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瑞士

从中国到瑞士再到中国,她依然“为音乐疯狂”

她的声音使观众着迷。她的音乐充满魅力

优雅的表演方式让观众着迷于她的魅力和才华。

她是原创歌手——柏雪!

柏雪是在深圳、香港、和上海的流行和爵士音乐界担任专业歌手多年。从小就热爱音乐舞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刚学会走路就会随音乐唱跳,后来上学一直是班上文艺骨干”。

2011年深圳读大学期间,柏雪在同学朋友怂恿下参加了深圳政府主办的青年歌手文艺大赛并获得金奖,奖状和奖牌直到现在仍被柏雪珍藏在房间中。由此,柏雪的歌唱生涯正式开始!

在深圳、广州、香港等城市,有多家国际大酒店曾聘请柏雪去表演。但长时间的演出却让她自觉在生活中错过了一些东西。这让柏雪毅然决定结束自己在国内当下的演艺生涯,选择搬到欧洲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寻找自己的音乐。

其实早在2013年,柏雪就曾来到过瑞士并遇到自己的恩师David,在David的鼓励下柏雪尝试开始进行歌曲创作,并在2014年发行自己的原创专辑《Song from far away /天使之音》

三年后,柏雪报读苏黎世SBS商学院本科学习国际金融管理。再次来到自己的福地瑞士的她,一边学习一边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2016年,柏雪参加了瑞士达人秀和德国超级巨星等多场国际大赛。

长期的国内演艺经验与国外参赛经历让柏雪的音乐里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你可以在每张专辑里听到她所创作的爵士、摇滚、流行、R&B等中西合璧的曲调。清醒脱俗的曲子将东西方元素融为一体,使她深受瑞士明星,音乐编曲制作人的赏识。

#柏雪与瑞士音乐总监Pele先生#

而她的歌曲更是在苏黎世电台得到热播,反应热烈。中国音乐的典雅美通过柏雪的创作和演绎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

作为一位音乐的虔诚圣徒,柏雪热爱音乐就如热爱自己的生命,她的灵魂激荡着音乐的节奏,她的血液里流淌着音乐的旋律,我们能够在她的歌声中寻找到同样热爱音乐的自己。

经历过中、西文化的熏陶,柏雪的音乐风格不断多样,创作水平不断提升,但她对音乐的那份热爱却依然纯粹。2017年柏雪签约星外星音乐,在最新专辑《为你疯狂》中,我们能听到她对音乐那份满满的爱。

《为你疯狂》是柏雪2019年所推出的全新音乐大碟,专辑共收录5首歌曲,每一首都令人动容。有许多歌手拥有了丰富的表演经历后,音乐也会变得油腻,喜欢炫技。但柏雪的歌曲却依然保持着那一份真挚。

在歌曲里,她娓娓道来,将自己每一份感情沉淀在旋律中,就像在说自己的一个故事:

从中国到瑞士再到中国,她依然“为音乐疯狂”。

展开
收起

104岁科学家将去瑞士实行安乐死:非常遗憾活到了这个年纪,我不高兴

杯子里的香槟泛着气泡、芝士蛋糕上燃烧着蜡烛,四月初,澳大利亚老人David Goodall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下迎来了他的104岁生日。但是Goodall并没有为自己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日感到高兴,反而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现在已经准备好离开这个世界。

David Goodall过104岁生日。图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日前,Goodall 证实他已经计划于本周飞往瑞士,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对自己无法在澳大利亚国内选择自愿安乐死感到遗憾。

非常遗憾活到了104岁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David Goodall于1914年出生于伦敦,是一名著名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他在1948年来到澳大利亚,进入墨尔本大学担任讲师。现在,他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年龄最大的科学家。

Goodall家住珀斯,四月初的生日庆祝会上,当朋友和亲人为他唱起生日歌时,他静静地听着。然后许了个愿,吸了口气吹灭了蜡烛。他并没有由衷地为自己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日感到高兴,反而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现在已经准备好离开这个世界。

