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西班牙语

美洲大多数国家都讲西班牙语,但为什么西班牙的存在感却很低?

西班牙是最早染指美洲的欧洲国家。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西班牙人捷足先登,经过3个世纪不间断的扩张和殖民,将除巴西(被葡萄牙人瓜分)以外的整个美洲收入囊中,建成了它的殖民地——西属美洲,设立了4个总督区控制管理。

19世纪初期,随着西班牙在与荷兰、英国争夺制海权处于颓势,随着新型国家美利坚在北美崛起,西属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动,西班牙不断丢失其殖民地。1898年美国在美西战争中获胜,西班牙丢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

西班牙曾殖民美洲400年,为何现在在美洲没有多少存在感?

一、西班牙在美洲的形象是及其野蛮的。封建专制,垄断贸易,宗教(天主教)麻痹是典型体征。在西班牙统治时期,由于殖民者暴力驱赶和血腥屠杀,原住民人口锐减。殖民者大兴奴隶贸易,从非洲贩运黑奴来美洲从事开矿和种植,将贵金属、蔗糖、棉花、烟草、咖啡、可可等资源不断运回本土发财,殖民地人民依旧贫穷,还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信仰。直到今天,它们多数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他们没有理由热爱和眷恋昔日的主人。

二、西班牙早已沦为欧洲二流国家,除了华丽、血腥的斗牛、火辣辣的弗拉门戈舞女、皇马、巴萨的现代足球,其它乏味可陈。没有西班牙现代元素向美洲传播,美洲国家接受的是英式传统民主和美国现代文明,与西班牙渐行渐远。

三、西班牙不是人口大国,虽长期统治美洲,但并没有在当地留下占统治力的后裔族群。在北美美国加拿大,是英国德国后裔的天下。在南美,除了西班牙后裔,葡萄牙意大利后裔也有较高的比例。美洲混血虽习惯成自然普遍使用西班牙语,并不代表他们有对西班牙的认同感。

西班牙在美洲留存的影响力是西班牙语,这是西班牙人先入为主美洲形成的。除了美国、加拿大、巴西,西班牙语几乎在美洲其它各国流行。由于使用区域、人口的广泛性,西班牙语成为联合国6大官方语言之一。

展开
收起

为什么说英语的国家普遍比说西班牙语的国家要发达?

首先声明一点:并不是所有说英语的国家都发达,比如菲律宾和非洲几个小国的官方语言都是英语,但是你能说它们比西班牙发达吗?这里说的是普遍情况下!

究其缘由,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历史层面: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航海时代的开拓者。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他的这一“壮举”开启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殖民之路。在往后的几个世纪里,两个国家不断地将美洲的黄金、白银和香料等原产品运往欧洲大陆,导致西、葡两国一跃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庶的两个国家。同时,殖民者也给殖民地带去了语言,所以今天广阔的拉美大陆,巴西说葡萄牙语,阿根廷、墨西哥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但是,将大量的原材料运进国内后,西、葡两国并没有用来发展生产力和经济,而是供皇室和贵族阶层享用,所以当时西、葡两国的经济只是表面繁荣,其真实的生产力并无实质地提高。

反观英国,英国的殖民扩张比西、葡两国晚了一个多世纪,将从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掠夺来的原材料用于发展生产力,发展先从棉纺织业开始,逐步扩大到其他行业,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凭借着巨大的优势,英国加紧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也给广阔的殖民地带去了它们的语言——英语。

对于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原材料,英国和西班牙的使用大相径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往后几个世纪里两个宗主国和其背后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差异。

2.地理环境层面:西班牙地处南欧,全年阳光充沛,俗称“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出太阳”,再加上地处欧、非大陆的交汇地,交通便利,所以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物产较为丰富。南美大陆,降水充沛,土地肥沃,水系发达,所以种植业非常发达,比如咖啡、玉米等。在社会发展的早期,良好的地理条件使得两地的人们不用辛苦地劳作,也能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在社会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两个地区的人们逐渐形成了懒散的国民性,对于如何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没那么重视。

3.社会政治层面: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利很小,大权掌握在议会手中。其民主制度的较早确立,造就了较为稳定的国内环境,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有利的。在殖民过程中,其国家的政治制度对殖民地的上层人士影响颇深。进入20世纪,许多国家独立后也依然或多或少沿袭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西班牙一直都是封建君主制,君主权利很大,到了20世纪又经历了弗朗哥的专制统治,遭遇了内战,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才慢慢确立民主制。不可置否,西班牙的政治制度在几个世纪漫长的殖民过程中,对于拉美大陆影响也是巨大的。拉美许多国家独立后,也在走所谓的民主政治的道路,但成效甚微,总统贪污、贩毒团伙盛行,导致拉美许多国家社会秩序比较混乱,社会秩序不稳定,发展经济就困难重重,所以拉美国家经济状况普遍不好。

总结:对于原料不同的使用方式、地理条件的优越以及社会政治制度,是导致英语国家比西班牙语国家普遍发达的几点重要原因,只是个人意见,欢迎评论指正。

展开
收起

学好西班牙语到底为了什么?一位职场老司机说其实这1点原因

学好西班牙语到底为了什么?一位职场老司机道出这点原因

为什么现在学习西班牙语的人在逐渐增多?这是个好趋势吗?学习西班牙语到底是为了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每个西语专业学生或西语学习者都会认真思考的问题。

虽然学习西语的人越来越多,但依然有很多人不了解西班牙语这个专业,甚至很多人对西班牙这个国家也不是太了解。

除了西语专业的学生和西语爱好者之外,有一部分人学习西班牙语也许是盲目跟风。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要提到一个亘古不变的社会问题—就业。

近年来,中国频繁与拉美各国甚至是西班牙达成贸易合作,同时这也使得更多西语就业机会朝大家招手。

不仅需要大量西语人才,薪资也非常可观。因此掀起了一波西语热,大家都想学西语来为自己赢得工作机会。可是,真正能运用西语这门语言工作的人又有多少?

那么,学好西语到底是为了什么?

