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危机管理学院

经济与危机管理学院学费:

经济与危机管理学院官网: http://www.ieay.ru/

学校性质:暂无

创办时间:暂无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暂无

暂无 托福要求(分)

-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未公布

货币兑换流程

1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2

关注公众号

3

点击“外币兑换”

4

使用手机登录

5

填写订单信息

6

填写补充信息

7

支付-下单完成

8

到店取钞

【简介】 经济与危机管理学院

经济与危机管理学院创办于1999年,该校开设本科层次的学位教育,作为被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

【专业】 经济与危机管理学院

  • 经济与危机管理学院相关问题

    危机管理 哪个学校有这个专业的研究生

    您好!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今年新开设了危机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包括危机管理基础理论、城市应急管理、社会冲突管理、公共风险管理。考试内容与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同样是今年新设的公务人力资源管理一样,考政治、英语一,公共管理综合一和二。计划招生人数为三人。希望能给你一定的参考,谢谢!

    查看全部
  • 危机管理

    首先,这个人名是罗森塔尔: U.Rosenthal,您引用的译法不够准则。

    罗森塔尔的代表作是1989年的《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这个定义是公共危机的定义,是罗森塔尔1989年在这本书中提出的,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

    罗森塔尔是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权威学者,是荷兰菜登大学危机管理专家。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起源和发展,你可以参考这篇论文:
    http://www.umac.mo/fsh/pa/2nd_IntPAConference/ZhangHaibo&TongXing.doc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查看全部
  •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有何区别?

    对 我同意fj254 的基本解释。危机这个词包含危和机两个方面,危就是危险,机则是机遇,所以危机侧重的是对一个潜藏风险事情的战略性两面考量。而应急管理则侧重于实际的管理过程,更侧重于通过管理方法和技术,通过科学的程序、灵活的领导艺术应对突发事件的潜在挑战,使得预期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可以说,应急管理重的是管理技术层面,而危机管理则重的是战略层面,因而二者的对象与目的性,时段性特征都有不同。危机事件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等各个方面,也可以是各个层次的对个人、组织和国家乃至人类都有不同的危机情形。而应急管理的对象则侧重于突发事件,虽然也可以是个人的、家庭的,但更多时候指代的是公共性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等。

    查看全部
  • 危机管理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

      1、危机监测。危机管理的首要一环是对危机进行监测,在企业顺利发展时期,企业就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变的心理准备,建立一套危机管理机制,对危机进行检测。企业越是风平浪静的时刻越应该重视危机监测,在平静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杀机。
      2、危机预警。许多危机在爆发之前都会出现某些征兆,危机管理关注的不仅是危机爆发后各种危害的处理,而且要建立危机警戒线。企业在危机到来之前,把一些可以避免的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另一些不可避免的危机通过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样,企业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把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3、危机决策。企业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危机决策。决策要根据危机产生的来龙去脉,对几种可行方案进行对比较优缺点后,选择出最佳方案。方案定位要准、推行要迅速。
      4、危机处理。第一,企业确认危机。确认危机包括将危机归类、收集与危机相关信息确认危机程度以及找出危机产生的原因,辨认危机影响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及后果。第二,控制危机。控制危机需要根据确认的某种危机后,遏止危机的扩散使其不影响其他事物,紧急控制如同救火兵刻不容缓。第三,处理危机。在处理危机中,关键的是速度。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危机决策运用到实际中化解危机,可以避免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查看全部
  • 对于政府来说,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读哪个专业的

    你是在职读研吧?得看你现在是什么工作限性质和岗位,或者你想去从事什么工作,是想提升什么能力。还有就是你所在的地区特点。
    公共政策分析可以让你有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在政策研究提出上比较有用,如果是在政府办,政研室等就选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主要是宏观走势分析的能力,在财税部门用得多;公共服务管理用的比较多,政府序列局比较适用;公共危机管理用得不多,但是很重要,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危机比较多和群发事件多,维稳是第一位的,在宣传部门、安全部门适用;城市规划与管理更有针对性了,城管、建设、规划等部门适用。我也是这个方向的。

