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国关系

中华民国时期,德国为何与中国关系那么好?事情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中华民国时期,德国为何与中国关系那么好?事情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要说哪个国家和中国的合作最频繁,那非德国莫属。虽说德国也曾参与八国联军入侵过中国,不过在那之后,关于德国的东西好像就经常的出现在中国很多重要的地方。例如清末时期,北洋水师的巨舰有很多都出自德国,还有陆军武器的订购量最多的也是德国。

到了民国时期,两国的合作程度就更加紧密了,当当其军火的订单量就占据了德国的一半,还有不少的德国军官成为了民国政府的军事顾问,而且当时我国的军事精英大多数都会被保送到德国进行进修。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国民政府还保留了几个德国机械师参与了淞沪会战。不过后来因为德国和日本结盟,应允日本方面的请求德国才停止了对民国政府的援助。那为何德国和民国政府会走得这么近呢?

小编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德国发展军工的需要

一战结束后,受《凡尔和合约》的影响,使得德国的军工产业发展停滞了20年,因此急需资金投入到武器研发中,那么这笔资金来自哪里呢?刚好当时的中国由于武器落后,而又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对于进口武器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有着如此大市场容量的中国也就自然成为了德国的照顾对象。

二、德国对于中国有难兄难弟般的认同感

虽说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是在《凡尔赛和约》中却并没有顾及中国的利益,恰恰相反,当时的西方列强还打算将德国在山东的既得利益转让给日本。所以,在德国人看来,中国和德国都是这些老牌资本主义的受害者,是一同被挨宰的对象。也就在感情上对中国有更多的认同,因此才会和中国的关系走得这么近。

三、民国政府需要德国的人才和技术

在当时,民国政府积贫积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可德国不同,因为德国的军事发展受限,因此有着大量的军人无处安放,而德国毕竟是一个列强,军事基础发达,这些人才就是中国所需要的,所以民国政府非常的欢迎德国的人才来中国帮助我们发展。德国政府自然也愿意,毕竟可以解决那些退伍军人的去处,减少国内的就业压力。就这样两国一拍即合签订军事合作协议,于是关系就越走越近,最后慢慢地就渗透到了经济、工业、农业等领域进而全面合作。

在南京保卫战时期,国军还曾经出现了一支由十几辆德国“潘泽尔——马克1型”坦克组成的坦克连队在南京城内抗击日寇,而这种坦克是德国在1934年才服役的新式坦克,在整个波兰战役中德国都将其作为主力来使用。由此可见,当时的德国和中国的合作有多么深入。

展开
收起

中国与德国的关系现状 目前其对华态度如何?

本文来源:股城网

这几年时间里,美国政府也是千方百计想要拉拢欧盟共同对付中国了,然而美国方面的施压,在德国这个欧盟最重要的国家身上却显得很不顺利。不少人会好奇,目前中国与德国的关系现状如何呢?德国对华的最新态度是怎样的?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近日,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民主不是贸易的唯一导向”,“我们不是世界的道德导师”,对中国这样的态度也是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和争论了。在美国媒体看来,德美关系闹掰之后,默克尔正带领德国靠拢中国。

其实,这也是有迹可循的。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自2005年默克尔担任德国总统以来,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5倍,截止到2019年,两国贸易额达到了2057亿欧元,至此,中国也连续第四年成为了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可见,与中国保持密切的关系对于德国政府方面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
收起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会对中国表现出友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古老封闭的满清王朝的大门,拉开了我国屈辱的近代史的开端,从这一年起,我国开始沦为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列强侵略。

然而在这个时期,有一个西方国家却一直对中国表现出友好,并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我们提供武器,训练军队。这样一个欧洲大国,为什么会跟当时的中国建立友谊呢?

丘吉尔曾经说过,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么当时的德国与中国交好,又是在进行怎样的利益交换呢?

