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国际货币

IMF对2024年的GDP预测,印度有望超过德国,我国将超过美国?

文/龙小林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印度是近些年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我国。依靠较快的经济增速,印度的GDP在2019年成功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印度的GDP将在4年后,也就是2024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对2024年世界GDP前五强国家做出预测,从IMF的预测来看,届时世界GDP前五强国家的位置将出现不小变化,其中印度取代德国成为第四大经济体就是变化之一。以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来看,未来GDP超过德国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可要在4年内就超过德国,这是不是有点高估印度了呢?

在2019年的世界GDP排名中,印度仅次于德国排名第五。虽然排名仅相差一位,但二者GDP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印度2019年的GDP为2.85万亿美元,德国为3.85万亿美元,所以德国的GDP刚好比印度高了1万亿美元。

如果按照两国正常年份的经济增速,印度想要在4年内抹平这1万亿美元的差距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在今年以前,IMF也不认为印度的GDP会在2024年赶超德国,不过今年疫情让IMF改变了主意。

在疫情的影响下,IMF预测印度的GDP在今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4.5%和6%,德国则是-7.8%和5.4%。而目前德国的通货膨胀率仅为1%左右,印度则高达6%以上,所以印度的名义GDP增速会比德国高很多。如果名义GDP增速就等于实际GDP增速加通货膨胀率,那么到2021年时,德国和印度的名义GDP总量分别为3.82万亿美元和3.24万亿美元。

2021年以后,印度的实际GDP继续保持6%以上的增长应该是没太大问题的,而德国的GDP要继续保持5.4%的增长可能性很小,能达到3%就算很不错了。假如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那么到2024年时,印度的名义GDP将达到4.55万亿美元左右,德国为4.29万亿美元。照这么算的话,印度的名义GDP确实能在2024年超过德国。

所以印度的GDP在2024年超过德国,理论上是存在的。不过印度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依靠较快的经济增速,还得依靠较高的通货膨胀。如果刨去通货膨胀,印度的实际GDP显然不太可能在2024年超过德国。

IMF预测2024年印度的GDP会超过德国,其实并不会让人很惊讶,毕竟二者的差距本来就不算很大。可对另外两个国家的预测,就难免让人质疑了,这两个国家分别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

根据IMF预测,中国的GDP将在202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看到中国能超过美国还是很高兴的,同时也认为中国超过美国将成必然,可从理智上看,中国的GDP要在2024年超过美国还是觉得不太可能。

因为2019年中国与美国的GDP差距仍有7万亿美元,即便我国的GDP增速和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到2024年我国的名义GDP仍然只能达到美国2019年的水平,与美国差不多还有2万亿美元的差距。当然,如果在这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出现大幅升值,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而IMF对印尼GDP的预测,是在2024年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这看起来比我国超过美国更不可能。因为印尼2019年的GDP才1.12万亿美元,如果要想在2024年超过德国,其名义GDP增速在接下来几年平均要保持31%的速度增长,这显然不太可能。

除非印尼能让经济保持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又不让货币贬值,或者让货币大幅升值,但这两种方法对经济的伤害都比较大,显然不太可能会这么干。所以IMF预测印尼在2024年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或许真的是高估了。

审核:李闰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为希财网作者版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展开
收起

一个帝国佝偻的背影:当欠债超GDP1.3倍,美国五大霸权凋零剩几何

原创:犀利呱/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句中国谚语究竟有几成合理性?2020年的美国给出了新世纪的国际版。

7月31日,全世界的媒体都在争相报道一则“看似财经实则全局”的消息:

著名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发布报告,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同时维持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为“AAA”。

报告同时预计,到2021年美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可能超过130%。即美国政府欠债超过GDP1.3倍。

用任何国际债务警戒线标准,来衡量美国这一史无前例的负债规模,都已经丧失了基本意义。简单地说,就是美国的债务水平,已经拉响了国际级“红色警报”。

更重要的是,拉响这一“红色警报”的,并不是任何唱衰美国的国家、机构或个人,而是全球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惠誉。

要知道,这是对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一次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并且是令全球都会高度警惕的“负面”。

在以往,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类似这样的评级,往往会引发一个国家的剧烈金融动荡,甚至引发一个国家的长期动荡。

百年信用评级机构之怒:

欠巨债、GDP暴跌、还要继续海量发钱

美国到底做了什么,居然会让惠誉对西方国家的带头大哥如此评级?

事实上,美国长期实施的巨额赤字政策,换作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可能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被三大国际评级机构评为“垃圾级”了。

1、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是,目前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已达26万亿美元,而去年美国GDP还是21.43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美国在此之前,就已经可算是一定程度上的“资不抵债”了。

2、今年,借着新冠疫情的“东风”,美国政府再一次玩了一把大的,一次性投入了约合15.3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纾困法案,就为了给低收入美国民众发放现金支票。

3、压垮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惠誉最后忍耐力底线的事件,是美国二季度GDP暴跌32.9%。

换句话说,不挣钱也就罢了,还要把脸都打肿打烂了举巨债发现金——这已经完全跌破了一个评级机构所能容忍的极限,再不下调评级,这家具有百年声誉的评级机构,只会是名誉扫地。

恐怖的美元霸权

当惠誉毫不留情地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后,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国际观察家在点评这一时间时,都不约而同地高频提及了一个词:

美元霸权。

专家们一致认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降低,会导致美元长期地位将受到动摇,可能会影响美元霸权地位。

许多呱友在讨论时,美元霸权也是一个经常挂在口头的词汇。

但是,估计很少有呱友真正明确地感知,美元霸权究竟“霸”在哪里?