    查看全部
  • 经济与危机管理学院相关资讯

    书评丨吕孝礼:《管理危机不确定性》

    Managing Uncertainty in Crisi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n Organizational Sensemaking

    01

    作者简介

    吕孝礼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执行主任

    吕孝礼,山东蓬莱人。2014年11月开始任教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同时担任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执行主任。2005年开始在危机与灾难管理及公共组织等领域开展研究,已发表多篇中英文期刊文章,出版英文专著Managing uncertainty in crisis。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地震局以及北京地震局科研项目。同时担任英文学术期刊Risk, Hazards & Crisis in Public Policy和中文期刊《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编委,以及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多个城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等社会兼职。也是危机管理网“www.crisis119.org”创办人及“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 青年分论坛”及暑期学校联合发起人。曾于2019年春季学期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开展访问研究,入选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访问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危机研判(战略层与操作层)、视频分析方法等。

    02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在危机期间为应对关键不确定性而选择的各种组织策略。本研究提出并应用制度意义建构模型,解释危机期间应对不确定性策略选择,以回答为何有些组织选择以规则为基础的策略来应对不确定性,而另一些则采用更具特殊性的策略。研究发现,在危机应对的初始阶段,制度化程度并不影响策略的选择;组织一旦面临所选策略的失败,在决策策略的选择中可以识别出三种刚性效应;决策反馈回路的不连续性不一定要让组织改变他们的决策策略,但要与制度化互动,以促进决策策略的转变。

    03

    精彩书评

    书评出处:张海波. 探索危机管理之道——兼评吕孝礼助理教授新著<管理危机不确定性> [J]. 公共管理评论, 2017, (3): 118-26.

    作者:张海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

    引言

    吕孝礼助理教授的新著《管理危机不确定性:探索组织意义建构的制度影响》(Managing Uncertainty in Crisi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 on Organizational Sensemaking,下称《管理危机不确定性》)已由斯普林格(Springer)在线出版,这大概是危机管理领域第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专著,值得庆贺与记述。中国的危机管理研究兴起于2003年“非典”之后,虽然只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成长迅速,且有可能超越传统单一学科局限而探索出一条跨学科交叉与多学科融合的新路。《管理危机不确定性》一书的出版无疑会促进中国的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研究的良性发展,推动中国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研究的国际化。

    《管理危机不确定性》一书也是作者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在出版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笔者与作者相识于2008年于南京大学召开的“风险、危机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迄今正好十年,一直保持较为密切的学术交往,应邀撰写书评既是学习也是共勉。总体而言,这项研究虽然并非基于中国情境,也非基于中国案例,但其问题凝练、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于中国的危机管理研究仍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认真对待,且有必要将其引介给中国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研究学术共同体的诸位同仁以及将来可能投身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研究的青年学子,使其可以被更多的研究者了解和参照。

    问题凝练的想象力:不确定性、危机管理与组织行为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C. 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指出,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从这两个标准来看,《管理危机不确定性》在问题的凝练上无疑是具有想象力的。甫一开篇,作者便指出:“本书研究的重点是危机不确定性应对中组织策略的差异性。”在这一陈述中,有三个关键概念:一是不确定性,二是危机,三是组织行为。以下逐一简要解读。

    首先来看不确定性。关于不确定性的理解,至少需要提及两位研究者:一是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二是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指出,可以用概率计算的是风险,不能用概率计算的是不确定性。奈特虽然是经济学家,但这种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分对其他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贝克则具体谈及了风险的不确定性。贝克指出,在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下,风险是不可计算的:①灾难经常构成一种无法弥补的全球性损害,使得风险计算中的货币赔偿概念失去意义;②在最糟糕的事故状态下,风险计算所赋予的善后处理及对结果进行预警监测的安全概念也失去意义;③灾难在时空意义上的范围与界限完全消失,使得计算变得无法操作;④灾难所产生的影响不再具有常规形态,使得风险计算成为一件没完没了、有开始无结局的事情。虽然学科语境不同,但奈特和贝克对于不确定性关键特征的理解是“英雄所见略同”。在经济学的语境中,风险是可以计算的,但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语境中,社会政治风险是不可计算的,它和不确定性是合二为一的。在这一点上,作者明确指出:“本书并不尝试关于不确定性的概率统计,每一起危机案例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发展与后果,并不适合通过统计来进行分析。911事件的发生也显示了基于计算的统计分析并不能描绘潜在灾难的不确定性。”

