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什么是理财

不懂理财、好玩暧昧、不守承诺,如此混职场,注定一生困苦

有些人虽然是初入职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就混得风生水起,买车买房,结婚生子,拥有着幸福的生活,快速的走在了人生美好的旅途中;而有些人看似工作能力强,也很会关心人,为人处事很有一套,可到头来总是感觉人生困苦,感情不顺,感叹人生如歌,人生几何。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看明白生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完美地理解自己,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对自己准确的定位,所以才有了不同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有些人不懂理财、好玩暧昧、不守承诺,注定了会苦一辈子,所以我们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都不要和下面这三种人一样。

经济上不懂理财,注定了一生困苦

如果不出万一,每个职场人的工资都会上涨,但很多人依然是月光族,有些人是赚多花多,赚少花少,总之就是不留一点的积蓄,有这种经济思维的人,总是认为,工资每月都会有,与其在卡里,不如放嘴里。与其放在银行贬值,不如用在购物上,用在自己享受上,他们总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自己工作后的价值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这种经济思想,听着好像很有道理,因为自己年轻,身体也很健康,家庭也没有很大的负担,所以花钱不留后路,似乎都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人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不走,复工之路漫长而又曲折,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我们只能慢慢的等待。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将来会发生什么,以后会有什么变故,谁也说不准。

工作稳定的时候,花钱很轻松,因为有稳定的收入,可当一些不可抗拒的困难出现时,而自己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了,那可怎么办?所以这种不懂理财的人注定会一生困苦。

同事间好玩暧昧,注定了感情困苦

职场中有这么一类人,对待异性态度和蔼,有求必应,除非工作需要,平时不太喜欢和同性同事打交道,似乎对待所有的异性的态度都显得很暧昧。这种人通常对待感情不是太认真,就像是在玩游戏。其实他们对待工作也是这样,看似关心工作,其实就是在和工作完暧昧,喜欢就做得好,不喜欢就敷衍,因此这种人,注定一生找不到自己的真爱和喜爱的工作。

也许年轻时,可以仪仗年轻活力、英俊潇洒或者魅力韵味,可以过得心情舒畅,快活潇洒,用来展示自己。但是人有老的那一天,花儿也有谢的那一日,那些青春,那些韵味,都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离开,那些喜欢和异性玩暧昧,不尊重感情玩弄感情的人,经常会遇到同样抱有游戏人生的伴侣,如果现在没有遇到,那也是迟早的事,最后感情不顺,苦不堪言。所以不要同事间玩暧昧,这样只能注定了你一生的感情困苦。

工作中不守承诺,注定了孤独一生

常言道人无信不立,工作中基本的品质就是诚实守信,人的一生中出现的机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也没有那么的美好,很多机会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所以只有我们平时练好立足的基本品质,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抓住并好好把握。因此工作中,对待同事要真诚,对待朋友要珍惜,对待上司要衷心,才能让你争取到更多的晋升的机会,要明白,你的套路和不信守承诺,会让你失去同事信任,失去朋友的同情,失去上司的关心,没有诚信,只能让你不断的失去本该得到的好机会。

人们同在一起工作,谁也不傻,谁都能分辨出什么是谎言,什么是欺骗,当你经常用谎言欺骗身边人的时候,最终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这样的人会被人们列入失信黑名单,以后的工作会举步维艰,几乎寸步难行。

不懂理财、好玩暧昧、不守承诺,如此混职场,注定一生困苦,这样的人注定会一生困苦

前面我们说的这几种人,之所以会困苦一生,是因为他们无法掌控金钱,对自己感情的放纵和对诚信的背弃,因此,对于这种人来说,想要改变生活中面临的经济问题、感情问题、工作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自己的经济观念,感情价值观和人性品质问题,只有改变自己对待工作和感情的态度,才能让你变成一个做事靠得住的人。

展开
收起

不懂这些内幕,现在千万别碰P2P

这几天,P2P圈又炸锅了,无数投资人第N次陷入惊恐失措懵逼抓狂的状态……

因为央行下辖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

这种名叫“关于XX的通知”太多了,又臭又长,老百姓根本记不住,所以一般直接根据通知编号代称,这次编号是[2018]29号,所以民间就叫“29号文”。

通俗的说,29号文核心就说了一件事,在网上卖资管产品,得有相应牌照,没牌照一律不许卖,各种擦边球也不许打。

这事很新鲜吗?

