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罗伯特公司

肯罗伯特公司学费:

肯罗伯特公司官网: 暂无官网

学校性质:暂无

创办时间:不详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暂无

暂无 托福要求(分)

暂无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1%

货币兑换流程

1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2

关注公众号

3

点击“外币兑换”

4

使用手机登录

5

填写订单信息

6

填写补充信息

7

支付-下单完成

8

到店取钞

【简介】 肯罗伯特公司

肯罗伯特公司 未找到该校官网,

【专业】 肯罗伯特公司

  • 肯罗伯特公司相关问题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事迹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军官。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

      左图: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赫伯特·庞廷拍摄的。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享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

      1月17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跌倒受伤而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在一次暴风雪中消失了。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查看全部
  •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介绍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和极地探险家。1868年6月6日出生于英国德文波特,斯科特1881年加入英国海军,1891年升为上尉。1900年开始进行第一次到南极洲的探险,其目标是罗斯海。他发现并命名了爱德华七世半岛。1904年他回到英国。1908年9月2日他与凯斯琳·布鲁斯结婚,两人有一个儿子彼得,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其中一位创办人。1912年3月29日斯科特逝世于南极洲。

    查看全部
  •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南极探险

    1910年,斯科特从英国出发,重返南极,他这次的目标是要到达南地极。但他发现这次他有一个竞争者:罗阿尔德·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自1960年代在南极洲大陆内部有气温记录以来,只有一次气温降到过斯科特曾遇到的程度),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另外两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20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着十多公斤的岩石标本。他被英国国王追封为骑士。
    今天位于南极地区的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以他和他的竞争者命名的。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亨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神经失常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要求出去走一圈,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只会走向死亡。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1912年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200多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与斯科特同行的还有爱德华·威尔逊、亨利·鲍尔斯、埃德加·埃文斯和劳伦斯·奥茨。他们全部遇难。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2月22日,星期三
    不用说,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懒,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
    2月26日,星期日
    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斯科特给妻子凯瑟琳的最后一封信分几天写成,记录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这位探险家在信的开头写道,他和队友“身体很好,充满活力”。随后,他告诉妻子,“亲爱的,这里只有零下70多华氏度,极其寒冷。我几乎无法写字。除了避寒的帐篷,我们一无所有……你知道我很爱你,但是现在最糟糕的是我无法再看见你——这不可避免,我只能面对”。
    随着处境恶化,斯科特更加绝望,他在信中劝妻子改嫁:“如果有合适的男人和你共同面对困难,你应该走出悲伤,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他也告诉妻子,面对死亡,他没有任何遗憾和后悔,“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斯科特非常挂念当时仅3岁的儿子彼得,他写道:“可能我无法成为一个好丈夫,但我将是你们美好的回忆。当然,不要为我的死亡感到羞耻,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好的出身,他会感到自豪。”他还嘱咐妻子要培养彼得,让他热爱自然,喜欢户外活动。
    这封遗书写于1912年3月,收信人是“我的遗孀”。1913年,人们在斯科特遗体旁发现了它。
    斯科特的祖母达斯拉·斯科特说,遗书表明斯科特身处绝境时仍充满勇气和斗志,“看着这些字迹,你无法相信它们是在遥远的南极,在严寒中写下的。我热泪盈眶”。
    这封遗书连同斯科特在探险途中所写的其余300多封信件,已经由斯科特的儿子,已故爵士彼得·斯科特的夫人捐赠给剑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所。
    研究所所长朱莉安·多德斯韦尔说:“我们非常感激斯科特家族;要不是他们慷慨捐赠,斯科特临终前最心酸的家书很容易就会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
    (摘自张亚雄编著的“世界著名探险家名录”)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灵魂的贞操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昌善译) 新华网2001年9月14日电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一位科学家日前推出一本新书。这本新书提出的观点是,近90年前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进行的南极探险活动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并不是斯科特决策的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
    以前的评论总是说,是斯科特的决策失误导致他和他的4位队友用雪橇拉着设备,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公里之后,最终走上黄泉路。但是在新书《最寒冷的三月》中,作者苏珊·所罗门说,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C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
    身为大气研究化学家的所罗门分析了寒冷天气对斯科特一行人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响,并检查了她从世界各地找到的书籍和日记对当时的天气状况的记载。所罗门本人1999年因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减少的原因而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进行臭氧层研究之前,就开始阅读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写下的日记。
    所罗门把这些信息与南极洲自动气象站过去17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数据收集的地点距斯科特的探险路线仅几公里。自动气象站显示的数据表明,这些年里,只有1988年的气温下降到了和斯科特前往南极探险时一样低的温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一样长。所罗门对斯科特一行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失误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并不是在为他(斯科特)贴金”。
    所罗门说,斯科特一行在研究了规模较小的探险活动和历史记录的基础上,估计到了南极洲的天气会十分糟糕。
    他们因此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所罗门称,这个计划很不错。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罗阿尔·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人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
    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只有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
    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来信,该报后来发表了其中几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他们成功的原因只不过是准备更加充分,因而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
    他们此次 去南极极点被称为伟大的悲剧他们的精神很伟大他们充分表现出一名敢于为人类献身的英雄的精神与对事业的执著和伟大的集体主义.
    95年前,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带领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挑战。遗憾的是,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壮志,并在返回途中因供给不足在饥寒交迫中全军覆没。95年后,剑桥大学首次向世人公开了斯科特在走向死亡前写给家人的书信,以纪念这位英国探险家。

