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

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学费:

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官网: http://www.ust.ac.kr/index.do

学校性质:暂无

创办时间:暂无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暂无

暂无 托福要求(分)

-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未公布

货币兑换流程

1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2

关注公众号

3

点击“外币兑换”

4

使用手机登录

5

填写订单信息

6

填写补充信息

7

支付-下单完成

8

到店取钞

【简介】 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

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创办于2004年,作为被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

【专业】 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

  • 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相关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查看全部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科技岛分院的毕业证和中科大的一样吗

    完全一样~我是今年保送生~相关问题我早已问清~完全就是中科大研究生~学籍归科大管~毕业证学位证中科大~

    查看全部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比较。

    上海交大和浙大这方面差不多,都是国内一流

    浙大电气强,上交电子强

    科大就要差多了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1/19/content_2479262.htm

    查看全部
  • 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能考公务员吗

    能。只要是已经毕业,或者是即将毕业的都可以报考。
    (一)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 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
    (三)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 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 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 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八) 具备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查看全部
  •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怎么样

    信号处理的话还是去华工、中大吧,我就是暨大本科电子信息工程,工科生很少会选择留在暨大读研,除非是保研去了本部

    查看全部
  • 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相关资讯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科学技术史专业和传 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过 程中的基本史实、重要人物和重大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理解物质科学 (Physical Sciences)、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科学与社会关系三方面的 内容、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以及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特点;懂得重要科学概 念的历史特点及其与当今科学教科书中对应的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理解杰出科 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分析科学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的能力。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 180 分钟,总分 150 分,试卷结构包括 “术语解释”(30 分)、“问题简答”(60 分)、“论述”(60 分)三种类型的试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科学的起源 1、 史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2、 重量、测量和数字 3、 巴比伦的数学和天文学 4、 埃及的数学和天文学

    第二:古希腊科学 1、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传统: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 赫拉克利特 2、 古希腊的主要哲学流派 3、 古希腊的科学:数学、天文学、力学、光学、气象学、电学和磁学 4、 希腊和罗马的工程与技术

    第三:占星术与炼金术的兴起 1、 希腊和罗马的占星术 2、 炼金术的诞生 3、 新炼金术士 4、 阿拉伯炼金术 5、 中世纪的星占术和炼金术

    第四:中世纪科学 1、 希腊科学的衰落 2、 希腊科学渗入西方文化 3、 欧洲科学的起源 4、 早期中世纪科学的进展 5、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兴起 6、 梅登学院派、巴黎唯名论者、约丹娜学派

    第五:中世纪的技术与工程 1、 原动机,水磨和风车 2、 马力的灵活运用 3、 农业革命 4、 陆路运输与水路运输 5、 纺织工业 6、 铸铁和枪 7、 纸和印刷 8、 工匠和工程师

    第六:天文学的革新 1、 中世纪的天文学 2、 哥白尼 3、 第谷·布拉赫 4、 开普勒 5、 伽利略 6、 天文学和光学

    第七:十七世纪的物理学 1、 伽利略时期:西蒙·斯台文;伽利略;威廉·吉尔伯特;弗朗西斯·培 根 2、 笛卡尔时期:笛卡尔;马林·麦山尼;皮埃尔·伽桑狄 3、 惠更斯时期:布雷斯·巴斯卡;十七世纪的实验物理学;克里斯蒂安·惠 更斯;行星运动的理论

    第八:从炼金术到化学 1、 晚期的炼金术士 2、 物理学家批评炼金术学说 3、 新炼金术理论家 4、 医药学的侍女 5、 酸、碱和盐 6、 燃素说 7、 氧的性质 8、 水的组成 9、 原子和分子

    第九:牛顿及其以后的力学 1、 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 2、 对牛顿力学的评论 3、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力学 4、 莱布尼兹 5、 关于力的量度的论战 6、 十八世纪的力学原理 7、 十八世纪力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数学,科学的侍女 1、 古代和中世纪的数学和自然科学 2、 十七世纪的数学和自然哲学

    第十一:出版物中的技术知识 1、 对技艺的资助和描述 2、 受工程师激励的科学 3、 原动机 4、 排水系统及运河的修建 5、 海上及陆地交通 6、 采矿和冶金 7、 化学制剂、玻璃和釉料