201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了当年第二季度,全球外汇储备数据报告以及各国的货币占比。

美元占比为62.25%,其余的份额除了欧元占比为占20.26%外,剩下的所有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货币占比超过5%。

换言之,截至目前,除了美元,尚无任何一种货币,可以真正称之为“世界货币”。

用可以让所有呱友可以听得懂的语言描述,那就是:

目前,唯有美国可以用一张张油墨印刷的纸,换回上至黄金、白银,下至玉米、土豆在内的这个世界上可以买卖的任何物资。

而这个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还都会争先恐后用自己最珍贵的物资,换取那一张张由美国自己印刷的纸。

所谓“美元霸权”,莫过于此,也恐怖如斯。

在唯一超级大国走向凋零的五大霸权

事实上,作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还远不止于此,早在上世纪的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就已经总结出了美国的五大霸权。

1、工业霸权

2、文化霸权

3、科技霸权

4、军事霸权

5、美元霸权

彼时的美国,就像十项全能冠军,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没有给地球上其他200多个国家留下任何获胜的机会,牢牢掌握着所有核心资源与核心力量。

也正是在这样的辉煌下,世界历史叙述文本中,才第一次诞生了一个崭新的词汇:超级大国。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浩荡历史中,对一个强盛国家的最高级称谓,此前不过就是两个字:帝国。

但彼时,享受“超级大国”这种至尊VIP称谓的,还有一个名为苏联的国家。

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当苏联解体后,“超级大国”成了美国独享的桂冠。

但物极必反,在后超级大国时代中,美国毫无自觉地膨胀了。以至于短短几十年,美国曾经的五大霸权,就已经正在凋零。

无疾而终的工业霸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后投入战斗的美国,犹如一个占地937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工厂,其生产的各种物资,遍布了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很多几乎都是白送。

二战期间,美国生产了100多艘航母或护航航母,30多万架飞机,238万多辆各类车辆。毫不夸张地说,战场上损失任何一件装备,美国都有能力迅速生产十件装备并送上火线。

从这个角度说,轴心国并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各种军事装备砸败的。

短短几十年后,美国的工业衰落到了怎样的境地?

目前行驶在海洋上的船只中,除了美国海军,基本已经见不到美国造船只。

美国工业支柱的“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总部所在地,汽车城底特律,于2013年7月18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

如今的美国,很多工业产品已经完全无法生产,只能纯依赖进口。

有呱友会认为,美国放弃的只是低端工业制造业,高端制造业依旧掌握在手中。

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

在全球范围内,再也没有任何一家媒体、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国家认为,美国还掌握着工业霸权。

稍微理智的观察家甚至普通民众,都已接受一个事实:美国曾经只可仰望的工业霸权,已经不知不觉间无疾而终。

岌岌可危的文化霸权

曾几何时,面对美国的电影、歌曲、文学作品,全球诸多国家都对其视为洪水猛兽。

就连法国这样颇具代表性的西方国家,都在上世纪60年初,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主义政策,通过立法和财政手段,应对美国大肆入侵的视听产品、保护和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

由此发端,法国还创新了一个新词,叫作“文化例外”。意思是,在法国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文化产品是绝对“例外”的。

更有意思的是,由法国开的这个头,后来成为诸多其他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各国纷纷出台政策,保护各自国家的文化产业免受美国文化产品的侵袭。

这,就从一个极其有力的角度,验证了当年的美国“文化霸权”的厉害性。

不过,如同工业霸权一样,如今以好莱坞大片为象征的文化霸权,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丧失了数十年前攻城略地的威能。

2020年,代表美国电影工业最高水平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来自韩国的电影《寄生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并且,这部韩国电影还顺带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共计四项含金量最高的大奖。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很随意的获奖经历。

重点:该片不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就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犀利呱需要解释的是,这是奥斯卡近一百年来,史无前例第一次将该奖项颁给外国电影。

奥斯卡金像奖原本名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从这一名称亦可看出该奖的分量和严肃性。

创办于1929年的奥斯卡奖一年一评,但有意思的是,该奖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奖,在此之前从来没有颁给任何一部外国电影。

这并不是一个偶然。

在经历众多的由美国发动的“颜色革命”后,东欧、中东、南美洲等地区,一味输出美国价值观的好莱坞电影,正在全球范围内遭受冷遇甚至是抵制。

早在2012年,一部涉及敏感内容的电影,就遭到了中东各国民众的大规模抗议示威。并最终于2012年9月11日,导致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遇袭身亡。

这是数十年来,美国唯一一位驻外大使死于武装袭击。

一部美国电影,引发了一场地缘政治灾难,甚至直接导致美国驻外大使死亡。这件事本身,就显示了美国文化霸权不可抑制地衰落。

现在,只需要浏览世界各国的电影票房排行榜,以及世界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流行音乐排行榜,就能惊讶地发现:

曾经霸占各国文化类别榜单前列的USA,都已经悄然掉落于榜单前列。

事实上,当中国抖音海外版,都已成为美国民众下载热点时,当美国政府只能通过行政力量禁止中国抖音海外版时,美国所谓的文化霸权,早已经岌岌可危,

悄无声息走下坡路的科技霸权

在整整一代人的记忆里,美国一词本身,似乎就是高科技的代表。

也难怪,自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还挣扎在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时,美国却已经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式的科技普及。

当世界许多人民还在为了民族自决、国家独立而奋斗时,美国人已经实现了月球行走、开始了探索太空的奥秘。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吊诡。

当美国还在琢磨高科技条件下,如何确保通讯保密时,一个名为量子通讯的玩意,居然已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实用化。

当美国还在把无人机技术当做国家机密保护时,一个发展中国家居然正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并且反过来大规模出口给美军。

当美国正在谋划如何进行下一步科技战略布局时,一个名为5G的玩意,居然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全面开花。

当美国自己意识到这一切时,事态已经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为了掩饰,美国不惜祭出了“偷窃说”。

但美国却忘记了一个基本常识:

