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

“救命神器”AED,在其他国家是如何应用的?

2019年11月27日凌晨,艺人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追我吧》时突然晕厥,经过3小时抢救后离世。《追我吧》节目官方表示,经医院宣布,高以翔系心源性猝死。

艺人高以翔。微博截图

中国国家健康委员会网站指出,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50%以上。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实施有效抢救。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推广使用,对于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图/维基百科

据新京报报道,2020年1月12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孟令悦建议,通过立法推动AED的规范化布设,通过奖励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施救;同时,将AED的使用方式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让学生们强制学习。

据新华网报道,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熊辉提出,应该加强心肺复苏与“好人法”的普及,让公众知道怎么救,并敢于施救。

AED有何“功效”?

AED到底是什么?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网站显示,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被非专业人士使用,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

AHA网站称,大多数心脏骤停初期都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最佳抢救时间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迅速“除颤”,同时配合使用心肺复苏,这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有效的手段。在患者心脏骤停的情况下,除颤每推迟1分钟,其存活率降低7%-10%,AED也因此被称作“救命神器”。

根据AHA网站显示,在AED设备中,有一台内置的“电脑”,可以用于检查患者的心律,并对特定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电脑”会显示患者是否需要除颤,如果需要,AED会发出提示音,引导救援人员按下电击按钮。这种电击会造成患者短暂昏迷,给予心脏“重新工作”的机会。提示音会全程引导救援人员,完成整个急救过程。

AED设备的电击按钮闪烁。图/YouTube网站

该网站还指出,接受过心肺复苏训练的非医务人员,如警察、消防人员、乘务员、保安和其他非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以使用AED。另据研究表明,90%的AED能够诊断出需要除颤的心律。

据中国国际电视台援引新华社2019年8月的报道,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54万多例心源性猝死病例,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截至2018年,中国在各大医疗机构、体育馆、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仅安装了约15000台AED。

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正规的AED课程。由于每个厂家生产出的产品不同,具体的操作方式也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大同小异的,只要跟着声音提示就可以进行操作”。

AED在国外的使用现状?

→ 美国:最早对AED救助进行立法

1947年,克劳德·贝克首次将体外除颤器用于人类身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爱尔兰的弗兰克·潘特里奇发明了便携式的体外除颤器。该设备自发明以来就备受关注,其中,美国是最早对AED救助进行立法的国家。

美国国家立法机构的网站显示,早在2002年,美国就为救援人员设置了专属的法律“好人法”。该法律规定,对于使用AED设备来帮助某些患者的人们(非本职工作一部分),若因操作不当或未提供充分帮助而造成患者意外伤亡,救助者不用承担民事责任。该项法律于2013年进行了完善,用来保护个人“见义勇为”的行为。

据美国Readiness网站显示,截至2017年,美国的公共场所中大约有320万个AED设备。由于各州的法律与规定不同,人们能找到AED的场所也不尽相同。该网站认为,320万个AED设备仍然是部署不足的。

→ 日本:便利店配备AED初尝试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政府于2004年允许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设备,并培训公众学习使用。从2005年开始,日本政府将学习使用AED列入中小学生日常培训项目,同时开设了心肺复苏课程。

据《日本时报》报道,日本于2014年对一款APP进行测试,该软件可以告知掌握心肺复苏术的人们,附近是否有人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基于GPS的应用,可以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应有的帮助。

日本一款可监测附近是否有心脏骤停患者的软件。《日本时报》截图

截至2015年,日本全国共有60万台AED。日本政府正准备在24小时便利店内配备AED。目前,千叶县、三岛县、静冈县和冲绳县90%以上的便利店都装有AED。

→ 新加坡:将确保各选举区内皆有急救人员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2017年,在新加坡民防部队的帮助下,约有2000名居民接受了心肺复苏术和AED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培训社区内的急救人员,使他们能够对医院外的心脏骤停病例作出初步紧急救援。

新加坡内政部部长指出,“未来几年将会培训至少2.4万居民,或者确保每个选举区内都有300名居民掌握这项技能”。

截至2017年,新加坡岛上的8个选举区内,约有460个AED设备。

新华社报道称,AED在公共场所的投放和配置数量是一个国家公共卫生现代化的标志性指标,一般以每10万人拥有量计算。根据《健康报》的数据,美国AED配置为每十万人有317台;日本是每十万人有555台;新加坡起步较晚,不过每十万人也超过100台。

中国AED的“明天”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预计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将分别达到1%和3%。同时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

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及AED设备。

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电话10秒接听率100%,提高救护车接报后5分钟内的发车率。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公共交通场所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的推进会,试图加快解决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等公共交通场所AED的配置问题。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来北京市的每个地铁站都需要配备AED。

新京报见习记者 钱雅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世辉

展开
收起

“救命神器”AED配置不足,很多猝死难挽回

“很多猝死是可以挽回的。”12月26日,在国家卫健委例行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艺人高以翔录节目猝死事件,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吕传柱这样回应道。

吕传柱表示,猝死的预防,一方面需要每个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适量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则需要相关部门保障心肺复苏知识技能的公众普及以及公众场所AED的投放。

那么,什么是AED?它的作用是什么?配备状况如何?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展开调查。

北京西站地下二层的智能急救站内,配备了AED等急救用品。

◆◆

把握“黄金4分钟”

术器配合更能救命

◆◆

“如果自己的生命发生了意外,我们是没办法进行自救的,只能等待身边的人来救援。因此,只有心脏骤停急救知识得到了普及,人们在危急时刻才能会救人、敢救人,自己亦有可能被救。”庄清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在一次赛事中,他亲身经历了身边人猝死事件的发生,从那之后,他开始重视此类事件,成为了一名急救志愿者。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超过55万,这意味着平均每天约有1500例患者因猝死离世,其中约9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

“猝死的原因大多是心脏疾病发作,当我们发现有人突然晕厥倒地后,需要评估其是否属于‘三无’人口。‘三无’即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如果符合条件,就需要立刻开展急救行动。”江苏省扬州市急救中心科普宣传员陆继妹说,心脏骤停起病疾速且病情危重,专业救援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急救现场,现场自救互救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时间以等待专业救援力量到来。