不新鲜啊,但很多唯恐天下不乱的自媒体拼命煽风点火,引发投资人恐慌情绪,有点不厚道啊。

力哥常说,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满足于对事物表象亦步亦趋地跟随式解读,要有预见性。否则,你在投资理财上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力哥这两天读了不少对29号文的分析,大多流于表象,只是就通知的字面意思进行解读,没有剖析政府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

今天力哥就从宏观上帮你理清思绪,今后就不会再一惊一乍了。

提问1: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资金通融。

一边,让有钱但暂时用不上的人,把钱借出去,赚到更多的钱。

另一边,让要用钱却没钱的人,有地方借钱,付点利息也愿意。

在金融交易过程中,“钱”这种特殊商品的买卖双方都得到了好处,促进了经济发展。

提问2:现代金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金融成本太高。

相比实业,金融是相对最高级最复杂的产业游戏,利润很厚。

但金融业利润高,也意味着“钱”的买卖双方利益都受损了。

投资者本可拿到更高收益,融资方本可拿到成本更低的钱,结果都被以银行为代表的中间食利阶层截留了,造成社会整体福利受损。

提问3:P2P的本质什么?

在金融市场拆掉信息不对称的壁垒,把银行这种食利阶层赶走,让“钱”的买卖双方直接和对方接头,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

这种想法在前互联网时代没有技术支持,但互联网的普及,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得P2P,即点对点的资金融通,成为现实。

这就叫“普惠金融”。

提问4:为啥政府必须对P2P

进行规范和监管?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比如枪支的发明,可以大幅提高打猎效率,也可以大幅提高杀人效率。

可惜,人类创造的大量新技术,基于人性的自私和贪婪,总是会被带偏。从原子能到P2P再到区块链,无不如此。

因为不受监管,很多平台拿到钱就会卷款跑路,这样的故事,过去几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过无数次。

就算不是存心骗钱,而是实实在在想好好做这盘资金生意,但金融的核心是风控,风控又是很专业的事,草台班子很难做好,如果钱借出去收不回来,一样要完蛋。

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无非就是愤而投诉,最多像老罗砸个冰箱,但如果血汗钱被你骗光了,那是要拿菜刀上门和你拼命的。

马基雅维利说,民众可忘杀父之仇,但绝不容忍夺财之恨。

一两个人要拼命,不怕,有一起抓一起。

但几十万人同时被骗,就会自发组织起来,给政府施压,那就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

都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这种事,绝不能存在。

提问5:政府对P2P规范和

监管的依据是什么?

整天说要全面依法治国,所以规范P2P也不能领导拍脑袋,必须有明确法律,至少是法规依据。

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牵头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给鱼龙混杂的P2P行业未来的规范发展指明了道路。

其中最核心的是这么几条——

不许自融;

不许自担保;

不许承诺保本保息;

不许在线下开门店宣传营销,开展业务。

不许做资金池,自己收储放贷;

不许对融资标的进行拆分合并;

不许搞债权转让;

不许自行发售或代销各类理财产品;

不许碰资金,必须把投资人的钱都存在银行专项存管账户;

同一自然人在同一平台借款不许超过20万元,同一法人在同一平台借款不许超过100万元。

必须拥有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必须到工商注册地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

办法出台时,市场上99%的平台都不合规,所以给一年过渡期。

后来又先后出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和《网贷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对办法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做了进一步落地。

提问6:政府实际上对P2P

是如何规范和监管的?

既然红线明明白白划出来了,接下去,就是平台和监管方不断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了。

平台的根本诉求是什么?