    查看全部
  • 第2位登上南极的英国探险家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详细资料!

    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1868年6月6日出生于英国德文波特,1912年3月29日逝世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23935于南极洲)是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和极地探险家。

    早年

    斯科特1881年加入英国海军,1891年升为上尉。1900年开始进行第一次到南极洲的探险,其目标是罗斯海。他发现并命名了爱德华七世半岛。1904年他回到英国。

    1908年9月2日他与凯斯琳·布鲁斯结婚,两人有一个儿子彼得。

    第二次南极之旅

    1910年,斯科特从英国出发,重返南极,他这次的目标是要到达南地极。但他发现这次他有一个竞争者:罗尔德·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自1960年代在南极洲大陆内部有气温记录以来,只有一次气温降到过斯科特曾遇到的程度),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另外两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20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著十多公斤的岩石标本。他被英国国王追封为骑士。

    后人认为斯科特的失败除天气的原因外还有他自己犯的错误。比如他不用极地犬(有几条在半路逃了),而一开始用西伯利亚小马(矮种马),后来用人力来拖他的行李。此外他没有利用极地人的经验。阿蒙森的探险队中的人都是有丰富的极地经验的。

    今天位于南极地区的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以他和他的竞争者命名的。

    查看全部
  • 肯罗伯特公司相关资讯

    6个“吴秀波”中藏一个“小罗伯特唐尼”,赌80块钱你肯定找不到

    吴秀波,1968年9月5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6个“吴秀波”中藏一个“小罗伯特·唐尼”,赌80块钱你肯定找不到

    吴秀波,1968年9月5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6个“吴秀波”中藏一个“小罗伯特·唐尼”,赌80块钱你肯定找不到

    小罗伯特·唐尼,1965年4月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美国电影演员、制片人。6个“吴秀波”中藏一个“小罗伯特·唐尼”,赌80块钱你肯定找不到

    吴秀波,1968年9月5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6个“吴秀波”中藏一个“小罗伯特·唐尼”,赌80块钱你肯定找不到

    吴秀波,1968年9月5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6个“吴秀波”中藏一个“小罗伯特·唐尼”,赌80块钱你肯定找不到

    吴秀波,1968年9月5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6个“吴秀波”中藏一个“小罗伯特·唐尼”,赌80块钱你肯定找不到

    查看全部
  • 奇异博士死前用时间原石换小罗伯特·唐尼一名肯定有特殊的目的!

    复仇者联盟3已经上映很多天了,可奇异博士的表现仍旧在狼叔脑袋里回放

    先前,奇异博士对小罗伯特·唐尼很不友好,一直强调时间原石的重要性

    即便钢铁侠和蜘蛛侠有危险,他也会以时间原石为主

    可是奇异博士穿越到未来看了无数种结果以后,竟然用时间原石换小罗伯特唐尼一命

    最终导致奇异博士自己丧命

    狼叔认为,奇异博士肯定看到了很重要的信息,然后确定小罗伯特唐尼对他们的未来十分重要,才拼死一搏用时间原石换取小罗伯特唐尼一命!

