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远期汇率

管理汇率风险 这几个工具你需要知道

来源:经济日报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跨境配置”日益频繁,资产配置所涉及的货币品种范围也不断扩大,汇率风险管理正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以持有美元或港币资产为例,2019年年初以来美元兑离岸人民币下跌2.80%,港币兑人民币下跌2.65%,汇率风险切实影响着居民境外资产配置的收益。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管理汇率风险呢?生财君这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境外市场常用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一、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在未来约定日期按照成交日约定的期限、币种、数量、汇率等要素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相关负责人说,远期外汇交易的期限有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常见的是3个月。

二、外汇期货

当前,境外人民币期货最活跃的交易场所分别是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境外人民币期货合约是交易所的标准化产品,属于场内交易的一种。相对于远期来说,境外人民币期货合约具有三个特征,即价格透明度高、交易对方风险低、集合全球参与者。

从交易成本上看,以港交所期货为例,1手的佣金为12元人民币,占比约0.2bps。初始保证金比例为2%,根据一般交易经验,转仓的spread在5bps左右,如果每3个月展仓一次(一年4次),一年的机会成本约为20bps。

三、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

NDF(Non-deliverable Forwards),即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属于远期外汇交易模式的一种。NDF通常应用于实行外汇管制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一般通过离岸场外市场进行交易。

首先,交易双方要确定交易的名义金额、远期汇率和到期日。在到期日,交易双方根据确定的即期汇率和交易初期的远期汇率的差额计算出汇兑损益,由亏损方以可兑换货币(如美元)交付给收益方。

四、外汇期权

外汇期权,通常指双方在交易日约定交易合约的买方以支付期权费的方式,拥有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约定的执行价格和交易金额向合约的卖方买卖外汇货币权利的合约。

人民币外汇期权的交易品种包括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欧元、英镑、港币等不同外汇,一般情况下,期权费币种境内为人民币。人民币外汇期权则可分为外汇看涨期权和外汇看跌期权,境内外汇期权类型为普通欧式期权。

结合期权的交易方向,人民币外汇期权的交易类型分为买入欧式看涨期权、买入欧式看跌期权、卖出欧式看涨期权、卖出欧式看跌期权,以及由上述四种交易类型组合而成的期权组合交易。

展开
收起

今日人民币NDF市场远期外汇合约汇率查询

NDF交易从1996年左右开始出现,新加坡和香港 人民币NDF市场是亚洲最主要的 离岸人民币远期交易市场,该市场的行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

人民币NDF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欧美等地的大银行和投资机构,他们的客户主要是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也包括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内地企业。

来源: 亚汇网

展开
收起

外汇局:上半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17日,国新办就2020年上半年外汇收支数据举行发布会,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二季度以来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并保持基本稳定。总体来看,上半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王春英表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外汇收支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银行结售汇呈现顺差,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2020年上半年,银行结售汇顺差786亿美元。其中,第一、第二季度分别为顺差391亿和395亿美元。从月度变化看,1至5月月均顺差155亿美元,6月受季节性分红派息较为集中影响,顺差缩小至9亿美元。综合考虑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净买汇,银行外汇头寸增加等其他供求因素,上半年我国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第二,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其中二季度资金净流入有所增加。上半年,从数据看,银行代客涉外收支小幅顺差20亿美元,其中,一季度逆差301亿美元,主要是3月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股票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流出增多;4月以来,跨境股票双向投资均恢复正常水平,二季度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实现顺差322亿美元。所以,第二个特点是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按季度看,二季度资金净流入还是有所增加的。第三,售汇率有所下降,企业境内和跨境外汇融资意愿总体稳中有升。上半年,衡量购汇意愿的售汇率,也就是客户从银行买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支出之比为63%,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6月末,我国银行的境内外汇贷款余额较2019年末上升524亿美元,说明企业的相关外汇融资需求总体增加;6月末,进口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跨境贸易外币融资余额较2019年末下降3%,而同期进口回落7%,表明企业跨境外汇融资意愿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第三个特点是售汇率有所下降,企业境内和跨境外汇融资意愿总体稳中有升。第四,结汇率稳步增长,市场主体持汇意愿有所下降。上半年,衡量结汇意愿的结汇率,也就是客户向银行卖出外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收入之比为66%,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6月末,企业、个人等主体境内外汇存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50亿美元。所以,我们总结这个特点是结汇率稳步增长,市场主体持汇意愿有所下降。第五,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截至2020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123亿美元,比2019年末上升44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汇储备余额增加106亿美元,在第二季度连续三个月回升。总的来看,上半年境内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余额变动主要受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影响。来源:国务院新闻办网站

展开
收起

结售汇顺差达786亿美元 上半年我国外汇收支呈现这些特点

“当前,国内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二季度以来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并保持基本稳定。”外汇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在17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上半年外汇收支数据时表示,总体上讲,上半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

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2020年上半年,按美元计价,银行结汇9535亿美元,售汇8749亿美元,结售汇顺差786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银行结汇6.7万亿元,售汇6.1万亿元,结售汇顺差5531亿元。