回答:好就业。

西班牙语工作招聘要求西班牙语工作招聘条件

以上是从招聘网站上截取下来的一些信息,从以上招聘信息就可以说明虽然西语就业机会多但任职资格要求高,也就是说需要专业知识扎实才能运用到工作中。任何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都是极其灵活的,换句话说,要求的是专业度。

对于西语专业学生来说,学好西语确实可以保证稳就业。可假如你学不好呢?那你最终也和其他人一样只能找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假设真的是这样,花几年时间学一门语言还不能用在工作上就等于那几年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再者,学西语的人越来越多,每年都会有一批高校毕业生毕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而且按照现在西语的发展趋势,今后肯定只会越来越热,只增不减。

虽然西语高薪不是梦,但是你必须先跨过一个坎儿——学好西语。

展开
收起

夜光杯 认知色调

人的眼睛可以区分几百万种色调,然而用来描述色调的概念(表达词)却远远少得多。在多数西方国家只有12个基本表达词;而一些原始民族(比如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提斯曼人)的语言中,色调基本概念甚至更少,他们只会用三个概念词表达不同的色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爱德华·吉布森为此专门列出课题进行研究,哪一种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被表达得最确切、最细微;换句话说,哪种颜色能在不同的语言中被微分,并有相应的微分概念词作精确的表达。最后发现,说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人能将橙色和红色这样的暖色细分成80种微分色彩并用相应的微分概念词表达。与此相反,他们对冷色系列中的颜色如绿色和蓝色的微分能力较弱,往往会将差别很大的色调用同样的概念来表达。

“为什么?”这位科学家自问道;当他在分析由20000个色标组成的数据库时,终于找到了答案:暖色往往是居重要地位的,所以很受注意,在语言中会被表达得细微。冷色则相反,通常处在次要地位。在今后的一个系列研究中,他希望能发现,在冷色调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如多雪的地方),那里的人同样也开发了丰富的词汇用来表达相应的微分(冷)色调。然而有不少人觉得,吉布森的研究带有方向性错误,他首先忘记了生活在远东的东方人是如何微分并表达色调的。提醒得好:在浩浩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色调微分和表达是有一套独立的系统的。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人口众多,仅用暖色和冷色来研究微分色调是行不通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颜色是黑、白、土色和赭石色,其中红色是最早的“流行色”,到了奴隶制社会,青、赤、白、黑、黄被看作东、南、西、北、中和木、火、金、水、土的五方“正色”,中国历史上讲究正色,封建时代,黄色象征神圣和威严,是智慧和权威的标志,成了皇帝的“专用色彩”。不过正色也是在改变的,夏代流行黑色,殷代流行白色,到了周代流行红色,并赋予红色以正统地位。

按说孔子一向是拥护“正色体制”的,然而春秋时的齐国大树紫色,孔子十分讨厌,因为孔子心目中的正色(周代以来为朱红色)被动摇了。后来,汉高祖认为自己是从南方起兵获取胜利的,是“火德兴邦”,于是又提倡红色……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官吏的“黄马褂”,穿在袍外面,长仅至腰,袖不过肘,便于骑马和射箭,故叫马褂,而皇帝的随从和护卫等内大臣所穿的马褂系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细纱制成,所以称“黄马褂”,成为皇帝近臣的服装。一般官吏均以获黄马褂为荣,赏赐黄马褂后来成为清朝统治者笼络臣下的手段。

看来,中华民族与红色的联系源远流长,最后,红色终于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初心,劳苦大众的革命军队叫中国工农红军,“东方红”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其实,全世界无产者都以红色象征革命:保卫斯大林格勒、直捣希特勒老巢的是英勇的苏联红军;笔者在大学就读时,曾通过中图进出口公司订阅了一份德文版的《红色早报》——奥地利共产党机关报,我称该报为奥地利的《东方红》。(陈钰鹏)

【来源:新民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展开
收起

白求恩: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

白求恩

编者按:斯图尔特,全名罗德里克·斯图尔特,加拿大退休历史教师,著名白求恩 研究专家,著有《诺尔曼·白求恩的思想》《白求恩在西班牙》《不死鸟:诺尔曼·白求 恩的一生》。2014 年,纪录片《平山记忆》摄制组远赴加拿大,拜访斯图尔特等多位学者。通过斯图尔特的讲述,我们发现,白求恩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他性格中的许多“缺点”也是明显而可爱的。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白求恩有很多不同。

白求恩故居,位于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格雷文赫斯特

从 1969 年开始研究白求恩, 出版若干关于白求恩的书

我从 45 年前就开始了对白求恩的研究,那是1969 年秋天,我正在多伦多的一所中学教历史,那次研究持续到 1975 年。在此期间,1973 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有关白求恩的传记,名字就叫《白求恩》;1977 年,出版了《诺尔曼·白求恩的思想》,这是一本白求恩书信的合集, 我按照他从出生到去世的时间顺序编写; 1974 年,我还写了一本叫做《诺尔曼·白求恩》的书,专门给中学生阅读。

到 1999 年,也就是我教书的最后一年,我到了西班牙。妻子莎朗和我在一个叫做潘普洛纳的城市住了一年,那里因每年 7 月的奔牛节而被大家所熟知。其间, 我收到了《诺尔曼·白求恩的思想》和《诺尔曼·白求恩》出版商的信,询问是否愿意把这两本书修改后再版。因此,回到加拿大后,我开始重新作一些研究。此后一年里,我意识到自从 1977 年出版了我的书之后,有很多新的信息和资料可以利用,当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在 20 年之后也开始愿意谈论有关白求恩的事情。因此我又开始探访一些地方,搜集新的资料,并决定写一本新书, 而不只是对之前的书进行改版。

这次,我的妻子莎朗开始和我一起作研究。从 2000 年到 2011 年,我们走访过英国、西班牙,当然也到过中国。我们走过了所有白求恩到过的地方,走遍了安大略所有白求恩住过的地方,包括他在蒙特利尔的住处。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发现很多新东西。2006 年,我们和白求恩的战友张业胜、白求恩的翻译董越千的女儿董纯一起去了晋察冀边区,走访了白求恩到过的每一个地方。2011 年,我的书由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女王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年之后,北京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书名叫《不死鸟: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萨拉曼卡大学出版社则出版了西班牙文版本。

白求恩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坚定的信念

白求恩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坚定的信念,也就是说,他每作出一个决定,都会坚持下去,不介意只有少数人赞同,即便有很多人反对,他也不会放弃信念。