偷窃,必须是自己有,别人才有可能“偷”;而当自己没有,别人却有时,所谓“偷”,只能说是比失败更难堪的颜面无存。

粗略梳理一下,如今的美国,除了在传统上一直保持着优势的高科技领域依旧拥有相当程度的领先外,在新崛起的科技领域,已经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有些甚至已经是劣势。

当然,论综合科技实力,美国依旧是最强的。然而,论“科技霸权”,至少西方媒体正在他们的词典里,逐步地屏蔽这个曾经金光闪闪的词。

是的,英语在这个领域也拥有不俗的表达力,例如“科技领导力”、“科技创新力”等等。

只是,“领导力”也好、“创新力”也罢,无论怎样的词汇修饰,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

美国的科技霸权,在当今的世界已经悄无声息走上了下坡路。

当需要一个盟国对一个外国科技企业老总的女儿,采取所谓“法律措施”;当需要对一连串的外国科技企业,需要采取行政措施限制、处罚甚至驱逐时,美国就已经在这条下坡路上开始了加速。

还能坚持多久的军事霸权?

至于美国赖以成名的军事霸权,犀利呱此前已经撰文(美国从德国撤军1.2万后,我们要忍“痛”接受一个美国缺位的世界),不再累言。

只再强调一点,现在美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常规军事实力,依旧是真正霸主级别的存在,只是当失去了其他霸权作为支撑的军事霸权,就犹如海滩上的沙塔。

29年前,当苏联解体后。美国能以几年一次的频率,推出诸如F117隐身攻击机、B2隐身战略轰炸机、LCS濒海战斗舰等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高科技重装备。

29年后,美国有多久没有推出震惊世界的高科技重装备了?

F-22高隐身性战斗机是美军“近年来”最震惊世界的高科技重装备。

但是,这款号称全球性能最好的战机,首飞于上世纪末的1997年,距今23年。若论研发时间,则可上溯至上世纪的1983年,距今已经超过37年。

如此堪称“悠久的历史”,这对于一个以全球军事存在为核心主旨的进攻性超级大国的军队,并不是一个可喜的记录。

美国最后的一项霸权、也是最核心的霸权,正是美元霸权

回到美元霸权,更耐人寻味的是,大半个世纪前,美元霸权就经历过一次系统性崩塌。彼时的美元处境,和如今的美元处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一、靠真正的“黄金”,建立美元帝国

1944年,44个国家联合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就已经奠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话放在美国身上,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一场二次世界大战打完,世界各国的黄金储备,大都拿去跟美国换了军火或物资。这样一来,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真正意义上的“金主”。

黄金不便携带,美国就由庞大的黄金储备作为支撑,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融资的基准货币,世界其他国家国币,以固定汇率联系美元。

坦率说,彼时的美元霸权,尚还符合起码的诚信交易原则。毕竟世界其他各国拿着美元是能直接兑换美国的黄金。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帝国就此建立。

二、靠盟国大出血,为美国止血

建立了美元帝国后,美国就开始自我膨胀,并且极度放飞自我。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还跟越南,在丛林里打起了躲猫猫的战争。这一打就是十多年,造成美国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国际收支恶化,终于爆发美元危机。

于是,资本出逃、抛售美元、抢购黄金、金价暴涨。

美国见势不妙,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而是要求与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欧洲盟国联合建立一个所谓黄金总库,让大家拿出了2.7亿美元的黄金来维持金价,同时不择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拿美元向美国套取黄金。

此举等于是让盟国大出血,为美国止血。但鉴于美国是带头大哥,各盟国腹诽一阵也就从了。

三、盟友带头挤兑黄金,美元等于黄金的时代过去

大出血当了冤大头各盟国,原本以为救死扶伤后,带头大哥会重回正轨,带着大伙一起捞世界。

不曾想,这边刚得到止血的美国那边就开始持续增兵越南,烂摊子越铺越大。

各盟国这下受不了了,二战结束也不太久,那些黄金都是弟兄们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不能全部拿着由美国打水漂。于是各国集体要求美元贬值。

美国却不顾已经几乎要失控的美元危机,拒不贬值,还强行维持美元固定汇率。

欧洲哥们一合计,大家伙都是一起从山洞里开始,一路打怪升级到现在的,既然老大不仁,自己也只能不义了。

既然美国强硬不让美元贬值,那么欧洲盟国就直接用手里的美元,一窝蜂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

这一招,确实叫釜底抽薪。1968年,美国曾在半月内黄金储备留出14亿美元;黄金成交量达到过一天近400吨的天量。

金山也背不住这种掏法,美国最终于1971年宣布美元贬值,同时拒绝再向国外央行兑付黄金。

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霸权体制崩解。

当然,此后美国又找到了石油这种“液体黄金”与美元挂钩,与OPEC重要成员之一沙特达成一系列协议,造就了石油美元体系,再次延续了美元霸权地位。

回到现在,美国政府欠债额度将超过GDP1.3倍,而惠誉给出的时间点,不是什么“本世纪下半叶”,甚至不是“十年后”,而就是清楚无误的“2021年”,也就是明年。

如此巨量的债务面前,美国也是第一次出现了内部性恐慌

一个极致的表现,就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纾困计划到期、数千万人断粮的情况下,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依旧没有就新的新冠肺炎疫情纾困计划达成协议。

为啥连向来喜欢收买民意的特朗普,都不敢再砸更多的钱?