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按美元计价,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9066亿美元,对外付款19045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顺差20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3.4万亿元,对外付款13.4万亿元,涉外收付款顺差156亿元。

王春英指出,2020年上半年,我国外汇收支状况主要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是银行结售汇呈现顺差,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2020年上半年,银行结售汇顺差786亿美元。其中,第一、第二季度分别为顺差391亿和395亿美元。从月度变化看,1至5月月均顺差155亿美元,6月受季节性分红派息较为集中影响,顺差缩小至9亿美元。综合考虑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净买汇,银行外汇头寸增加等其他供求因素,上半年我国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二是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其中二季度资金净流入有所增加。上半年,从数据看,银行代客涉外收支小幅顺差20亿美元,其中,一季度逆差301亿美元,主要是3月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股票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流出增多;4月以来,跨境股票双向投资均恢复正常水平,二季度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实现顺差322亿美元。所以,第二个特点是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按季度看,二季度资金净流入还是有所增加的。

三是售汇率有所下降,企业境内和跨境外汇融资意愿总体稳中有升。上半年,衡量购汇意愿的售汇率,也就是客户从银行买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支出之比为63%,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6月末,我国银行的境内外汇贷款余额较2019年末上升524亿美元,说明企业的相关外汇融资需求总体增加;6月末,进口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跨境贸易外币融资余额较2019年末下降3%,而同期进口回落7%,表明企业跨境外汇融资意愿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第三个特点是售汇率有所下降,企业境内和跨境外汇融资意愿总体稳中有升。

四是结汇率稳步增长,市场主体持汇意愿有所下降。上半年,衡量结汇意愿的结汇率,也就是客户向银行卖出外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收入之比为66%,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6月末,企业、个人等主体境内外汇存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50亿美元。所以,我们总结这个特点是结汇率稳步增长,市场主体持汇意愿有所下降。

五是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截至2020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123亿美元,比2019年末上升44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汇储备余额增加106亿美元,在第二季度连续三个月回升。总的来看,上半年境内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余额变动主要受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影响。

【来源:央广网财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展开
收起

ST中科创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ST中科创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及上下游企业复工延迟,物流受阻。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努力减轻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伴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家电消费市场出现了趋势性回暖,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公司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公司已建立了网络化、多层次的客户服务体系,在客户的数量、质量和配套产品的种类、供应指标上都属于行业的前列。  为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公司加强技术研发以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以丰富产品品种及增加产品附加值,关注原材料的市场价格走向以确定原材料合理库存,夯实主营业务,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计划有效实施。  由于家电行业集中度已较高,市场格局已相对稳定,报告期内公司主营家电外观复合材料的销售保持平稳,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687.88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0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2.47万元。  公司全资孙公司深圳市中科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于2018年12月26日办公场地被查封、银行账户被冻结,截至本报告期末仍未解除查封及冻结。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各种规格型号的钢铁薄板基材、有机涂料、化学处理剂和复合膜等,原材料占生产成本比重较大,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幅度增加,对公司利润的挤压将进一步加大。公司将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建立巩固长期合作关系;根据经验状况适度储备原材料,通过适当开发新供应商、批量采购等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 2、管理风险 规模化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盈利水平的核心因素。随着竞争的持续加剧,同质企业的不断涌出,公司面临着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的流失风险。公司将及时优化调整管理体制,注重相关专业管理人才的储备,将管理制度延伸到下属子公司,保证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3、人民币汇率波动,使公司面临的产品出口与汇兑损失风险。 公司产品外销收入仍占营业收入的较大比例,这部分产品以美元结算,如果人民币汇率下跌,将导致公司汇兑损益加大。 公司将加强动态监控与信息跟踪机制,稳妥利用适当外汇金融工具进行防范,平抑风险,如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锁定汇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公司主要为国内外知名家电整机企业提供家电外观用复合材料,是国内主要的家电用复合材料生产厂商之一,在产能规模、技术、管理、协作、人才、客户、金融资源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产销量位居行业前列。 1、产能规模、技术、管理优势。 目前公司拥有四条三涂三烘PCM/VCM生产线,产品年生产能力理论值达到24万吨,在产能和规模方面均位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重视技术研发投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协作优势 公司拥有一流的研发中心,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和江苏省财政厅评为“江苏省(禾盛)家电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保证了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能够满足客户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公司与客户的协作能力。 3、人才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不断引进和培养各方面人才,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经过多年积累和沉淀,公司拥有一批积累了丰富专业生产经验的员工队伍。 4、客户优势 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强与大品牌客户的全面合作,客户网络已经覆盖国内外众多白色家电品牌制造商,核心客户如三星、LG、博西华、海信、松下、美的、三洋等。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大力开发新客户,目前已得到了众多新客户的认可,并授予公司诸多荣誉。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展开
收起

预期的大水没来,美帝的洪水也没泛滥——20200803金融市场动态

作为一个金融民工,开垦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是正途。来吧,展示!