“意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重要的是如何进行解救。”辰邦急救市场运营总监马鑫说,如果公众有足够的自救互救能力,当人们发生心脏骤停时,就能有更多活下去的机会。

对于心脏骤停,最常用的急救方法是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术,它是全世界公认的“救命第一要术”。但心肺复苏有“黄金4分钟”的治疗窗口期,每延迟一分钟,救助率就减少7%-10%;超过4分钟,患者的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10分钟后几乎没有救助成功的可能。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被称为心脏骤停急救中不可或缺的“救命神器”。据介绍,遇到有心脏骤停情况发生时,人们配合使用心肺复苏术和AED,可使抢救成功的概率达到70%。

江苏省扬州市急救中心科普宣传员向小学生传授心肺复苏方法。

◆◆

我国公众场所AED数量、

密度仍有巨大缺口

◆◆

“在心脏骤停急救时,虽然心肺复苏术配合AED使用也会有小概率施救失败,但不用AED是很难把人救活的。AED设备的普及是急救事业继续发展第一步,人人会用,人人有的用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马鑫说。

如今,AED已成为国内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标配,但在日常生活的城市公众服务空间内,AED的数量、密度仍有巨大缺口。据介绍,“黄金4分钟”的存在,意味着AED要在4分钟之内能够送到,这也意味着,至少每400米就要配备一台AED。而相关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日本每10万人有155台AED,而我国每10万人不到0.1台。

记者在北京市东五环区域用百度地图APP搜索“AED”,共找到41条结果;用高德地图搜索“AED”,共找到18条结果。随后,记者又在微信内用“救命地图”小程序查找AED,结果显示,最近的一台AED所在地与记者的距离有5公里。搜索路径未统一、搜索结果数量少,说明AED的设置和使用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且覆盖面不广。

在北京西站的急救站内,记者注意到,这里共配备了10台AED。北京西站地区志愿服务协会秘书长崔艳荣向记者介绍,急救站内配备了多种急救物品,有AED、轮椅、担架、止血包扎用品等。“自今年4月安装急救设备以来,由于站内未发生乘客心脏骤停事件,AED的使用主要是培训演示,但除AED外其他的急救物品使用率较高。”

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也在积极推广配备AED,比如广东省深圳市在2017年推出“公众电除颤计划”,由政府财政出资购置5000台AED,并于“十三五”期间完成安装,力求在5—10年内实现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100台AED的目标。目前,在AED设置和急救知识普及上,深圳市已走在国内前列。

北京西站地下一层通道内,辰邦急救工作人员正在向站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讲解智能急救站设备的使用方法。

◆◆

“AED设备应由政府主导、

自上而下购买”

◆◆

今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应普及全民急救知识,使公众掌握心肺复苏等技能,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迈瑞医疗是AED的生产商之一,据迈瑞医疗AED专项负责人买合介绍,目前市面上的AED有租赁、购买、捐赠等配备方式。“比如北京西站的AED是属于租赁形式的,每年需要交给租赁方一定的维护服务费;还有购买性质的,部分政府和企业会出资购买AED设备,为员工健康作保障;还有一些街道办事处、公益组织会出资捐赠AED给社区、学校等地。”买合表示,一台AED设备的费用大概在2.5—4万元之间,目前较多是依靠小区物业、商业中心、公民自发购买,但或许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购买AED才能更好地推动AED普及。

对于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问题,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用3年时间在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各大火车站、390余个地铁站、各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大型购物商场等公共场所,按照标准配置AED,相关标准将由卫生健康部门出台。“未来可以将北京市的AED配置点位串成一个网络,通过网络建设,让120指挥调度中心能迅速收到AED使用信息,同时能就近快速地派出救护车。”该负责人说。

急救小贴士

面对心脏骤停,这些操作要领需掌握

第一步:识别和启动急救

1.判断患者意识。双手轻拍患者肩膀,在耳侧呼唤患者,看其是否有反应。

2.求助、呼叫120。寻求周围人帮助,拨打120,并让人帮忙找附近的AED。

3.判断患者心跳。若患者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同时用2-3根手指按压患者颈动脉,若无脉动,说明心脏骤停,需要马上开始心肺复苏。

第二步:胸外按压30次

让患者头部与躯干处在同一平面,仰卧在平实地面上。交叠双手,上身前倾,双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深度为5-6厘米,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按压30次。

第三步:人工呼吸2次

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向下压,另一只手放在患者下颌处,向上抬。清除患者口腔中的异物后,捏住患者鼻子,快速将气体吹入其嘴里。

持续重复第二步+第三步,在AED送达后立即打开AED,按照AED指示操作,直至医务人员到达。

版面欣赏

■出品:中国城市报

■作者:刁静严

■编辑:杜汶昊

2019中国城市大会在京召开

粤港澳大湾区新魅力 擦亮珠海城市品牌

“聚元号”弓箭传承人杨福喜:制之方寸,射达千里

江西樟树:古老药都开拓品牌崛起之路

“无良”教育APP真闹心?八部门:年底前完成备案

你能想到抚顺县的打开方式如此“貌美如花”么?

展开
收起

“救命神器”AED:数量要多起来,攻略要跟上来

文 | 圳论评论员 姚龙华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不完全统计,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的心源性猝死,在我国平均每年高达55万例。其中,近9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

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猝死事件,不断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社会公共急救话题因而变得备受关注。

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来说,4分钟内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电击除颤和徒手心肺复苏。心脏除颤复苏越早越好,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会下降7%~10%。

关键时刻,一台AED就能够成为划分生与死的界线。

(2012年9月,湖南某高校新生正在军训。在这场军训中,有一位大一新生在前往体育馆参训时因肥厚性心脏病心源性猝死。)

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使用AED对患者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

有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在院外心源性猝死的病人中,只使用心肺复苏急救的生存率为14%,同时使用心肺复苏和AED除颤的生存率能够上升到23.4%。

实践表明,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早期介入,是目前针对心脏骤停最为行之有效的抢救手段。