104岁的David Goodall。图据《卫报》

“我非常遗憾活到了现在这个年纪”,他对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说,“我更希望自己的生命终结在七八十岁的年纪”。当被媒体问及这个生日是否过得高兴时,他说,“不,我不高兴,我想结束生命。这并不是一件悲伤的事,相反,如果一个年迈的人想结束生命却被阻止了,反而会让人感到悲哀。”

“我认为,像我这样的老人应该拥有选择自愿安乐死的权利。”Goodall说。

Goodall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一个人一旦过了中年,他应尽的社会责任就已经完成,这个人就可以自由地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如果一个人选择死亡,那也是公平的,其他人不应该干预。

在大多数国家,自愿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都是违法的。但是,目前包括瑞士、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将一部分安乐死的做法合法化。多年以来,澳大利亚一直禁止安乐死。去年11月,该国维多利亚州率先通过了安乐死法案,到2019年夏天,将允许身患绝症的病人通过安乐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美国,也只有加利福利亚州、科罗拉多州、夏威夷州、俄勒冈州、佛蒙塔州、华盛顿州和华盛顿特区,允许身患绝症的病人进行安乐死,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将于本周飞往瑞士进行安乐死

但Goodall并没有得绝症。

事实上,就在前几年,他的健康状况都还比较好。他喜欢网球运动,并一直打到了90岁;在业余时间表演舞台剧,直到视力开始下降才停止;他还一直以名誉研究助理的身份在珀斯的伊迪丝考恩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工作。

但Goodall承认他的健康状况在逐渐变差。他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几个月前他在珀斯的家中摔倒了,在地上躺了整整两天直到保姆发现他。

“我大声地喊过,但是没有人听到。”他说,相信自己是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了,但是澳大利亚安乐死立法对他毫无用处,因为那些只针对身患绝症的人。

Goodall认为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为什么要为死亡感到难过?”Goodall最近告诉新闻媒体他活够了,打算离开这个世界,“我不认为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这位104岁的老人决定前往瑞士,在那里自愿安乐死是合法的。他将于本周三飞往波尔多最后一次看望自己的家人,然后再前往瑞士巴塞尔。在瑞士巴塞尔,一家生命终结诊所已经批准了他的自愿安乐死申请。

“尽管瑞士是个不错的国家,但我并不想去那里”,Goodall说,但是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澳大利亚的法律不允许他选择自愿安乐死。“这让我觉得非常遗憾。”

近年来,Goodall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生活质量也越来越低。他感激公众对他所遭遇的困境的关注,并希望这能引发更多关于自愿安乐死问题的讨论。

“我希望他们能理解。”他说,“我已经104岁了,所以我能活在这世上的时间也不多了。我的健康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这让我很不开心。”

家人朋友为David Goodall庆祝104岁生日。图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Goodall说他选择自愿安乐死的做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和家人坦率地讨论了这一决定。“我一直在说永别,他们意识到我对现在的生活是多么不满意,几乎所有方面都令人不满意,所以越快结束越好。”

在过去的20年里,Goodall一直是“退出国际”(Exit International)的成员,该组织是一个总部设在澳大利亚的非营利组织,倡导安乐死合法化。

“退出国际”组织的创始人Philip Nitschke在筹款网站GoFundMe上表示,该组织在西澳大利亚的协调员、Goodall的朋友Carol O’Neil将于周三陪同他一起前往位于瑞士西北部靠近法国和德国边境的巴塞尔。该组织已经筹集了近2万美元来支付Goodall的旅费。

102岁仍不愿离开工作岗位

这不是Goodall第一次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16年,珀斯伊迪丝考恩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 告诉Goodall,因为他的健康状况,他不适合继续在学校工作,因为他的工作涉及到审查学术论文和监督学生,他的健康状况可能无法再应对这些工作。

但当时102岁的科学家说,他希望继续自己的研究。这位生态学家职业生涯已经长达70年,在伊迪丝考恩大学担任名誉研究助理后,他每周四次往返于位于城市北部的学校,每次单程都需花费90分钟时间,包括乘坐两趟公共汽车和一趟火车。学校认为Goodall没有必要再艰苦跋涉到学校工作。