第一,我要活下去,不能突然有天被政府一纸封条给查封了,所有付出打水漂。

第二,在能活下去的基础上,我还要努力让自己活的更好。

说得更直白点,

第一,你要允许我稳稳地赚钱,第二,我要尽可能多赚钱。

互联网是大鱼吃小鱼,最后赢家通吃的行业,P2P虽然不至于像微信支付宝那样一家独大,但发展到最后,也就是几十家大平台能活下来,剩下数千家平台,早晚都得死,这是力哥2014年就预言过的。

所以对小平台来说,就要千方百计让自己快速变大,不惜牺牲利润,甚至亏钱补贴投资人,把收益率提到超高。

短时间内,投资人是爽了,但赚这钱是刀口舔血,说不定哪天平台用力过猛就挂了。

而对已在业内成名,相对更规范,保障措施更多,背景更雄厚的大平台来说,就可以适当牺牲投资者利益,做大自身利润。

所以大平台会更愿意主动迎合监管,让监管反过来给自己背书。毕竟平台已经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对于不合规的项目,更愿意提前主动清盘,不赚这钱,装出一副上进好学生的样子,甚至为了让监管完全满意,不惜开罪投资者。

比如上个月闹得沸沸扬扬的人人聚财强行拆标收手续费的事件。

2016年的办法就说了,债权必须一一对应,不许把零散的融资标的重新组装成标准化封闭式的理财计划。

但这么做,对投资者来说很不方便,所以很多平台没有完全按要求整改。

结果人人聚财为了迎合深圳市金融办的整改要求,强行搞了这么一出,把所有整改成本强行摊派给投资者,自己坐收渔利。

那么不把投资者权益当回事,吃相是难看了点。

而对更多中小平台来说,马上完全按办法来做,自己可能就没的玩了,所以就会采取拖延战术,能不改就不改,装作没听见,麻痹自己也麻痹投资人,认为新规管不到自己。

等到金融办上门要求整改了,没办法再拖,就采取擦边球战术,比如搞金交所产品,或把公司业务拆分,大额标的业务打包装入资管项目,规避P2P监管要求。

再看地方监管层这边的根本诉求。

第一,稳定压倒一切,不许再出任何岔子,这是要掉乌纱帽的大事。

第二,在安全稳妥的前提下,也要支持辖区内的P2P企业做大做强。

明面上说,这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融资效率,利国利民。

实际上,企业做大了,就能给地方带来更多税收。

再说,监管一家待收100亿的大平台,要比监管100家待收1亿的小平台容易多了。

都是混口饭吃,地方金融办的科长科员们也一样。

说到底,监管层的诉求和平台一样。

第一,你要让我把官位坐稳(你要允许我稳稳地赚钱)。

第二,我要尽可能多收税(我要尽可能多赚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政府也一样。

站在地方政府角度看,因为不合规就直接一巴掌拍死,少了税收,少了GDP,少了就业岗位,多了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划不来。

但又不能不管,就得三不五时去查一查,敲敲木鱼,再看看有啥油水可以榨的。

比如办法规定平台不许自担保,但地方政府又不希望有风险,那就引入第三方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险嘛,把投资者收益切一块给保险公司,这样保险公司有的赚,地方政府也放心。

当然,建议引入的肯定是国有保险公司,国企掌舵人本质上是官员,有钱大家一起赚,你懂的。

至于投资者利益受损?

~关我屁事~

从之前十几个点,下滑到7、8个点,可以了,知足吧,银行才给你4、5个点,你们这帮屁民还想怎样?

想发财?炒股去呀,合法“赌”场,输了活该,你也没法闹事。

另外,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不同, 税收构成不同,所以在执行央行银监会的文件精神时,尺度也不一样。

北上深是金融中心城市,政府税源充裕,不差你这点钱,所以对P2P的监管就会相对严格,全国的P2P监管落地执行,北上深三地金融办的做法往往成了风向标。

所以也怪人人聚财倒霉生在深圳,碰到了最严的地方监管。

但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城市,尤其是金融业不怎么发达的地方,如果好不容易搞起了一两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P2P平台,就会当成宝贝,监管尺度就会相对放松。

经济越发达,法制越健全,政府越透明

经济越落后,关系越重要,政府越XX

这次我去深圳调研,发现深圳出租车和专车司机已成惊弓之鸟,后排不系安全带也要罚款,福田站违章停车要罚1000元一刚!

但这样的城市,交通才管的好。

就像上海外环内全天禁鸣喇叭,上海司机已养成习惯,出了外环也极少听到喇叭声。

一线和二三四线的真正差距,体现在这些软实力上。

北上深和纽伦港的差距,同样体现在这里。

所以如果你不了解平台底细,建议优选总部在北上深的大平台。

提问7:如何理解29号文?