10月18日,“2019首届中国AED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

今年深圳将在公共场所投放2000台“救命神器”AED,每10万人口配备AED数量将从7.5台增长至17.5台。

(10月17日至20日,“2019首届中国AED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会议对使用AED救人的人士进行表彰。)

补齐城市急救短板不能少了AED

美国是最早对公共场所AED设置进行立法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每年提供3000万美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公共除颤计划,急救车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部依法设置AED,目前社会保有量超过100万台,平均每10万人317台。

日本于2004年开始推广安装AED,目前全国有大约有60万台,平均每10万人约有234.8台,每年通过AED得到救助的大约有1200人。

(2004年到2016年间,日本AED销售量统计。)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公共场所AED设置上起步较晚,存在数量不足、知晓率不高、会使用人员不多的问题,“救命神器”的能量远未真正发挥出来。

如同遍布城市的消防栓随时用来灭火救险一样,在城市公共场所配置安装AED,能明显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加大公共场所AED投放力度,既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近几年,深圳开始大力推动AED在公共场所落地。

2015年初,深圳市星火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推广协会成立,倡导“像救火一样救人”,旨在向社会推广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技能、推广公共场所AED项目;2016年11月起,深圳机场于全市率先配置AED,并陆续增加至近百台;从2017年起,深圳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并纳入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首期采购500台AED,陆续投放到各公共场所及人员密集区域;2018年,深圳加大投入力度,再购置投放1000台AED;2019年,深圳再购置2000台AED,预计完成投放安装后,全市每10万人口配备AED数量从7.5台增长至约17.5台(按服务人口2000万计算)。

(2016年12月,首批25台全自动体外除颤仪正式入驻深圳机场航站楼。)

持续加大AED覆盖范围与投放密度,背后是深圳从资金到政策再到立法的全方位保障。

从2018年起,在全市各大公共场所、人流密集区域安装AED,被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实事“菜单”,政府负责兜底保障。

去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将公共场所配置AED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中,将AED购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等列入政府财政支出项目中,为AED项目落实提供法律保障。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将投放5000台AED,并动员全社会参与,争取用10年的时间,达到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公共场所全覆盖。

在公众场所普及“救命神器”AED,可以在危急时刻拯救生命,也有利于补齐城市急救短板,让民众有更多的安全感。自2017年深圳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配置安装在全市各大公共场所、人流密集区域的AED,共参与现场抢救20人次,并成功救治8名患者。

(2018年9月9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一名正在候机的50岁左右男子突然倒地,心脏骤停,机场工作人员进行心肺复苏。)

普及“救命神器”攻略要做全套

普及“救命神器”AED,不仅是普及一种急救设备,也是普及一种急救意识与急救能力,实现观念技能与技术设备相匹配。也就是说,普及“救命神器”攻略要做全套,不仅要解决关键时刻“没得用”的问题,也要同步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在配置了AED的公共场所,突发情况发生时,如何迅速找到并使用AED,是救人的关键。

为了让市民更快捷找到身边的AED,去年10月,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腾讯地图”发布了覆盖全城、一键可查的深圳“AED地图”。市民只需点击选择距离最近的那台AED,根据导航提示即可立刻前往设置点取出,让救人变得更有效率。

(2019年6月,深圳蛇口区域的AED分布地图。)

当然,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深圳的AED投放并不均匀,地铁站点、体育场馆、教育场所等投放密度较大,但一些写字楼聚集的地方投放密度不尽如人意,值得重点关注并研究解决。

同时,即便配备了AED,倘若公众知晓率低、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率不高,普遍不会用、不敢用,“救命神器”也未必能及时派上用场,沦为一种昂贵的摆设,无法真正起到救命的作用。

当前,很多人还不清楚AED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甚至担心因使用AED施救出问题卷入纠纷,只好“敬而远之”。

事实上,AED是一种供非医务人员使用的“傻瓜式”心脏除颤设备,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并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除颤,操作者只需根据语音提示即可,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安全。

当然,使用者事先得对设备有所了解,掌握基本的使用流程。正因如此,深圳正不遗余力普及AED使用攻略,有政府买单,按照机器和人1∶10的比例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推出面向普通市民的免费培训名额,以保证AED设备附近的人敢用、会用,以备不时之需。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心源性猝死患者施救的过程中,光会使用AED设备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掌握由人工操作的心肺复苏技能。其实,我们目前缺乏的不仅是特定情形下的急救意识、知识与技能,而是普遍意义上的急救意识、知识与技能。在事故发生现场或有人突发疾病时,我们很多人在打完120后,往往只能焦急地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几乎不会对伤者或患者施行基本的急救操作,从而耽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2018年,120急救导师为交警铁骑培训急救技能和AED使用。)

有人说,只有人人都有救人的技能,人人才都有获救的机会。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率的高低,直接关乎急救成功率的高低。

美国公立学校十分注重向学生普及心源性猝死的急救常识,德克萨斯州规定,只有掌握心肺复苏相关急救操作方可获得高中毕业证书。

从2004年开始,日本各地针对AED使用的急救培训不断普及,被设置在初高中的培训项目中,甚至成为驾校的必修课程。

深圳要善于学习借鉴,探索适合自己的急救知识技能普及路径,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攻略。

展开
收起

“救命神器”AED落地老年大学与黄河口文化馆

“救命神器”来啦!7月31日,市红会在老年大学举办了AED捐赠仪式,山东心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捐赠的两台AED与AED训练机正式投放。采访中记者了解到,AED是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可以有效提升急救成功率。

老年大学现有学员5000人,年龄在55岁至80岁之间,属于高龄人群密集区,在老年大学投放AED,有利于提高学员应对心梗等突发心脏病的自救能力,对于保障学员的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另据了解,本次投放的两台AED除了将在市老年大学投放外,还有一台将投放至黄河口文化馆,切实保护市民的生命和健康。

众所众知,在心跳骤停时,急救的最佳救治时间是“黄金4分钟”。因此,为了使用好AED,市老年大学26名工作人员提前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投放仪式结束后,市红会工作人员又对老年大学和黄河口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设备培训,普及了更多的急救知识,真正让“救命神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东营市一共有4台AED,2018年12月7日,由市红十字会提供的两台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AED)正式入驻东营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东营市公共场所AED投放实现了“零”的突破。