原因很简单,支撑美国至今仍屹立不倒的,不是百万美军,而是美元霸权。继续大规模撒钱式纾困计划,就只能是继续量化宽松,也就是继续印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国有着庞大无比的黄金储备,但仍旧被自己的盟友抛售美元套取黄金,而差点破产。

如今这个疫情全球肆虐,油价历史性低位的节骨眼上,美国只要再敢大规模印钞,世界范围内的“挤兑黄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如果惠誉的预测完全实现,那么2021年就是美国的一个坎。而这个坎发生的时间,距离苏联解体刚刚好三十年。

这一个“三十年魔咒”,究竟会不会落在美国头上,完全不确定。

但一定能确定的是,“独霸”世界三十年后,如今的美国正像历史中每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一样,以往挺拔的背影正在日渐佝偻。

或许有一天,美国的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时,会充满感慨地表示,压垮这个帝国健硕腰身的,正是源自对自己五大霸权迷恋,以及这种迷恋所带来的虚幻满足和无尽放纵。

犀利呱提示

您可以将这篇文章转发给您能想到的某些群。

呱友想吃什么国际瓜,不管是热汤还是冷饭,只管留言提出。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展开
收起

人民币国际化“从无到有” 十周年交出五大成绩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人民币国际化“从无到有” 十周年交出五大成绩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电 (夏宾)2009年,中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此扬帆起航;2019年,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向前,有力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近日,中国央行召开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座谈会并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十周年以来取得的进展。

银行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货币(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经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对中新社记者说。

座谈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十年发展,定调了五大成绩。

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呈现。王有鑫举例称,在大宗商品计价方面,人民币有多个创新突破。例如,2018年“上海金”、人民币铁矿石期货、人民币原油期货等相继挂牌交易。

支付货币功能稳步增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发文称,从2017年7月到2019年7月,全球使用人民币支付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11.31%,数量从1989家增长到2214家;其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11月,人民币国际支付排名列全球第五,国际支付份额达1.93%。

投融资货币功能不断深化。过去数年,熊猫债愈加受到各类境外主体的追捧。数据显示,2018年非金融企业熊猫债发行额增长迅猛,共有16位发行人累计发行了36支熊猫债,发行规模合计627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17年增长191.63%。

金融交易功能大幅改进。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开放是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必由之路。国际化的人民币让外资不断增持中国资产。中国央行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外资持有境内股票、债券资产的规模合计达39526.2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储备货币功能明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 指出,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后,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占比一直稳步提升,2019年第一季度已超2100亿美元,占比达1.95%,是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

仅用数字还无法整体、全面展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十年成就。

“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进程本身就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就提到,今年8月,英格兰银行行长卡尼就在全球央行行长年会上称,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就是未来改变国际货币制度的重要且相对正确的一个方向,或许有助于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及其产生的负面作用。

王有鑫指出,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治理和改革上,人民币国际化发挥了独特作用,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有益补充。尤其在近两年,全球普遍存在美元流动性短缺问题,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广为国际贸易结算提供了更多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稳定国际经贸秩序的重要力量。

未来如何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座谈会指出,加强统筹协调和国际合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着力帮助企业减少汇率风险,节约汇兑成本,增加融资渠道,更好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夏乐表示,政府部门今后要做更多监管方面的工作,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到了市场驱动的阶段,政府的工作要更加四两拨千斤”。

王有鑫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发展重点仍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要防范汇率市场波动,继续稳步开放金融市场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给国际投资者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预期,并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力,这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维护中国自身金融安全都尤为重要。(完)

展开
收起

中国正减少对美元依赖?两年使用占比下跌超10% 人民币成第五大活跃货币 意味着什么?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孙璐璐

人民币国际化从无到有历经十余年,未来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近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显示,2020年6月,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中,使用人民币的规模占比升至近35%,与2018年的22%相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银行代客对外付款中,使用人民币的规模占比升至39%,与2018年的23%相比提升了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元在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的使用占比则在两年间下降了十余个百分点。

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占比的不断提升,反映出近两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来自机构和学界的研究亦佐证了此趋势。中国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2019)》显示,2019年四季度,衡量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的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攀升至304点,接近三年来的新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近日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也指出,截至2019年底,用来度量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实际使用程度的综合指标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3.03,同比增长13.2%。

另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6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上升一位至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

不过,尽管近两年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提升,但不少分析人士提醒,不宜高估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人民币国际化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推动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人民币涉外收付款使用占比提升的原因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国际收支统计的组成部分,采用资金收付制原则,且仅反映境内非银行部门与非居民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反映实物交易和银行自身的涉外交易。通俗讲,代客涉外收付款与企业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规模关系比较密切。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6月,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中,使用人民币的规模占比升至近35%,与2018年的22%相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银行代客对外付款中,使用人民币的规模占比升至39%,与2018年的23%相比提升了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元在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的使用占比则在两年间下降了十余个百分点。

人民币在涉外收付款中使用占比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币国际化所取得的进展。IMI发布的报告也指出,2019年,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19.7万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6万亿元,同比增长18%,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13.6万亿元,同比增长26%,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跨境使用更加活跃,成为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增长的主要动力。

不过,亦有资深外汇研究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人民币使用占比提高虽然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关系,但也不能太高估计。因为这其中有部分跨境收付行为是发生在香港,如人民币先汇到香港,在香港换成外币再对外支付;或者反过来,外汇先到香港,换成人民币后再进入内地。上述模式会增加人民币在涉外收付款中的使用比重,但本质上不能算作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例如,债券通、陆港通的人民币汇兑都需在香港完成,这也就推动了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跨境收付业务的增长。

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稳步提升

一般而言,衡量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职能的评估,主要看其五大功能——结算、计价、融资、投资、价值贮藏。从变动趋势看,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确在稳步提升。

中国银行发布的上述报告指出,从结算功能衡量,境外被调研对象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明显提升。约有69%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打算使用人民币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使用比例,这一占比为2016年来高,接近历史最好水平(2014年这一比例为69%,2015年为72%)。同时,境内企业的境外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结算的意愿较上年提升。接近四成受访境内企业反映,相较一年以前,其境外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结算的意愿提升,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职能获得更多境外企业的认可。

从投资功能衡量,今年以来,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的热情并未受疫情明显影响。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全球的直接投资总体低迷,但上半年中国的利用外资达到了4722亿元人民币,二季度增长8.4%,这是非常可喜的成绩。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境外投资者投资更加便利。外汇局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729亿美元,其中,净增持境内债券596亿美元、股票133亿美元。