在青年时期,白求恩是基督教徒。像所有基督教徒一样,他受到的教育是要成为兄弟的守护者,要帮助那些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慢慢地,他不再相信上帝和耶稣,但是一直相信基督教的这些观念和教义。帮助别人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责任, 这种信念贯穿了他的一生。白求恩从来没有赚过大钱,每次有了一点钱,他总是送给别人或者很愚蠢地把它花掉。他的兴趣不在赚钱上,不在让自己变得富有上,而在做好事上。

白求恩是人,不是神,其实他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有时还酗酒。但在中国,白求恩受到尊敬,不酗酒,生活作风上严格自律,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别人,而且为此献出了生命。

我认为,想了解白求恩,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他生命的全部,而不只是他在中国的 22 个月。要知道,白求恩去世时49 岁,而他在中国只待了不到两年,是到中国之前的经历塑造了他在中国的样子。如果你不了解在西班牙发生了什么, 在蒙特利尔发生了什么,你将不会全面理解白求恩。在英语里有一句话,叫做“豹子无法改变它身上的斑点”,意思是说一个人本性难移,所有的一切都会最终在他身上显露,这也是为什么白求恩在中国达到了一个“顶点”。

白求恩坚持自己的信念,夜以继日地工作

我在中国接触过很多人,比如白求恩的同事、病人等,这些人给我讲了很多细节,印象很深刻,感受也很多。第一,白求恩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从来不会放弃;第二,白求恩夜以继日地、非常努力地辛苦工作。比如说,在中国,白求恩每到一所医院或诊所,中国人都很客气,先请他喝茶,而白求恩总是说,不要茶,我想要工作,带我去看病人。他不要喝茶, 不要吃东西,不要睡觉,对他来说,首先是责任——对病人的责任。不论作为一名医生还是作为一名基督教徒,这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在中国就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白求恩去看伤员,他们躺在那里,身上穿得很少,天气很冷,也没有毛毯。你知道,白求恩脾气很大,当时就很生气,连声问“为什么”。陪同的人说这里没有毛毯,白求恩说那我给他们。于是他冲出房间,从自己的行李里拿出毛毯给了伤员,并对陪同人员说,希望他们能为这些伤员找到更多的毛毯。陪同人员当时很尴尬,并让白求恩拿回自己的毛毯, 说马上想办法去给这些伤员找毛毯。

白求恩深入前线,救治伤员

白求恩一次又一次地做这样的事情。1939 年 4 月,一次战斗后,有一个年轻战士腹部受伤很严重,白求恩看过后,花了几个小时来照料这位年轻伤员。后来, 为了照顾这个小战士,白求恩甚至想办法让他骑马和自己一起转移。不管做什么, 即使在有战斗的情况下,他也会想办法每天去照顾病人。白求恩就是这样为他的工作和责任而活着。

白求恩脾气很坏。董越千讲,有一次聂荣臻司令员看他工作太辛苦,建议他多休息。但白求恩不听,仍继续工作。于是聂荣臻把白求恩叫到自己那里,请他坐下,对他说:我想让你多休息,保重身体。聂荣臻还告诉白求恩为什么要让他休息。然而,白求恩站起来,走向聂荣臻, 聂荣臻当时抽着烟,他一下子夺过聂荣臻的烟,踩在脚下,大喊道:我是大夫,有关医疗药品我作决定;有关战斗,你再来作决定!这可是他的“老板”啊,是军队的司令员,可白求恩就这么做,他脾气真的很暴躁。也因为有这样的脾气,所以他才能很努力地工作。

我们研究白求恩,应该什么都讲,不论是他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他就是他,不能拔高,让他看起来与众不同。他不是天使,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开始时,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难,中国人会说,白求恩这个外国人会发脾气,会把仪器扔掉。据说,有一次白求恩见一个医生拿着手术刀削苹果皮,就打了那个医生一巴掌,说以后不准再这样做。所以,一些中国人开始时很怕他,后来逐渐意识到, 他的脾气使他前进,使他有了这样的成就,大家开始尊重他。

白求恩要求来到中国, 在晋察冀边区待了 17 个月

白求恩临终前说过,生命的最后两年是最有意义的。他曾到过延安,和毛泽东、朱德、聂荣臻等结下深厚友谊。有人问我,作为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和中国共产党是不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到中国之后,拒绝到国民党统治的地方,而坚持到敌后,到延安,是否能够从这个角度作出一些评价?是不是他认为和中共的合作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下面就根据我的研究,谈谈白求恩为什么要到中国,而且认为这两年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

我的《不死鸟: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一书记载了白求恩在西班牙做的一件好事——他在 1937 年建立了输血站,帮助人们沿着西班牙海岸逃出法西斯的魔掌。但那时他酗酒,和上级军官发生冲突,在被要求离开西班牙之前,他主动离开了那里。实际上他在那里做得并不是很好,因此在 1937 年 6 月回到加拿大后, 他为在西班牙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让他感到羞愧的不是他建输血站,不是他帮助别人,而是他不听从命令,不按上级军官的要求去做,因为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他喝的酒太多,发脾气的次数太多。

一个月之后,日本人袭击了北平卢沟桥,白求恩读到了这条消息。接下来的三个月,不断有消息传来,说国民党怎样抗日,但报纸上没有一点共产党的消息。白求恩说,我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为自己在西班牙所做的一切作出补偿,否则的话,我就是一个坏人。于是他去见了加拿大共产党的领导。其实,白求恩先说自己想回到西班牙,但西班牙方面答复说,你最好不要回来了, 因此他在精神上很崩溃。于是他说,我想去中国,也许我在那里能做点什么事情——好的事情。就这样,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作出安排,把他送到了中国。他们并没有和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因为那时候通讯很困难,他们只是把白求恩和一名护士、一名美国医生送到了中国,那是在 1938 年 1 月。

他们经香港到武汉,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的代表周恩来问他:你想做什么?他说:我想去延安,加入八路军。那个美国医生不想去,于是白求恩和加拿大护士琼·尤恩两个人去了延安。他在延安待了一个月,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后来在《纪念白求恩》中说他只见过一次白求恩, 但据我所知,包括很多当时在场的中国人都说,在那一个月时间里,白求恩和毛泽东见过多次,谈了很多。美国医生马海德、同白求恩一起来华的琼·尤恩也告诉过我同样的事情。