搞明白了上面这些背景知识,再来看29号文,就很好理解了。

在监管层与平台的反复博弈过程中,这无非是监管这边落下的又一步具有明显进攻意味的棋子。

上一步类似影响力的棋子,是去年底对现金贷的一纸禁令。

29号文中,除了由于部分地方金融办监管不严,而对之前已出台的政策进行重申,比如不许搞交易所项目,真正有杀伤力的是不许穿马甲搞私募信托等资管项目。

金融是特殊行业,一不留神就要出大岔子,不是阿猫阿狗都能碰的,所以必须有牌照,古今中外皆如此。

有些P2P平台没有资管牌照,也在网上偷偷卖这些项目赚钱,当然是违规的。

为了避免有平台再打擦边球,29号文规定,哪怕把P2P和资管业务剥离开,分别成立不同实体,也不行,必须把剥离后的实体视为原网贷机构的组成部分,一并进行验收。

但如果你原本就有资管牌照,就不怕了。

所以说,平台和监管层之间的博弈,表面上看是监管步步紧逼,平台见招拆招,实际上是监管层故意采取小步渐进式的压缩战略。

先把Flag立起来,但没有马上执行,而是一点点压缩不规范平台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最后,有些积极配合整改的,达标了,给你发牌照;有些积极配合整改的,但还是没达标,先通融一下,毕竟态度是好的嘛;有些不配合整改的,往往都是小平台,政府也不怕把你搞死,因为维稳风险可控。

这就像我国的税法制度一样,苛捐杂税数不胜数,正常企业要活下去,多少会有些可以抓小辫子的地方,平时税务不来查你,是因为你体量小,税务派人查账成本高,划不来,但如果你不听话,想要搞死你,总有办法的。

提问8:6月底还没完成整改的P2P,

就会死掉吗?

去年12月下发的57号文(《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在2018年4月底之前完成辖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也就是说,P2P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在2018年4月-6月。

4月初下发的29号文,就是对去年57号文的进一步落地指导。

告诉所有还抱着侥幸心理的平台,抛弃幻想,认真整改。

但接下去这3个月,地方金融办真能完成所有平台的验收工作吗?

不存在的

中国的监管是父权式的。

就像力哥管教小小力一样。

小小力无理哭闹,我会讲道理,讲道理还不听,我会威胁他再哭闹爸爸就要打屁股了,但是不是这句话说完,小小力继续哭闹,我就马上开揍呢?

不存在的。

我会很严肃说第二遍……

可能还会更严肃说第三遍……

但我的忍耐总是有限的,如果孩子还不听话,总有一次,我就真扒裤子了。

一样的道理,政府不打死你,不是政府不能、不会、不敢打死你,而是还不想马上打死你。

但每次政府总要做出一副“这次我是来真的,你再不听话就要打死你”的样子。

2016年的办法说好就给一年过渡期,2017年8月到期后,不合规的平台有马上给弄死吗?

没有吧。

现在说2018年6月底要完成验收,通不过验收的就会马上给弄死吗?

也不会的。

你别以为地方金融办有多大,真正管P2P整治验收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可能压根没几个人,验收工作量非常大,所以很多地方肯定在6月底前完成不了辖区内全部平台的验收工作,备案一定会分批次。

继续走“高调威胁+小步紧逼”的套路。

如果通不过备案的平台还有好多,按通知要求,统统定性为从事非法金融活动,马上予以取缔,封禁网站,下架APP,吊销工商营业执照,把人家赶尽杀绝,就算平台不闹事,投资人也要找政府算账的。

但如果只有少数小型平台还不合规,那就给予安乐死,社会维稳压力就小很多。

按照现在的整改要求,到6月底,目测还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大平台很可能无法完全达标。

说到底,这不是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

往大里说,改革开放也是按照这个套路一点点搞起来的,先放养,再收割,一切尽在掌握,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轻松玩死你。

这叫中国式智慧。

提问9:获准备案的平台就能放心投资吗?