    其次来看危机。危机的关键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关于危机本质属性的界定,也可以提及两位研究者:一是查尔斯赫尔曼(Charles Hermann);二是罗森塔尔(Rosenthal)。赫尔曼认为,危机是一种情境:①威胁到决策主体的最高目标;②在情境改观之前有限的反应时间;③其发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一种对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核心价值规范所造成的严重威胁,在这种状态下,由于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需要做出关键性决策。如果说赫尔曼的定义具有开创性意义,将危机概念引入学术领域,那么罗森塔尔的定义则具有转折性意义,将危机研究从政治议题引向管理议题,推动了危机管理研究的实质性发展。在罗森塔尔的定义中,高度的不确定性与时间压力是危机的两项关键特征,它们也是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的重要差异。在这一点上,作者直接从罗森塔尔的概念出发,在管理议题的范围内聚焦于危机的不确定性。

    最后来看组织行为。回溯关于危机情境下组织行为的研究必须提及两位研究者:一是恩里克克兰特利(Enrico Quarantelli);二是路易斯康佛(Louise Comfort) 。克兰特利是美国特拉华大学灾害研究中心(Disaster Research Center,简称DRC)的开创者,他从芝加哥大学集体行动的研究传统出发,将灾难响应的实质界定为有组织的集体行为(organized collective behavior),并提出了灾难情境下的组织类型学(也称为“DRC Typology"),其中关于突生组织(emergent organization) 的研究被认为是对经典组织理论的重要补充。康佛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灾害管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CDM )的主任,她率先将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 theory)引入应急管理研究,探索了应急响应中的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行为,引发了应急管理研究的范式转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突生就是自组织,危机管理既包括他组织行为,也包括自组织行为,两者都是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在这一点上,作者也明确指出:组织行动策略被操作化为一系列的意义建构行动。

    综上所述,作者在问题选择上的基本逻辑是:不确定性—危机不确定性(由危机引发的不确定性)一应对危机不确定性的有组织行动(危机管理的本质)。这是一个不断澄清研究问题、逐步缩小研究范围的过程。作者对于问题的凝练显示了其对上述三个概念之间逻辑一致性的准确理解。然而,将危机管理作为有组织集体行动的结果和将危机管理作为组织行动的结果,这两种预设存在显示的差异,且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起点。略显遗憾的是,作者在这里并未强调危机管理作为集体行动的特征,限制了作品理论贡献的高度。

    理论视角的创新性:意义建构理论与制度理论的交叉与融合

    作者虽然并未言明和强调跨学科交叉与多学科融合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其理论框架建构却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管理学视角和政治学视角的交叉与融合。具体而言,作者将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与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 进行了结合,提出了制度化意义建构过程模型(Institutional Sensemaking Process Model) 。

    作者认为,卡尔威克(KarlWeick)将组织的意义建构视为持续修正的演化过程(modified evolutionary process):①环境变化(ecological change);②按角色运行(enactment),遭遇模糊信息(equivocal data)后形成两种机制,一是注意(noticing),二是标注(bracketing);③选择(selection),形成对模糊信息的解释,一是特定的解释(specific interpretation),二是模化的解释(scheme interpretation);④保留(retention),通过记忆将成功的意义建构记录下来为将来所用。在此基础上,威克将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规则的策略(rule-based strategy);二是基于情境的策略(specific-based strategy)。