    第十二:十八世纪的实验物理学 1、 热学:热的本质等;蒸汽机的成熟和工业革命 2、 声学 3、 光学

    第十三:牛顿之后的天文学史 1、 十七世纪的天文观测 2、 十八世纪的天文观测 3、 十八世纪的天体力学 4、 十九世纪前五十年的天文学 5、 天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第十四:十八、十九世纪的电磁学 1、 十八世纪的磁学 2、 十八世纪的静电学 3、 电磁学和电动力学 4、 蓄电池电流和温差电流 5、 法拉第的电学理论

    第十五:钢和电改变的世界 1、 工业革命 2、 电的利用和输送 3、 新的发电站 4、 电力促进通讯 5、 汽轮机和水轮机 6、 钢及新型合金和金属 7、 蒸汽机的改进 8、 公路运输的机械化 9、 现代化交通的新型道路 10、 桥梁和运河 11、 新型船用发动机

    第十六:新化学及近代工业的兴起 1、 新化学 2、 近代化学工业的兴起

    第十七:中国科技史 1、 中国古代数学:《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祖冲之、宋元四大家及 其主要成就、古代数学的主要特点 2、 中国传统天文历法:天文观测、宇宙论主要学说和历法的主要特点 3、 中国传统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徐光启《农政 全书》等 4、 中国传统医学:重要本草著作、重要医学理论 5、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 特点 6、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清末近代科学的传入 7、 历代重要科学人物与科学著作 8、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 9、 李约瑟难题及其研究意义 10、 中央研究院、民国时期大学的发展 11、 中国当代科技体制改革

    第十八: 20 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 1、 20 世纪物理学革命 2、 20 世纪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3、 20 世纪的生物学 4、 科学与社会 四、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弗伯斯等著,刘珺珺等译,《科学技术史》,求实出版社,1985 年。 2、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查看全部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线上指导学生学业 确保停课不停学

    未来网高校频道2月25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智)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近期均以线上形式指导研究生学业,确保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该校校长郝志峰教授以身作则,组织团队研究生针对现有资源制定个人防疫期间学习研究计划,多次对研究生单独线上辅导,以视频会议形式实行定期汇报指导,并传达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提醒研究生做好自身防控,要求未经学校同意一律不得提前返校、返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体研究生导师鼓劲加油。

    2019年新招生专业高度重视研究生教学及指导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樊婷、刘志祥、孙海波、陈旻及国际商务专业类别的邹安全等导师,为保证线上教学指导工作的质量,已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教学预习和科研准备工作。

    应届毕业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学位论文撰写工作,例如机械工程学科卢清华、王兴波、乔建、范劲松、刘杰,土木工程学科的罗冬梅、曾小明等导师,均在线仔细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保证了学位论文进展。

    机械工程学科导师吴俊君指导的5名研究生中有3名来自湖北。疫情爆发后,吴俊君老师及其课题组按照学校要求安抚、关怀研究生的同时,反复强调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利用好在家的时间做好科研工作,依靠“微信和录制指导视频”的方式进行指导工作,目前各位研究生的课题均顺利推进。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该校研究生工作部按照学校党委要求,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学校党委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积极做好研究生师生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应急预案,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各学院也及时调整春季学期研究生培养工作,督促导师们开展线上教学,安排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等重要事项,充分发挥学院主体和导师第一责任制,加强师生之间的线上指导与联系,在研究生不得提前返校的前提下,为研究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供线上指导和帮助。近日,研究生工作部向全校导师发出《共同战疫共克时艰同心同德同爱学生—致该校研究生导师的四点建议》,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导师应通过远程指导加强对研究生的关爱与学业指导。倡议信发出后,为准确掌握导师履责情况,研究生工作部问卷调查了疫情防控期间导师指导研究生情况。调查显示,该校导师都有通过电话或网络平台关心研究生安全健康、传达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在学业指导方面,导师指导毕业生学位论文实现了全覆盖,导师指导非毕业班学业占比97%。在疫情面前,该校导师讲政治、识大局,能够履职尽责,坚持立德树人,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坚持导师的担当和奉献。我们坚信,疫情肆虐下,该校导师能够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做到停课不停学,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另一条战线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
  • 安徽将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探索“能力+专业”招录新方式