    查看全部
  • 芯片霸主英特尔的失败给了我们一个启示:IDM商业模式不可取

    7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特尔在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中指出,相对于之前计划的发布日期,英特尔要将其7nm芯片上市时间推迟6个月。此外,英特尔7nm工艺的产量现在已经落后公司内部目标整整12个月,这意味着他们还没有进入7nm工艺的商业化轨道。

    据悉,英特尔这次推迟7nm芯片的原因是,在自家工厂的制造流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影响了芯片的良率。这也就是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鲍勃·斯旺所说的7nm制程工艺中存在的“缺陷”。

    相比之下,AMD基于7nm架构的Ryzen 4000芯片已经上市数月时间,远领先于英特尔。外媒称,英特尔7nm芯片上市时间的延迟,可能为竞争对手AMD未来几年内在PC处理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打开了一扇门。

    根据英特尔公司目前的预期,未来几年7nm芯片可能会在PC领域遭遇类似瓶颈。若英特尔7nm处理器迟迟未能上市,那么未来英特尔的处理器市场将会进一步被AMD侵占。

    1,相爱相杀的英特尔与AMD

    其实英特尔和AMD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仙童背景,所谓同根同源,这几十年来相爱相杀,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两者的竞争。

    1968年仙童公司总裁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与研发主管摩尔(Gordon Moore),工艺专家格鲁夫(Andy Grove)离开仙童成立了intel。

    1969年,仙童全球营销总监桑德斯离开仙童创立了AMD 。

    此前,IBM有曾意撮合英特尔和AMD。在1982年,英特尔给IBM公司供应处理器,但因为8086处理器产能不足,英特尔选择开放技术,授权AMD生产x86系列处理器,以保证对IBM处理器的供给。英特尔与AMD开始联手生产8086处理器,这是历史上两家公司唯一一次合作,正应如此AMD拿到了第一桶金。

    1985年,由于授权AMD,AMD一直模仿自己生产芯片,意识到威胁后Intel单方面中止合作协议,AMD失去了CPU发展的黄金时期。英特尔也就顺利地统领CPU市场,AMD也一直顽强生活着。

    1997年,Intel推出Pentium MMX后,退出Socket7市场,转向使用Slot1,彻底断开兼容性,借此大举统一市场。而AMD迅速反应,坚决地在Socket7架构上推出K6,并提出Super Socket7架构(向下兼容 Socket7),获得了众多厂商的支持。由于Intel放弃兼容性接口统一市场,却给了AMD竞争市场的机会。

    2003年,AMD发布K8的Athlon 64,在历史上首次领先对手。在高端处理器上, AMD相继发布 Athlon 64 FX系列多款产品,而Intel第三代P4设计失败,性能没进步、发热量大,使得AMD取得领先优势。2003-2006年是AMD最辉煌的时候,这也是Intel最难熬的几年。

    2006年,Intel提出Tick-Tock战略,即2年一次的工艺制程进步,正式基于这个策略 2006 年后 Intel 逆转了局面。Intel在2006年发布Core 2,采用的是65nm工艺,使得效能增长 40%,同时功耗减少40%。这让AMD的Athlon优势全无,性能上的竞争力重新回到Intel,高端双核市场由Intel重新主导。

    同时,在2006年AMD以54亿美元收购显卡巨头ATI。2008年,一度难受的AMD卖掉自家的晶圆厂,选择Fabless的模式。而此时的英特尔还是IDM模式。

    2011年,AMD发布“推土机”,核显部分异常强大,正是英特尔的软肋。自此,AMD把重点放在GPU部分,强调异构运算,与英特尔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AMD认为GPU拥有优异的计算能力,异构能大力提升CPU的性能。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妨碍英特尔的继续坐稳龙头位置。