在那期间,白求恩说,我想去前线。但有人说他年纪太大了——那时他已经47 岁。要知道,那时八路军战士们的平均年龄是 18 岁到 22 岁,白求恩的年龄是他们的两倍还不止,所以人们觉得他不能去。有一次,白求恩很生气,顺手拿起一把椅子,扔出了窗外,说:这是你们的想法,我不要这样!然后他就走了。于是, 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意识到,必须让白求恩去前线。

就这样,白求恩和加拿大传教士医生理查德·布朗一起去了前线。布朗不是共产党员,实际上他还反对共产主义,但作为传教士,他想要帮助中国人,不管你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直到 6 月底,白求恩和布朗在五台山的松岩口一起工作了六周,治疗受伤战士。后来,布朗决定回去,因为需要筹集更多的钱来帮助白求恩,但他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回来,之后只剩白求恩一个人。从 1938 年 6 月工作到1939 年 11 月去世,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整整待了 17 个月。

白求恩和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

白求恩在与中共领导人的交往中思想变化很大,也就是说,白求恩到中国后改变了。我认为,白求恩在中国最大的改变是学会了与人合作,而不是和人对立。在白求恩的一生中,一直有一个大的问题, 那就是他总是和职位比自己高的人发生冲突,不管在哪里。在学生时代、在蒙特利尔工作时,还有上边提到的在西班牙,他始终是上级眼里的“大麻烦”。

白求恩与八路军战士在一起

到中国后,白求恩自己也曾经说过,学会了与人合作,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信仰。他反对侵略,和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不管是白求恩,还是毛泽东、聂荣臻,或是每个八路军战士,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因此白求恩不遗余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释放心中的能量,这也把他从爱和上级作对所受的挫折中拯救了出来。

对于白求恩来说,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交流。实际上,在学生时代,白求恩的语言成绩就不理想。在西班牙时,他没有学会西班牙语;在蒙特利尔工作六年, 也只学了几个法语单词。在中国,由于白求恩不懂汉语,中共派董越千担任翻译, 否则他都可能把自己搞丢。当然,他不可能一天 24 小时都和董越千在一起,肯定有独自一人的时候,没有人同他讲话,没有书。感到很孤独的时候,他一定在思考自己的人生。

在晋察冀偏远、落后的地区,没有广播,没有书报,但白求恩做着自己想做的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聂荣臻了解白求恩,白求恩尊重聂荣臻

有人说,白求恩在晋察冀和聂荣臻有很多交往,临终前给聂荣臻写过一封类似遗嘱的信,信的内容很感人。据我考证, 那封信是有争议的。我可以肯定白求恩没有亲笔写下那封信,而是翻译根据他的意思写下来的。

白求恩在去世前一天到达黄石口驻地,第二天早晨 5 点 20 分左右他就去世了,所以他在那里的时间只有十六七个小时。在那段时间,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潘凡是他最后一个翻译,因为董越千在几个月前离开了。白求恩知道自己不久于世,想要给聂荣臻写封信,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潘凡,还把戴的手表摘下来给了潘凡。由于信不是白求恩写的,而是潘凡用汉语写下来,然后又翻译成英语,然后又被译成汉语,所以经过这样多次翻译之后,大家看到的会有一些变化,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记录。在那封信中, 他说(或者潘凡替他说),这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时光。

虽然生活很艰苦,但白求恩对这个地方的人民有比较高的评价。在他心里,聂荣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实际上,他对聂荣臻描述得并不多,但是我们知道一点:他很尊敬聂荣臻。即使是那次发脾气从聂荣臻手里夺过香烟,他们依然是好朋友。当然,聂荣臻只懂一点法语,不懂英语,白求恩则不懂法语,因此两人所有的交谈都是通过翻译董越千进行的。

聂荣臻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他了解白求恩的情况, 知道白求恩的脾气。董越千到晋察冀的时候,聂荣臻就跟他说,你不只是翻译几句话,你要试图使白求恩平静下来,控制他的脾气,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那时董越千只有 23 岁,还很年轻。

白求恩与聂荣臻在一起

正如我之前所说,白求恩在做他想做的事,所以他不求回报。即使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很少,几乎挣不到钱,他依然会去给普通士兵购买物品。其实他一生都是这样,从来没有想过要钱。在中国,白求恩很尊重那些普通人,包括八路军中年轻的士兵和遭受日军残害的普通百姓。他看到, 这些人虽然都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但没有逃跑,而是全力反抗,坚持和日本侵略者战斗,直至献出生命。因此他很尊敬这些普通人,认为他们都有好的品质。当然,白求恩更尊敬他的领导,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学会尊敬自己的领导、自己的上级。也就是说,聂荣臻得到了白求恩百分之百的尊敬和信任。

白求恩救助老百姓既是自发的, 也源于责任感

晋察冀在当时比较落后,即使到现在,也有很多是比较不发达的地方。白求恩对当地老百姓非常好,老百姓也非常感激他。那么,白求恩对普通老百姓的感情是源于天然的善良,还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呢?我认为,首先是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老百姓越来越亲近,有了很深厚的感情。他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是很好的人,老人给我鞠躬,希望我能够救助他的孩子。

张军锋( 站立者)、吕伟利在加拿大多伦多采访白求恩传记作者斯图尔特(右一)

在晋察冀,不管白求恩走到哪里,在任何一个小的诊所里,他都会治疗受伤的士兵,也会救助当地老百姓。老百姓们有什么病,总是想办法来找他。有一次,当地有一个孩子是唇腭裂,找到他时,白求恩拉着孩子的手说,我能帮助他,这很简单。于是,他为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成功做了手术。他还给很多其他人做手术,尽管他们都不是军人。

因为白求恩不懂中国话,所以交流时会有困难,但是他想和老百姓亲近的愿望已经超越了困难,我相信这是发自心底的。他在信中常常写道,这些老百姓都是很伟大的人,他们接受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苦难的生活。所以毫无疑问, 白求恩救助他们是自发的行为,同时也源于责任感。

今天纪念白求恩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我们纪念白求恩,意义和价值是帮助别人?有多少人是为了能够赚钱养家?如果说白求恩在现代社会能带给我们什么,那就是大家应该向他学习,不是要求大家每天 24 小时都带着责任感努力工作,只要每天能够拿出一点时间去为别人而不是为自己做事就行。

不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 已有太多的人拜倒在金钱面前,拼命赚钱,钱成了一切,但白求恩不是这样。当人们读了《不死鸟: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或其他有关白求恩的东西,我希望大家能明白,白求恩对生活的追求就是能够帮助别人。白求恩是一个普通的人,也喜欢被表扬,也喜欢别人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不错”“是个好人”之类的话。但是,在中国的日子里,他不需要夸奖,他只是默默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责任。

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白求恩的意义。也许应该有更多的人,不论加拿大人、中国人还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思考他们的人生——是否应该多花一点时间想想别人,而不是自己?