金融市场动态(2020年8月3日)

存粮够不够,还靠央妈凑

在近期主要经济数据回暖后,央妈更有底气,预期的的大水可能还要再等一等了。

人民币利率

我国7月制造业PMI为51.1,连续3个月回升,连续5个月在临界点以上,预期为50.5,前值50.9;非制造业PMI为54.2,前值54.4。7月小型企业PMI降至48.6,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小型企业供需两端继续承压。

人民币汇率

今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报6.9980,上调132.00点,上一交易日报6.9848;美元兑在岸人民币昨收6.9759,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昨收6.9892。

上周五,尽管午后美元指数从日内低点反弹,但在岸市场收盘前境内外人民币突然双双扩大涨幅,其中在岸人民币一度涨0.54%至6.9715,离岸人民币一度涨逾0.33%至6.9801,均创逾一周新高。上月人民币涨逾1.2%,迈向去年10月来最佳月度表现,不过涨幅仍滞后于主要非美货币。于美联储继续释放宽松预期,而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前景释放出偏鹰派信号,境内外一年期美元/人民币掉远期点升至2017年以来新高,考虑到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分化,预计利差还将进一步走扩,掉远期点仍有上行空间。

环球旅行有没有,就看小手抖不抖

美元在7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出现上涨,持有美元的小伙伴松了一口气。

全球汇市

上周五,美元在本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美元指数上涨0.4%,但月度跌幅为3.3%,为2018年1月以来最大。美国补充财政刺激措施。美元对主要货币日内都呈现上涨态势,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二季度经济萎缩幅度创最大纪录,欧元兑美元下跌0.5%至1.1791美元,延续跌势。美元/日元上涨1.0%至105.76日元,为3月以来最大涨幅。

要问老板发不发,还看股市硬不硬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想发财还要看炒股,当然赔钱也是。

全球股市

周五美国三大股指集体收高。截至收盘,道指涨0.44%报26428.32点,标普500指数涨0.77%报3271.12点,纳指涨1.49%报10745.28点。大型科技股多数收涨,苹果涨10.47%。美国金融股多数下跌。本周内,道指跌0.16%,纳指涨3.69%,标普500指数涨1.73%。7月全月,道指涨2.38%,纳指涨6.82%,标普500指数涨5.51%,三大股指均已连续四个月上涨。

周五欧股全线走低,德国DAX指数跌0.54%报12313.36点,周跌4.09%,月涨0.02%;法国CAC40指数跌1.43%报4783.69点,周跌3.49%,月跌3.09%;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54%报5897.76点,周跌3.69%,月跌4.41%。

展开
收起

韩会师:您对远期结售汇的误解有多深?

来源:会师话市

经常有朋友问到关于远期结售汇的问题,也经常看到市场舆论将远期结售汇数据作为判断外汇市场情绪波动甚至市场走势的重要指标。

可能是因为远期结售汇和大众生活距离比较远,一些比较深的误解需要澄清。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尽可能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一、什么是远期结售汇

远期结售汇有两个关键要素“远期”和“结售汇”。

结售汇是“结汇”和“售汇”的统称。

结汇指的是境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个人将外汇出售给银行的行为。简单说就是卖外汇给银行,拿到人民币。

售汇指的是境内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用人民币到银行购买外汇,从用汇单位和个人角度讲,售汇又称购汇。简单说就是拿着人民币到银行买外汇。

根据外汇交割时间的不同,结售汇又被区分为即期结售汇和远期结售汇。

即期结售汇指的是按照交易发生时的汇率水平进行的交易行为。

下面是最常见的一个即期售汇(购汇)情景:银行大厅里一般都有个显示屏,告诉客户今天进行外币兑换需要执行的汇率水平。假如您想出国旅游,今天去银行换美元,银行的报价是1美元兑换7.1300人民币,您给银行7130元人民币,银行当天就在您的美元账户里打入1000美元。这就叫即期售汇。

如果银行当天不能完成清算,也必须在2个交易日内完成,也就是说最迟两个交易日,外汇一定要到客户的账上,且是按照办业务那天7.1300的汇率水平进行汇兑。虽然到账时间晚了一些,但仍属于即期结售汇。

远期结售汇指的是确定汇率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发生在后的结售汇业务,是与即期结售汇相对的概念。

例如,A企业1年后会有1亿美元出口收入,企业今天就想把1年后的结汇价格确定下来,但企业和银行的实际货币交易要1年后才能发生,这就是远期结汇业务。

由于远期结售汇的实际交易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所以企业和银行就需要签署一个合同,将这个交易明确下来,这个合同就叫“远期结售汇合约”。在统计远期结售汇业务量时外汇局使用的标准概念叫“银行代客远期结售汇签约”规模。