102岁的David Goodall在伊迪丝·考恩大学工作。图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这一事件当时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学校的行为被认为是职场中的老年歧视。“这让我感到很沮丧,也凸显了年龄大的影响。如果不是因为我年龄大,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Goodall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由于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大学最后撤销了让Goodall离职的决定。但学校表示,因为担心Goodall的安全,他只会被允许在校园内参与预先安排好的会议并由一名护理人员陪同。

Goodall的女儿Karen和学校的高层领导进行了沟通,认为在校园里没有必要让一个护理人员跟在父亲的身边。

“现在人们虽然年迈但他们可能依然身体健康,如果他们想工作并且能够做出贡献,那么我认为每个案例都应该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她说,我们所有人都会变老,这是否就意味着仅仅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像以前那样健康,人们就不再对我们有所期待,不再期待我们能做出贡献?或者把我们当成应该被送到养老院或者必须要有护理人员陪同的人?

Karen说,父亲是一个非常聪明、优秀的人,甚至比只有他年龄四分之一的人都更头脑灵活。“我认为学校让他离开是非常有损父亲人格的事情。”

“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鼓励其他人退休后也能继续活跃在他们的领域。”Goodall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给于每个人这样的机会。”

因为职业生涯发表了超过100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3个博士学位,Goodall在2016年获得了著名的澳大利亚勋章。直到2016年他仍然在为不同的生态杂志评论和编辑论文,直到2014年,他才停止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文章。(红星新闻)

展开
收起

别去北欧旅游了,中国已经把“瑞士”搬到了这里

阿尔山位于中蒙边境,是中国最小的城市,阿尔山市只有一条主干道,但却是有着欧洲小镇风格的建筑,夜里华灯初上,竟然让我有了回到瑞士的错觉。

阿尔山火车站虽然小了点但是很美,和她的所在地阿尔山市一样很有异域风情,日伪时期所建的木质结构车站,记录了日军从大兴安岭偷运木材的历史。

阿尔山市虽然只有700多个常住人口,可一点也不妨碍它风情万种,说他是城市,完全镶嵌在大自然之中,说他是乡村却又是那么洋气,北欧风格建筑,宽敞的马路,晚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当然最美的还是阿尔山景区。

阿尔山是最新版的《中国旅游年鉴》中推荐的最值得一去的城市之一,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静谧小镇,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汇聚着日式建筑、欧式建筑和传统的蒙古包。但它又像养在深闺里的世外桃源,相比都市人山人海的喧闹,这里显得难得的安逸。

在这全国最小的城市,让人种童话小镇的感觉,马车超级浪漫,骑警小姐姐们都超帅。

例如阿尔山市医院,就是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让你感觉仿佛不是来到了祖国的北疆,而是置身于北欧童话镇中。

初看阿尔山并没有城市的感觉,更像一个大型度假村。一条主路叫温泉路,步行最多40分钟。以阿尔山市盛产温泉而命名;这条路差不多囊括了该城市的主要机构,各个政府机构小楼并没有灰色的凝重,统一掩映在这个城市欧式,俄式建筑风格的红色屋顶白色墙面之下,每个建筑都是一道风景。整个城市镶嵌在绿调带黄的群山中。

阿尔山市有个顺口溜:房子带尖——欧式风格,马路镶边——马路牙子整齐划一,窗户拐弯——窗子多半是拱形设计,城市建设规划有严格的标准。城市外观干净,整洁,有序,确实比一般的旅游城市更有吸引力。

夜晚的阿尔市有着自己的点睛之笔。灯光工程点亮了这座小城每个犄角旮旯的眼睛,哈拉哈河流经城市中间,两岸的栈道,马路,建筑顶层,别墅小楼高大的烟囱,无一不是霓虹闪烁,繁星点点;

站在绿色的铁雕塑的俄式大桥上,看远处红瓦凹凸的尖顶建筑,看脚下风车摇动,看河边树影婆娑,看河水涓涓流,时尚感,洋气劲儿,城市建设的每个细节增加着我们的留恋感。

阿尔山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的第四条欧亚大陆桥中国阿尔山——蒙古乔巴山两山铁路的起始点,她将成为繁忙国际大通道上的桥头堡,从国际意义上讲,阿尔山市迈向成熟的起点并不低。