    2017年AMD推出了全新的CPU、GPU架构,制程工艺也升级到了14nm,Ryzen时代的处理器相比前面的产品提升明显。尤其是Ryzen 71800X售价仅为intel二分之一不到,并且线程撕裂者Ryzen 1950X也随即上市销售。这也使得intel迅速慌了手脚,急忙推出旗下的i9系列处理器,但是效果并没有太好,市场开始出现下滑。

    2018年,英特尔宣布推迟了其10nm制造工艺的生产时间。又由于当前产能不足,无法生产足够的14nm芯片以应对高涨的需求,给了AMD抢夺大量市场份额的可乘之机。

    2018年,AMD更新了未来的7nm制程路线图,表示自家未来的7nm产品将会由台积电独家代工。我们知道,台积电是在2017年宣称推出7nm工艺的;在2018年,台积电的7nm工艺开始量产。

    同年,AMD宣布,基于台积电7nm制程的CPU和GPU产品正式发布。推出了全球第一款7nm代号“Rome”(罗马)的第二代EPYC霄龙CPU处理器以及Radeon Instinct MI60/MI50的GPU计算卡。随后销量获得显著增长,市场份额也持续提高。

    2020年3月,AMD便透露其首批采用台积电5nm工艺的CPU和称为Zen 4的CPU将于2022年问世,Zen 3也将于2020年末推出。AMD当前的产品Zen 2也采用了台积电7nm技术。

    作为PC直接对手,英特尔在自己生产制造技术掣肘后,目前其只能生产基于10nm的芯片。其Alder Lake 10nm PC CPU产品线在今年年底才能开工,第三代10nm笔记本电脑CPU到2021年下半年才能交付。

    10nm工艺产品的一再推迟,7nm工艺芯片上市继续推迟,从2015年开始就沿用至今的14nm工艺产品市场已经开始疲劳,无法与AMD的7nm工艺产品竞争,导致市场份额出现下滑,隐隐有了被AMD的超越的势头。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因为制程工艺的落后。

    据了解,作为代工市场龙头老大的台积电,早在两年前便已量产了7nm工艺。根据外媒最新报道,台积电将在2020年第四季度量产初代5nm,同时也完成了3nm工艺的设计工作,预计2021年上半年投入试产,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且在加快推进2nm工艺。

    英特尔这边,2015年推出14nm工艺产品,至今沿用了6年,10nm工艺一推再推,作为能与台积电5nm工艺抗衡的7nm工艺因制程“缺陷”又推迟上市,这一切预示着台积电在工艺上全面超过英特尔。

    受此利好驱动,台积电的股价在7月24日当天上涨9.69%,交易价格达到了73.9美元,AMD最新盘后股价则上涨16.50%,交易价格达到69.4美元,双方市值均迎来新高。

    2,IDM模式问题凸显

    随着AMD市场威胁的加剧,台积电工艺的不断超越,英特尔自身的问题不断凸显出来,而这一切归咎于英特尔创业之初所选择的IDM模式。

    当采用Foundry模式的台积电和采用Fabless模式的AMD在各自的垂直领域或超越或持平采用IDM模式的英特尔时,表明IDM模式的早已失去早期所具备的优势。

    我们知道受IDM模式的影响,尽管英特尔在芯片设计方面没有落后于AMD,但在制程工艺方面,作为使用Foundry模式的台积电,在制程工艺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心专注于制程工艺的研发,不需要担心产品设计缺陷,销售路线等问题。

    而英特尔就不行,他必须一边做芯片设计,一边搞制程工艺研发,还要考虑其他问题,无法像台积电那样专注于研发制程工艺,而如今制程工艺出现“缺陷”,产品无法按时推出,落后在所难免,这就是IDM模式的弊端之一。而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注定了英特尔没有大量的资金建立足够的生产线,产能无法满足,导致客户出走。

    据了解,目前英特尔的10nm芯片供不应求,而14nm产品更是目前全球OEM市场的“抢手货”。这也造成英特尔即便想往更好的制程迁移,但目前主要产能已被10nm和14nm排满。

    由于英特尔的产能不足,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导致戴尔、惠普等设备厂商开始转向AMD,这也是AMD市场份额提升的一大原因。