二、远期汇率和未来的汇率走势无关,也不是银行对未来汇率的预测

既然A要和银行签远期结汇合同,就要定下1年后真正进行结汇交易时的汇率水平。此时银行会给A提供一个与即期结汇汇率差别很大的报价,学名叫“远期汇率”。这个报价民众在银行大厅的显示屏上经常看不到,因为远期结售汇业务不面向个人,只针对企业。

假如银行对1年后为A企业办理远期结汇的报价是7.3397(远期结汇汇率),那么1年后,当远期结汇合同到期时,银行收到1亿美元的同时,就会支付给A企业7.3397亿人民币。这叫远期结汇合约履约。

很多人以为,7.3397这个报价代表人民币未来会贬值,这是大错特错。

银行给客户报出远期汇率时,银行对未来的汇率水平会如何变动是不进行预测的。这一点特别重要,一定要记住。其实道理不难理解。银行的员工又不是神仙,哪里知道未来1年汇率将如何波动。别说1年,下一分钟的市场汇率是多少银行都不知道。

银行之所以给出7.3397这个报价,是因为按照这个价格在1年后从企业那里买入1亿美元,银行不会吃亏。

为什么银行笃定7.3397这个价格不会让自己吃亏呢。

这是计算出来的。

假设现在1年期美元拆借利率是2%,1年期人民币拆借利率是5%。

银行今天借入9804万美元(1年后将偿还1亿美元),然后立即卖掉,假设即期汇率是7.1300,那么银行将获得6.9902亿人民币。银行将这笔人民币借出1年,将获得本息合计7.3397亿人民币。这就是远期汇率报价7.3397的由来。

1年之后,A企业将1亿美元卖给银行,银行马上就还了美元借款的本息。同时,银行将刚刚收回的人民币本息合计7.3397亿人民币支付给A企业。

完成上述交易后,银行一分钱没亏,A企业也顺利在1年前就锁定了自己的结汇价格。大家皆大欢喜。

在这个交易流程里,看上去A和银行是在进行外汇交易,但背后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美元和人民币的利率。这个过程有个学术名称叫“利率平价”。

强调一下,银行实际的操作过程和笔者上面的描述是有区别的,但核心思想一致。上面比较简化的例子更容易理解。大家只要记住一句话就抓住了上面案例的核心:远期汇率不是未来的即期汇率,甚至不是对未来的即期汇率的预测。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发现,远期汇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期汇率水平、人民币利率和外币利率。

人民币利率高,则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就会相对即期汇率贬值,比如上面的例子里,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是7.1300,1年远期汇率则是7.3397;反过来,人民币利率低,则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就会相对即期汇率升值。

如果人民币与外币的利率水平不变,则远期汇率取决于即期汇率的变化。即期汇率升值(贬值),则远期汇率也跟着升值(贬值)。例如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从7.1300变为7.2300(美元升值),则美元兑人民币的1年远期汇率报价就会变为7.4426,比7.3397年报价高出一大截。

再强调一下:远期汇率和未来的即期汇率不是一码事,银行不对未来的即期汇率进行预测。银行给出的远期汇率报价只是一个银行不会吃亏的价格而已,并不代表银行对未来的汇率波动持有某种预期。

三、远期结售汇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市场情绪

虽然银行在报出远期汇率时不带有预测色彩,但企业却往往喜欢对未来的汇率水平进行预测,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

假如A企业坚信1年后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将在7.80以上,即A企业有强烈的美元升值预期,此时银行给出的1年期远期结汇7.3397的报价就会令他十分犹豫。万一A的预测成真,与银行签署远期结汇合约将显得十分不合算。此时A可能放弃和银行签约。

但反过来,假如A是一个进口企业,1年后需要购买1亿美元,此时A就可能很愿意按照7.3397的报价签署远期售汇合约,把1年后的购汇成本锁定下来。

所以,虽然远期汇率本身不代表报价银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但企业是否接受报价进而签约则可能反映了其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

对美元的升值预期越强,企业签署远期结汇合约的意愿越弱,签署远期售汇合约的意愿越强;对美元的贬值预期越强,企业签署远期结汇合约的意愿越强,签署远期售汇合约的意愿越弱。

这应该属于人之常情,很好理解。

基于上述判断,很多人认为如果远期结汇签约大于远期售汇签约,即远期结售汇为顺差,则意味着市场总体预期人民币将升值;反之,远期结售汇为逆差,则意味着市场总体预期人民币将贬值。

在现实中也有不少证据。比如2015年8.11汇改启动之后,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骤然增强,当月远期结汇签约规模同比萎缩55%,远期售汇签约规模同比增长318%,结售汇签约逆差679亿美元,同比增加736亿美元。

但客观地讲,这只能说明远期结售汇格局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预期,它还不足以成为判断市场情绪的有效指标。

因为现实中存在不少反例。例如,2019年4月至9月,受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较大,当年8月5日,在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首次升穿7.0整数位置。此后美元继续攀升,一直到9月3日达到7.1854的阶段性峰值之后才停止攀升步伐。