记者 闫雯雯

【来源:闪电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展开
收起

广西公共场所AED投放数量不足50台,大多数人不会用不敢用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被誉为“救命神器”,突发心脏骤停的关键时刻,它可以救命。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在公共场所推广安装该仪器,但在南宁仍难觅其踪。正在召开的南宁“两会”上,政协委员建议在南宁重要公共场所逐步分批推广安装AED。

现状:广西公共场所AED投放数量不足50台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突发心源性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公众对此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南宁市政协委员刘汉文收集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4万人,约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知识及AED的使用,是挽救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

广西红十字会秘书长何国杰表示,心源性猝死的抢救现场,若在4分钟内正确使用心肺复苏按压,救治成功率约为60%,若配合使用AED,成功率可提高至90%左右。

旅客在南宁机场学习体验AED操作。南宁机场供图

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如广州、深圳、上海、福州、宁波等,都已经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投放AED。然而,在南宁的公共场合,AED的配置仍然属于“珍稀设施”。据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副主任王魁介绍,在南宁,AED的投放主要集中在机场、火车站以及部分高速路服务站,但全广西AED的投放数量不足50台。因投放数量不多,区内目前尚未掌握使用AED成功救治患者的案例。但在外省,靠AED这款“神器”救回生命的例子屡见报端。

尴尬:大多数人在紧急情况下不会用不敢用

2017年11月17日,南宁机场获赠一台AED,成为广西首个配置AED设备的公共交通场所。“机器至今还未能运用到实战中。”分管医疗救护的南宁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副主任马楷翔介绍,这台AED原来安放在候机楼旅客密集的公共区域,没上锁以便公众急救取用,但不少人受好奇心驱使去“动一动”,造成AED非工作损耗。再加上当时机场尚未全面铺开一线员工现场救护技能培训,人们不会用,也不敢用。

“AED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在公共场所设置AED非常有必要。”马楷翔说,据他了解,在国内公共场所投放和使用AED的工作,目前深圳做得比较好,投放密度大,成功施救的案例也较多,值得参考和借鉴。但是,目前使用AED参与施救的主要人群还是医务人员。AED虽然是“傻瓜机”,但是在使用前,还是需要经过培训的,要学会判断什么情况下使用、电极片贴的正确位置、如何开机使用等。将AED投放到公共场所,主要给经过培训的公众使用,这样才能发挥AED的作用。

王魁也表示,公众因为不熟悉,对于使用AED存在心理障碍,也担心在救治过程中出现意外,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甚至唯一选择是拨打120。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随机询问了身边的熟人,对AED的知晓和使用,受访者均表示“不了解”“有听说,不熟悉”。大多数人表示,如果遇到非常情况,拨打120救援是他们的首选。也有少数人称,自己知道第一时间要进行心肺复苏,但对于自己是否能正确操作并没有把握。

呼吁:加大公共场所AED的配置数量

事实上,AED的操作门槛不算太高。

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吕立文打了个比方,“医院里专业的除颤仪相当于‘手动相机’,而AED则是‘傻瓜相机’,普通公众无需担心会不会用的问题”。吕立文介绍说,AED很智能,在操作过程中有语音提示,对操作进行导航,每个步骤都有清晰指示。只要打开开关,所有操作都是“傻瓜式”的。当然,AED的使用门槛虽然不高,但要实现更高效的救治,培训仍然不可或缺。

在何国杰看来,AED尚未能在广西普及使用,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公众对AED了解不足,知识普及不够,使用AED的意识不强;

其二,目前尚无法律法规对AED的安装有相应要求。

一台国产的AED约2万元左右,因成本不低,一些场所放弃安装该设施。但在现代社会,急救不应是医生的专业技能,而是公众应当掌握的通用技能,诸如心肺复苏、AED的使用、气道异物梗阻处理等急救技能,都属于公众应具备的急救素养。

南宁市政协委员刘汉文、农朝胜在提案中表示,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加大AED在重要公共场所的配置力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急救素养和能力,对提高市民的生命安全保障能力和生活质量、提升大型活动的应急救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提案建议做好AED设置规划及布局,将AED的合理配置和推广使用,纳入到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规划中,逐步分批分阶段推广AED配置使用,在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如市民中心、车站、体育场馆、学校、商贸集聚区和人员密集的景区、展区等推广AED配置使用。

共识:培训先行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

“AED投放公共场所,要考虑谁来用,会不会用,敢不敢用等问题。我们曾与各大医院的急救专家交流,大家的共识是AED不能单纯地投放,培训和投放一样重要。”马楷翔介绍,AED从候机楼撤回后,机场开设了开放式体验专区,免费为过往旅客和工作人员做AED培训。从去年春运至今年春运期间,有一万多名旅客参与了免费体验,效果很好。另外,南宁机场计划今年与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合作,对机场一线员工进行全员培训、获取培训合格证书,全面提升机场员工现场急救技能。同时,今年将自筹资金,购买7台AED在候机楼重新投放。

广西警察学院学生学习AED操作使用。 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供图

不仅仅是机场,一些单位、机构也已开始向公众开展AED使用培训。王魁表示,当下,广西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约为4%,根据“健康广西2030”规划,到2030年,普及率要达到20%。目前,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正在全区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含了AED的使用。仅去年,就对全区几十万人次进行培训。此外,还有约5万人成为了持证“救护员”。

吕立文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2019年12月,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挂牌成立。今年起,将面向公众提供急救、心肺复苏、AED等急救知识的课程,帮助公众掌握标准化的院外急救操作并取得相应证书。

马楷翔还认为,AED等急救技能的培训必须持续开展,“平时并不是都能碰到,不用就忘记了,必须不断培训和复训”。此外,还应从立法角度,鼓励现场紧急救护行为,给“好人”撑腰,比如急救致损害不担责。这样,“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工作才能真真正正地落实下来。