    IDM模式的弊端还不止于此。据了解,在PC领域,有一个几乎是谁也无法绕开的计算机生态——Wintel,即Microsoft Windows的软件操作系统加上Intel CPU的硬件。近三十年来,Wintel占全球PC比例一直在90%以上。Windows系统加英特尔处理器,近乎是每一台电脑的标配。

    然而看上去这样无可挑剔的Wintel,现在也开始有了瓦解的迹象。

    近年来,随着ARM架构的不断深入发展,俨然成为全球移动芯片的主流架构,严重威胁到了英特尔X86架构的市场地位。

    据了解,在今年6月份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2020)上,库克宣布Apple Silicon计划,即苹果旗下Mac产品线将在两年内逐步改用自研ARM架构处理器。

    作为英特尔的老搭档微软在去年推出搭载高通Snapdragon 8cx SoC的笔记本电脑Surface Pro X。而该款笔记本同样是采用ARM架构处理器。

    微软、苹果先后转投ARM架构处理器,也预示曾经稳稳当当的Wintel联盟出现瓦解迹象。

    据市调机构Wikibon预计,采用ARM架构的PC销量会在2024年开始显著加速增长,2029年ARM架构PC销量将会超过X86 架构的PC。但该假设是基于X86芯片供应商在基于未来几年在设计和制程战略上不能取得显著突破以及苹果及微软持续大举投资ARM架构作出的。

    按照机构估计,未来几年推出的ARM架构PC产品,设计会更轻薄化、运算效能更高、热设计功耗更低、并支持异构计算(Heterogeneous Compute)架构。与之相比,携带不方便的X86 PC出货量会逐步下降。

    现在看来,假设条件后半部分苹果、微软持续投资ARM架构确定性是较高的,而如果以英特尔为首的X86 架构芯片供应商一再“挤牙膏”的话,预测并不是没有可能成真,英特尔将会失去在PC的垄断地位。

    3,IDM模式的乏力,英特尔考虑转型

    IDM模式的乏力,让英特尔不得不考虑转型。

    据悉,在此前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英特尔首席执行官Bob Swan表示,公司已在其7纳米工艺中确定了一种“缺陷模式”("defect mode" ),从而导致良率下降问题。若产品迟迟无法退出,将采用“应急计划”(contingency plans),也就是使用第三方代工厂。

    尽管英特尔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制造计划,但我们根据所给出的信息可知:他们将根据产品路线图来完成交付新产品所需的工作,几乎保留所有可选择的方向。而第三方代工厂将作为应急计划。例如:若第三方代工厂确实是最佳选择,就会考虑完全在第三方代工厂生产产品。

    其实支撑这一新策略的灵活性理念是有先例的。由于英特尔在EMIB和Foveros等先进封装技术方面的发展,这些多芯片封装技术已经在Kaby Lake-G和英特尔新的Core-Lakefield处理器等产品中得到应用,允许在一个封装中使用多个不同的芯片。在Lakefield处理器中,是通过在22nm I / O裸片上分层放置10nm计算裸片来实现的,这使英特尔可以在相对昂贵的10nm工艺中制造芯片的关键部件,而非关键部件则建立在功率效率极高的22nm版本上。

    Lakefield是第一个使用该技术的英特尔产品。由于小芯片(Chiplet)比大的单片芯片的缺陷影响小得多,通过将芯片“粘合”在一起,英特尔不仅可以更好地管理良品率问题,还可以继续混合和匹配不同的工艺节点,包括不同的英特尔工艺节点和第三方工艺节点。

    我们已经在Kaby Lake-G上看到了一个很小的尝试,它使用了一个台积电制造的GPU和一个英特尔制造的CPU。尽管其非常粗糙且集成度很低,但是此次的成功意味着,未来英特尔采用这种灵活性的计划将会有集成度更高和更精细的规模出现。

    与此同时,由于小芯片是实现英特尔晶圆厂灵活性的关键,那么英特尔在未来的产品中都必须走小芯片路线。但这些芯片中哪些将由英特尔生产,哪些将由第三方晶圆厂制造?这是英特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英特的计划有随之而来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他的优势已经开始凸显。

