层级提升的学习训练方式。跨企业培训中心兼顾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院校师资培训、社会人员技能培训等功能。建立起莱茵科斯特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等6个培训中心,面向6个行业100多家合作企业,完成国内外双元制师资培训800余人次,为西部地区培训骨干师资520人次。2019年,中德生态园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建成西海岸中德产教联盟,紧密合作协同发展。建设有机电、数控、物流、汽车等8个校外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总面积达到6520平方米,每年600多名学生到基地进行训练。

    四、服务学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展示“双元三地”成功魅力

    引入德国职业资格AHK证书考核,建立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6届180名学员中157人取得AHK职业资格证书;引进德国联邦电子信息中心BFE机电在线课程并进行了部分汉化,完成7门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其中3门获市级优秀学徒制课程;建成2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4门省级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2个;在全国、省技能大赛中斩获59枚奖牌(全国技能大赛金牌11枚);培养了4位省市名师。学生对口就业率达95%以上,企业对学生满意度高,30%以上毕业生经3-5年成长为企业班组长和技术骨干。升入高职的学生持续发展,20余名学生代表所在高职院校参加国家、省级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19名学生赴德国实习、工作。在服务学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也实现了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先后创建为国家发展改革中职示范学校,山东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在建),青岛市十大品牌职业院校(在建)。2020年,“中德学院”列入青岛市政府职教高地示范区建设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山东省高水平深层次对德合作方案中把中德生态园片区打造成青岛中德职教合作基地写入了九大行动。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