编辑丨刘冬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展开
收起

救命“傻瓜机”公众却不会用:AED亟须普及

在花城广场、广州塔等公共场所,标志着“AED”英文字母的盒子或安放于咨询处,或是墙角位,很少人知道,它的全称叫做“自动体外除颤器”。

开启AED后,该机器会发出一系列语音提示,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面对无法预料的突然性心脏骤停,这一工具能提供最有效的急救手段。正因此,AED在急救领域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救命神器”。

广州市人大代表雷建威告诉记者,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因心脏骤停而猝死,AED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然而,他发现,专业人员眼中,AED是救人“傻瓜机”;普通大众眼中,却是非专业医护人员使用不可的神秘器械。

“可见社会仍需提高公共场所AED设施的配置密度,大力推进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普及。”他说。

越秀区成立全市首个普及应急救护技能国企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现象:AED不断普及,仍显力度不足

2017年8月,广州市首批统一配置于公共场所的AED设施在花城广场、广州塔、北京路等8个旅游信息咨询站点启用。这是广州首批公共场合AED,由广州市红十字会、市旅游局、市应急协会三方合作,标志着在广州市公共场所设置AED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雷建威告诉记者,现代AED在设计上面向普通大众而非专业医护人员,会自动对患者进行识别,有明确易懂的使用指南及自动判定过程,使用者根据语音操作即可,因此被称为“救命神器中的傻瓜机”。据悉,AED与心肺复苏术配合使用,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记者观察发现,AED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此前,在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第一届会员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现场,本身也是一名急诊医护人员的自媒体大V急诊夜鹰分享道,急救是每个人生活当中必将会遇到的一件事情。

“现在中国马拉松赛道上,如果跑者心跳停了,没救回来,那是比较罕见的事情。”他回忆道,自己参与推动了广州2014年马拉松赛道上的移动AED救助岗位,如今想办一场马拉松,就得看看AED配置怎么样。此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光靠医生急救不行,得靠自己,但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

急诊夜鹰表示,“(急救)要想提供最好的机会,实际上还得需要器械,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因为最急的就是心跳已经停了。在心跳停的时候,对于除颤器的需求是非常迫切,因为延迟除颤一分钟,急救成功率下降10%,所以说在救命的时刻,除颤器又被称为救命神器,它的价值就在这里。”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可查看AED设施位置的“救命地图”小程序显示,广州市现有AED接近百台,但公共场所的 AED 设施的普及率过低,地铁、公交站点等人流密集处尚未安装,整体数量上远远不够。

此外,雷建威告诉记者,市民对AED的知晓度并不高,大多也没有接受过实际AED的急救培训。他认为,AED作为急救设施,相当于消防灭火器一般,应让人随时能看见,随时能想到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取,也知道怎么用。

期待:从中小学开始将其作为生活必备技能予以掌握

国家卫生健康委答网民关于“加快在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留言中回应称,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AED的普及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与此同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将AED的使用方法列入培训大纲,作为红十字“救护师资”和“救护员”培训的必修内容。同时,该委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的培训力度,在交通运输、矿山、旅游、教育、消防等相关高危与社会服务行业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救护培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及AED的使用方法。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积极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实,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加大AED设施的配置投入,开展AED和心肺复苏的普及性培训,科学规范指导AED布设使用,积极推动AED普及,营造公众参与急救的社会氛围。

雷建威认为,除了把在广州市范围内购置和配备相当数量的AED设施列入2021年广州市政府的民生实事之中,广州还应制定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等,用“互联网+”技术推广AED的服务与使用,透过向红十字会、义工联、志愿者联合会等志愿者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全民急救知识的倡导和普及,对广大市民免费提供相关培训,组织急救演习,引导公众正确、熟练地使用AED设施。

“其中,可以把这方面的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中,从中小学开始将其作为生活必备技能予以掌握。同时,培育和壮大一批专业的急救公益志愿队伍,提供这类人员在人群中的分布率,保证在有需要时实施最专业的救助行动。”他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苏赞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展开
收起

AED是什么?真机放电测试之开场篇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动体外除颤器,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电击器、自动除颤器、心脏除颤器及傻瓜电击器等,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

自动体外除颤器启动后会对患者进行心电采集、分析,当识别为需要电除颤时,除颤器将进行高压充电,快速将电能量搬运到高压储能电容上并积累。最后,由高压储能电容对患者输出一个较强的脉冲电流,对患者的心脏进行电击,通过电极片将电能短时间内释放到患者身体。

图示为飞利浦HS1机型

采集识别、充电储能到放电除颤这一流程的响应速度是一台AED比较重要的指标。如果可以根据每个个体患者而输出最佳的放电波形及能量,那将会减少电击对人体的副作用以及提高救援成功率。

很多急救员在培训现场中虽然有接触过AED训练机,但是往往跟真机差别较大,而过往的救援现场比较混乱,不能很好的记录、了解AED的运作流程。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每一款AED的性能,做到救援时心中有数,我们将利用除颤能量检测仪来模拟出不正常的心电波形,让AED采集分析后进行放电。

测试流程

开机→识别异常波形→放电除颤→识别正常心电波形→关机

本次测试的机型为

迈瑞D1、飞利浦HS1、卓尔Plus、菲康CR Plus、普美康

01:24

因篇幅关系,一些小众或没有经过CFDA认证的(类似印度药)机型会另外开篇讨论。

展开
收起

AED被力推背后:自连科技为运维者提供的管理方案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突发心源性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公众对紧急医疗救护设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全国各地增设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正在稳定进行中。

AED需求量增加,意味着管理成本与用户体验的升级,物联网技术为设备增添通信功能,将大大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自连为您提供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帮您满足AED运营管理需求。

实现远程运维管理

AED设备价格不菲,分布在户外的设备有丢失,被破坏的风险。并且,有些AED设备需要每日自检确认主机状态、电极片的使用期限、电池的剩余电量等参数信息。若人工逐一检测将消耗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故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远程统一管理这些分布在各地的AED无疑是高效经济的解决方式。同样地,通过连接自连ALXB10或ALXR10可将设备的自检状态信息通过Wi-Fi或4G网络上传云端系统,实现运营者及时处理设备问题,跟进维护进度。

(图片来自网络)