从价值贮藏的功能衡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今年一季度末,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到2.02%,创历史新高。国家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近日表示,境外资金中长期增持人民币资产的格局没有变,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还是有非常好的投资价值。

海外负利率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尽管近两年全球市场主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接受和认可度不断提高,但人民币距离成为国际主要活跃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IMI报告指出,任何一个新兴的货币强国总是以经济强国、贸易强国为其前提条件。在工业革命中占据先机的国家,后来都跻身于科技领先的世界经济强国和贸易强国的行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负利率货币政策环境,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创造了条件。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近日指出,多元市场参与者的培育和引进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保证。人民币在国内市场的使用与国际市场的地位高度关联,没有差异化的市场参与者,没有不同功能定位的资本市场体系,货币的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在国际市场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也就更加渺茫。

“当前一个有利条件是,负利率环境下人民币资产作为为数不多能够提供正收益的资产,愈发受到全球市场关注。”刘珺称,中国的开放政策正在创造更多条件,畅通人民币货币供需渠道,稳定人民币资产特别是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让更多交易对手和市场主体越来越便捷地使用人民币,越来越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让境外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享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红利。

展开
收起

“五大亮点”抢先看!2019国际货币论坛即将揭幕

来源:金融界网站

第八届(2019年度)国际货币论坛

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莅临演讲·对话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未来新的发展战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对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当前的经济和货币格局,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多层次统筹和协调,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全方位提高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投资教育基金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19国际货币论坛”将于7月6日(周六)-7日(周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届论坛将围绕“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 “财税改革与‘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资产管理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机遇与挑战”“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金融开放”“金融科技与开放金融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学术论文研讨会”“中美学生领袖金融对话”等七大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亮点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发布,聚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

2019国际货币论坛将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报告以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国际经验借鉴、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集中探讨了高水平金融开放所需要的微观基础、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管理等需要实现的目标。

坚实稳步的改革开放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助力。改革有助于实现金融开放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水平的金融开放能够有效地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而高质量经济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决定因素。在主题四“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金融开放”论坛中,也将对如何通过进一步有效务实的改革,实现高水平金融开放,同时增强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水平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行探讨。

亮点二: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

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防范化解风险要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在主题一“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分论坛中,来自政府部门、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高管以及专家学者将围绕金融供给侧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与多角度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倾情解读。

亮点三:财税改革与“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在主题二“财税改革与 ‘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分论坛中,来自国内监管机构、研究发展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专家将带来精彩演讲,并在圆桌研讨中围绕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化解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亮点四:资产管理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机遇与挑战

在资管新规系列文件的框架下,2018年12月2日,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之后包括国有五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并获批。对于资管行业来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理财子公司和信托、券商资管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将成为竞争对手,长期来看势必对其资产管理规模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理财子公司在发展初期的投资管理能力相比公募基金及券商资管还存在差距,短期内可能会通过外部投资顾问形式进行,这也为投研能力较强的公募基金和券商带来新机会。在主题三“资产管理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机遇与挑战”分论坛中,银行、证券以及资产管理机构高管将对银行理财子公司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转型进行深入探讨。

亮点五:《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9)》新书发布,聚焦金融科技与开放金融变革

如今,全球经济再度走向分化,国内经济增速下行,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环境已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科技和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新时代的第一动力。“科技+金融”开启了全新的3.0时代,一方面,金融行业不断借助数字技术解决行业痛点,另一方面,科技手段也通过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变革升级。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在当今中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合理运用政策工具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如何将技术创新有效转化为金融模式变革?在主题五“金融科技与开放金融变革”分论坛将围绕此为大家带来精彩演讲。此外,会议中将发布《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9)》新书,并举行“金融科技奖学金”设立仪式。

国际货币论坛简介

国际货币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国际性年度论坛,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论坛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并对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现象进行深入探讨。论坛吸引了来自欧、美、亚、非等地区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其中包括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陈雨露,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obert A. Mundell,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法国财政部原部长、欧洲50人论坛主席Edmond Alphandery,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苏宁,香港金融管理局原总裁任志刚,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行长李若谷,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长Yaseen Anwar,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著名货币金融学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Steve H. Hanke,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务院参事夏斌,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摩根大通亚太监管战略主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亚太部门主管Anoop Singh,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联席主席David Marsh,卢森堡大学校长Rainer Klump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等。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简介

为了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历程,客观反映这一漫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从2012年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尽管发布的时间不长,但报告因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决策参考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报告以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国际经验借鉴、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集中探讨了高水平金融开放所需要的微观基础、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管理等需要实现的目标。

附件:

2019国际货币论坛

会议议程

会议时间:2019年7月6日(周六)—7日(周日)

会议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

会议主题: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

开幕仪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发布会

时间:2019年7月6日(周六)09:00-12: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投资教育基金

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

会议语言:中英文

主持:庄毓敏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

09:00–09:15开幕致辞

刘 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09:15–09:35报告解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

王 芳 IMI副所长

09:35–12:00主旨演讲

主持人:张杰 IMI所长

演讲嘉宾:

潘功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肖 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

胡晓炼 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晓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Yaseen Anwar 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长

主题一: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

时间:2019年7月6日(周六)14:00–18: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

会议语言:中文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

承办单位:IMI宏观经济研究室

协办单位:普华永道

主持:贲圣林 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14:00–15:00 主旨演讲

王忠民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陈云贤 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原副省长

王国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15:00–16:30 主题研讨I:金融供给侧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以姓氏拼音为序)

主持人:陈启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陈信健 兴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

姚 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殷剑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周星 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主管合伙人

16:30–18:00 主题研讨II:多角度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以姓氏拼音为序)

主持人:瞿 强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范希文 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