    作者述及,制度理论既包括经典制度理论,也包括新制度理论,前者聚焦于制度化过程及制度化对组织行动的影响,后者强调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在对制度理论的借鉴中,作者主要受到了P.塞尔兹尼克(P.Selznick)的影响,将组织的制度化水平视为一个连续的光谱:从零制度化到高制度化的连续过程。所谓零制度化,是指组织关于采用何种策略来应对不确定性并无明确、周知的规则和程序;与之对照,高制度化就是有明确、周知的规则和程序。根据塞尔兹尼克及其追随者的界定,制度化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内部维度(internal dimension),是指组织成员和组织内群体对组织工作方式的尊重程度,包括组织使命、信仰和工作哲学、专业能力等;二是外部维度(external dimension),是指组织在利益相关者中的合法性程度,包括政治支持和公众支持等。

    作者对意义建构理论和制度理论进行了连接,将组织应对危机不确定性的策略选择作为因变量,将组织的制度化水平作为影响组织策略选择的自变量,建立论文的核心假设:组织的制度化水平影响组织应对危机不确定性的策略选择。在操作化上,作者对内部制度化和外部制度化均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理念类型 (ideal type)方法,将这两个维度进行交叉,发展了一个新的基于制度化的组织类型学 (New Typology of Organization Based on Institutionalization): ①“Organization" (翻译为“组织”容易引起混淆,故用作者原文表述,下同),外部制度化水平低且内部制度化水平低;②“Institution”,外部制度化水平高且内部制度化水平高;③“Mythical Organization”,外部制度化水平高但内部制度化水平低;④“Arrogant Organization",内部制度化水平高但外部制度化水平低。①借鉴威克的意义建构理论,作者将组织应对危机不确定性的策略选择也分为四种类型:①基于规则的策略;②半基于规则的策略(semi-rule-based strategy);③基于权宜的策略(ad hocbased strategy);④无策略(no strategy)。

    作者认为,威克的意义建构理论将心理学视角运用于组织行为,实现了微观与中观的连接;制度理论,尤其是新制度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于组织的形塑,实现了中观和宏观的连接。这样一来,通过意义建构理论与制度理论的整合,作者架通 了微观、中观与宏观的桥梁。

    就意义建构理论和制度理论的连接来看,作者的理论视角无疑是具有创新性的,对于组织制度化过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组织应对危机不确定性策略选择的条件约束,在组织危机决策的“黑箱” (blackbox)上打开了一扇“窗”。当然,作者忽视了危机管理的集体性特征,这就妨碍了作者去打开一扇“门”。

    研究方法的适当性:案例研究的沉寂与复兴

    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而研究方法的适当性则是比规范性更高的要求。它的主要含义是,根据研究问题来选择研究方法,而非根据研究方法来选择研究问题。近些年,迫于发表的压力,根据研究方法(尤其是能够将数据快速结构化的方法)来选择研究问题以求降低发表难度已“蔚然成风”,但这显然已经偏离了研究的初衷。

    就研究方法的适当性而言,案例研究在危机管理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因为,危机是非常态现象,难以连续观察,危机和危机之间必定是不连续的。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危机管理的主流研究必须采用案例方法,或者是案例方法和其他方法的结合。否则,研究就无法揭示危机管理的本质。

    罗伯特,殷(Robert Yin)和凯瑟琳艾森哈特(Kathleen Eisenhardt)都指出,案例研究的独特优势是展现了真实情境。因此,危机管理的经验研究通常是基于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的案例研究,以捕捉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境,避免数据的腐化(perishable data)。在这方面,DRC早期已经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开展了超过600次的田野调查。