展开
收起

专访:“从一到十”看习主席瑞士之行——访中国驻瑞士大使耿文兵

新华社日内瓦1月21日电 专访:“从一到十”看习主席瑞士之行——访中国驻瑞士大使耿文兵

新华社记者聂晓阳

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来到瑞士,辗转苏黎世、伯尔尼、达沃斯、洛桑、日内瓦五地,密集开展了数十场双多边活动,讲述中国故事,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

第一次访问和出席,两场演讲,三个夜晚,四天行程,五个州,六次乘专列,七位委员出席,八场重要活动,九个方面保障,十个双边协议签署——回顾习近平主席四天的历史性访问,中国驻瑞士大使耿文兵日前用“从一到十”进行了总结。

耿文兵细数道,习近平主席2017年首访选择了瑞士,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第一次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也是习主席第一次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

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习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分别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重要主旨演讲,反响巨大,影响深远。

1月15日至18日,习主席夫妇在瑞士共停留了三个夜晚,分别下榻三个不同城市的宾馆。

在访瑞的四天里,习主席日程满满,会见、演讲一场接着一场,始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再次彰显了大国领导人风范和高超的外交艺术。

习主席夫妇此次到访瑞士五个州,五州州长均到机场、火车站迎接,其中,日内瓦州州长还特意到沃州迎接习主席夫妇并乘专列陪同赴日内瓦。

访问期间,习主席夫妇共六次乘坐瑞联邦政府提供的专列。这在瑞士铁路历史上尚属首次。

瑞士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瑞士联邦委员会由七位委员组成,七人全体出席为习主席夫妇举行的正式迎接仪式和盛大的欢迎晚宴,规格之高,热情之高,可谓前所未有。

在访问期间,两国主席共举行了八场重要双边活动,密集互动,在双方关心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为了保障中国贵宾的安全,瑞士联邦委员会、外交部、联邦警察等九方面齐心协力,调动了数千名安保人员,确保了访问的顺利进行。

双方正式会谈结束后,两国主席共同见证了创新、自贸、海关、文化、环境、体育、教育等十个双边协议的签署,访问成果丰硕,反响十分积极。

耿文兵说,此次习主席访瑞立足一国,放眼全球,双边与多边并重,和平与发展并举,展现了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也在国际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镌刻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深深烙印。

展开
收起

廖昌永亮声日内瓦,把中国艺术歌曲唱到瑞士

艺术歌曲起源于欧洲,是一种把音乐和诗歌等紧密融合的音乐体裁。作为其中一个分支,中国艺术歌曲常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里汲取艺术养分,以丰富的音乐手法,表达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和艺术内涵。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中国艺术歌曲领域不断专研,硕果颇丰。1月3日晚,在日内瓦落成于19世纪的沙龙剧院,廖昌永以“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为名,将中国艺术歌曲唱出了中国,唱到了瑞士。

廖昌永

音乐会上,廖昌永演唱了不同时期、风格、题材的16首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根据16首艺术歌曲,汪家芳、丁筱芳两位中国书画家还创作出16幅书法作品、16幅绘画作品、2件瓷器作品,在诗、画、乐之间展开对话。

当晚的沙龙剧院由音乐厅和展览厅组成。

傍晚,两位书画艺术家的34件作品率先亮相,《阳关三叠》《月满西楼》《我住长江头》《忆秦娥·恒山月》等国画和书法,引来不少人驻足。

晚八时许,在钢琴家孙颖迪的伴奏下,廖昌永次第唱响《玫瑰三愿》《大江东去》《红豆词》《明月几时有》等中国艺术歌曲,清亮的嗓音外加美妙的歌词,不仅让外国观众感受了中国诗词和音乐文化的含蓄之美,亦让久居海外的华人朋友感慨,“通过歌声,我就好像看到了故土,看到了家乡。”“廖昌永传达的不仅仅是中国艺术歌曲,而是独独属于中国人的一份情怀、一怀情意。”