我为什么走上了白求恩研究之路

我研究白求恩,与我当年的工作有很大关系。1973 年秋天,我在加拿大多伦多一所学校里教历史。那所学校是加拿大最好的中学之一,所有的孩子入校时都要经过严格考试,即使家里很有钱,他们自己成绩不好的话,也进不去,所以学生都是好学生。可是,作为一名老师,我对一些孩子的价值观不太满意,因为他们对钱更有兴趣。

我想,能有什么办法让他们明白, 在生活中不只是学习成绩好,还有责任; 不只是漂亮的外表、漂亮的服饰,还有责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目录里一段对电影《白求恩》的描述。这部电影摄制于 1965 年, 是在我开始研究的四年之前。我读到了有关白求恩的简短介绍,明白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实话,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白求恩。于是我找到那部电影, 放给班里 16 岁的男孩们看。这部电影讲述了白求恩的一生,包括他在中国的情况。电影拍得很好,看电影时班里没有一个人说话,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那是当天的最后一节课,电影放映完后,十来个孩子不是像往常一样跑出教室,而是围了上来,问我白求恩是谁,毛泽东是谁,什么是医疗保障(medicare),在西班牙发生了什么事,还请我给他们多讲讲有关中国的情况。孩子们非常聪明, 我回答了一些有关毛泽东、中国、医疗保障的问题,但是我回答不了有关白求恩的问题,因为我也不了解。

有三四个孩子继续跟着我走出教室, 一直跟我到办公室,不停地问我问题。其中一个孩子说:“在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医疗是为人服务的, 直到我看了这部电影。我父亲是多伦多一位很有名的医生,而且是大学里医学会的成员,父亲对他作为医生的评价是他有三个车库。”这基本上是他的原话, 学生的意思是说,他家有三辆车,而他父亲对医学感兴趣,是因为可以赚到很多钱。那天,我在回家的路上想,不知道那孩子说的是不是真的,但这真的很有意思,那个孩子的父亲是因为能够赚很多钱才当医生,其他人有多少也是这样的?

这件小事属于意料之外,很偶然,但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找到了当时能找到的唯一一本有关白求恩的书—— 1952 年出版的《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 这是两个共产党人写的,塑造了一位共产党英雄的形象,他拿手术刀当武器,投入战斗,无私地付出。后来,我对白求恩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一直到了45 年后的今天。这就是我为什么走上白求恩研究之路。

(张军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影视处处长,高级编辑;吕伟利:河北广播电视台英文翻译)

(原载《百年潮》2018年第8期)

展开
收起

西班牙殖民三百年,菲律宾人为何不说西班牙语?

从1571年西班牙殖民军攻陷马尼拉开始,到1898年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取代西班牙的宗主地位,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直接统治时间超过300年。而从1898年美国人入主菲律宾,到1946年菲律宾获得独立,即使不算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据时代,美国统治菲律宾也不过48年而已。

两相对比之下,美国在菲律宾的经营并不算长,但目前的现状却是菲律宾举国上下以英语和菲律宾语为主,广泛流行于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几乎无人问津。我们不禁疑惑,西班牙人在过去的三百年干嘛去了?

作为比英国更早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在其强盛之际曾将疆土拓展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西班牙语也随之在海外开花结果。从墨西哥到智利,整个拉丁美洲除巴西之外大多以西班牙语为国语,但就是漂在太平洋的菲律宾群岛迟迟无法接受这种语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从菲律宾的地理结构上寻找答案。

从地图上看,菲律宾群岛的覆盖面积不能算小,但绝对算不上集中。极度碎片化的格局使得早期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各自为政,不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成为常态,就连语言也是五花八门。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菲律宾共有大小岛屿7千多个,体量最大的吕宋岛也只不过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约35%。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初,处在部落割据状态的菲律宾有170多种方言,往往换一个岛屿就得换一个翻译。

西班牙殖民者站稳脚跟之后,传教士紧随其后试图对当地进行宗教和文化改造,但几经探索之后发现根本行不通。限于西班牙本土与菲律宾之间的遥远距离,西班牙人不可能调配足够的人力物力更改当地的语言现状,无奈之下传教士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拉丁字母拼写当地方言,但在日常对话当中仍以土著语言为主。毫无疑问,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菲律宾土著与殖民者的沟通问题,但也就此限制了西班牙语的深入普及。

再者,由于西班牙人远道而来,虽然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毕竟势单力孤,属于“少数统治多数”的情况,因此语言成了区分等级贵贱的标志。在为期三百年的时间里,只有西班牙殖民者、少数菲律宾贵族,才能使用宗主国的语言,大量普通民众既无机会也不允许接触西班牙语。这也导致了在美国取代西班牙之时,整个菲律宾使用西班牙语的人群不及总数的3%。

进入十九世纪末期,逐渐没落的西班牙帝国已经无力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体系,而恰逢此时美国开始在大洋彼岸强势崛起。1898年,美国以缅因号军舰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遭到袭击为借口向这个衰老帝国宣战,美西战争随即爆发。从菲律宾的位置来看,处于印度洋与太平洋结合部的优势早就让美国人垂涎三尺,因此夺取菲律宾成为美国人此战的重点。结果毫无悬念,统治菲律宾长达三百年之久的西班牙被迫交出指挥棒。

图-马尼拉机场

美国人到来之后的做法则与西班牙完全不同,采用新殖民主义的美国从一开始就在文化、教育和经济各方面引入英语,强行将英语定为菲律宾的官方语言。不仅如此,大批英文老师也被安置在菲律宾的各级教育机构中,在这种规模的强制同化下,英语想不生根发芽都很困难。所以我们会看到,尽管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总计不超过半个世纪,但英语的普及却远超过西班牙三百年的殖民。

展开
收起

微信之父张小龙: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学什么都能成功?