    推进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建立安徽省研究生教育培养联盟、鼓励省属高校与中科大、合工大等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并建立导师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日前,《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计划通过多项改革提高全省研究生培养质量。

    【招生改革】

    安徽省将推进研究生分类考试

    “近年来,安徽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促进研究生培养高校规范管理,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省教育厅科研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上看,各研究生培养高校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提升,但是,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师德师风、学位授予等方面仍有问题发生。

    为此,专家组在充分调研分析安徽省研究生教育现状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通过专家论证后,并征求全省本科高校和厅有关处室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这其中,最大亮点就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推进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意见》中提出,我省将探索建立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新方式。这也意味着,今后,我省的研究生考试或将采取“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的招录方式。

    同时,还将提高硕博连读生在博士生中的比例和本硕连读生在硕士生中的比例,加大接受校内外推免生力度。并支持研究生培养高校优化复试考核,加强能力考察,注重综合评价。

    【联合培养】

    将加强省属高校与中科大、合工大等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同时,我省还将探索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新模式。

    “建立安徽省研究生教育培养联盟,深化省属高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研究院等中央部委在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研究生招生培养深度合作。”《意见》中提出,我省还将积极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鼓励我省高校积极与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生联合招生培养。

    按照要求,原则上,各研究生培养高校至少与3所以上中央部委所属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其中省高峰学科建设高校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比例不低于20%。

    【导师聘任】

    安徽省将建立导师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

    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也不可或缺。

    “将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选聘标准,建立学术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评聘、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其中提出,我省将建立导师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根据导师岗位考核结果每年动态调整的导师比例不低于2%。

    同时,实行研究生导师资格和实际上岗招生分离,将是否具有科研项目或者科研经费作为其获得当年招生资格的必要条件。连续3年没有招收研究生的,自动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累计2次被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的,6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查看全部
  • 历史回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任校长,你知道哪些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今天我们来历数下中科大的历任校长,你知道哪几位?

    郭沫若——校长任期(1958.9-1978.6)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严济慈——校长任期(1980.2-1984.9)

    严济慈(1901年1月23日—1996年11月2日),字慕光。出生于浙江东阳。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8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严济慈,其父严树培,依靠种田养活一家人。严济慈从小聪明好学,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上学。他7岁入本村私塾,13岁在县城宏道小学毕业,14岁入东阳中学。

    1918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和东南大学物理系。1923年秋,他利用为商务印书馆编书的稿酬及他的老师何鲁、胡刚复、熊庆来三位教授的资助,赴法国留学。1925年获巴黎大学硕士学位。1927年,他完成了《在电场作用下石英的变形及其光学性质变化实验研究》的论文,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27年8月,他旋即回国,同时受聘担任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数学、物理学教授,并兼任中央研究院理论实业研究所筹备委员。严济慈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是我国光学仪器工业奠基者之一。他是我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

    管惟炎——校长任期(1985.4-1987.1)

    管惟炎,物理学家 1928年8月18日生于江苏如东。1957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3月20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低温物理学报》主编。主要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在反向卡皮查热阻问题、强磁场超导材料、超导磁体研制、第二类超导体、超导体负磁阻效应、高温超导研究、同步辐射加速器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与他人合著有《超导电性》(一、二卷)、《超导研究75年》。合作研制了几种具有国际水平的国产超导材料。解决了第二类超导体临界场与临界电流的起源问题,发明了一种测量强场超导材料临界特性的新方法,验证了超导体的相变热力学关系式。

    滕藤——校长任期(1987.1-1988.2)

    滕藤(1930—),江苏江阴人。核化工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1946年考入上海交大化学工程系,1951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历任清华大学讲师、 副教授、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1985年始历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教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主编和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涉及生态经济、能源政策、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主要代表作包括《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上下卷,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1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展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

    谷超豪——校长任期(1988.2-1993.7)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汉族,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专长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

    汤洪高——校长任期(1993.7—1998.6)