方 昕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副局长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黄金老 江苏苏宁银行股份公司董事长

周月秋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

主题二:财税改革与“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

时间:2019年7月6日(周六)14:00–18:00

会议语言:中文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

承办单位:IMI金融监管研究室

主持:王 毅 财政部金融司司长

14:00–14:15 开场致辞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14:15–16:00 主旨演讲

陆 磊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

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霍颖励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

李继尊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部主任

曾 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6:00–18:00 圆桌研讨(不完全名单,以姓氏拼音为序)

陈彦斌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教材基地研究院执行院长

冯博 衍生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衍国际咨询公司董事长

关 伟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胡学好 财政部金融司副司长

黄 清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

穆长春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

闫先东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

张海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

周广文 银杏资本董事长、北京金桐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 青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求是夜话:金融科技之夜(闭门研讨)

时间:2019年7月6日(周六)18:30–21:00

会议语言:中文

主持:宋 科 IMI副所长

主题三:资产管理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机遇与挑战

时间:2019年7月7日(周日)09:00–12: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二会议室

会议语言:中文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

中国人民大学FICC校友会(FICCRUC)

承办单位:IMI货币银行研究室

协办单位:全球高科技产业投资联盟(GATI)

《当代金融家》杂志社

主持:赵锡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09:00–10:30 主题研讨I:银行理财子公司机遇与挑战(以姓氏拼音为序)

主持人:赵锡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步艳红 中国邮储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贾志敏 平安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副总裁

魏泉红 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曾 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0:30–12:00 主题研讨II:全球竞争时代的资产管理:功能与理念(以姓氏拼音为序)

主持人:王 戈 华泰联合证券副总裁

安起雷 中国财政学会政府与社会融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原副局长

曹德云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建雄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

房庆利 中金财富服务中心联席负责人

王 琦 中信建投基金总经理助理、投研总监

主题四: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金融开放

时间:2019年7月7日(周日)08:30–12: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

会议语言:中英文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

承办单位:IMI国际金融研究室

协办单位: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跨境金融50人论坛(CBF50)

主持:张之骧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

08:30–10:00 主旨演讲

刘 珺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Tae Soo Kang 韩国央行原副行长、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高级研究员

Anoop Singh 摩根大通原亚太监管战略主管、IMF亚太部门原主管

10:00–11:00 圆桌研讨I: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以姓氏拼音为序)

主持人:涂永红 IMI副所长

陈卫东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丁剑平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

丁志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Herbert Poenisch 国际清算银行原高级经济学家

许再越 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11:00–12:00 圆桌研讨II: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以姓氏拼音为序)

主持人:王 芳 IMI副所长

鄂志寰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

Robert Elsen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国际政策与合作部主任

王步宙 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副总经理

魏本华 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

夏 乐 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主题五:金融科技分论坛

暨《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9)》新书发布会

时间:2019年7月7日(周日)13:30–17:3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

会议语言:中文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

承办单位:IMI金融科技研究室

协办单位:Money 20/20中国大会、永丰银行(中国)

会议主题:金融科技与开放金融变革

主持:杨 涛 IMI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助理、CFT50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部分:主旨演讲

13:30–15:00 演讲嘉宾

李礼辉 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

李 伟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朱 勇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

Will Haskins Money20/20大会亚太内容负责人

第二部分:新书发布仪式暨“金融科技奖学金”设立仪式

主 持:宋 科 IMI副所长、CFT50学术委员

15:00–15:05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9)》新书发布仪式

15:05–15:35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9)》研究成果综述

主编发言:杨 涛 IMI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助理、CFT50首席经济学家

15:35–15:45 “金融科技奖学金”设立仪式

嘉宾发言:廖石坚 康旗股份总裁

第三部分:圆桌对话

15:45–16:35 圆桌一 开放银行·实践与发展

主持人:杜晓宇 腾讯研究院副秘书长、IMI研究员、CFT50青年论坛首席召集人

杨 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CFT50学术委员

王广宇 IMI学术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董事长

姚辉亚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

赵文甫 神州信息金融行业副总裁

16:35–17:30 圆桌二 开放金融·金融科技企业篇

主持人:闫文涛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总裁、IMI研究员、CFT50成员

李振华 蚂蚁金服研究院院长

李相臣 永丰金控副总经理、永丰金控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兼数位科技处处长

王 伟 海尔金控副总裁、乐赚金服创始人兼CEO

李伟东 同盾科技副总裁

主题六:“人民币国际化”学术论文研讨会

时间:2019年7月7日(周日)14:00–17: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

会议语言:英文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英文学术期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

承办单位:IMI地方金融研究室

主持:Iikka Korhonen 芬兰央行转型经济研究所(BOFIT)研究主管

论文宣讲

Off Shore Fears and On-Shore Risk: Exchange-Rate Pressures and Bank Volatility Contagion in China(作者:Jennifer Lai,广东外语外贸大学;Paul McNelis,福特汉姆大学)

Measuring the Importance of Renminbi in the Exchange Rate Spillover Networks(作者:周颖刚,厦门大学)

In Search of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A Perspective from Financial Openness(作者:芦东,中国人民大学;Erzhou Liu,中国人民大学)

Can the Chinese Domestic OND and Stock Markets Facilitate a Globalizing Renminbi(作者:Yao Wang,诺亚香港;Guonan Ma)

Bilateral Swap Agreement and Renminbi Settlement in Cross-Border Trade(作者:宋科,中国人民大学;夏乐,西班牙对外银行)

主题七:中美学生领袖金融对话

时间:2019 年7 月27日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展开
收起

2018年人民币跨境收付15.85万亿 成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来源:金融界网站