10月7日,在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中,微信之父张小龙和中国职业高尔夫球手李昊桐配对,以低于标准杆35杆的成绩,赢得了职业-业余配对赛冠军。

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是高尔夫业余爱好者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这项比赛中夺冠。

在此之前,张小龙因为做出了腾讯的王牌产品微信和qq邮箱而被人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产品经理,如今又因为业余打高尔夫而刷屏朋友圈。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

2011年,张小龙突然对高尔夫发生兴趣,并陷入狂热状态,刚开始练习时每天去球场打掉400个球。几年以后,张小龙就不再满足于业余时间训练,将练习时间改为上午下午连续作战。

这一练就是7年。就像马云喜欢练习太极,并从太极中悟出企业经营之道那样,张小龙在练习高尔夫的过程中也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理。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业余选手,他的球技已经让他成为不容职业选手忽视的高手,张小龙的身影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全世界各地职业球手身边。

始于兴趣,终于坚持,7年刻意练习终于问鼎冠军,背后的秘诀是什么?刻意练习。

张小龙学打高尔夫就是如此。他从每天去球场打掉400个球开始,渐渐掌握一些技术后开始请教高手,并且喜欢在群里和朋友们分享打球技巧,他做的都是有目的的练习。

我有另一个朋友,什么都会,弹吉他,会烹饪,除了英语居然还掌握了其他的语言——西班牙语,可以说是一个很多才多艺的学霸型男神了。

在他的推荐之下,我也去了ole西班牙语进修西班牙语。

首先,ole西班牙语的教师均从国外留学回来,发音标准;

其次,ole西班牙语的教材是专门从西班牙引进,经过国家的认可,多家高校已经在使用了;

再者,ole西班牙语独创的新媒体教学系统,已经帮助学员总结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方便学员进行记忆和联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ole西班牙语是唯一一个拥有西语考试siele官方考点的民营教育机构,足以见证它的实力。

当我开始学习西班牙语之后,我才发现学习另一门语言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有了对比之后,更加的对这位学霸朋友敬仰。一次聊天,我很好奇的问他:我西班牙语学了就忘了,你是怎么做到在第一次考试就拿到证书的?

他回答说:大家都清楚,暂时在国内说西班牙语的人很少,所以用到的机会更少,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学了西班牙语也就学了,但到了实操阶段就哑火了。这时候,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刻意练习。比方说早上起床了,可以自己和自己用西班牙语说声早安,又或者吃饭的时候,自己用西班牙语介绍一下自己准备吃的食物……就是这般一点点的练习,西班牙语就会刻进自己的血液,想忘都忘不掉!

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无论学什么都能成功?不外乎就两点:坚持以及刻意练习。

展开
收起

联合国工作语言,为何只有这六种?

在联合国的六大官方语言,也就是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和阿拉伯语等六种工作语言(working language),由于英语在世界上的通用程度和适用范围,尽管不是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也在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不少人也习惯性的将英语之外的语言称作小语种,但有些语言并不算小众。

从最初的三种欧洲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到俄语、汉语、阿拉伯语的陆续加入,才逐渐形成如今的六种工作语言格局,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联合国只承认英语、法语为工作语言。尽管1980年联合国大会中宣布六种工作语言地位相等,但直到1992年才在法律层面上,完全落实“六种工作语言地位相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的某些机构,诸如联合国秘书处从始至终只有英、法两种工作语言。

但是六种语言相比较,其中各有千秋,为何英语和法语的认知度会更高一些呢?从数据上来看: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接近4亿,但在67个国家和27个地区都被列为官方语言;

以法语作为第一、二语言的人口约为3.38亿,被29个国家、4个地区列为官方语言;

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人口超过4.8亿,被23个国家和地区列为官方语言;

以汉语及方言为母语的人口超过10亿,被2个国家和若干地区列为官方语言;

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口约3亿,被27个国家列为官方语言;

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口约1.54亿,被10个国家和地区列为官方语言。

尽管英语和法语的母语使用人数并不是最多的,但人们依旧将英语视为“国际语言”和“大语种”,这是由于工业革命之后,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和美国先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巨大作用,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制定者”角色。同时英语在众多的国际场合中,例如一些大型的国际交流会议、论坛中出现。

而法国作为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国家,法语在全球拥有无可取代的独特性,于18世纪作为欧洲外交语言的地位得到确认,那时几乎所有的国际条约和文件以法语书写,在国际会议中法语也成为口头谈判的首要语言,甚至直到20世纪初仍是当时大多数国际组织的第一工作语言,如同法语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工作语言地位依旧坚不可摧。

西班牙作为欧洲中世纪结束后最早兴起的国家,是除了英语和法语之外,最早在联合国中成为工作语言的语种,在19世纪前期的拉美地区独立运动中,一系列崛起的独立国家大多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因此在联合国正式成立之前,西班牙语就已经奠定国际工作语言的地位,以至于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西班牙虽然没有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但依旧跻身于六大工作语言之中。

而汉语作为世界上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尽管近代中国遭到战争的破坏,但在法律上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姿态,伴随着现代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地位上升,被列为工作语言也在意料之中。俄语在被确立为工作语言之前,只被苏联列为官方语言,但在苏联解体之后分散出众多的独立国家,不少国家继续沿用俄语作为官方语言,于是俄语的国际地位出现很大的改变。

而阿拉伯语尽管母语人口并不多,但其重要的石油地位对于欧美国家,以至于全世界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阿拉伯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有着普遍认知,因此尽管阿拉伯语在国际工作语言使用范围上属于“小语种”,但就其重要性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大语种”,所以阿拉伯语能够进入联合国工作语言的行列。喜欢润界本地化,请多多支持!

展开
收起

阿根廷是西班牙语国家,为什么第一大族裔却是意大利裔?