    4,公司内部问题,拖慢制程进度

    与英特尔的计划相比较,虽然IDM模式的优势在于自成一体,不需依赖别人,但已经并不完全适用与当前的英特尔,这一劣势在制程工艺方面显示的很直接。想要有技术提升,就需要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美元的投入,并对回报周期给予耐心,但这对于看重财报的管理层来说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知道,英特尔作为上市公司,为了追求高毛利率,近年来在研发方面做出了调整,而现任CEO Bob Swan曾是英特尔的首席财务官,财务出身的Bob Swan使得英特尔公司内部为追求漂亮的财务报表,在研发投入方面更加谨慎,严格控制研发成本。公司内部问题也成为英特尔近年来在制程竞争上显得消极和缓慢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资本市场之所以看低英特尔, 多是对英特尔早前制程投资回报的反应。据了解,早在一年前,英特尔已经宣布将对14nm、10nm、7nm三大制程工艺进行40亿美元的先期投资。虽不清楚这三者间的具体投入份额,但目前在7nm上的“折戟”显然令市场对于这一期投入的效果持消极看法,而公司内部问题或许也是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

    尽管在英特尔的计划中还有很多未知因素和待确定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英特尔的纯IDM角色都注定会发生改变。

    作者:余一念

    出处:IC咖啡

    查看全部
  • 痛心的技术泄密:英国骗子偷走中国两种树苗,百亿纹银不翼而飞

    中国人自古就爱喝茶,而且还发展出了茶文化,因为这片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古老土地,几乎是全世界茶叶的故乡,尤其是18世纪中期,随着科技树的升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晓了茶叶的存在,所以那时候茶叶通常是出口的畅销品,而我国也是唯一能供给全球茶叶的国家。

    时间追溯到清朝中后期,由于航线逐渐的清晰化,以及道路的四通八达,越来越多西欧贵族喜欢上了品茶,他们认为那是一种优雅的品味,一种独属于贵族的享受。于是鸦片战争前期,茶叶几乎成了硬通货,那时候的大清朝靠着茶叶,从欧洲赚取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国力也是日益鼎盛。

    没办法,欧洲人就是喜欢,甚至像英国等地,品茶几乎超越了品咖啡。尤其是去火清热的绿茶、红茶更是那些贵族的最爱,慢慢的在茶叶品种多元化的趋势下,连底层百姓也爱上了喝茶。疲惫的时候,美美地泡上一壶,那种美滋滋是无法用语言来述说的。

    爱喝茶是好事,可眼瞅着真金白银如流水般被中国商人赚得盆满钵满,英国人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所以他们决定从印度也种一批,反正二者的地域性相差不多,印度又是自家的殖民地,何乐而不为呢?然而,英国人将茶文化想得太粗鄙了,印度种植出来的茶叶,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与中国茶相比,不但充满了辛辣味,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总之很难喝。

    就这样,在够不到葡萄的情况下,英国萌生了一个让人吐口水的计划,既然不会种,干脆派人去学。当然,以满清那时候自大的心理,学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用窃取或者偷来形容更恰当。没办法,茶叶就是土里的金子,谁拥有了种茶的技艺,谁就拥有了聚宝盆。

    派谁来?自然不可能是普通人,来的这个人叫罗伯特·福钧,打着东印度公司员工的幌子,实际上却是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英国占领印度期间,就由他分析本地的稀有植物,然后将珍贵资料送回英国,也就说人家属于老手,经验丰富。

    罗伯特·福钧窃取茶叶秘密,总共分为两步:

    一、从浙江下手,探索绿茶的秘密

    罗伯特·福钧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否则他就算削尖了脑袋,也突破不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关卡。而鸦片战争的爆发,让满清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跟海外的实力差距,因此才陆续打开了海港贸易。为了混入内地,这个英国佬居然学会了用筷子,最后以少数民族官员的身份,混入了江浙。

    难道清朝那些当官的都看不出来吗?颇具讽刺味道的话语不再多说,自行想象吧。反正这个洋人堂而皇之地进来了,还买了个举人的学历。于是用金钱开路之下,只要这个洋人不闹事,地方官自然也懒得管,所以接下来罗伯特·福钧的团队,几乎如入无人之境。