首先德国最想从中国得到的,就是我们的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有着很多稀有资源,比如钨锡等战略资源,都是工业发展所必须的。而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丧失了大片海外领地,自己国内资源紧缺,当时的同盟国又自身难保,自然只能将目标投向当时落后却资源丰富的中国。当然这些资源也不是白拿的,作为交换条件,德国帮助中国搞了很多基础健设,很多企业也是在那时候发展起来的,这种交换对于双方来说是互惠双赢的,两方政府自然乐见其成。

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我们的科学技术与军事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民政府急需国外的军事装备和技术,然而其他列强盯着中国这匹肥羊漫天要价,只有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面临资源紧缺的问题,愿意以相对公平的价格与中国合作。

因此,从两国利益交换的角度来说,合作对于中德两国是双赢的局面,加上德国从清朝末年就开始帮助中国,是唯一一个跟中国签订平等条约的国家,两国关系从历史上来看也是比较融洽的。

当然,也有一些报道认为这与当时双方领导人的感情倾向也有关系,一方面蒋介石很欣赏德意法西斯的独裁思想,蓝衣社就是仿照纳粹党建立的,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比较亲近。而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中也提到他在奥地利生活时,曾穷困潦倒,有一家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夫妇无私帮助了他,因此希特勒对于中华民族表示出友好。在西方经济大萧条时,身在中国的德国人也都得到了中方的优厚待遇,个人感情上都亲近中国。有部分观点认为这些感情因素也也可能是影响中德两国关系的原因之一。

展开
收起

二战时期,为什么德国总想拉拢中国加入法西斯阵营

文/寂寞的红酒

德国和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主要参战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起国、轴心国集团的老大,德国就是黑社会老大的存在。二战时,德国横扫欧洲,打的英、法、苏三大世界一流强国狼狈鼠窜,很多国家纷纷向德国靠拢,加入了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阵营。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对德国的拉拢感兴趣,比如中国。德国曾对中国进行多次拉拢,并屡次调停中日矛盾,希望中国能站到德国的一边,德国甚至邀请中国出兵印度,东西夹击英国。那么为什么德国总想拉拢中国加入法西斯阵营?

第一,中国虽然和德国、美国、英国、苏联这些世界级强国有差距,但也是世界级大国,有一定的实力。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尽管比较落后,但潜力极大,只要稍加武装和援助就能成为强有力的帮手。如果中国加入德国的一方,北可进攻苏联,南可攻击英美,和德国会师中东都有希望。事实上,德国人一直非常看重中国,早在晚清时期就提出过和美国、中国结成三国战略同盟,不是日本捣乱,很可能真就结盟了。一战后,中国和德国仍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德国非常看重中国,中国始终是德国拉拢的对象。如果中国工业化程度有德国的一半,估计结盟不会有日本什么事。

第二,德国和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广阔,经济潜力巨大。早在一战后,中国和德国就保持了良好的关系。30年代,中国和德国进入了蜜月期,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德国需要中国的矿产和市场,中国需要德国的武器和科技,双方各取所需。二战前,德国所需要的钨矿、桐油、猪鬃等战略物资几乎全都来自中国,二战中由于德国无法获得中国的战略资源所以不得不用替代品,让德国深受其害。当然中国也是受益者,德国帮助中国建立了初步的国防工业和现代化的军队。如果不是二战爆发,德国和中国的合作会进一步深化,两国会成为更重要的战略伙伴。所以德国一直希望中国加入法西斯阵营。这样会促进德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也会在中国的重建及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和中国合作非常符合德国的利益。

第三,二战时期,中国和日本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和战争资源。德国和日本结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日本牵制美英,与德国共同对付苏联。所以德国希望中国和日本和解,把中国拉入联盟,这样既可以获得中国的支持,也能让日本腾出更多的兵力去进攻苏联或者对付美英。只是德国没有想到,中国竟然不吃这套,虽然仍然和德国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就是不上德国的贼船,坚定的站在美英的一边,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成为二战后的五大国之一。

参考资料:《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国军售与中国抗战》、《德国与中华民国》《二战史》、《全球通史》

展开
收起

德国和日本同为法西斯国家,为什么却一直在帮助中国的发展

一般人提起德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重工业发展非常得好,德国生产的一些产品如枪支,汽车等的质量都是非常好的。其次想到的就是二战时期德国的种种行为和希特勒,在很多人眼里德国就是一个十足的大反派,而且实力非常强劲。