尽管当时人心惶惶,但同期远期结售汇一直保持顺差格局,月均顺差约118亿美元。如果只看这个数据,很容易得出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强的结论,但这明显是和事实不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远期结售汇市场的规模比较小,这导致远期结售汇格局很难反映市场全貌。

举例来说,2019年全年,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的签约规模大约只占银行代客结汇(即期+远期)总规模的13%,银行代客远期售汇签约规模大约只占银行代客售汇(即期+远期)总规模的5%。

远期结售汇市场规模占比如此之小,很明显不能反映市场全体的情况。即使有时远期结售汇市场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结售汇市场的总体格局变化是一致的,也不能将其用作精准判断市场总体大势的指标。

还有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参与远期结售汇市场的企业对于汇率波动趋势并不敏感,或者说不是特别关心未来的汇率走势。他们不会事先对未来的汇率进行主观的预测,然后将自己的预测值与银行的远期汇率报价进行对比。因此,其签约行为的背后与市场情绪是无关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企业?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是比较单纯的套期保值者。他们进行远期结售汇操作的核心目的就是将未来结售汇的价格锁定。他们并不奢望自己的签约价格能够大大优于到期日的即期汇率,只要银行的报价能够满足其自身的盈利要求或者成本底线,他们就可以接受银行的报价。

仍以上面的A企业为例,假设其出口的1亿美元货物总成本是6.5亿人民币,其目标利润率是10%以上,那么只要银行给出的远期结汇报价在7.15以上,A就可以接受。

当银行事实上给出了7.3397的远期汇率报价时,A当然会签约。此时A对于未来到期日的即期汇率是否会更好并不关心,所以他的签约行为与市场预期无关。

究竟有多大比例的远期结售汇签约规模是不带有投机色彩的、纯粹的套期保值行为,这很难准确测算,但只要有,它就一定会进一步削弱远期结售汇数据对于市场情绪的敏感度。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搞清楚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也不容易。而这些概念却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基础,很多争论之所以发生,其实根源在于大家对于在争论什么并不清楚。

展开
收起

离岸人民币汇率预期不会大幅贬值 可考虑利用远期合约捕捉交易机会

5月6日晚间,有“小非农”之称的美国ADP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就业人数骤减2023.6万人,创下有史以来的最糟糕表现,仅一个月的失业总数就超过了大萧条期间失业总数的两倍。在新冠病毒疫情下,美国大部分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运转,企业纷纷裁员,导致4月份私营部门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000多万人。

在ADP全美就业报告内显示4月份就业人数大减,虽是自2002年以来该调查开始以来的最糟糕表现,但还没有道琼斯经济学家调查中预计就业人数减少2200万人那么糟糕。此前的最高纪录是2009年2月金融危机期间创下的减少834665人。ADP报告为周五的非农就业报告奠定了基调,市场预计4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将减少2150万人。美联储官员布拉德称,周五公布的4月份就业报告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报告之一。

另外,4月公布的美国一季度GDP环比萎缩4.8%,预期-4%,个人消费支出大幅下降7.6%,核心PCE回升至1.8%,美国3月成屋签约销售环比-20.8%,4月ISM制造业PMI41.5,产出、就业和新订单均大幅回落至30以下,欧元区4月制造业PMI终值33.4不及预期。经济数据显示当前经济已经处于衰退之中。美联储4月利率会议按兵不动符合预期,承诺将维持低利率,会议声明以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讲话均偏鸽派,日本央行扩大企业债券和票据购买规模,进一步购买国库券和国债,并且允许无限量购买国债。欧央行按兵不动,TLTRO条件将继续放松,符合预期。

上周,全球国家债券收益率多数回落,欧元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债券收益率均回落,新兴市场债券收益率多数回落。欧美经济基本面短期处于探底阶段。而美联储、日央行、欧央行4月利率会议均维持了货币政策宽松的基调,债券收益率预计低位运行。彼时,美元指数一度跌1.3%至99,非美货币多数升值,但离岸人民币走低,下跌0.63%至7.1以上,欧元、瑞郎、英镑分别上涨1.4%、1.2%和1%。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对贸易前景的担忧。

事实也印证以上结论,5月6日早盘,在岸人民币汇率虽有一定程度的下跌,但小于预期。市场人士表示,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或加剧,但幅度有限。从基本面来看,人民币具有小幅升值基础,但如果境外市场波澜再起,将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短期人民币汇率波动或将加大。因此,对于负面信息的消化程度会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当中。

从结售汇数据来看,2020年一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为390.57亿美元,而2019年四季度则为逆差,达78.2亿美元。其中3月银行结售汇顺差为186.04亿美元,比2月的140.67亿美元高出45.37亿美元。官方外汇储备3月为30606亿美元,比2019年末减少472.91亿美元。结售汇由逆差转为顺差是由于外币与人民币供求关系出现转变,外币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今年以来该顺差不断走阔,长期来看,人民币还是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整体来看,近期人民币的持续贬值对出口商较为有利,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以缓解一部分因为海外疫情引发的外贸低迷;对进口商具有挑战,预计未来企业采用远期购汇业务会比较多。预计二季度GDP增速维持在6—7%之间,货币政策有继续宽松的空间;LPR后期也有持续回落的空间。中国央行于4月30日再次提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可能还会加剧,但总体不会超出现在的水平,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也会对人民币汇率起到支撑作用,央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因此,投资者更应当留意人民币的长线走势,可运用芝商所离岸人民币期货(合约代码:CNH)远期合约来捕捉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反弹的交易机会。