展开
收起

中国的古镇去的太多了,不妨去瑞士的这几个小镇转转

不管是中国游客还是外国游客,都喜欢特色小镇。中国的古镇去的太多了,换个角度去国外看看。

洛桑 罗马时期就存在了,也是瑞士的法语区。城市不大,但是五彩各式建筑所给予这个城市独特的氛围。

琉森 也被译作琉森,是卢塞恩州的首府,位于瑞士中南部。号称是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

日内瓦 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湖上的大喷泉是日内瓦的象征,日内瓦湖光山色四季皆具吸引力,它同时是世界各国际机构云集的国际化城市。

伯尔尼 是瑞士的首都,位于瑞士西半部领土中央偏北之处,仅次于苏黎世和日内瓦的第三大城市,伯尔尼州的首府。

苏黎世 位于瑞士联邦中北部,是瑞士联邦最大的城市、苏黎世州的首府,也是全欧洲最富有的城市。2018年,苏黎世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展开
收起

嫁到中国农村的瑞士姑娘,不愿意回国,说出来的话很搞笑

嫁到中国农村的瑞士姑娘,不愿意回国,说出来的话很搞笑

游遍世界美景,品读百味人生,如今是一个国际文化互相交融的时代,再加上中国近几年快速的崛起和腾飞,也让一些老外特地前来中国感受一下快速变迁的魅力,甚至有许多老外在体验过新型中国生活方式后竟不愿离开。

这不就有一位嫁到中国农村的瑞士姑娘不愿意回国,说出来的话也很搞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就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位瑞士姑娘,因为工作的原因来到中国,在这期间感受到了中国的魅力,一直不愿离开,并且还认识了一位农村小伙,一见钟情,很快结婚,但是一直不想回国。

姑娘表示自己一回国,亲朋好友就会要求自己在中国购买大量的东西,这样一来,每次回国都要拎大包小包,不仅累,而且还会花大量的钱。同时姑娘还表示自己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差不多有10年有时间了,早就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尤其是美食。

一旦回国就再也吃不到原汁原味的地道中国美食了,也会担心水土不服的问题,所以自己宁愿永久的,定居到中国也不愿意回国,不得不说,姑娘是一个敢爱敢恨,大大咧咧的人,说出来的话真是太搞笑了。

好了,本期文章就到这里,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展开
收起

瑞士联邦委员:瑞士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

瑞士《阿尔高日报》8月13日文章,原题为“瑞士可从中国学到什么”。瑞士联邦委员多丽丝·洛伊特哈尔德访华期间造访多家创新公司。她在采访中谈了瑞士可从中国学到什么。

问:您在华走访多家高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其产品也在瑞士迅速流行,如华为手机。这令人着迷还是害怕?

答:对我来说首先是着迷。中国曾被认为是模仿冠军。但如今已改变。中国数字经济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研发方面也投入大量资金。数字化为这个庞大国家提供人脉网络和简化工作流程的机会。尽管存在种种差异,瑞士仍可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问:人们会感受到中国崛起和权力上升。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技术和互联网市场的领导者吗?

答:显然在世界政治中,中国人还没超越一切。但从技术来说,中国很多事情发生得很快。例如他们跳过发动机汽车时代,直接进入电动汽车时代。美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世界市场领先者。欧洲似乎错过了IT领域一些东西。多亏了中国人,我们的数字经济有了更好的选择,不再仅仅依赖于少数美国公司。

问:与美国不同,瑞士允许中国公司及产品无障碍进入。中国人被允许在我们这儿做一切事,这对吗?

答:并没有那么极端。最终他们须接受我们的规则。同德国一样,我们也在讨论如何应对中企的饥渴收购。我们坚持平等互惠原则。我们与中国关系很好,双方可深入探讨相关问题。

问: 您说瑞士可以向中国学习,以什么方式呢?