阿根廷的意大利裔

作者|雄鹰

责编|Thomas

15世纪末,哥伦布的船队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和葡萄牙迫不及待地前往新大陆抢占殖民地。经过多年的争夺,拉美除巴西被葡萄牙占领外,大部地区都被西班牙所控制。

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战争后,多数南美国家脱离了宗主国赢得独立。因受殖民影响,除了巴西说葡萄牙语之外,多数国家都说西班牙语。

▲南美各地的官方语言

尽管拉美西语国家在语言上保持着一致,但各国的民族成分却不太一样。例如巴拉圭、哥伦比亚的多数人口以印欧混血种人为主,但阿根廷和乌拉圭的人口却以欧洲移民后裔为主,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欧洲移民后裔的比例更是接近90%。

▲南美各国的民族成分

但在阿根廷这个欧洲后裔的“大熔炉”,比例最高的族裔不是前宗主国西班牙族裔,而是意大利后裔。据统计,阿根廷4400万人口中,有近3000万有意大利血统,占阿根廷总人口的大约60%多,是该国的第一大族裔。

在阿根廷这个西班牙语国家,为什么第一大族裔是意大利裔?

一、躲避战乱而来

15世纪末开始,西班牙将美洲大部分地区占据。为方便管理,西班牙将美洲先后划分为新西班牙(1535年)、秘鲁(1542年)、新格拉纳达(1718年)和拉普拉塔(1776年)四大总督辖区。拉普拉塔总督的核心就是在今天的阿根廷。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总督辖区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席卷了欧洲大陆。西班牙因站在反法同盟的阵营而一度被法国占领。加上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自由思想和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南美趁机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独立战争。

1810年,拉普拉塔总督区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五月革命,拉开了拉普拉塔反抗压迫的序幕。1816年,拉普拉塔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并把国名改成了阿根廷,以西班牙语为母语。

▲五月革命,总督辞职

在当时西班牙的四个总督辖区中,新西班牙所在的中北美是热带经济作物产区,秘鲁是贵金属黄金、白银的产区,这两地都是西班牙殖民者重点开发的区域。然而拉普拉塔因纬度较高,不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生长,且缺乏西班牙觊觎的黄金资源,因此并不是他们重点开发的区域,殖民时期移民到该处的人口甚少。

在当时,意大利追求独立和统一的命运,跟阿根廷有很多相似点。自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亚平宁半岛便陷入了长期的争夺。直到19世纪初,意大利依然保持着四分五裂的状态。境内多个公国、王国林立,还一度被外国势力占据。罗马所在地为教皇国的领地,意大利东北部被奥地利占领。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展开,意大利地区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但政治上的分裂成了经济发展的桎梏,也带动了民族主义的兴起。要求意大利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声音日益高涨。

▲独立战争前,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1848年,一场轰轰烈烈的统一运动在西西里岛展开,即第一次意大利统一战争。追求统一的人民面临着来自各王国和公国的压力以及外部势力干涉的被动局面。在奥地利军队和意大利各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第一次统一战争以失败告终。

此后,在西北部的撒丁王国带领下,1859年第二次统一战争展开。吸取第一次的失利教训,撒丁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式,并联合法国同奥地利作战,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与奥地利交战,就意味着北方长期成为了作战的前沿阵地。为躲避战乱和外国势力的迫害,部分意大利人逃离故土,来到了新大陆。

▲1849年被奥地利打击的威尼斯教堂

其中,远离欧洲的战乱地带的阿根廷人口较少,当地在独立之初迫切需要劳动力进行大规模开发。阿根廷成为了众多意大利北方人逃避战乱和压迫的首选。

二、经济红利带来的大批移民

统一了北部地区之后,意大利随后借助普奥和普法战争之机,将奥地利和法国势力彻底赶出亚平宁半岛。最终在1870年,意大利完成了统一。

然而统一的意大利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工业革命的展开尽管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意大利国内又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反过来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意大利国土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这对于农业的展开极其不利。尤其是南方地区,不仅平原面积狭小,且该地区自中世纪以来就形成了封建庄园经济,土地是王公贵族的私有财富。统一之后,封建庄园经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不少农民依旧没有分配到土地。

▲统一后,北方平原优势使其经济发展较快,而南方山地多阻碍了发展

此外,与英法等殖民大国相比,意大利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才在东非占得少部分殖民地。国内资源有限和殖民地匮乏的双重作用下,意大利很难获取市场和原料产地。

工农业发展的劣势,使得统一后的意大利相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尤其是南方地区贫困问题更加严重。外出移民寻找工作机会成为了当时很多意大利南方人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

19世纪80年代开始,大批意大利人,尤其是贫困的南方人选择了离开故乡,前往世界各地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在当时,蒸蒸日上的美国和潜力巨大的阿根廷,成为了意大利人移民的重要选择。

▲1896年意大利为数不多的东非殖民地

在西班牙殖民时期,阿根廷所在的拉普拉塔总督区备受冷落,发展缓慢。但是独立后的阿根廷却凭借自然条件的优势,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阿根廷的核心地带—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地区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极其适合种植业的开展。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了当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阿根廷成为了世界重要的农牧业产品出口国。

19世纪末的欧美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发展带来了人口迅速增长,人们对于粮食和肉类的需求也随之激增。阿根廷恰恰是主要农牧产品的重要供应地。

▲殖民时期被冷落,阿根廷的平原优势没能充分发挥

当时冷冻技术发展使得阿根廷和欧洲遥远的距离不再是一个问题,阿根廷肉类畅销欧洲。依靠强大农牧业,阿根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度跃居成为世界经济十强国家。

面积广阔、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阿根廷对于当时生活在底层的众多意大利人来说简直是天堂。因此当时很多意大利人(尤其是南方人)愿意移民阿根廷谋生甚至寻求财富。

阿根廷尽管在高速发展,但与之不匹配的是当地的人口短缺。到19世纪70年代,阿根廷全国的人口只有一百多万。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阿根廷政府采取了几乎无门槛的鼓励移民政策。

与之契合的是,欧洲当时经济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外出寻找新的土地成为了众多欧洲人的选择。阿根廷鼓励移民的政策和欧洲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移民政策一出,大批欧洲人前往阿根廷。意大利就成为了移民的主力军。