展开
收起

南财快评:动荡世界中人民币汇率日趋稳定,不可忘记“8.11”汇改之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波动。年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升至6.8398的近7个月高位,但在疫情发酵、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中美摩擦升级等因素影响下,人民币一度走弱至7.1765的9个月低位。最近三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连续升值,除了美元自身的因素以外,人民币本身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得到了市场认可。尽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波动频率均明显增加,但市场对此反应稳定,表明人民币汇率机制和市场运行的韧性已显著增强,清洁浮动的基础逐渐稳固。而这,与“811汇改”不无关系。

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要求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来提供中间价报价。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一次性下调1136个点。当年12月,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成为人民币价格的重要指标。2016年,人民银行在一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阐述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2017年5月,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模型引入“逆周期因子”,随后于2018年1月和2018年8月进行调整,以稳定市场预期。

“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市场明显波动。8月11日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调整后,即期汇率波动剧烈,人民币出现较为明显的贬值,当日贬值幅度达1.79%,截至年底累计贬值4.4%,至2016年底累计贬值10.6%。代客结售汇逆差(剔除远期结售汇当月履约额,下同)则由汇改前的253亿美元扩大至8月的1104亿美元,表明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恐慌性购汇行为。从当月开始,代客结售汇连续24个月逆差。

至此,“811汇改”已过去五年。与汇改前比,人民币汇率市场已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格局确立,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2005年“721汇改”后至2013年末的逾八年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为单边升值,最大升值幅度达到27%。长时期的升值会加剧经常账户的不平衡,并弱化了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人民币可能的贬值,既无心理也无措施上的准备。2014年初,人民币汇率开始贬值,“811汇改”后仍持续走弱,市场对贬值的敏感放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但在经历了适应调整后,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已展露明显的双向波动的特征。2018年3月,人民币汇率一度升至6.2418的汇改后高位,又于当年10月末跌至了6.9780;2019年8月,人民币汇率平稳破“7”,之后基本围绕“7”关口有升有贬。在此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图1)。

此外,在“811汇改”前,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与即期价格偏离幅度较大,最高达到1263点,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及权威性。而汇改后,中间价与市场价格的偏离得到校正,中间价的基准作用明显增强。

图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及波动率变化

图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相对于收盘价的偏离幅度

市场主体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和风险管理意识增强

长达十年的升值以及此后两年的贬值让市场主体形成了一个预期,即升贬值会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并保持较大的幅度,由此形成了市场主体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在单边升值阶段,市场总是预期下个月人民币还会继续升值,因而不愿持汇,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结汇热情高涨,进而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单边贬值阶段,市场又总是预期人民币会继续贬值,不愿结汇,在人民币下跌过程中反而加快购汇,进而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由此,单边升值阶段总伴随大规模的结售汇顺差,单边贬值阶段则为大规模结售汇逆差(图3)。

但近两年来,市场开始适应了双向波动的节奏,对人民币也不再有单边的升值或贬值预期。在此基础上,市场主体不再押注于汇率的单边变化,而是根据汇率波动自发地调节自身行为:在人民币升值阶段,市场适时购汇;贬值时又适时结汇。此外,银行代客远期购汇签约与月平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环比变化幅度的相关性显示,在“811汇改”后至2016年末人民币贬值阶段,二者相关系数为+0.78,表明人民币汇率贬值时,企业远期购汇的动能非常强;但2017年初至今,该相关性回落至+0.19,表明企业的顺周期特征弱化,外汇市场供求更趋均衡,且其与人民币汇率已有的同步关系被打破。

图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银行代客结售汇差额

国际收支更趋平衡,民间部门的货币错配现象缓解

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评判标准是经常项目差额是否可持续。当前通用的国际标准认为,经常项目逆差与GDP之比不应超过4%,顺差占比不应超过6% 。自加入WTO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达到峰值9.9%。2008年后,受周期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经常项目顺差及其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回落至4.8%,此后维持在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内。2016年-2019年分别为1.8%、1.3%、0.4%以及1.0%,国际收支已更趋平衡。

图4: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的变化

此外,民间部门的货币错配现象缓解。人民币十年升值期间,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伴随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始量化宽松,全球流动性泛滥,民间部门倾向于采用“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财务摆布。这时候举借外债,一方面可以稳定享受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汇兑收益,另一方面可以享受低廉的借贷成本。截至2015年6月末(“811汇改”前的最近数据),剔除官方储备后,我国对外净负债达到2.37万亿美元,相当于年化GDP的22.1%。“811汇改”后,因坚持参考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市场逐步建立了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预期,民间部门加紧偿还外债,并配置海外资产,货币错配现象大幅改善。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民间部门对外净负债降至1.04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回落至7.4%。

