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发展中心学费:

教育发展中心官网: http://www.ore.edu.pl/

学校性质:暂无

创办时间:暂无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暂无

暂无 托福要求(分)

-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未公布

货币兑换流程

1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2

关注公众号

3

点击“外币兑换”

4

使用手机登录

5

填写订单信息

6

填写补充信息

7

支付-下单完成

8

到店取钞

【简介】 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发展中心创办于2010年,作为被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

【专业】 教育发展中心

  • 教育发展中心相关问题

    浙江省教育发展中心

    浙江省教育发展中心是浙江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拥有天风教育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滨文苑大酒店和学生之家超市等下属企业,目前有各类员工500多名。给你一些职位的工资标准参考下:
    文秘 4000以上 文科类优秀硕士应届毕业生
    主办会计 4000以上 财会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会计师及以上资格
    内勤 2000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工资不低,不过对学历要求挺高的。发展不错,建议去做。

    查看全部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对赴法预签证有何意义?

      赴法留学须交《认证报告》
      据悉,目前一些师资优良的招生院校开始降低第一期留学费用的门槛,直接表现为支付半年学费即可启动留学。这种政策不是针对个别优秀学生,而是面向所有学生——这将逐渐成为日本留学的“跳板”。对于那些资金准备不是很充足的家庭来说,学生可以先入学,依靠自己的业余时间打工赚取学费、生活费。
      从今年起日本部分“适正校”开始实行指定报名免学费政策。如:manabi外语学院将华通国际(IAE在中国的分支)指定为报名点,凡是申请 2010年10月入学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半年学费减免的奖学金,旨在帮助工薪家庭的学生顺利实现留日计划。
      2010年赴法留学须交《认证报告》审核更严
      据悉,2010年申请法国留学的学生递交预签证材料必须提供一份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英文版)复印件。同时,所有递交预签证材料的学生无需提供毕业证书的公证书翻译件。专家建议,针对现在留学政策上的变化,想申请法国留学的学生应该提前做准备,在办理法国留学的同时就开始着手办理《认证报告》。
      新加坡出台政策整顿私立院校获广泛支持
      针对金融危机后私立院校倒闭损害留学生利益的情况,新加坡教育部去年年底推出“教育信托保障计划”(Edu Trust Scheme),该计划将取代“消协保证标志学校服务鉴定计划”(CaseTrust for Education),成为新的指导国际学生选择私立院校的标准。
      美国留学SNS信息平台Zinch登陆中国
      4月12日,美国互动留学信息平台巨头Zinch宣布正式登陆中国,其中文测试版网站(www.zinch.cn)今日正式上线。业内人士表示,Zinch强势进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留学SNS市场竞争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西兰新行业规则确保学生留学安全
      新西兰行业规则要求所有的私立教育机构将学生缴纳的资金存放在独立的公共托管资金账户中,以有效保障学生的利益。新西兰不久前推出的转校和转专业政策中规定,如学生需要转校,必须通过新西兰移民局的审批程序。这个程序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在转校或转专业时能够到一个真实存在且政府认可的教育机构学习。

    查看全部
  • 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

    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和资讯。

    查看全部
  • 深圳市现代教育发展中心怎么样

    日本读研是怎么去的?签证方面要咋办?留学签谁告诉下?
    0回答 12 秒钟前
    我为企业献一策合理建议针对为问题解决方法和措施采纳实施情况和效果
    0回答 15 秒钟前
    学个彩妆在姐姐结婚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查看全部
  • 中教研——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什么样的单位?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简称“中教研”】

    是由教育部门、教育名家、财政部门支持发起,在政府注册成立的全国性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奖励优秀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构建和谐幸福的校园文化等教育事业发展事项,同时亦支持一些地方解决在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目标为: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教育先进单位。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依据,致力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与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紧密合作,协助符合中国教育发展规划和目标的有关教学、科研项目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充分发挥自身灵活高效的特点,配合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助学助教项目,切实做好教育领域拾遗补缺的工作。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项目有:“名校长发展计划”、“教师发展计划”、“学生发展计划”、“课程改革计划”、“校园建设计划”、“联盟合作计划”和“家校合作计划”等,承接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委托,开展相关研究任务,面向全国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者、骨干教师以及一线工作者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探索,承担各级教育部门委托的研究、培训任务,负责全国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工作。定期组织教育系统的专家学者召开学术会议、举办教研论坛、开展教育培训等。发挥对社会效益的卓越贡献,有力地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中心对人民对教育应有的作用。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将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以更具战略性的思考与更宽广的视野谋划中国教育事业的工作,实现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将秉持“启迪智慧、改革创新”的宗旨,凝聚更大的社会力量,继续支持教育发展。中心将坚持聚财汇智、促善育人的方针,践行中心的公益性、行业性、枢纽性和科学性,为实现教育梦、中国梦续写新的篇章!