    汤洪高,男,1939年9月7日出生,山东阳谷人。人物经历1972年8月入党,晶体物理学家,研究员,教授。1958年9月山东大学化学系晶体化学专业学习;1962年9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晶体物理专业研究生;1966年9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晶体学研究四室实习研究员;1973年9月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晶体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课题组组长(曾赴牛津大学物理系客座研究员);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晶体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81年9月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晶体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

    1983年7月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1985年7月中科院合肥分院党组书记兼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1987年11月评为研究员);1988年12月中科院合肥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199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1993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委员、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98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2003年3月兼全国人大常委);2003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2001年9月递补为中央委员)。

    朱清时——校长任期(1998.6—2008.9)

    朱清时, 物理化学家 1946年2月7日生于成都,籍贯四川彭县。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分子局域模振动研究方面,成功地观测和完整地分析了一系列高泛频振动态的高分辨率光谱,建立了局域模振动-转动光谱学的一系列理论,并对上述高分辨光谱进行了完整的分析,还论证了多原子分子中单振动本征态存在的可能性和条件。近年来,与合作者一起开创了对单分子化学的研究,并首次拍摄出化学键照片,对于掌握单分子和原子的行为规律和构造单分子的电子器件有重要意义。曾获首届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侯建国——校长任期(2008.9—2015)

    侯建国(1959~),1959年10月生于福建平潭,祖籍福建福清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理化科学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

    万立骏——校长任期(2015年3月—2017年6月)

    万立骏,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7月生于辽宁大连,籍贯辽宁大连。1982年1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87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ECSTM)、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了ECSTM的高分辨稳定成像技术和表面分子组装的系列方法,提出了基于不同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并应用于表面分子组装、组装结构转化和原子分子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研究。研究了多种类型手性分子的表面吸附和STM成像机制,为表面手性识别和结构研究提供了又一方法。在电化学和纳米科学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所发展的微纳复合结构和碳网络技术显著提高了纳米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和电荷传输速率。曾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等。

    包信和 (2017年06月起)

    包信和,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8月生于江苏扬中,籍贯江苏扬中。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在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任访问学者。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发现次表层氧对金属银催化选择氧化的增强效应,揭示了次表层结构对表面催化的调变规律,制备出具有独特低温活性和选择性的纳米催化剂,解决了重整氢气中微量CO造成燃料电池电极中毒失活的难题。发现了纳米催化体系的协同限域效应,研制成碳管限域的纳米金属铁催化剂和纳米Rh-Mn催化剂,使催化合成气转化的效率成倍提高。在甲烷活化方面,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实现了甲烷在80℃条件下直接高效氧化为-的反应;创制了Mo/MCM-22催化剂,使甲烷直接芳构化制苯的单程收率大幅度提高。曾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年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等。

    查看全部
  • 广东海洋大学紧密对接行业所需湾区所向

    近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了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4月30日的最新统计数据,广东海洋大学(下称“广东海大”)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校首次跻身拥有全球前1%学科高校行列,这是近年来该校实施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突出成果。

    今年是广东海洋大学建校85周年。85年来,该校向沿海地区和涉海行业等输送了近20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的广东海大,坚持以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为导向,自觉肩负起海洋强国和海洋经济强省的使命担当,积极融入并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奋力推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

    “三全育人”体系成效显现

    近日,一场特别的“校外辅导员”聘任仪式在广东海大海运学院举行,11名党员校友成为该院首批校外辅导员。他们将采取“1对1结对辅导”“N对1延伸辅导”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在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专业观、就业观,完成好大学学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这是广东海大试点推行整合校内外育人力量,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一次有益尝试。为培育新时代英才,广东海大提出了“爱校如家、待生如子”的育人理念,试行了“思政小助理”“校园小天使”学生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探索。近年来,学校向海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向海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该校水产学院副院长杨奇慧教授介绍,水产学院在创新全产业链“三全人才”培养体系之外,老师们还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穿插介绍祖国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行业快速发展形势,结合国家海洋战略、领海安全等话题,逐步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报效祖国的情怀。