图5:对外净负债及其占GDP的比重

经历了五年的发展,人民币外汇市场已愈发成熟。当然,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仍然不足,制约依然较多,市场参与者汇率风险对冲水平仍然偏低。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要在改进汇率调控方式的同时,增加交易主体、丰富交易产品、放松交易限制,并开展持续的市场教育。市场多大程度能够克服浮动恐惧,将决定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能够走多远。

(作者系建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

(作者:矫堃,胡珊珊 编辑:李靖云)

展开
收起

韩会师:你对远期结售汇的误解有多深?

来源: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韩会师     

经常有朋友问到关于远期结售汇的问题,也经常看到市场舆论将远期结售汇数据作为判断外汇市场情绪波动甚至市场走势的重要指标。

可能是因为远期结售汇和大众生活距离比较远,一些比较深的误解需要澄清。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尽可能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一、什么是远期结售汇

远期结售汇有两个关键要素“远期”和“结售汇”。

结售汇是“结汇”和“售汇”的统称。

结汇指的是境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个人将外汇出售给银行的行为。简单说就是卖外汇给银行,拿到人民币。

售汇指的是境内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用人民币到银行购买外汇,从用汇单位和个人角度讲,售汇又称购汇。简单说就是拿着人民币到银行买外汇。

根据外汇交割时间的不同,结售汇又被区分为即期结售汇和远期结售汇。

即期结售汇指的是按照交易发生时的汇率水平进行的交易行为。

下面是最常见的一个即期售汇(购汇)情景:银行大厅里一般都有个显示屏,告诉客户今天进行外币兑换需要执行的汇率水平。假如您想出国旅游,今天去银行换美元,银行的报价是1美元兑换7.1300人民币,您给银行7130元人民币,银行当天就在您的美元账户里打入1000美元。这就叫即期售汇。

如果银行当天不能完成清算,也必须在2个交易日内完成,也就是说最迟两个交易日,外汇一定要到客户的账上,且是按照办业务那天7.1300的汇率水平进行汇兑。虽然到账时间晚了一些,但仍属于即期结售汇。

远期结售汇指的是确定汇率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发生在后的结售汇业务,是与即期结售汇相对的概念。

例如,A企业1年后会有1亿美元出口收入,企业今天就想把1年后的结汇价格确定下来,但企业和银行的实际货币交易要1年后才能发生,这就是远期结汇业务。

由于远期结售汇的实际交易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所以企业和银行就需要签署一个合同,将这个交易明确下来,这个合同就叫“远期结售汇合约”。在统计远期结售汇业务量时外汇局使用的标准概念叫“银行代客远期结售汇签约”规模。

二、远期汇率和未来的汇率走势无关,也不是银行对未来汇率的预测

既然A要和银行签远期结汇合同,就要定下1年后真正进行结汇交易时的汇率水平。此时银行会给A提供一个与即期结汇汇率差别很大的报价,学名叫“远期汇率”。这个报价民众在银行大厅的显示屏上经常看不到,因为远期结售汇业务不面向个人,只针对企业。

假如银行对1年后为A企业办理远期结汇的报价是7.3397(远期结汇汇率),那么1年后,当远期结汇合同到期时,银行收到1亿美元的同时,就会支付给A企业7.3397亿人民币。这叫远期结汇合约履约。

很多人以为,7.3397这个报价代表人民币未来会贬值,这是大错特错。

银行给客户报出远期汇率时,银行对未来的汇率水平会如何变动是不进行预测的。这一点特别重要,一定要记住。其实道理不难理解。银行的员工又不是神仙,哪里知道未来1年汇率将如何波动。别说1年,下一分钟的市场汇率是多少银行都不知道。

银行之所以给出7.3397这个报价,是因为按照这个价格在1年后从企业那里买入1亿美元,银行不会吃亏。

为什么银行笃定7.3397这个价格不会让自己吃亏呢。

这是计算出来的。

假设现在1年期美元拆借利率是2%,1年期人民币拆借利率是5%。

银行今天借入9804万美元(1年后将偿还1亿美元),然后立即卖掉,假设即期汇率是7.1300,那么银行将获得6.9902亿人民币。银行将这笔人民币借出1年,将获得本息合计7.3397亿人民币。这就是远期汇率报价7.3397的由来。

1年之后,A企业将1亿美元卖给银行,银行马上就还了美元借款的本息。同时,银行将刚刚收回的人民币本息合计7.3397亿人民币支付给A企业。

完成上述交易后,银行一分钱没亏,A企业也顺利在1年前就锁定了自己的结汇价格。大家皆大欢喜。

在这个交易流程里,看上去A和银行是在进行外汇交易,但背后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美元和人民币的利率。这个过程有个学术名称叫“利率平价”。