2019年7月19日,《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5.85万亿元,同比增长46%,跨境人民币占本外币跨境收付比重为22.5%。截至2018年12月末,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为2.07%,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稳固实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持续推进以及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都极大地促进了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据统计,2018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5.85万亿元,同比增长46%,跨境人民币占本外币跨境收付比重为22.5%,人民币已连续八年为我国第二大国际收付货币。目前,人民币在经常项目、跨境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跨境证券投融资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框架持续优化,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已累计与38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同时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根据SWIFT等权威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末,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为2.07%,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为更好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发展,中国银行业协会已连续第三年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该报告对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发展现状、政策框架、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并从改革开放红利、“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预期进行分析。同时,从把握金融业开放契机和“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对人民币投融资需求,以及加强行业自律、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培育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等方面,提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开展的策略及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
收起

人民币保持国际支付第五大最活跃货币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近日公布2019年1月的人民币追踪文件显示,2018年12月,人民币保持国际支付第五大最活跃货币(按境内和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的地位,份额为2.07%。总体而言,人民币支付金额相比2018年11月下跌2.84%,但其他所有支付货币的支付总额下跌1.97% 。

展开
收起

国际货币基金副总裁张涛: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五大好处、五大风险及各国进展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点滴科技资讯

原文标题:国际货币基金副总裁: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五大好处、五大风险及各国进展

本文为国际货币基金副总裁张涛先生于2020年2月28日在伦敦经济学院的演讲: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关于中国贸易和金融全球化的会议。我要感谢伦敦经济学院全球事务研究所的邀请。

今天下午,我们将讨论一个似乎每个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即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简称“ CBDC”)。这是“可广泛使用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国际清算银行对中央银行的最新调查显示,全球80%的中央银行正在探索CBDC。

首先,我将阐述CBDC的主要利弊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我会谈论有关这些央行法定货币的最新试验经验,以及有关CBDC的一些变体和替代形式。最后,我将分享国际货币基金在这一领域的所作所为。

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第一,更有效的支付系统。在某些国家/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管理现金的成本可能非常高,并且没有银行账户的农村人口或贫困人口可能无法使用支付系统。CBDC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第二,加强金融包容性。CBDC可以提供公共的数字付款方式,而无需个人持有银行帐户。

第三,稳定性更高,新公司进入支付系统的门槛更低。在某些国家/地区(例如瑞典和中国),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支付系统集中在一些非常大的公司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央银行将拥有自己的数字货币视为增强支付系统弹性和增强行业竞争的一种手段。

第四,强化货币政策。一些学者认为,通过促进金融包容性,CBDC也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此外,在现金使用成本高昂的程度上,CBDC可以用来收取负利率,从而有助于减轻由于“有效下限”而导致的货币政策传导约束。

第五,一种应对新数字货币的手段。由可信政府支持的国内发行的数字货币以本国货币为基础,可能有助于限制私人发行货币(例如稳定币)的应用,这类似货币可能难以监管,并可能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传导造成风险。

尽管有潜在的好处,但来自CBDC的风险还是可能会出现。需要采取措施通过正确设计CBDC来减轻风险。

让我首先谈谈银行业部门“脱媒”的风险。个人可以将钱从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到CBDC。反过来,银行可能会感到压力从而提高存款利率或获得成本更高(且波动较大)的批发资金,这对银行盈利能力造成压力,并可能导致向实体经济提供更高成本或更少的信贷资金。可以通过不支付任何利息的CBDC(至少在存款利率为正的环境中)以及对CBDC持有量的限制来缓解这种脱媒风险。

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所谓的“挤兑风险”。在危机时期,银行客户可能会将存款中转成CBDC,这可能被视为更安全,流动性更强。但是,可靠的存款保险应阻止挤兑发生。此外,如果发生挤兑,中央银行将更容易通过CBDC响应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另外,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银行挤兑通常与货币挤兑一致。因此,与基于本国法定货币的CBDC无关,储户可能会寻求转向持有外币。

接下来,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和信贷分配有影响。如果对CBDC的需求很高,那么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能会大幅扩张。此外,中央银行可能需要向出现快速大量资金流出的银行提供流动性。结果,中央银行将承担信用风险,并且必须决定如何在各银行之间分配资金,从而为政治干预打开了大门。

CBDC也暗示了中央银行的成本和风险。对于中央银行来说,提供CBDC的成本可能很高,并且可能对其声誉造成风险。要提供成熟的CBDC,要求中央银行在支付价值链的多个缓解中保持活跃,这可能包括与客户建立联系,构建前端钱包,选择和维护技术,监控交易以及应对AML / CFT问题。由于技术故障,网络攻击或仅仅是人为错误而无法满足其中任何一项功能,都可能会损害中央银行的声誉。

考虑到各国自身的情况,世界各地的决策者都在积极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在所有选择中,中央银行在提供安全的现金替代方案的同时减轻某些成本和风险的一种潜在方法是与私营部门建立伙伴关系,以提供合成版本的CBDC(或“ sCBDC” )。私人部门将在中央银行的监督下发行完全由中央银行储备支持的数字货币。

与成熟的CBDC相比,优势包括获得相对于私人部门的创新比较优势,并与客户互动,而公共部门可以进行监管并提供结算服务和信任。这将是一个双层系统,与当前的安排不同,即银行向客户提供支付服务,但以中央银行货币结算。

此外,合成型CBDC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可能成本更低,风险更低。考虑到中央银行不必进行客户尽职调查,也不必直接负责AML / CFT合规问题。而且,中央银行将不负责技术故障,设计用户界面或回答客户服务热线。

但是,合成型CBDC将需要中央银行的额外监督,并建立明确的标准以获得合成型CBDC许可并获得中央银行储备。

相对于私人发行的稳定币(包括全球稳定币),合成型CBDC也具有优势。 稳定币寻求通过以资产(包括全球使用的法定货币)作为后盾,或通过使用算法管理其未偿还的供应来将价格波动最小化。全球稳定币是那些可以通过利用现有的客户网络来快速扩大规模,提供其他服务或商品。受到中央银行储备的支持并由中央银行直接监督,合成型CBDC可能比稳定币更安全。