备案的本质是发牌照。

这是2016年出台的管理办法里就明确要求的。

发牌照并不是政府对你企业商誉的背书,更不是政府对你产品风险的背书,而仅仅是宣布一件事。

我允许你做这盘生意,并且,你归我管。

谁备案,谁负责。

今后如果平台出事了,就找当年验收该平台的官员问责。

所以能否获得备案和你投资的P2P是否100%安全没有必然联系。

没通过备案的平台不一定不安全,通过备案的平台也不一定就安全。

还记得力哥在《楼继伟说“收益超6%都是骗子”?我们还咋理财》一文里说的吗?

收益超过6%,还要100%保本保收益,在中国,不存在的。

就像去年很多平台拿银行存管说事,暗示投资者,上了存管就是真靠谱,真安全。

开玩笑,银行存管只是你在这行生存下去的标配。

现在有些路子野的平台敢直接暗示投资者,自己能第一批通过备案,获准备案就是真靠谱,真安全了。

呵呵,拿着鸡毛当令箭,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就算你家PR和地方金融办官员私交再好,知道自家过备案没问题,现在这么敏感的时期,也不能这样大鸣大放说吧。

这种缺心眼的平台,建议大家就别碰了。

XX平台能不能过备案,这种话力哥也不敢大鸣大放说,只能私下会员提问时透露下我的看法,目测今晚力哥QQ消息又要炸了……

在中国,有些话,政府可以说,你不能说;有些话,必须等政府先开口,你才能跟风说。

今天P2P一线梯队已经很明显了,就那么十几家,二线梯队也就几十家,大概率都能给备案。就算无法第一批通过,之后也总有办法搞定的。

无非就是多花点钱买牌照的事。

说句更露骨的,就算平台怎么整改都无法达标,也可以花钱把其他小地方的已通过验收获得备案的平台买下来。

现在不少小平台就在做这种事,也没啥真实业务,但是一切合规,就等着通过验收后卖给大平台赚一票,没毛病。

所以,真的,备案不是你投资P2P的护身符,别迷信。

说到底,监管是把双刃剑。

投资的安全系数提高了,也就意味着投资的成本提高了。

银行要扒一层皮,保险要扒一层皮,审计税务律所要扒一层皮,又不许放高利贷(年息不能超过36%),公司要养那么多人,租那么高大上的CBD办公场所,还要疲于应付监管,社会对P2P妖魔化那么严重,对外营销品宣还要留有充足预算,自己还得有可观的盈利空间,不然以后没法上市讲故事,最后真正给到投资者的收益,可不就少了很多吗?

被戴上重重紧箍咒后,P2P距离“普惠金融”的初心也将渐行渐远。

屌丝理财神器,未来总有一天,终将泯然众人吧。

这两年,力哥越来越觉得,投资理财市场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投资者追求高收益和厌恶高风险之间的矛盾。

而是投资者追求更高的财产性收入,和政府厌恶高风险,宁可老百姓统统无法靠投资理财赚到钱,也要最大限度保证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

民族复兴有我,屌丝逆袭无望。

摊手~

展开
收起

这些利弊都不懂,还敢说你会理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选对理财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今天想给大家盘点一下理财方式,说说它们的利弊。

1、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应该是覆盖面最广的一个理财方式了,即便是保守如理财师的家人,也多少接触过银行的理财产品。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偏保守的投资人来说,银行理财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理财方式。

相比大多数理财方式来说,银行理财的风险还是偏小的,本金一般比较有保障,但相应的,收益也较少。

另外小编还发现,有部分银行柜员还会为了业绩任务,给一些不懂理财的老人销售分红型保险产品,家里有喜欢银行理财长辈的朋友,在这点上可要多注意了。

2、信托

信托相比银行理财来说,收益要高一些,但信托的门槛也较高,一般来说资金量较大的投资人才能入门。

目前,国内信托因为有“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其风险往往被人忽视。但其实即便是选择信托,也是要提前做好功课,选择靠谱的才行。

3、股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知识水平的上升,选择股票的投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是理财师想说的是,股票是一种相对来说风险较高的理财方式,在入手之前,还是需要多了解规则。