    查看全部
  • 教育发展中心相关资讯

    中国石油大学教育发展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关系?

    教育发展中心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直属二级单位。

    教育发展中心设有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两个学院,并有职业培训部、国际合作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等10个中心直属部门。

    中国石油大学1955年开设夜大学教育,1956年开办函授教育,开启石油行业成人高等教育;1981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石油工业部投资,建成“石油工业部钻井技术培训中心”,1983年扩展为“石油工业部勘探开发培训中心”,启动石油行业非学历继续教育;1984年,成立教育培训处,恢复函授教育招生;1985年,牵头组建石油高等函授教育网,对石油高校函授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001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当时全国38所试点高校之一;2007年,成立教育发展中心,归口管理学校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形成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出国留学培训和职业培训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创办60多年来,学校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能源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立足行业、服务地方、走向国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成教育部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累计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50余万紧缺应用型人才,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汝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孟卫工、李绍霞、束滨霞、汪宏辉等一大批知名校友。

    学历继续教育建立了覆盖我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招生网络;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现网络教育与函授教育的整合与统一,构建了以石油专业为主、社会通用专业为辅的专业体系,共开设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等45个优势专业,涵盖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等办学层次;构建了数字化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全过程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累计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30余万名毕业生。

    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成为石油行业、地方政府、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开展勘探开发、油气储运、炼化工艺及装备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公务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服务能源企业海外发展,开展国际培训。累计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万人次。

    出国留学培训项目2002年启动,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建成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基地,获得教育部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资质和SQA-HND办学资质,办学网络覆盖俄语、英语两大区域的近100所高校,形成“2+3”“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建成以石油和经济相关专业为主、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了“全景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职业培训全面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与资源优势,积极服务地方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采用职业培训与学历提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建成“专业培养+技能实训+学历提升+岗位实习”的职业培训体系。

    资源建设与技术服务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构建了精品课程、优质课程、普通课程三级课程资源体系,建成8门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4门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20门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571门网络课程和65部专用教材。

    在青岛、东营校区建成包括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实习实训室、培训公寓和大型自助餐厅在内的专用培训楼,可满足高端培训、专业研讨、学术会议和住宿就餐的需要。

    建成“石大在线”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了在线报名缴费、多终端学习、在线考试、毕业设计,教材配送、助学导学、大数据监控、支持服务等功能。建成山东省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山东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监管平台,助推了山东省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基于办学实践,围绕发展重点和难点,加强专项调研与专题研究。累计承担教育部、山东省以及行业内的二十余项重点研究课题,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浓厚研究氛围。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将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办好继续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立足行业与面向地方并举,转型升级与均衡发展并行,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并重,构建层次优化、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

    查看全部
  •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礼赞70年·理论篇

    1949—2019

    礼赞70年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微言教育特别开设“礼赞70年”栏目,带你重温70年教育发展变化。

    今天,跟随教育小微来看“礼赞70年·理论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汪明的文章《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新》↓↓↓

    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汪明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工作,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师的专业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不断提高,建成了一支数量基本充足、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有力地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

    教师队伍建设伴随各级各类学校发展

    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教育事业极其落后,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6%,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极低。在改造旧式教育和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的历史阶段,国家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和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大批小学、工农速成中学以及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中等专业学校与高等专业学院等新型学校迅速建立,组织和培养师资成为党和政府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1949年至1977年,我国教师工作的重点是改造教师队伍、探索师资培养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此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教师的学历标准和资质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数量优先、城乡非均衡化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基本取向。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提出“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努力”的奋斗目标。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两条腿”走路,成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的基本途径。

    基础教育师资补充采用公办与民办教师并举的方式,正规师资优先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乡村地区则通过招收大量没有师范教育经历的民办教师来补充。到20世纪70年代末,民办教师成为乡村学校教师的主体,1977年民办教师占到全国农村小学教师的73%。

    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各级师资为重点,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得到快速发展,对专任教师需求大幅度增加。1965年,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分别达到5.52万人和13.81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54倍和7.58倍。