▲1880年-1929年意大利移民阿根廷的人数和南北方占比

从1880年到1930年几十年的时间里,大约有近200万意大利人移民来到阿根廷。这一比重占了阿根廷接收移民的一半。

意大利人口的大批涌入逐渐改变了阿根廷的人口结构。从第一批战争移民到第二批经济移民,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意大利后裔人口数量逐渐取代了阿根廷原宗主国西班牙后裔,成了阿根廷的第一大族裔。

▲1914年各地意大利出生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三、碰撞又交融的文化

从初登阿根廷到融入阿根廷的生活,意大利人在这片土地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最初来到阿根廷的意大利移民往往作为最低廉的劳动力存在。修筑铁路、盖房子、给过往的船只刷漆上色,这一系列体力活,都有意大利移民的身影。除了生存和适应问题,他们还面临着语言问题。阿根廷是一个西班牙语国家,意大利移民如何接受西班牙语并融入到阿根廷社会,是一个核心问题。

▲在阿根廷的意大利文化

他们之所以能够快速融入到阿根廷社会,得益于意大利语在南北方言上有着差异。早期移民到阿根廷的意大利人主要来自北方。意大利统一后,第二波移民主要以南意大利人为主。南北方言的差异使得双方很难达成一致。

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同属罗曼语族,彼此之间的相似度非常高,意大利移民掌握西班牙语的难度并不大。

除此之外,阿根廷政府“教育国有化”的措施更是为意大利移民学习西班牙语,融入阿根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阿根廷庆祝意大利节日的人们

为了维护西班牙语的地位以增强对阿根廷的国家认同感。从1888年起,阿根廷先是将私立学校(当时许多意大利语学校为私立)的教师任用权收归国有,随后加大财政投入,扶持以西班牙语为教学模式的学校,以此强化西班牙语的地位。

意大利语南北方言的差异,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天然相似度,加上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移民很快就融入到了阿根廷的社会环境,逐渐改说西班牙语,对阿根廷的国家认同进一步加深。

尽管阿根廷的人口以意大利裔为主,但西班牙语地位的地位依旧稳固。不过,大量意大利移民带来的文化,依然在阿根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很多意大利语词汇存在于阿根廷的俚语当中。

▲梵蒂冈教皇方济各也是意大利裔阿根廷人

经过几代人的生息繁衍,不仅数量上占优,在阿根廷社会的各个领域,意大利后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领域,人造心脏的发明者多明戈·利奥塔;体育领域的梅西、萨内蒂、巴蒂斯图塔、马斯切拉诺等球星都是意大利后裔。而意大利在体育领域的归化球员,也有许多来自阿根廷。

意大利裔在阿根廷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们也作为桥梁,把阿根廷和意大利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1973年,意大利和阿根廷政府签署了承认“双重国籍”的协定,这正是两国关系的真实写照。

长期作者|雄鹰

责任编辑|Thomas

—(全文完)—

展开
收起

“大圣”贝尔为何在皇马越来越尴尬?外媒:不会西班牙语也没有朋友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外媒称,威尔士人贝尔近六年来都没能学会西班牙语,在更衣室里也越来越孤立。

据英国《球门》网站2月26日报道,现在人们的普遍共识是,虽然贝尔在皇马待了近六年的时间,但他仍然很难和队友们在更衣室里打成一片。再加上竞技状态的明显下降,现在这位威尔士天才在伯纳乌的时代很可能已经接近尾声。

据最接近贝尔的人爆料,他很少主动与球队中的其他人接触或一起训练,似乎他更喜欢自己一个人。

“我们称他为高尔夫球手,”皇马门将蒂博·库尔图瓦最近在接受HLN采访时透露。他说:“我要说的是,他拥有如此多的才华,但很不幸的是,这些才华常常被挡在光芒之外。”

蒂博·库尔图瓦表示:“我的生活方式就像一个在马德里出生长大的人一样,有一天晚上,我们整个团队一起共进晚餐。但贝尔和(托尼)克罗斯没有出现。他们认为吃饭的时间太晚了。球队晚上9点30分在餐厅集合,晚上10点15分左右才开始吃饭,到午夜我们还在喝咖啡,直到凌晨1点左右才睡觉,我们每天上午11点开始训练,我认为这样的生活棒极了。但贝尔告诉我们他不会跟我们一样,因为他11点就上床睡觉了。”

蒂博·库尔图瓦向记者透露称,自己只能用英语和贝尔交流,而更多时候他们会通过手势进行沟通,最常用三个词是,嗨,你好,再见。

与此同时,在球场上,贝尔失去了作为马德里绝对首发的特权。在与莱万特的比赛当中,尽管替补出场的贝尔打进了那粒颇具争议的点球,从而帮助球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西班牙媒体的报道却称,贝尔在一场无效的比赛中失去了最后的功劳。

曾经备受诟病的本泽马加快了自己取得进球的步伐,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的离开为他创造了惊人的进球数量,而贝尔在本赛季的20场比赛中获得出场机会,但结果却是仅仅收获了令人失望的7粒进球。

报道称,00后维尼修斯这样的年轻人无疑是皇家马德里队未来的希望。虽然仅仅只有18岁,但他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亲和力,外向的性格使他在更衣室一炮而红。而“威尔士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可消耗的武器,他很可能在今年夏天被当作筹码用于交易。事实上,尽管贝尔在伯纳乌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很少有人能以极大的热情哀悼他的离去。

英国球员多年来在西甲的表现证明了他们大多数都是极其尴尬的旅行者,当然也有一些人本身就拒绝远走他乡的足球之旅,他们的理由大都是无法适应外国的气候,或者是认为跑得太远会对自己在场上的状态产生不利影响。

很显然,贝尔克服了这些障碍,他成为了马德里赢得4次欧冠胜利的基石之一,但不能否认的是,他始终未能在皇马找到归属感,并且也未能真正融入到西班牙的文化当中。此前的比赛中,当他拒绝与队友卢卡斯·巴斯克斯一起庆祝进球时,心情的糟糕程度就已经变得显而易见了。

不会西班牙语,没有朋友,在球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不得不说,贝尔在本赛季结束后留在马德里的可能性正在迅速降低。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