现在进行这类的投资都会需要做一个风险测评,风险厌恶者还是要谨慎入市。

小编还想提醒的是,新手持仓不要太多,即便是老股民,也要控制比例,好心态有时候更能让你博个高收益。

4、基金

其实基金是一个和股票相关联的理财产品,基金是基金公司找到一批专业的经理人来操作买卖股票,相当于你找了个专业人士帮你打理股票赚收益了。

由于基金里会有很多支股票,而且基金经理会根据股票表现来调整,总的来说风险要比自己炒股小一点,但还是和股市一样会有波动,另外基金也有很多种类(这个下次展开叙述),购买的渠道也很多。

5、P2P

P2P今年经历了很多波折,有的人觉得P2P就是骗人圈钱的,小编能理解那些遭受了损失的投资人的心情,但仍然认为这个行业还是值得投资的。

不可否认的是,P2P的存在还是给很多人的资金,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收益较高而且门槛非常低的理财渠道。

很多人对网贷行业唱衰,小编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尤其是经历了问题平台出清潮之后,小编相信:好的平台终会赢来春天。

而且,投过P2P的投资人,可能会暂时离开,但未来终究还是会回来的,因为收益放在那里,拿到手的才是最实在的。

除了以上几种,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理财方式,比如黄金、房产等等,由于篇幅问题,以后再和大家展开细说了,大家一般都把自己的钱放在哪理财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展开
收起

不懂理财的人,把闲钱全部存进货币基金里,这样划算吗?

不懂理财的人把钱都放进货币基金里合不合适?原则上李先生认为是合适且划算的,其实很多新手小白都问过李先生,比太懂理财,应该把钱投在哪种理财产品中,李先生都会首先建议他们把钱存到货币基金里,然后再去了解其他的理财产品,当觉得自身能力足够驾驭其他理财产品时,再把货币基金里的钱拿去投资。

为什么李先生会青睐新手小白先把钱放进货币基金?原因很简单,就是货币基金的风险相对较低,存取也比较方便,而且每天都能看到自己挣了多少利息,对于新手小白来说,货币基金可以培养他们的理财兴趣。但是理财就像是打游戏,不能总在新手村打小怪,想要理财的人也不能总把资金全部存进货币基金里,就像是最近,因为今年的突发事件影响,很多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跌到了2.0%以下,相比于巅峰时候,收益率少了一半,如果此时再把几万块钱放入货币基金里,真的是不合算,说实话,不如放入同样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当中,收益率可能会更高。

李先生把货币基金除了定义为新手小白的首选理财产品,也定义为零钱包,平时用不上,但是又怕万一有急用的钱,都可以放进这个零钱包里,大部分货币基金都是当天就能取出,不但有储蓄的功能,还能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但是金额一旦变大,比如货币基金里存几万块钱,就不太划算了,不但打击新手小白的自信心,还影响资金的投资效率,此时不如把资金整理一下,区分出哪些是应急资金,哪些是闲置资金,应急资金可以继续放在货币基金里,方便使用还能获得利息,而闲置资金可以放入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当中,虽然不能及时支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李先生有梦想

本文由李先生有梦想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展开
收起

不懂理财,你的普通生活将受到3点影响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都是普通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努力让生活变得不那么普通,而理财就是其中一重要的选项。因为理财是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你希望你未来过得如何,你就得如何理财。不懂理财与懂理财间的差距还是有的,如果你全然不懂,那么你的普通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1.不懂理财或许无法摆脱月光族

许多人都只关注理财是否赚钱的部分,但理财并不只是投资,GQFX认为理财就是理生活,如今我们身边总有不少月光族,那都是不懂理财的表现。如果不好好理财的话,那么月光族在五年后甚至是十年后可能也还是无法摆脱月光族的命运,如此一来还怎样养活一个家庭?

2.不懂理财你将错过黄金时期

理财包罗万象,且跟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GQFX 觉得若你完全不懂理财,那么你将无法把握好风向,当别人抓住一些黄金机会时,你将错过这些黄金时期。

3.不懂理财你开始害怕失业

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有天你现在的技能会被淘汰,不懂理财的你并没有其他被动收入,靠着一份死工资过活,可万一你丢了这份工作,那么你又可怎么生活呢?GQFX 建议各位应尽早理财,好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这样才不至于害怕失业。

无疑我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班赚钱,大部分人都有赚钱的能力,但赚完的钱呢?你有好好地处理他们吗?如何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价值及效益也是你的责任之一。

展开
收起

超过8亿的人都不懂理财 里面有你吗?