    甚至狂到了哪种地步呢?参观杭州绿茶厂的时候,都没人去核实他的身份,就那样大摇大摆的进去了。之后这个外国人,清晰地记录下了整个制茶工艺的流程,那些在国人看来不是什么秘密的大秘密,成功被老外给破解了。

    之后,激动的罗伯特·福钧赶忙派人,买下了大量的幼苗和茶籽,通过自己公司的运输船队,乘风破浪的送回了自己的国家,从此英国人学会了种植绿茶。

    二、对福建下手,大红袍也失陷了

    成功窃取绿茶资料的英国人,本以为获取了茶叶最大的秘密,结果他发现英国贵族们喜欢喝的红茶,竟然是绿茶经过特定发酵后,遗留下来的产物,一时间心里不知作何感想。接下来他的身体做出了诚实的反应,直接来到了茶叶的故乡福建,准备干一票大的。

    大红袍,中国独有的茶叶,却在1985年被英国人成功获取了种植秘密。罗伯特·福钧是于1985年5月份到达福建的,那时候正好赶上茶叶采摘,细心的外国人发现,这里的采摘工人均为女性,而且采摘的时候,并非整株茶树的叶子都要,而是采摘最顶端最嫩的两片叶。

    顿时间罗伯特·福钧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茶叶的精华,一天观察下来,他粗略的算了一下,哪怕技术娴熟的工人,一天顶多也就采摘不足5公斤的样子。谁也没料到这个老外,接下来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通过忽悠连带用钱开路,他竟然偷走了好几百棵树苗,像大红袍这种,偷一株少一株。

    在罗伯特·福钧偷茶叶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一群老和尚每天看到这位穿着官服的人,兢兢业业刨土种地,均以为这是个好官,在罗伯特·福钧准备离开时,还歌颂他勤政爱民,这让他内心极度过意不去,良心上如遭锤击,羞愧难当。然后这位植物学教授,挺着羞愧的心情,带着那些挖的茶树,回到了印度。

    百亿纹银不翼而飞

    羞愧只是暂时的,没过多久这种心情就被巨大的利益给蒙蔽了。福钧一头扎进了种植园,经过先进科技的培育,一种比中国茶叶还要醇香的新品种诞生,他取名为大吉岭红茶。

    甚至他为了让全世界接受自己的茶叶,还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贬低。说中国的茶有毒,中国的茶是跟化学物质混合出来的。他的谎言得到了所有欧洲人的认同,真相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哦对了,还有那本日记。

    新品种的茶叶很快就被国外所接纳,这一行为直接对中国茶叶出口造成了致命打击,出口量锐减了何止一半以上,用全军覆没形容都不夸张,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几乎相当于百亿纹银不翼而飞。而大清朝廷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没有了充足的财力支撑,很快皇家就匍匐在了西方列强的脚下。

    查看全部
  • 西方人倔起来,连命都不要——从19世纪欧洲的“瘴气”说起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不一定总是会吸取教训。比如现在西方人对疫情期间的防疫措施,就抱有魔幻般的态度——死无所谓,但你不能强迫我戴口罩。

    19世纪泰晤士河污染的漫画

    19世纪的欧洲大城市,“脏乱差”到你不敢想象,有传染病自然很正常。

    因为城市中聚集了太多的穷人,导致到处都是贫民窟。人们惊讶地发现,城市生活看起来各方面比农民更好一些,但实际并非这样。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工人,平均寿命比周围农村人短20年,穷人家的孩子能活到5岁的不超过50%。

    除了营养不良和意外事故之外,人们最害怕的就是疾病。当时欧洲的医生们还不明白有些疾病的原理,尤其是城市中的传染病。肮脏的城市环境,恶臭受污染的饮用水,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

    医生猜测,城市中的人们之所以会莫名其妙的染病,很可能是因为“瘴气”:这是因为腐烂而造成的毒气,随风飘散到空气中,闻到的人就有可能生病。

    1817年,印度爆发霍乱,造成了大约4000万人死亡。此后,霍乱传遍全世界,俄国、匈牙利、日本、美国,包括遥远的不列颠群岛。人们惊恐地发现,前一刻还非常健康、欢声笑语的人,下一刻就上吐下泻,倒地死亡。