    在一如既往的良好学风熏染下,近五年来,广东海大学子在各类课外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化体育艺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762项、省部级奖励1251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突出。学生深造率和就业率均不断上升,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五海战略”凸显办学特色

    2019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正式受聘为广东海大特聘院士,并担任该校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荣誉院长。在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和支持下,广东海大正积极筹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

    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超过10亿亩,海水稻(即耐盐碱水稻)技术的突破,解决了沿海滩涂地区无法种植水稻的难题,在耕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愈发凸显其重大意义。近日,广东海大校友、客座教授陈日胜团队在台山打造广东省连片规模最大的“广东海水稻第一田”,早造规模已经扩大到5800亩。

    这是广东海大凝练办学特色,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典型案例。近年来,学校围绕“海空、海面、海边、海下、海底”五个方向调整优化现有的学科专业,扩展学科专业方向覆盖领域,逐步形成了“4+2+N”大海洋学科体系,办学特色愈加鲜明。

    目前,广东海大聚焦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滨海农业、海洋经济管理六大学科群,着力打造六大涉海特色优势专业群,涉海专业占比达到62.5%,形成有效服务涉海产业的学科专业体系。

     “产教融合”服务湾区建设

    2015年,超强台风“彩虹”正面袭击湛江,广东海大海洋与气象学院院长谢玲玲教授带领团队研究发现,在该台风过境后诱发了海洋的二次降温,这个不同于以往认识的独特发现,为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个以海洋水产食品为主体的食品学院,广东海大食品科技学院始终围绕南海生物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食品产业重大需求,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该院院长刘书成教授介绍,在学校科研奖励办法的激励和推动下,学院老师与粤西地区领先的海洋水产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多项成果直接转化到企业,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带着服务粤西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广东海大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积极寻找“产教融合”新增长点。2020年1月,广东海大与广州市南沙区政府协商决定建立战略性、紧密型全方位合作关系,共建广东海大广州(南沙)研究生院。这是继成立深圳研究院之后,该校在大湾区核心城市又一重要布局。

    广东海大校长潘新祥介绍,学校将充分发挥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航运管理、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把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涉海新技术研发的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推动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深度服务湾区海洋经济发展。

    对话

    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

    “三六三”模式推动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

    近年来,广东海大积极推进“三六三”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校风学风不断优化。2018年10月,潘新祥从大连海事大学来到广东海洋大学接任校长一职,履新近两年,他高度重视一流人才培养工作。近日,潘新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透露他对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输出应用创新型海洋人才的独特思考。

    南方日报:广东海洋大学人才培养“初心”是什么?您对毕业生有什么印象?

    潘新祥: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关系到教育的使命、特点和成效。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人物,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中国家鱼全人工繁殖之父”钟麟、中船副总工程师余宝山、中国珍珠大王谢绍河等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目前,学校已构建起“三六三”本科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包括“三类型”,即根据区域海洋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三种成长路径,通过“六课堂”,即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教学、课外科技创新、校外实践、海外研修和在线学习等联动育人,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这也是校训“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的题中之义。

    南方日报:广东海洋大学如何抓住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潘新祥:本科教育一直是我校的立校之本。五年来,学校新增海洋资源与环境等10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总数达80个,涵盖9大学科门类,覆盖43个专业大类,是全国专业数量最多、校园面积最大、学生人数最多的涉海高校,也是广东省专业门类最齐全的高校之一。

    今年1月,水产养殖学专业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获批广东省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按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培育15个左右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达到冲一流水平。

    南方日报:今年是广东海洋大学建校85周年,您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谋划?

    潘新祥:广东海大85年的办学历程贯穿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即肩负海洋使命,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面对新形势下内部和外部机遇与挑战,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的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

    接下来的五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奠定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坚实基础的关键五年,我们力争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达到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数量达到12个,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前进一档。争取4个以上专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10个以上专业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数读海大

    学科专业

    ●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拥有80个本科专业,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专业29个,占比36.3%。

    教书育人

    ●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9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1762项,省部级奖励1251项。

    科学研究

    ●五年来,各类科研项目到账经费8.88亿元,承担国家级项目18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项。

    南方日报记者 杜玮淦 通讯员 欧卫军 张艳梅 梁缘 姜晓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