我们都知道二战就是德国一手挑起的,而他们和日本也是出于一个阵营的,这样来说也就是我们中国和世界共同的敌人。但是中国和德国的关系并不算差,相反,德国一直以来都给我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甚至在中日战争中也没有停止。

早在清朝末年中国就与德国有着合作,虽然当时欧洲列强入侵中国,德国也参与其中,但是德国依然是向中国出售武器最多的国家,一直到民国时期。德国依然和中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武器,德国制造就占了一半以上。

要说为什么德国个给中国提供帮助,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一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而中国作为战胜后并没有欺负德国,也没有得到任何优待,而在战后中国和德国都继续发展,中国市场庞大,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合作对象。

其次就是因为中国富饶的资源也是一个重点。尽管当时中国非常落后,但是如果和中国达成一个非常友好的关系,这样就能轻易地取得大量的资源,这对德国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是由于日本是德国的盟友,德国绝对不会放弃跟中国的关系的。

展开
收起

《八佰》背后的国际关系,德国为何能在中日两国之间左右逢源

电影《八佰》在时隔一年后的成功上映,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无数抗日先烈为保卫祖国所做出的牺牲,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引起了人们很多的反思和思考,今天作者想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的便是《八佰》背后的国际关系。

伤不得的德国人和德械国军师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影片中有一幕人们顶着一面德国的纳粹旗帜向四行仓库守军运送物资的场景,在这个片段中,日军军官专门嘱咐日军狙击手注意不要伤害德国人。

对于这个片段,大家自然而然的会想到二战中德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既然两国是同盟,那么日军对德国人的格外保护也就不足为奇,这一点与后来日军战机扫射租界内的英法美公民可以说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与日军极力保护德国人相对比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剧中不断出现的“德械装备”与“德械师”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主要由谢晋元团长和日军指挥官在剧中反复提及,以强调这支守军的战斗力。

那么在此便出现了一个疑问,那就是作为日本盟国的德国,为何会帮助国军训练和装备军队呢?这不等于是在帮助朋友的敌人吗?同时,剧中那些德国人冒着枪林弹雨,顶着一面纳粹旗去给守军送物资,不更体现了对盟友的轻蔑?但日军却依然极力的保护德国人,这又是为何呢?

按理说,作为交战双方的第三方,要么像英美一样作壁上观,要么就一边倒的加入战争一方,但德国为何做到了中日两国之间左右逢源?

中德渊源

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西方殖民者对于中国的侵略中,在满清的时候,德国作为殖民侵略者的一员,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从满清开始搞洋务运动,到后来的预备立宪,无论是军事装备的配发,还是军工厂的建立,亦或是军队的训练,乃至预备立宪时的模板,满清的改革从里到外都充满了浓浓的德国的味道。

比如满清自我装备的第一支近代步枪汉阳造,就是完全按照德国的毛瑟枪进行的仿制。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也被称为是东方俾斯麦。清政府的立宪考察团更是将德国当时的制度称为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满清覆灭后,取代满清没有多久的北洋政府,便审时度势的加入了协约国,与日本一起作为了一战中对德国的战胜国。

与其他战胜国不同,中国在这场盛宴中并没有从德国谋取到任何利益,换种说法便是德国在一战后的破落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一战后德国人被压制的怒火和不满主要是针对欧美各国,特别是英法两国。

及至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急需建立一支更为先进的军队来抵御外辱,而薄弱的工业基础使得国军不过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训练和装备出这样一支军队。

放眼世界,日本侵略中国之心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可能帮助中国,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又以严守中立和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也不可能大规模援助中国,最后便就只剩下一个和中国一样被排斥在西方国家之外的德国了。

此时的德国早已走出了一战后的阴影,经济、军事实力再次起飞,并且一再挑战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那么对于德国而言,如此强大的他们为何又要选择援助弱小又遥远的中国呢?