强调一下,银行实际的操作过程和笔者上面的描述是有区别的,但核心思想一致。上面比较简化的例子更容易理解。大家只要记住一句话就抓住了上面案例的核心:远期汇率不是未来的即期汇率,甚至不是对未来的即期汇率的预测。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发现,远期汇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期汇率水平、人民币利率和外币利率。

人民币利率高,则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就会相对即期汇率贬值,比如上面的例子里,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是7.1300,1年远期汇率则是7.3397;反过来,人民币利率低,则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就会相对即期汇率升值。

如果人民币与外币的利率水平不变,则远期汇率取决于即期汇率的变化。即期汇率升值(贬值),则远期汇率也跟着升值(贬值)。例如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从7.1300变为7.2300(美元升值),则美元兑人民币的1年远期汇率报价就会变为7.4426,比7.3397年报价高出一大截。

再强调一下:远期汇率和未来的即期汇率不是一码事,银行不对未来的即期汇率进行预测。银行给出的远期汇率报价只是一个银行不会吃亏的价格而已,并不代表银行对未来的汇率波动持有某种预期。

三、远期结售汇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市场情绪

虽然银行在报出远期汇率时不带有预测色彩,但企业却往往喜欢对未来的汇率水平进行预测,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

假如A企业坚信1年后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将在7.80以上,即A企业有强烈的美元升值预期,此时银行给出的1年期远期结汇7.3397的报价就会令他十分犹豫。万一A的预测成真,与银行签署远期结汇合约将显得十分不合算。此时A可能放弃和银行签约。

但反过来,假如A是一个进口企业,1年后需要购买1亿美元,此时A就可能很愿意按照7.3397的报价签署远期售汇合约,把1年后的购汇成本锁定下来。

所以,虽然远期汇率本身不代表报价银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但企业是否接受报价进而签约则可能反映了其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

对美元的升值预期越强,企业签署远期结汇合约的意愿越弱,签署远期售汇合约的意愿越强;对美元的贬值预期越强,企业签署远期结汇合约的意愿越强,签署远期售汇合约的意愿越弱。

这应该属于人之常情,很好理解。

基于上述判断,很多人认为如果远期结汇签约大于远期售汇签约,即远期结售汇为顺差,则意味着市场总体预期人民币将升值;反之,远期结售汇为逆差,则意味着市场总体预期人民币将贬值。

在现实中也有不少证据。比如2015年8.11汇改启动之后,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骤然增强,当月远期结汇签约规模同比萎缩55%,远期售汇签约规模同比增长318%,结售汇签约逆差679亿美元,同比增加736亿美元。

但客观地讲,这只能说明远期结售汇格局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预期,它还不足以成为判断市场情绪的有效指标。

因为现实中存在不少反例。例如,2019年4月至9月,受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较大,当年8月5日,在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首次升穿7.0整数位置。此后美元继续攀升,一直到9月3日达到7.1854的阶段性峰值之后才停止攀升步伐。

尽管当时人心惶惶,但同期远期结售汇一直保持顺差格局,月均顺差约118亿美元。如果只看这个数据,很容易得出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强的结论,但这明显是和事实不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远期结售汇市场的规模比较小,这导致远期结售汇格局很难反映市场全貌。

举例来说,2019年全年,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的签约规模大约只占银行代客结汇(即期+远期)总规模的13%,银行代客远期售汇签约规模大约只占银行代客售汇(即期+远期)总规模的5%。

远期结售汇市场规模占比如此之小,很明显不能反映市场全体的情况。即使有时远期结售汇市场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结售汇市场的总体格局变化是一致的,也不能将其用作精准判断市场总体大势的指标。

还有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参与远期结售汇市场的企业对于汇率波动趋势并不敏感,或者说不是特别关心未来的汇率走势。他们不会事先对未来的汇率进行主观的预测,然后将自己的预测值与银行的远期汇率报价进行对比。因此,其签约行为的背后与市场情绪是无关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企业?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是比较单纯的套期保值者。他们进行远期结售汇操作的核心目的就是将未来结售汇的价格锁定。他们并不奢望自己的签约价格能够大大优于到期日的即期汇率,只要银行的报价能够满足其自身的盈利要求或者成本底线,他们就可以接受银行的报价。

仍以上面的A企业为例,假设其出口的1亿美元货物总成本是6.5亿人民币,其目标利润率是10%以上,那么只要银行给出的远期结汇报价在7.15以上,A就可以接受。

当银行事实上给出了7.3397的远期汇率报价时,A当然会签约。此时A对于未来到期日的即期汇率是否会更好并不关心,所以他的签约行为与市场预期无关。

究竟有多大比例的远期结售汇签约规模是不带有投机色彩的、纯粹的套期保值行为,这很难准确测算,但只要有,它就一定会进一步削弱远期结售汇数据对于市场情绪的敏感度。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搞清楚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也不容易。而这些概念却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基础,很多争论之所以发生,其实根源在于大家对于在争论什么并不清楚。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