适配多种接口设备

目前市场上的AED产品大多只配置了USB口/网口,针对不同接口和使用场景的AED,自连可提供针对性的连接方案。

例如:对只有蓝牙功能的设备可搭配自连ALXG40x系列数据转发器使用,通过与AED设备的蓝牙连接,获取设备的自检信息并通过4G或NB-IOT发送至云端,实现远程管理。

针对有线网口需要转Wi-Fi功能的设备,可搭配自连ALXB10x;对需要转4G的设备,可搭配自连ALXR10x。用一根短网线即可连接ALXB10x或者ALXR10x设备,一次配网,随插随用。亦可将ALXB10或者ALXR10固定在设备上,随设备一起移动。

蓝牙一键开锁,外箱管理更智能

外箱不仅是AED存放装置也是防盗窃、防滥用的有效工具。目前市场上的AED开箱方式多样,但在考虑使用AED的情况紧急,外箱必须设置为任何人都可以快速拿取的模式。自连可提供蓝牙锁无线连接方案,使用者只需扫描箱体上的二维码,即可快速开箱。搭配自连自制微信小程序获取使用者信息,实现开锁信息上传云端,在设备被滥用或盗窃等情况下追踪使用者信息。

此外,在一些极端特殊气候环境中,例如:高海拔山区等,对箱内的温湿度环境监控需求较高,使用自连ALXB10x/ALXR10x连接云端,可上传传感器信息实现有效监控AED的存放环境,延长AED设备使用寿命。

(图片来自网络)00:16

在医用场景中,为设备增添无线通信功能,同样适用。

针对老旧除颤监护仪

大量传统有线除颤监护仪多数无内置Wi-Fi通信模块,不适用在移动过程中解决连网的问题,如果全部采购新设备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且造成固定资产的浪费。外接自连ALXB10x,可在不改变设备的原有内在结构的情况下,完成旧设备无线连网的升级,自动连网,实现实时数据传输需求。

针对新产除颤监护仪

自连可提供定制通信方案,将无线通信模块内嵌入设备中,完成设备的数据通信功能,实现蓝牙或Wi-Fi连接。即保证了设备的美观性,使用便利性,又实现了通信功能的完善。

更多详情,敬请联系自连团队。

展开
收起

我们与“救命神器”之间的距离

心源性猝死病例频发,令人惋惜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它因操作简便,又能显著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因此被称为“救命神器”。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鲁全国人大代表李燕建言普及急救知识和装备,其中提到了普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引发了人们对急救公共设施和培训体系的讨论。5月26日,新时报记者了解到,AED目前为止在济南还没有普及开,一部分市民不了解AED,一部分则困惑于该如何使用。

AED的傻瓜式操作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约54.4万例。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概率能挽救生命。如果能在1分钟内完成除颤,成功率可达90%;3分钟内进行,成功率达70%;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就会下降10%。根据媒体报道,2019年,一名乘客在广东一地铁站附近晕倒,工作人员赶到时已感受不到其脉搏跳动,判断为心脏骤停,随即马上启用站点内设置的AED,经按压心脏、体外除颤,乘客恢复心跳和呼吸,逐渐苏醒。

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全称是自动体外除颤器,是英文“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的缩写,它可以自动分析心跳、呼吸骤停伤患的心电图,并在需要除颤(电击)时给予电击,是非专业医疗人员也可以利用其来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仪器。

近年来,全国主要城市的大型交通枢纽及人流密集型场所陆续开展AED配置工作。据了解,福建厦门、四川成都、浙江瑞安、江苏无锡、陕西西安等地均逐步在公共场所投放安装AED设备。即便如此,与一些发达国家的AED配置数量和密度相比,我国仍有差距。在美国和日本,每10万人拥有的AED数量已超过300台。而在我国,每10万人平均只有几台。

强调公共场所配置AED有什么必要性?济南市急救中心副主仼王少平告诉记者,AED俗称傻瓜除颤器,意思操作就是像傻瓜照相机一样,“它会给你语音提示,跟着做就行了”,根据语音提示先打开贴片,贴上就能知道病人需不需要做AED。然后按照以下三步傻瓜式操作即可。易于操作、只要使用人员经过培训就能使用。与医院中专业除颤器不同的是,AED能够自动检测心律、并通过快速电击让心跳从异常恢复到正常。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AED除颤和心肺复苏,有很大的几率能够挽救生命。

“没有经过培训,即便是身边有AED,普通人也是不会用的,甚至都不敢用。”王少平说,济南市急救中心自2011年起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和推广,其中有包括AED,“急救中心除了手动除颤器还配有十几台AED,目前大多用来做培训使用。”

AED的普及率

济南红十字会赈灾与救济处二级调研员徐琳告诉记者,AED在济南还没有普及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龙奥大厦、济南遥墙机场以及少部分企业有配备,大部分商场等公共场所还没有。“济南市红十字会目前也在进行普及工作,我们开设有应急救护培训班,面向社会各界和18岁以上的普通市民。”她说,不仅如此,消防员、交警、高铁乘务员等也都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全济南有70多个培训老师,大部分是兼职。”

“由于绝大多数人对AED的认知水平较低,不敢使用的情绪存在,也让人们对使用AED等急救设施救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徐琳说,普及急救知识,还需要提高市民的认知程度,她建议能在中小学开设急救培训课。

实际上,AED推广难首先是强制性不足。目前一些城市虽然针对公共场所安装AED出台了相关条例,但都以鼓励和倡导配备及使用AED为主,并非强制性要求。此外,资金来源也是阻碍AED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徐琳说,就AED市场的品牌来说,有纯进口的、有合资的还有国产的,价格大多在2.5万到3万元不等。

配置AED除了需要承担后期设备维护及培训,更重要的是需承担相应的急救责任。一些企业认为这不仅是费用的支出,更存在风险。于是,目前AED的投放大都自于政府采购和捐赠。

5月26日,济南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经理李女士告诉记者,当前,AED价格大幅下降,一台设备10年前大概要4万元到5万元,现在3万元左右就足够了。公司销售的AED设备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经销商的拿货价在5折左右。“从前年起,AED的销量开始提高。如今市场的行情越来越好。”她说,公司的AED设备销往全国的,全自动的主要是销往社区卫生院、美容仪等,有些医院的急诊科也会购买半自动的产品,“据我了解,在北京的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人员比较多的企业工会都会购买。”