日德渊源

日本与德国的关系同样可以追溯到近代,作为后来的西方殖民者,德国几乎没有对日本造成伤害,相反,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改革的时候,将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几乎照搬到了日本。

这一方面源于日本对德国的好感,另一方面则在于日本所要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也是要巩固皇室的权利,这一点同时期的满清几乎是同一个想法,而德国则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之后日德之间虽然发生了三国逼迫还辽和一战等不甚愉快的经历,但大体上而言,日德之间因为地理位置遥远,双方实际上并没有过多的冲突。

一战后,随着英日同盟的逐渐解体,日本急需在欧洲强国之中找到另一个军事同盟,而被孤立的德国无疑是其最好的选择,那么德国会在中日之间如何决策呢?

德国的选择

共和国时期

实际上,进入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红色苏联的崛起,世界局势已经较之一战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德国在一战后的迅猛发展,让德国人心中始终憋着一股想要复仇的劲儿。

德国人吸取一战的教训,明白想要复仇,在欧洲战场就要全力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那么此时就需要在东方找到一个盟国来牵制苏联,也就是曾今的沙俄。

此时的德国正处于共和国时期,正好遇上了急需建立先进军队的国明政府,两者一拍即合,随即签订了相关的军事合作协议。

在当时的德国人看来,中国这个看似贫穷落后的国家,实际上则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最主要的是与苏联大面积接壤,将中国军队训练成更为先进、更为有战斗力的军队,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中国军队能够有效的牵制住苏军的力量。

如此一来,中德的这种准军事同盟关系逐渐形成,德国以派出军事顾问和向中国出售军事装备,接受中国军队学员的方式,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帮助中国训练出了20个德械师。

纳粹时期

然而纳粹在德国上台后,德国的对外战略变得更为激进和明显,发动战争的步伐逐渐加快,他们希望在东方能够找到一个盟友可以迅速的牵制住苏联的力量,很明显,缓慢发展的中国明显已经不再符合纳粹德国的要求。

日本自然成为了纳粹德国的最佳选择,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日德关系开始不断靠近,德国对中国的援助开始逐渐减少。

但此时,在德国内部,纳粹尚未完全建立在德国的独裁统治,德国军政内部支持中国的声音依然强劲,中德关系还依然维持在一定的友好程度上,而日德关系虽然紧密却也还未到结盟的地步。

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德国虽然在日本的压力下逐步断绝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但是在外交和人道主义援助上却一直在或多或少的支援着中国,直至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而国民政府与德国的断交则要延迟到1941年之时。

可以说德国对中日两国这种左右逢源的关系,既是对当时国际形势的考虑,也是对实力的一种选择,是正常不过的国际政治关系。但德国民众对于抗战初期中国百姓的帮助,无论是电影中坚守四行仓库的情况,还是拉贝日记中的现实记录,都是一种人类最真挚的友谊,这一点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

展开
收起

默克尔强调,与中国的关系很重要,且具有战略性意义

美国政府近期在新冠疫情和反种族主义抗议的双重压力下,已经出现了疲于应付的情况。而特朗普作为总统对问题应对不力,不仅在国内出现支持率下滑的问题,在国际上也逐渐失去盟友的支持。

原本美德两国在许多国际事务上都有着共同的利益,然而因为前段时间在撤军问题上出现分歧,导致德国开始与美国渐行渐远。两国关系出现裂缝之后,默克尔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并且积极向中国靠拢。

默克尔重视与中国的关系

根据中宏网7月14日的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公开场合高度评价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且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此前德国政府就曾经想汉莎航空公司进行注资,优先恢复德国与中国之间的航班,此举已经透露出德国将中国放在经济复苏中的优先地位。

默克尔还在讲话中强调,自从2005年以来,德国对华出口已经增加了5倍,成为德国经济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并且具有战略性意义。

根据专业人士的预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德国经济出现下滑,尤其是对外贸易会遭到严重影响。然而在今年6月份,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了11%,有效弥补了德国其他地区的贸易损失。

尽管美国依然是德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然而如今的中国已经逐渐走出已经恢复正常运转,很有可能会逐渐成为德国最为重视的海外市场。而德国对中国的重视也对欧盟的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德国已经成为了欧盟轮值主席国,欧盟委员会的态度也与柏林始终保持一致。