答:尽管瑞士拥有很高的智能手机密度和高速网络,但缺乏合理应用。比如在公共部门,瑞士各个城市开发自己的停车场应用程序,各地区的运输公司开发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中国则整合各方力量,在全国统一规划下开发,制定统一解决方案。瑞士也应有更多的全国性协调,减少官僚作风。

最终,对华关系很好,令瑞士从经济和技术上受益。(作者帕特里克·穆勒,青木译)

展开
收起

藏在中国的“小瑞士”,北京出发不到300元,去一次等于游遍欧洲

“文/明慧爱旅游(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一个人旅行的确会有些寂寞,但那种寂寞也应当存在于旅途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放松方式,大多数人们都比较向往欧洲国家的自然风光。那里的林海、湖泊、冰川等吸引着众多人前去。其实不知道吗,藏在中国的“小瑞士”,从北京出发不到300元,去一次等于游遍欧洲。

它就是阿尔山市,有很多不了解的人都认为它是仅仅是一座山,其实并不是,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兴安盟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是全中国人口最少的城市。

它处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全年主要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与西北干寒气流影响,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气温较低,无霜期短,气温日差较大,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也正是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几乎包揽了大自然最美的景观,人们称它为东方瑞士毫不为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天的景色都不相同,清晨,云雾缭绕,很是静谧;中午,太阳高照,眺望远方,令人神迷;傍晚,晚霞,如火如荼,美得令人窒息。

这里的不仅仅有辽阔的草原,还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还有温泉与冰川、也有茂密的森林。这里是全国人均森林覆盖率面积最高的城市,出来就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从北京出发到这里不到300元,不过没有直达的火车,需要转站才能到达,这里是摄影师最爱的地方,来一次等于游遍欧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里的景点吧。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是2000年2月22日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成立的,总面积103149公顷,其中17公顷是人工林。公园内的地貌属于大兴安岭西侧火山熔岩地貌,由于火山喷发熔岩壅塞及水流切割,造成一系列有镶嵌性质的截头雒火山。タ阳下的阿尔山天池天池位于阿尔山东北74公里天池岭上,海拔1332.3米,有484级台阶。天池属于高位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后积水而成,葱郁的森林、成群的牛羊、绿色的草原,就是让你心醉的阿尔山!

石塘林位于天池林场东,距阿尔山市温泉街84里,是大兴安岭奇景之ー。为第四纪火山喷发的地质遗迹,是亚洲最大的死火山,玄武岩地貌,地质构造、土壤、植被生物均保持原始状态,生物多样性复杂,犹如波涛汹涌的熔岩海洋,有翻花石、熔岩绳等神奇景观。

藏在中国的“小瑞士”,从北京出发不到300元,去一次等于游遍欧洲,如果有机会,你会选择来这里旅游吗?欢迎在下方留言。

展开
收起

为啥瑞士人很少到中国旅游或?看看瑞士人的回答,原因很实在

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越来越活跃,部分原因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综合国力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努力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因此,中国进入了许多国家人民的视野,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学习、工作甚至定居。但与那些旅行、学习和工作的人相比,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人数量仍然相对较少。尤其是来自远离大陆的国家的人,比如德国,以和北欧,瑞士。这是真的。说到瑞士,我想知道你是否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瑞士人很少去中国?旅游或定居?听听瑞士人的回答。原因非常真实。今天让我们和边肖一起看一看。

瑞士是北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富裕、最稳定、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人们的幸福指数位居世界前列。经济高度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卢森堡,瑞士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并赢得了以世界公园的美誉。

因此,即使路途遥远,每年仍有大量中国游客前往瑞士,但瑞士人很少来中国旅游或定居,尤其是定居,这基本上是罕见的。这是为什么?据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瑞典弟弟说,可能有以下原因。

这位来自瑞士的小兄弟说,因为瑞士的社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很多人在瑞士过着舒适的生活。如果他们离开瑞士,他们可能不得不重新开始,从零开始奋斗。因此,许多人不愿意放弃他们的美好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另一个原因是语言中有许多交流障碍。瑞士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语言问题一直困扰着瑞士。瑞士有四种官方语言。瑞士的一些人谈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也有一些人谈论这四种语言,但相对较少。

如果你来中国定居,你将面临一个语言交流的大问题。中国人说普通话,但很少有人说英语,语,更不用说其他小语种了。许多人在考虑定居中国时会考虑语言。难怪瑞士人很少来中国旅游或定居。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