    当然,案例研究也有缺陷:首先,案例研究(尤其是单一案例研究),其研究发现高度依赖于特定情境,结论的概化程度较低;其次,案例研究的发现与研究者的心智能力高度相关,不同的研究者就同一个案例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导致案例研究的信度存疑;最后,案例研究对于关键概念的操作化不如量化研究那样明确、清晰,这导致案例研究的效度存疑。因此,案例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60 ~70 年代便已兴起,但在80年代遭遇危机,一度沉寂了20年。在最近的十几年中,由于编码技术的普遍运用,案例研究的规范性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量化研究的弊端日益凸显,案例研究(尤其是比较案例研究)在深入性和理论开创性上的优势重新被认识,案例研究再度兴起,其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在《管理危机不确定性》一书中,基于制度化的组织类型学,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案例:一是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中的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二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事件中的美国宇航局(NASA);三是1992年洛杉矶骚乱中的洛杉矶警察局(LAPD);四是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的英国石油公司(BP)。它们分别对应于”Organization”“Institute““Mythical Organization”“Arrogant Organization”四类组织。

    不难看出,作者既借鉴了殷的案例研究思想,也借鉴了艾森哈特的案例研究思想。作者提出的核心假设为:组织的制度化水平影响组织应对危机不确定性的策略选择;在这一假设之下,作者根据组织制度化水平的四种类型选择了四个对应的案例,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四个案例进行了比较和综合,提出了制度化意义建构过程模型,包括10个命题,这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作者对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为保障规范性,作者围绕核心假设,运用演绎逻辑和过程追溯方法来搜集和组织案例资料,以提升案例研究的信度;对所有的关键概念都进行了界定和操作化,以提升案例研究的效度;运用归纳逻辑来开展多案例研究以开创新理论。

    在这项研究之中,作者也展现了对研究方法适当性的追求,这也是这项研究最值得赞赏之处。组织如何应对危机的不确定性,这是危机管理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极具难度的研究议题,而作者选择直面这一议题。一旦选择这一研究议题,就只能选择案例方法,进而就意味着学术论文的“低产”,这也是当前危机管理研究面临的困境。与作者所呈现出的难能可贵的学术品质相反的是,“跟班式科研”正在损害着学术研究的健康肌体,许多研究缺乏对学术的敬畏,重于术却轻于学。

    研究方法上的遗憾之处在于,作者并未能开展快速响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数据的腐化”。当然,就作者的现实条件而言,这可能是过高的要求。

    结语

    《管理危机不确定性》一书主要是一项理论研究,基本上实现了作者追求的四个目标:一是解释组织策略选择的多样性;二是将威克的意义建构理论延伸到不同的组织情境;三是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危机管理实践;四是帮助管理者理解组织意义建构的“黑箱”。

    “优美的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追求,但没有一项研究是完美无憾的。如果要谈及缺憾,笔者结合从事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研究的体会,尝试指出《管理危机不确定性》一书可能存在的三处不足,与作者商榷并请学界同仁探讨。

    第一,理论视野还可以更开阔。这项研究虽然实现了管理学和政治学的交叉, 但理论视野囿于意义建构理论和制度理论,有局限性。跨学科交叉与多学科融合并非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根植于研究的内在逻辑,它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避免重复,在一个学科中低度发展的研究在另一个学科中可能是高度发展的;二是更趋真实,任何单一的理论视角都是“盲人摸象”;三是集成创新,不同学科视角可以相互启发,有利于从部分中生成整体。

    如果站在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研究的立场上,关于组织应对危机不确定性的研究有一个演化的脉络:早在20世纪60年代,组织的突生现象便引起了克兰特利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拉塞尔戴利斯(Russell Dynes)就指出实际的应急响应是基于预案(byplan)和基于反馈(byfbedback)的混合;20世纪80年代起,康佛开始关注应急响应中的自组织;2000年之后,特里西娅沃琴朵芙(Tricia Watchendorf)强调“临机”(improvisation);现在,组织韧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成为研究热点。其间,危机管理的研究范式有一个重要的转向,那就是将危 机管理视为一个复杂系统,从组织嵌入的复杂网络而非从单一的组织来展开研究。这种转向之所以发生,主要还在于组织应对危机不确定的决策发生于一个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环境中,而非孤立的存在。这与危机管理的本质是一致的,危机管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面向不确定性的、有时间压力的集体行动。脱离这一本体论预设,组织行为将很难被解释清楚。而且,从实践来看,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任何策略选择都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并非是纯粹的基于规则或者基于权变的,而是两者的 混合,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主流观点。科学理论的创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需要多学科视野下的学术史梳理。作者虽然在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竞争性理论,但比较零碎,缺乏对学术史的梳理,学科视野还不够开阔。实际上,意义建构理论和制度理论的连接并非理论贡献,而只是通往理论贡献的可能路径。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在于,只有既有理论不能解释时,理论创新才有必要。换言之,新的理论必须比既有理论更有解释力。作者未能在更宽广的学科视野中进行这种理论对话,限制了作品理论贡献的高度与呈现。