德国批评美国的做法

美国多名高官已经就香港问题对中国横加指责,再加上此前对于中国抗击疫情散布虚假消息,中美两国关系降至近年来的最低点。包括默克尔在内的德国多名官员不愿同美国保持同一阵线,甚至还在电信建设和云服务等方面加强与华为公司的合作。德国政府的此类做法,被美国媒体认为是对美国的“背叛”。

此前曾经有媒体质问,德国政府为何不与美国一起制裁中国,而如今默克尔的举措就成了最好的回应。德国原本就是务实的国家,在国际外交中只有互帮互助才能实现共赢。至少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德国政府给许多西方国家树立了榜样。

免责声明:本文由海峡资讯原创创作,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部分消息参考来源:中宏网。

展开
收起

中国连续第四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柏林3月6日电(记者朱晟 张雨花)德国联邦统计局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和德国双边贸易总额为2057亿欧元,中国连续第四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

数据显示,2019年,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1097亿欧元,比2018年增长3.4%;对中国出口额为960亿欧元;对华贸易逆差约为137亿欧元。荷兰和美国与德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位列第二和第三,分别为1904亿欧元和1901亿欧元。

数据还显示,过去数十年,在德国最重要进口来源地排名中,中国1980年位列第35位,到1990年排名已上升至第14位,2015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德国进口产品最多的国家。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总经理于尔根·弗里德里希表示,中国连续第四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显示了中国市场对德国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总体来说并不会有一个激进的转变,基础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展开
收起

二战前欧美大国,都在欺负中国,德国却为何要帮中国强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用先进的火器,打的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女真铁骑满地找牙。让欧美各个大国,彻底看清楚了中国武装力量的薄弱,因而为了捞到好处,纷纷来到了中国争夺“利益蛋糕”。

1900年由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日本帝国(日)、意大利王国(意)、奥匈帝国(奥)组建的八国联军,更是直接武力打进了中国的权力中心北京。

将当时中国最具权力的人慈禧老太后吓得向西部贫瘠之地跑,仅这一次行动,这群来自欧美披着文明大国皮的大尾巴狼,就通过所谓的《辛丑条约》敲诈中国9.8亿两白银,且要求中国老百姓不能对欧美大国们怀有反抗之心。

与此同时在这次行动中,作为施暴方的八国联军中,以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发出“布告”容许天主教徒在8月教堂解围后八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在北京城撕下虚伪的伪装,肆意的欺负中国人。

而八国联军中既有德国,它出动了5艘战舰,海军陆战队600人、陆军300人。所以在二战之前,德国并不是所有时间都是我们的朋友,跟其他欧美大国一样,是对中国的施暴者。

孔祥熙和希特勒

至于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是如何好起来,以及帮助中国强军这事,该从何谈起走?时间要转到1918年,那一年德意志帝国崩溃了,德皇被自己的国民赶下了皇位。

新生的魏玛共和国虽然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继承者,但是它接手的德国已经破败不堪,一战将德国的国力几乎完全消耗掉了,德国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

而英法等战胜国又执行打压,不但索要土地,还要巨额赔款,以及瓜分那些给德国欧洲本土输血的殖民地,让本就疲惫的德国陷入了崩溃状态的边缘。

同时由于凡尔赛条约要求德国军队数量不能超过十万人,原本百万级的德国军队瞬间产生大量无业可做的退伍军人,对于德国政府来说,安抚这些士兵的财政支出,堪比一战赔款。

因而为了减轻自己压力,德国开始出口大量“德国老兵”去战乱地区赚外汇。而此时尚未统一的中国,成为了这些退伍老兵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出于本国安定的需要,中国开始被德国需要了。

1927年11月在马克斯·鲍尔上校的帮助下,46名德军退役军官来到了中国,中国和德国的军事交流正式开始。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之后,出于让中国在东方牵制苏联、以及从中国进口钨、锑等战略资源的需要。(德国所需要的钨矿石,德国最高时90%都来自中国。)

与此同时德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军工业体系。而第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更是直接为中国规划出了军队重建计划。

提出了完全参考德国装备和训练方式打造60个师,使其成为保卫中国的核心力量,史称“德械师”。而为了将这些军队真正的武装起来,1936年的时候,中国花了2300万马克购买德国装备,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军火需求方,为了德国解决经济危机提供宝贵的力量。

综上可见二战前欧美大国,都在欺负中国,德国却为何要帮中国强军?因为德国开始需要我们中国。

作者推荐:珍珠港被炸后,轰炸东京的美国飞行员,有多少活着回基地?