李女士也坦言,虽然公司在济南,但几乎没有销售地为济南的订单。但这样的情况正在慢慢转变,随着人们对AED认知的增多,在济南的公共场所,已经能看到AED的身影:一家去年刚开业的大型商场在其会员中心配置了AED。

中国AED的“明天”

在欧美发达国家,AED就像灭火器一样,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机场、医院、超市,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目前,对于AED的配备,国家也在有计划的进行,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预计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将分别达到1%和3%。同时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及AED设备。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电话10秒接听率100%,提高救护车接报后5分钟内的发车率。

那么对于AED,济南人是如何认识的呢?新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市民不了解AED,有的则困惑于该如何使用。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此前几乎不了解AED除颤仪是什么,对于怎么使用更是不知道。蒲女士说,关注过其他省份公共场所配备的AED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报道,“希望济南也能尽快配备,加强培训,让大家真正能用好除颤仪,这毕竟是实实在在能够挽救生命的事。”

“安装当然是好的,但怎么使用?或者说怎么去学习?”市民陈先生表示,AED不能成为“摆设”。他建议,从事设计、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的人群是“高危人群”,在这些行业的公司,都应该配备AED除颤仪。并且他希望有相关部门统一牵头,促使相关企业规范性地安装AED,并且定期为企业员工进行急救培训。

展开
收起

急救,多一种武器

成都一景区安装的AED设备。贾大成/摄

清华大学游泳馆入口处,门内可见AED设备。张元春/摄

死亡突袭时实施无差别打击,不管你是有准备的医生、体格强健的运动员,或是医疗费用充裕的富人。

令人猝不及防的一种,名叫心源性猝死。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报告,中国每年有约55万人死于这把直击心脏的“利刃”。

当它突然张开致命的爪牙时,留给生命反击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

7月27日上午,武汉东湖步道,一名晨跑者突发心跳骤停倒地,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据报道,这名男性还是一位“急救跑者”,即拥有相关知识、技能,可以在长跑活动中为他人生命提供保障的专业人士。

此前的6月1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医生于铁夫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去世,年仅42岁。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发生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于铁夫是支援医疗队成员之一。去世时,他结束任务不到1周,正在酒店隔离。

就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式实施,该法规定:“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在北京华信医院急诊科医生徐海军看来,这些抢命用的“设备、设施”中,有一种很必要。它们体型不大,有椭圆的,有方形的,有翻盖的,也有直板的。它们五颜六色,绝对醒目,最重要的按钮有两个,“一个是开机键,一个是除颤键”。要辨认它们很容易,只需记得三个字母“AED”,它学名叫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以下简称AED)。

对抗心源性猝死,它也许能派上用场。

1

作为一种便携的医疗设备,AED专门用来急救心跳骤停患者。

人的呼吸心跳骤停后,4-6分钟,是进行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在这之后,身体各个器官缺氧缺血,“大脑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通常所说的心源性猝死,就是在心脏停跳之后,不能向全身重要器官有效供血,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比起医务人员专用的手动除颤器,AED更加“傻瓜”一点。使用时,有语音提示你下一步怎么做。它还能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给出是否除颤的指令。

美国心脏病协会认为,普通人学会使用AED,比学会心肺复苏技术容易得多。

急诊医生徐海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使用AED前,先用不到10秒钟,快速判断患者的反应和呼吸情况。使用时,打开电源,根据语音提示,把两块电极片分别贴在患者的右胸上部和左胸外侧。此后继续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即可。

据徐海军介绍,目前在国内,深圳的每一座地铁站都配备AED设备;杭州市红十字会和杭州市急救中心共同捐赠的30台AED也已经装进杭州地铁1号线的15个站点。徐海军出差时,会专门留意哪些高铁站、飞机场有这种救命的设备。

在美国各城市中,西雅图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通过现场抢救,有44%遭遇心脏骤停的人能够恢复自主心律。2017年,时任美国心脏病协会主席的约翰·华纳心跳骤停,他住的酒店有AED设备,身边的人立即给他实施了心肺复苏,挽救了他。

前北京朝阳区急救中心培训部主任张元春则提到了日本的数据:“日本每10万人拥有超过400台AED,北京常住人口按2000万计算的话,AED数量不够。”

张元春每天出门都会背着AED,但“从没遇上过心跳骤停的患者”。令他感到庆幸的是,被他培训过的学生,用AED救了人。

去年年底,南京禄口机场应急救援部医生余集才在某停车场遇见一例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余集才车上有一台AED,他迅速给患者用上了,等医院的急诊医生赶来。

“上次你给我培训,不是自己从北京带AED过来吗?所以我出去培训都会带一台真机。”余集才向张元春分享这次救人的经历。

“你应该感谢我。”张元春开心得哭了。

深圳火车站一位旅客、南京地铁站一名女子、广州的一名儿童……张元春几乎每天都会留意,社会上又发生了哪些跟急救有关的事例,其中又有哪些是跟AED相关的,他会总结成科普文章发在网上。

7月21日,厦门工人体育馆里,一位市民打完羽毛球,发生心跳骤停。体育馆在此前一周配备了一台AED,患者得到急救,被转送到医院后,如今已经转危为安。

不过,据徐海军解释,在所有的晕倒案例中,只有15%有可能是心脏问题引起的,在这部分人当中,如果有人是心源性心跳骤停,就应该使用AED抢救。当有人突然倒地、心脏骤停时,能有人对其进行“早期的识别和判断”,并且在1分钟之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AED,那么,“这个人的存活率在90%以上”。

“AED不是万能的,但是如果没有,有些患者肯定没有希望了。有它,最起码25%以上的人很有希望救活。这个比例对于生命来说,就已经很高了。”徐海军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徐海军去饭店吃饭,习惯性地随身带着AED设备。“今天这家餐厅很安全。”他把现场的照片发给朋友,开玩笑地说。