    1978年至2000年,规范教师队伍是党和国家教师工作的重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使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党和国家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教师定位为专业人员,设立教师节,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人才筑基工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采取特定的措施提高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同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和资格条件、地位和待遇,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持续跟进,教师队伍建设由此正式走上法治化道路,初步形成比较齐全的制度性框架体系。

    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发展,对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始终有较高需求。

    为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创建中小学在职教师进修体系,大力发展中等和高等师范教育,正规教师数量逐渐增长,使基础教育师资补充方式向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转变。2000年,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9%、87%和68.4%,基本上改变了农村基础教育民办和公办教师并存的状况。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师资主要通过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培养、培训。

    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重点建设如“211工程”同步推进,高校教师实行聘任制,职称评定兼顾重视学术水平、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工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绩。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31.3%,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9.4%、30.0%。

    进入21世纪,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成为教师工作主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范教育开始向教师教育转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教师教育机构办学层次由“中专、专科、本科”旧三级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新三级过渡。教师供给从数量至上向质量优先转变,确立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凡进必考”制度,清退不合格代课教师,相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计划、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国家级培训计划,乡村学校教师补充方式由师范毕业生分配走向公开招考与专项并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提高教师培养层次和优化队伍结构,构建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建设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在增加专任教师数量的同时,着力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人才项目。

    在教师职业定位和社会地位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设立教师荣誉称号,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迎来新时代。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以培养培训为重要环节,以优化管理服务为关键支撑,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推进。

    新时代,党和国家努力构建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改革试点,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首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师德建设、培养培训、管理改革、教师待遇、保障措施等方面系统部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任务。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号召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进入全面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基

    70年来,教师队伍配置不断优化,日益满足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需要。

    我国人口总规模从1949年的5.42亿人增加到13.95亿人,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从1949年的2577万余人增加到2018年的2.76亿人。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1949年至2018年,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期,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从93.5万人增加到1672.85万人。到2018年,普通小学专任教师为609.19万人,学历合格率99.97%,生师比16.97∶1;初中专任教师363.90万人,学历合格率99.86%,生师比12.79∶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81.26万人,学历合格率98.41%,生师比13.10∶1;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3.35万人,生师比19.10∶1;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67.28万人,生师比17.56∶1。教师队伍供给能力大幅度增加,结构不断优化,素质能力不断提升,有效满足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需求和办学需要,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0年来,教师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全面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党和政府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教师教育,普遍推行提前招生、定向招生和公费培养制度,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由一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师范教育结构实现由“旧三级”向“新三级”转变,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由分离走向一体,教师教育基本实现了从满足数量需求到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

    目前,全国共有举办教师教育院校605所,其中高等师范院校199所,举办师范教育的非师范院校406所;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院校144所,其中师范院校60所,非师范院校84所;具有教育博士学位授权院校27所,其中师范大学19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8所。在职高学历教师比例大幅度提高,2018年,全国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59.12%和86.22%,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9.82%。中职和高职院校共有“双师型”教师45.56万人,占全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4.2%。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70年来,教师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形成了支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框架体系。

    党和国家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教师专业标准越来越明确,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支撑体系日益健全,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颁布实施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深化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开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定期注册试点,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将中小学教师纳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管理,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评价评定更加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全面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有效激励了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2018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48.65%、19.31%和27.67%,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24.94%和43.20%。自2008年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全国已有9584名中小学教师取得正高级职称。试行校长职级制,一大批学者型、专家型校长迅速成长起来。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向规模较小农村学校倾斜政策;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2019年,农村特岗教师招聘规模扩大到10万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年来,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显著增强了教师职业吸引力。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工作,历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都对包括教师在内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统筹考虑。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均就教师工资水平作出规定,要求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扩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2017年,教育行业年平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十九大行业中排名第七位,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提升。中央财政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倾斜,2013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提供的工资性补助达到430亿元,累计安排的对实施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地方奖补资金达到198.2亿元,每年惠及约127万名乡村教师。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城乡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明显改善。健全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定期评选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坚持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实践者,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的正确方向。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要深入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激发教师崇德、修德、养德、践德的内生动力。

    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适应需求能力。

    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城镇化进程、人口政策调整、技术变革和教育改革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工作存在“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要适应发展需求,全面振兴教师教育,坚持师范院校的师范主业不动摇,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鼓励有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强化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改革实施“国培计划”,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要引导教师主动应对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变革,提升信息化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要关注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建设,开展“双师型”教师国家级培训,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新体系。要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制度,支持教师海内外访学研修,分级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充分激发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