到目前为止,我所说的一切都与CBDC 的国内影响有关,但也有重要的国际影响,正如您可以想象的那样,IMF对此也非常感兴趣。一方面,将CBDC用作国际交换手段可以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而跨境支付目前费用很高,很慢且不透明。但是同时,跨越国界可用的CBDC可能会对通胀率高和汇率波动大的国家/ 地区提高货币替代(“美元化”)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中央银行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能力。此外,跨境使用的CBDC也可能对资本流动,资本流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国际货币体系产生影响。

我希望所有讨论都清楚地表明,发布CBDC的决定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在进行下一步之前要考虑很多因素。是否利大于弊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国家的情况,并且还有很多国际溢出效应需要考虑。

各国在积极探索数字货币的程度以及与发行此类货币的距离上有很大不同。

一些国家最近启动了试点,获得开发CBDC的经验。一些国家已经运行或正在准备试点项目,以探讨CBDC的可行性和影响。为此,有些国家增加了中央银行关于CBDC和金融科技研究方面的资源,有的还与私营部门合作。几个国家还正在审查和修订立法,以在发布CBDC时提供支持。他们正在积极研究竞争性CBDC设计的潜在影响。一些主管部门也在与公众及其立法机关合作,讨论发行CBDC的可能性。

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研究CBDC,尽管他们也在探索替代方案。关于CBDC,这些国家/地区大多侧重于进行分析并进行一些有限的技术测试。最后一些国家并没有看到发行CBDC的需要。相反,他们专注于改善现有的支付体系并加强监管。一些国家正在探索合成型CBDC,而另一些国家则完全不考虑发行CBDC采用其他方式来改善支付系统(例如“快速支付”)。最近,随着Facebook宣布其天秤币计划,我们发现央行对CBDC的兴趣有所增加。七国集团(G7)成立了一个稳定币工作组,该组于2019年10月发表了报告。

在IMF,我们一直在加大对CBDC乃至整个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分析和整体思考。IMF与世界银行共同制定了《巴厘岛金融科技议程》,该框架为指导决策者思考如何在其管辖范围内监管金融科技提供了框架。我们还定期发布有关金融科技和CBDC相关问题的金融科技注释,员工讨论记录和工作文件。例如,在一月份,我们发布了关于“金融科技监管机构安排”和“关于加密资产监管”的说明。我们还与其他国际组织和标准制定者合作,例如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该基金还是七国集团数字支付工作组的成员。

正如我试图强调的那样,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政策试验和值得讨论的领域,我期待着在今天下午的其余会议中听到各位专家的意见。

翻译:刘斌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浦东改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兼职研究员

合作者:赵云德

展开
收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五大现状

从人工智能到移动应用,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各地普惠金融的发展。 2018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度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巴黎金融科技议程》(Bali Fintech Agenda ,简称BFA),为全球各国政府应对金融科技高级别问题、制定相关监管政策提供了一份框架文件。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又针对189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财政部和其他相关机构,就《议程》涉及的一系列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收到了96份回复。根据调查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9年6月27日出版了题为《金融科技现状体验》(Fintech : The Experience So Far)的研究报告,罗列了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并对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 1.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风险不分国界,这个问题在所有国家、行业都会出现,对此各国政府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并积极努力进行解决。目前,各国对网络风险的认识很高,大多数司法管辖区都推出了保护金融系统的框架文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司法管辖区(79%为高收入群体) 将金融科技的网络风险确定为金融部门的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司法管辖区对金融部门内网络、系统或流程之间的技术相互依赖关系进行了分析,或者研究了可能威胁金融基础设施的大型技术提供商之间的集中风险。83%的高收入国家提供了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相关的网络风险监测,但只有一半的低收入管辖区域对此提出了最低监管要求。 2.在金融科技的许多方面,亚洲领先于其他地区。由于起步早、市场规模大、早期监管较为宽松,中国成功抓住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先机,并一跃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军力量。而在印度,大规模的移动支付和资金转账则推动了移动支付的迅猛增长。 不过,亚洲地区的金融科技使用情况也存在着巨大的贫富、性别和地域差别。 3.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移动货币创新、采用和使用的全球领导者。该地区在人均移动货币账户(注册账户和活跃账户)、移动货币网点和移动货币交易量方面领先于世界。交易中接近10%的GDP来自移动货币,亚洲地区这一比例为7%,而其他地区还不到2%。在整个非洲,采用和使用技术提供金融服务正在改变金融服务提供商运营和向其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 4.在采用金融科技方面,欧洲内部存在差距。欧洲地区移动电话、互联网渠道普及程度较高,因此金融科技在改善支付和其他金融服务访问和使用渠道方面潜力也很大。欧盟数据政策框架的现代化有助于澄清数据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这是许多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欧洲地区内部,数字金融的采用、现金支付的普及、账户所有权和使用、储蓄和信贷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例如,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之间就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前者在金融科技创新和投资方面均远远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 5.中央银行支持的数字货币可能成为现实。在这份调查中,各国中央银行对数字货币发表了不同看法。大约20%的受访机构表示正在探索发行此类货币的可能性。但即便如此,这部分工作还处于早期阶段,目前正在进行的只有四个实验项目。而支持发行数字货币的机构表示,认可这种货币模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降低成本、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率、抵制加密货币竞争、确保支付市场的可竞争性以及向公众提供无风险支付工具。

展开
收起

五大国际结算货币最新兑换比例,你手中人民币升值了吗?

1美元=6.49人民币

1人民币=0.1541美元

1欧元=7.7976人民币

1人民币=0.1282欧元

1英镑=8.7951人民币

1人民币=0.1137英镑

1日元=0.05731人民币

1人民币=17.4475日元

伟大的人民币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