    第二,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仍有空隙。在四个案例中,作者通过制度分析详细地展示了四个组织的制度化水平的历史演化;然而,当事件发生时,这四个组织的制度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其应对危机不确定性的策略选择,是理论与案例结合的关键之处。在案例的建构上,作者主要采用了基于第二手资料的过程追溯方法,这可以描述四个组织制度化水平的历史演化,但难以理解当时情境下的关键决策。殷明确指出,案例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因此,案例研究作为危机管理研究的基础方法,往往需要与其他研究配合起来使用。就这一点而言,作者运用制度理论解释四个组织制度化水平的历史演化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但用意义建构理论来解释四个组织危机响应的策略选择则说服力不足,基于意见建构理论和制度理论结合的制度化意义建构过程理论并不能在严格的意义上得到四个案例的支持。这些也不容易让读者明确:组织策略选择的差异是否由组织制度化水平的差异造成以及如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格拉汉姆阿里森(Graham Allison)基于古巴导弹危机提出的危机决策模型就显示,组织应对危机不确定性的策略选择至少有三种行动逻辑:理性行动、组织程序和政府政治。组织的制度化水平只适合解释组织程序,但无法断言,组织策略选择的差异不是因为受到了成本/收益之比或是权力的影响。与此同时,数据来源的单一化也削弱了研究的效度,案例研究越来越强调数据来源的多样性。

    第三,缺少中国案例。再回到米尔斯,“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亟待回应中国实践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需要发展五种想象力:历史的想象力、人类学的想象力、批判建构的想象力、大结构的想象力和性别的想象力。就危机管理而言,大结构的想象力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中国的危机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治理结构。 可以这么说,中国学者如果能够为全球风险社会治理做出重要理论贡献,那只可能基于中国的治理实践。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作者并没能基于中国情境和中国案例来进行理论创新,这是限制《管理危机不确定性》一书想象力的最主要障碍。

    学术无止境!再次祝贺作者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期待作者在中国的情境中基于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更高质量的研究。

    查看全部
  • 正言易道携手廷友缘商学院特邀艾学蛟老师讲述《企业危机管理》

    2020年1月11-12日正言易道商学院携手中国廷友缘演讲口才商学院特邀艾学蛟老师走进深圳市福田保税区吉虹研发大厦A栋四楼[企业家领袖研修班]讲述《企业危机管理》精品课程。

    【课程意义】

    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二、如何管理危机与运营企业

    三、促进企业迅速发展

    四、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西方有一句谚语“危机就如死亡与税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意思是危机的普遍存在性、隐藏性、管理危机与运营企业是一样重要的事情。危机猛如虎,实力再强大的企业也难以经受危机的不断折磨与冲击。艾学蛟老师教你如何能将企业遭遇危机的风险降低。

    【教学模式】

    融国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于一炉,实战实例重点分析;总能让学员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达到持续性影响授课效果。

    【课程背景】

    《企业家领袖研修班》,学习经典文化,满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气概,践行“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学习精神,踏入管理学经典学堂。正言易道创始人彭婉庭老师与中国廷友缘演讲口才商学院创始人孙赫廷老师倾力打造高端精品实战课程。汇聚多位名家名师,带您了解企业家最关注的实战精品课程,带您通古今,识天地,得智慧;学口才,练演讲,听国学,行管理,逐步学习“修身、齐家、治企、传承”的相关知识。