    霍乱流行

    据说,巴黎一场舞会上,正在跳舞的人群忽然一片混乱,很多人倒地死亡,被埋葬的时候身上还穿着晚礼服。“运气较好”的感染者可能几个小时就死亡,免受更多痛苦。更多的人只能不停地挣扎,最后死于严重脱水。

    医生们束手无策,他们知道这是一种传染病,但到底是怎么传染的,没人知道。于是,很多人都觉得是瘴气作怪,必须想办法清除空气中的瘴气。

    于是,为了对付瘴气,很多城市开始一桶一桶的燃烧柏油,让整个城市上空都是滚滚浓烟,借此驱赶瘴气。据记载,有些大城市干脆调集军队,让迫击炮朝着天空不断开火。甚至有人认为,应该在卧室里也引爆一点火药,驱除瘴气。

    然而,到底什么是瘴气,没有人知道。

    总有些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奇怪的事情,比如英国内科医生约翰·斯诺。

    水源导致了霍乱

    他发现霍乱爆发的城市中,有些人明明住的很近,呼吸着同一地区的空气,却一部分会染病一部分不会——假如问题不是空气,而是吃喝进肚子里的东西呢?

    这种猜想很快就得到了证实,约翰·斯诺把伦敦某一街区当成研究对象,发现了规律:虽然该区霍乱肆虐,但是某啤酒厂的70名工人都是健康的。

    进一步调查发现,染病的人都喝的是水泵送来的水,啤酒厂的工人都喝厂里水井的水,而且工人们可以喝到免费的啤酒。也就是说,很可能是饮水问题,导致了疾病大流行。

    顺着供水公司的水泵一查,就发现有些取水地点,竟然是泰晤士河的一个污水排放口附近……当时的泰晤士河,到处都飘荡着恶臭的垃圾,喝这里的水,怎么可能不染病?

    约翰·斯诺的研究笔记

    不过,当时的人们迷信“瘴气”之说,并不认可约翰·斯诺的观点。

    欧洲人要是倔起来,十头牛也拉不住。约翰·斯诺建议搞一个全城大清洁,让城市干净一点,结果《泰晤士报》刊文反对,理由奇葩至极:“我们宁愿冒着霍乱的风险……也不愿意被胁迫搞卫生……”

    也就是说,他们崇尚自由,宁死也不愿意被人“胁迫”大扫除。你看这种倔脾气,欧美人一直传承到现在……

    当然,还有神职人员表示,这些灾祸是上帝的责罚,不要把责任推给污水!关键是,还有很多人相信这种说法。

    还有些科学家,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倔”。

    罗伯特·科赫

    著名的德国化学家马克斯·佩腾科费尔,就坚定地认为,因霍乱死亡者大多数都在潮湿的低洼地区居住,所以,潮湿的土壤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释放了有毒的瘴气。

    就算是发现了霍乱弧菌,佩腾科费尔也嗤之以鼻,坚持认为土壤中产生的瘴气才是罪魁祸首。

    1893年,佩腾科费尔干了一件疯狂的事情。

    他从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的实验室,要来了一瓶霍乱弧菌的样本。然后,在一群同事的注视下,佩腾科费尔打开瓶子,一饮而尽。

    此时,佩腾科费尔已经74岁高龄了,他要亲自证实自己的观点。结果,这位大神胃疼和腹泻了一个星期时间,这是典型的轻度霍乱症状。幸运的是,佩腾科费尔的症状比较轻,他活了下来。

    于是,佩腾科费尔表示,自己的亲身经历已经能证实,水中的细菌不会引发严重的霍乱,肯定是因为土壤中的瘴气,才让人们得病的。

    人类总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才能慢慢进步。19世纪末的欧洲,疾病依然肆虐,但是倔脾气的欧洲人,依然用各种理由止步不前。

    到了现在,很多西方人,在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时,还是倔,我们能说什么呢?可能真是传承的吧。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