展开
收起

德国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最强大国家,默克尔发展对华关系畅通无阻

作者:刺客

“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最强大国家?”,这是德国《商报》日前报道的标题。据德国民意机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超过42%的德国人认为,美国将在未来从超级大国的位置上滑落,而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主导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认为美国可以继续领导全球的人,仅有14%。

很显然,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彻底撕掉美国身上“民主人权”的伪装。美国与生俱来的贪婪、冷血等卑劣本质,彻底暴露在全人类的眼前,其形象在国际社会上一落千丈。

相比之下,中国在成功控制住疫情之后,利用自身在抗疫行动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强大的生产动能,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全世界抗疫行动,提供有力支持。另外,中国快速恢复的经济发展,也正成为了全世界恢复经济的主要希望。

中国在疫情期间所展现出来的负责任大国态度,让一向高傲的日耳曼民族彻底改变了对这个东方大国的态度。因此,与影响力急剧衰退的美国相比,中国在德国的影响地位再创历史新高。对此,德新社指出,德国人看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正在提升。相反,美国却频频退出国际组织,破坏多边关系。

在民意决定一切的欧洲国家,民意认可的趋向,往往能够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就像澳大利亚,虽然知道得罪中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但碍于受到政治病毒感的政治取向,堪培拉不得不被扭曲的民意牵着鼻子走,沦为美国的附庸。

德国则不同,尽管国内也存在影响力巨大的亲美利益集团,但日耳曼人特有的理性、不屈的民族特性,决定了德国不会像澳大利亚一样是非不分的结果。所以,不管中国最终能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主导国家,但从德国最新民调结果来看,至少可以说明:摆脱美国控制,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合作关系,在德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所以,相比其他欧洲国家,德国政府在发展与中国合作关系方面上,承受的政治阻力要远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少。这等于就是在为默克尔政府拒绝美国威逼利诱,坚持推行对华合作关系提供导向和底气。

在近期围绕华为5G技术、涉港等问题上,一些欧洲国家受到美国的施压,接连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拒绝使用华为设备参与其新一代网络建设,甚至威胁对中国进行制裁。相比之下,德国虽然也面临来自国内和美国的压力,但在涉港、华为5G等很多敏感问题上,对华的态度完全处于美国的对立面。

近些天来,包括总理默克尔、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外交部长马斯和防长卡伦鲍尔在内的一众德国高级政府官员,纷纷做出表态,归纳起来就是:对中国进行制裁不会有用,只可能让局势进一步升级。德国不会在涉港问题上对中国加以干涉,同时通过继续与华为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在顶着压力继续推进与中国经贸、外交合作关系的同时,德国对美国却是另一番景象,日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公开场合不点名批评美国,称某些国家用“谎言和虚假信息”来抗击疫情。被CNN解读为“在特朗普身后插上一刀”。

据德媒《卫报》报道,默克尔回应美国从德国撤军的事情时称,欧洲国家应该认真考虑一个新的事实,即美国无法再力求成为世界的领导者。驻德美军不仅帮助保护北约中的欧洲国家,也是在保护华盛顿的利益。

另外,面对美国的“盛情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外交部长马斯和财政部长塑尔茨,先后拒绝参加在美国举行的七国峰会以及部长会议。很显然,德国正在用实际行动继续在特朗普背后“插刀”,美德同盟关系已变得千疮百孔。

由此可见,德国民众理性接受中国崛起的同时,也在理性地与美国“挥手告别”。在这样的背景下,默克尔政府在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方面,自然就畅通无阻。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