    【导师介绍】

    艾学蛟老师

    管理学博士、著名危机管理专家

    中国危机管理切割理论与以危化危理论创始人

    担任多家央企、大型商业银行和政府危机管理顾问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多所著名大学EMBA班主讲教授

    【授课风格】

    艾学蛟老师讲课案例丰富,信息量大、条理清晰、观点新颖、富有哲理、语言风趣、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课程存影】

    【课程大纲】

    1、为什么要学习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

    2、如何运用预测法管理危机

    3、如何运用切割法管理危机

    4、如何构建危机管理[2] [3] 三大系统

    5、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方法

    【学习收获】

    同学们经过艾学蛟老师的精彩讲解进一步了解企业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一种技能:思考的技能,博弈的技巧,智慧的决策,思维的艺术,更是想到与想不到的问题。古语云:“未雨绸缪”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学到了危机处理的三大原则与预防危机的方法。

    本次参加课程70余位兄弟姐妹通过学习都纷纷表达受益匪浅,茅塞顿开。期待接下来更多优秀名师指导,不忘初心,不懈学习,学以致用。

    正言易道商学院院长彭婉庭与艾学蛟老师

    【企业家领袖研修班】

    经典学堂汇聚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众览古今经典思想智慧,解读历史兴替得失;提升管理领袖才能;锻炼口才表达能力;绽放演讲魅力风采。先人经典智慧文化与现今处世之道相结合,以史为鉴,以法为术,商海纵横,扬帆启航。

    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

    与智者同行,得大智慧;

    与强者同行,能得天下。

    你走得有多远,取决与谁同行!

    企业家领袖研修班,与卓越者同行!

    查看全部
  • 读《哈佛大学危机管理课》:危机管理是我们急需掌握的技能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冰桃

    近日突然反弹的北京新冠疫情让危机之弦再度紧绷。对国家来说,疫情不仅危及民众的身体健康,也给经济的复苏带来巨大的压力;对企业来说,疫情导致订单骤减,现金流吃紧,尤其是服务行业遭受生死存亡的大考验;对个人来说,健康危机、失业危机,甚至情感危机,也都成了连锁反应。上个月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新冠疫情暴露了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它是一场全球危机,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解决。

    但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这种突发的公共危机,在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当下,我们随时都可能面临突如其来的危机。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公司治理危机或者个人关键选择时,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处置方法。中信出版集团日前加急出版的《哈佛大学危机管理课》正好能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

    正如硅谷风险投资人、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所说的:“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两个能力,把握机会的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相比之下,第二种能力更为至关重要,因为机会总是有的,错过了一次,过后总结经验教训,或许还能赶上新的机会,但是在危机中一旦失利,就可能失去一切,从此被踢出了游戏。即便勉强渡过危机,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回到原来的状态也很难得,更不要说发展了。因此,学会应对危机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能力。”

    《哈佛大学危机管理课》的4位作者,都是哈佛大学国家应急领导力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该项目创建于“9·11”事件之后,是由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联合创立的,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国土安全部、美国国防部等建立了密切的研究、实战与培训关系,旨在为政府部门、地方组织、非营利性机构等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危机应急处置经验与领导力培训。4位作者先后参与过一系列灾难性危机应急处理事件,包括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2012年超级飓风桑迪、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以及2014年美国应对埃博拉病毒等。他们把这些危机应对的实践过程、总结的经验和教训都呈现在这本书里。

    《哈佛大学危机管理课》一直强调个人应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培训自己的危机领导能力。书中提供了在危机到来时需要考量的关键因素——思路、方法和实用工具,这些关键信息都围绕着危机管理能力的3个维度:个人、情境和联通力,帮助我们和周围的人快速走出危机情绪低谷,有效收集和发布信息,灵活调动下属、上级、其他部门甚至其他社会力量,协商分歧、化解冲突、统一立场,共同战胜危机。