    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是增强教师队伍发展活力的关键。要完善教师准入和选聘机制,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确保教师素质过硬。科学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重点解决结构性缺编和编外聘用教师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制,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的比例,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统一。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区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促进师资均衡配置。职业院校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付酬等制度。充分落实高校用人自主权,探索实行人员总量管理,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和岗位管理改革,实现职称评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良性流动。坚持引育并举,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从国内外行业企业、专业组织等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

    强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保障教师权利是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教师权益,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非专业工作负担,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使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崭新起点,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支1600多万人的教师队伍,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民族复兴的接续奋斗中砥砺前行,必将汇聚起迈向教育强国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坚定托起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礼赞70年

    1949-2019

    成就篇

    ①波澜壮阔!教育部长陈宝生出席发布会,“五看”教育70年 | 礼赞70年·成就篇

    ②一“快”二“公”!教育部长陈宝生答记者问,谈中国教育特点特色 | 礼赞70年·成就篇

    ③学生资助70年:“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基本实现

    ④《人民日报》报道:70年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

    ⑤10个故事回望70年教育历程,有没有你的记忆?

    ⑥速览!这组数据,记录新中国70年教育历程 | 礼赞新中国·成就篇

    ⑦重温!这些瞬间,定格中国义务教育70年 | 礼赞70年·成就篇

    理论篇

    ①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撰文:书写新中国教育变革史诗

    ②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③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新中国70年教育事业的辉煌历程

    查看全部
  •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课改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陈如平发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演讲》

    芥末堆11月9日讯,今日,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京举办。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在会上表示,“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均已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当中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后,各省开始陆续跟进相关细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太高太深,学生负担太多,但动手能力不足。此外,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的改革研究不够,导致不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除了科学减负,课程改革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地位关键。陈如平认为,课改目前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缺乏价值引领,基层校长老师“为课程而课程”的情况较为突出,忽视了“育人”的目标;第二,零散的课程居多,课程之间缺乏整合;第三,缺乏体系化的建构。

    关于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应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陈如平表示,课程改革的下一步应着重关注教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结构体系化。

    以课程结构体系化为例,学校应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再具体细化为具体科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由此再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另外,陈如平表示,除了原先的综合化、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化、生活化的理念外,学科课程基地化、学习空间场馆化、功能教师主题化、特色课程博物馆化以及校本课程乡土化这五个方向,也让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新的格局。

    查看全部
  •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研学旅行“把脉”

    莫让高效研学变低效旅游,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研学旅行“把脉”

    近年来,研学旅行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的青睐。在市场火热、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研学旅行的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如何完善?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实现高效研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日前邀请全国各地教育专家代表展开研讨。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存在不平衡性。此外,2017至2018年全国遴选了621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在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和评价方面,都需要持续追踪研究。

    研讨会上,专家提出,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研学旅行顶层设计,明确课程地位;要规范出台各类标准;要重视基地营地研学导师的培养培训;要积极推进基地营地建设,加强对旅行社的指导,突出研学旅行的社会效益。

    据了解,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专门成立研学旅行研究所,从研学实践教育的政策理论、课程设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标准与评价制度、安全与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对全国的研学旅行把脉问诊,旨在构建研学旅行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经验提升、问题解决、成果总结等的研究交流与实践指导平台,为全国研学旅行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理论咨询与实践指导。(记者胡浩)

    查看全部
  • 中国石油大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韩红江带队赴菏泽、济宁调研

    7月21-23日,中国石油大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远程教育学院院长韩红江带队赴山东菏泽、济宁开展继续教育专题调研,慰问菏泽现代学习中心、济宁博衍学习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了解学校网络教育、函授教育宣传推广进展情况,并鼓励学习中心按照学校学历继续教育目标规划和国家网络教育评估精神要求,与远程教育学院一起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彰显品牌影响。

    在调研中,韩红江一行分别与菏泽现代学习中心、济宁博衍学习中心围绕品牌推广、宣传定位、教学支持服务展开了充分交流,并强调,在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远程教育学院将不断加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方式,进一步梳理、优化工作流程,在站点激励、校企合作、公益服务、品牌宣传等方面做出更多有益探索。

    远程教育学院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了近期招生工作情况,传达了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政策精神,并强调,学习中心要严把招生入口关,不断完善优质生源选拔机制,与学校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创新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确保2020年秋季批次招生工作圆满完成。

    调研期间,调研组与济宁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汇报了学校继续教育服务济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对济宁市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我校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调研组还赴济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走访交流,双方就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基础上推进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达成广泛共识。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