朋友们逗他,别揣着AED去饭店了,应该去马拉松比赛,骑着车,跟着选手。近几年来,AED已经成为马拉松赛事中必备的急救仪器。

还有人给他分享八卦:“网上有个开酒吧的给我留言,我说让他买个AED,那就是全国最安全的酒吧了。”

201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被第四次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12月28日表决通过。

消息传到急救科普人的群体中,有人说“早晚的事情”,有人说“每天都在为此努力”,也有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大家感慨,有了立法支持,AED的普及将“不再是梦”。

“都是张元春、王西富、贾大成老师这样的前辈在努力。”徐海军在群里发言感慨,“慢慢地,AED越来越被重视,将来救活人的消息,也会越来越多。”

他预测,家用版的AED,或许也会很快被研发出来。

2

徐海军感慨,自己要是抱着AED往街上一站,没几个人知道这是什么,更别说会用、敢用了,就算安装、普及了,也可能沦为“摆设”。

“拿去很多大医院问,都没多少会用的。”他说。

两个月前,有媒体在网上做过调查“你会做心肺复苏吗”,9000多人参与了投票,大部分人表示“不太会,只在书本电视上看过”。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发出疑问“AED是啥”。

目前,一台AED设备的价格从1万多元到3万多元不等。贵一点的功能更多,带显示屏,能看到心律,或是可以切换成人和儿童两种档位。

2016年,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突然倒下。视频发到网上,引发了关于加班猝死的讨论,也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金波的亲友一起创立了“心唤醒”基金会,一边推广AED设备,一边开展急救培训,张元春也是发起人之一。

当时,北京的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只有首都机场配备了AED。包括张元春、徐海军在内的许多急救科普人,一直在网上发声,在线下培训讲课,试图推广AED设备。

心唤醒基金会联系北京一家商场,捐赠了一台AED设备,张元春去参加了“落地仪式”,给商场安保部门的员工培训。他注意到,来听课的人里,有不少商场的中层领导。这台AED被放在一层服务台,据张元春了解,安装之后,商场里还没发生过心跳骤停事件。

他曾自掏腰包,给母校前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捐了两台AED,一台放在操场正对面的校医院,另一台放在学校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考虑到“运动多风险”。

在医学院里,张元春也进行了AED的使用培训。

“学生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基础课,解剖学、病理学、眼科、耳鼻喉科等等,但是没有急救的临床技术。临床技术都在医院里学。”他说。

这些设备装上之后,维护的周期一般是两年。这之后,部分配件和电池可能会过有效期。今年7月,张元春家中的AED设备“滴滴”响个不停,提醒他,电极片该换了。捐出去的那两台他也惦记着,默默计算该去维护的时间。

张元春曾想以个人身份给北京的地铁站捐赠一台AED设备。他在公众号里提到,随后转发到朋友圈。

“我知道急救普及任重道远,但我们总得做些什么吧?”金波去世的第二天,张元春写道。发出来不到2小时,设备问题“首先解决了”。一家企业自掏腰包,买了一台AED给他。

张元春请朋友帮忙联系宋家庄地铁站,那是离他家最近的站点。换乘站,人流量大。他做好了给地铁站员工上课培训的准备。

最终,他得到的答复是需要“统一调度,统一安装,暂时不能接受个人捐赠”。

那台设备最终被他捐给清华大学,装在游泳馆入口处。一进门就能看到,它就搁在一个四四方方的橙色盒子里,贴墙根摆在一只红色箱子上。侧面的“AED”3个字母一眼就能看到。

这台AED还没派上过用场,事实上,张元春捐出去的几台设备,目前都没被使用过。后来他听说,清华大学有校友捐赠了300多台AED,2019年5月7日,其中一台AED设备成功救治了一名大一学生。

3

金波去世将近4年之后,随着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AED真的要进驻他当初倒下的呼家楼地铁站了。

北京地铁公司回应,AED设备的推广安装一直在进行。此前,北京市卫健委就召开过AED工作推进会,要求尽快在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等公共交通场所,“解决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问题”。

前不久,心唤醒基金会刚与另一家公益组织合作,给杭州市捐赠了25台AED设备。这些可以救命的仪器,出现在萧山机场、地铁站、主城区的加油站,以及杭州的奥体中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家基金会的急救培训活动,一部分改到了线上。直到3月,今年的第一期实践课才在长沙举办。

6月1日,AED投放被落实的消息,开始出现在媒体上。

山西省发布消息称,今年将在公共场所共计投放500台AED设备,由当地红十字会牵头,首批的200台设备,已经通过验收并投放,同时配套举办了450期心肺复苏及AED相关培训,培训人数达1.25万人次。

“中国很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AED的普及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张元春说,“况且真正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的比例还不高”。

根据媒体报道的中国红十字会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接受红十字会系统救护培训的人员是1900万人次,群众救护的普及率不及发达国家。

张元春——总结出AED推行将会面临的困难,最终得出结论,“没有想得那么快”。

他不但关心AED的普及率,还担心这些设备是不是能被使用者迅速拿到。他注意到,南京地铁站的AED设备,需要砸碎柜门玻璃才能取得。他还见过需要扫二维码、刷身份证的取出方式。还有一些地方,取出设备需要找工作人员要钥匙。

张元春记得,在日本见过一家药妆店,AED就放在货架上,需要时,可以被一把拎起,迅速连接到患者身上。

去年11月某夜,35岁的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电视节目时心跳骤停,抢救无效去世。在这之前,途牛旅游网副总经理李波、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都因心肌梗塞离世。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抽烟喝酒、过度劳累,乃至强烈的负面情绪,都是可能导致猝死的危险因素。还有更多普通人,奔行在上下班的路上,或是坐在加班的工位熬夜,用咖啡“续命”。

张元春给很多单位做过急救培训,发现有不少都是单位希望做、领导希望做,可员工态度敷衍,参加培训时“态度不端正”,甚至在考核的时候作弊。

张元春甚至被这些事气哭过:“我真的不能接受这种对生命不尊重的态度。”大家要“会用,敢出手相救”,才能避免更多悲剧发生。“虽然进行心肺复苏不是万能的,但不救,人肯定活不了。”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