    训练有素强过信马由缰,有备而来秒杀临阵磨枪,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人人都需要系统学习的课程。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7月下旬刊

    查看全部
  • 阿德菲大学致力于为学生做好专业危机管理的准备

    从自然灾害到停电,Adelphi致力于为学生做好专业危机管理的准备。2003年,阿德菲(Adelphi)成为首批提供紧急管理课程工作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今天,该计划提供了应急管理的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和副学士学位,以及毕业证书。

    在护理学院和公共卫生和专业进修学院共享应急管理程序,现在有20名学生(12个本科,研究生八)和200名多名校友。这使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能够了解应急管理如何在其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那些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对紧急情况管理计划,护理计划和公共卫生计划进行交叉授粉,”临床副教授肯尼思·C·隆德洛(Kenneth C. Rondello)表示,在程序开发中的角色。

    应急管理计划可以在国土安全,医疗相关和环境应急管理等各个领域带来职业。

    EdD,主任兼临床助理教授David Williams认为,应急管理是每个人都应该熟悉的事情。

    他说:“将我命名为不需要应急管理的社会组成部分。” “在人们聚集的任何地方,都必须考虑紧急管理,以确保那里人们的安全。”

    Rondello博士和Williams博士在应急管理方面拥有广泛的背景。后者在各种飓风,洪水和野火中提供了帮助,而朗德罗博士是9/11的第一响应者,曾从加纳到海地前往十几个国家紧急情况。

    关于阿德菲(Adelphi)参与备灾的消息正在蔓延。2019年2月,日本国家抗灾力促进办公室内阁秘书处的代表拜访了威廉姆斯博士,以了解有关备灾的更多信息。

    自2008年以来,该应急管理计划已完全在线提供。许多有兴趣的学生全职从事护士,急救人员,护理人员等工作。结果,他们无法在一周的特定日期和时间参加为期15周的课程。

    在线可用性使学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时间上获得学位,同时也扩大了Adelphi的地理覆盖范围。

    威廉姆斯博士说:“我的学生基本上来自全国各地。” “我在加利福尼亚有个学生,他们给我写信封住医院的野火。我让学生们谈论中西部的暴风雪。”

    Adelphi已经能够利用诸如VoiceThread之类的教育工具,该工具使教授和学生都可以看到视觉效果。

    许多教授活跃于他们的领域,并与美国特勤局或核潜艇合作,并前往数十个国家应用其应急管理专业知识。他们提供必不可少的课程材料并将最新事件纳入课堂,例如反疫苗运动和2019年春季麻疹暴发。

    Rondello博士说:“作为阿德菲(Adelphi)的教授,我能够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机会,而如果不进行这些部署,我将没有这些机会。”

    查看全部
  • 中国矿大(北京)校企共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实验室”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实验室”联合共建协议签署仪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供图

    人民网北京4月19日电 “实验室将致力于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的理论、方法与政策研究,灾难救援等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推进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体系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18日,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实验室”联合共建协议的签署仪式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实验室负责人范中启发言指出。

    据介绍,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实验室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与威讯柏睿数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双方将就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指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展开合作,旨在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可靠、高性能、高可用的现代化城市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管理与决策指挥平台,打造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指挥的“智慧大脑”研发与展示中心,为公共管理学科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学研产实践基地和创新平台。

    范中启表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实验室的成立,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整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质办学资源和柏睿数据的核心技术优势,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的“技术”与“管理”手段的深度融合。

    合作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实验室将打造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指挥的“智慧大脑”,提升以数据为支撑的应急智能预测预警水平和效能。基于大数据实时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针对公共危机等应急事件进行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调查评估、监督管理的无缝链接,达到精准监控疫情动态、合理调配应急资源、实时调整应对布局的目的,确保各项应对举措提前部署。

    据悉,仪式上,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也牵手企业,签署共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技术创新中心协议,致力于提供国际领先的应急管理领域的大数据实时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精准计算的智慧方案,打造“智慧应急”新典范,实现公共危机决策的“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守护城市安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