来源:善道金融学院

根据央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显示,近65%的人理财知识水平不够,也就是说,中国13亿人中,超过8亿人不懂如何理财。

而无论是之前的币圈“割韭菜”事件,还是近来的P2P爆雷频发,无数的例子也在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很多的投资者,都处在“假装投资”的状态里!

报告更是发现了三大关键问题:

1、近7成的人没有充足的现金流

报告中,询问到消费者如果下个月有一笔约等于3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是否能全额支付这笔费用时,只有34.06%的人选择了“完全可以”,还有6.29%的人表示“肯定拿不出”。对于企业来说现金流就是命门,对我们普通人同理。如果把大部分的可支配现金都投入到长期的理财中,日常遇到紧急事件就容易捉襟见肘;遇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时,也只能眼睁睁错过。所以,怎么强调现金流都不为过。

2、国人平均投资知识不及格

报告显示,消费者在投资知识和保险知识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49.08%和53.83%,处于薄弱水平。

问及“最欠缺哪方面的金融知识”时,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金融纠纷解决和债券投资知识。之前有学者提到过,国内成人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高中生水平。所以国人理财的最大短板就是缺乏系统的理财知识。

由于缺乏知识,在理财中就很容易亏损,甚至上当受骗。又因为害怕上当受骗,更不敢理财,就这样陷入了恶心循环当中。

3、10%的人根本不看合同

报告显示,有38.09%的人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51.74%的人会简要阅读, 10.18%的人根本不阅读。

对这10%的人,小编表示无比钦佩,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在这个险恶的社会生存下来的……

合同是什么?是当事人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设立受法律保护,比什么承诺都有用。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听销售人员一通忽悠,连合同也不看,直接签字投资。最近,接连出现的P2P跑路事件,细看它们之前与投资者签订的合同,或多或少都能看出一些端倪。

所以,当我们听惯了实践出真知,在没有任何系统投资理财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一头扎进险象环生的投资理财市场,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如同没有学过游泳的人,直接到大海里裸泳。当然,运气好,虽然喝了几口水,但是还是成功游上了岸并借此学会了游泳,是不错的收获和体悟。但更多的可能性则是在水大浪大的大海中被活活淹死。所以,对于投资理财,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学习卓有成效的投资理念,理财知识和提升识别风险的能力,第二步才是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在市场中去验证和知行合一。

关于投资理财的正确理念,这里和大家分享几点,供大家参考:

1、投资是一辈子的事,这件事,从结果来看,慢就是快

当观察市场的短期波动时,我们往往会用放大镜在看,还会放大心理感受,所谓的“三根阴线改变三观”,或“三根阳线改变三观”说的都是深陷其中,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浮沉,但把时间轴拉长,用望远镜去看市场,就如同在飞机上看大海的波浪,只是一个个极小的波点。跟随大势,真切理解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就不会对短期的盈利太过蛮横自信,对短期的亏损太过暗自神伤。相反,大家都知道复利的魔力和价值,掌握了大道至简的投资理念,一辈子很长,用时间去浇灌投资之花,如同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终将会收获时间的玫瑰。

2、机会稍纵即逝,同时机会永远都在

不要有错过就不再的心态,在投资的实践中让自己变得焦虑和急切。回顾过去10年我们追过的资产,几乎每一类资产都曾经有过一个高峰期,产生过爆发式的增长。但有涨就有跌,同样是这类资产,在大涨之后也会迎来同样的下跌。所谓盈亏同源,每一种资产或产品都有它的周期性特点。所以,我们要永远珍惜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但同时我们也要告诉自己,机会一直都在。即重视机会,又不能急切,“东方不亮西方亮”,要相信,错过这一次,你要做的不是惋惜神伤,而是继续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心态准备,在下次机会到来时,抓住它;

3、相同的年化收益率加上低波动,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长期投资目标

有这样一套测试题,同样是10年,一个产品每年都可以获得稳稳的10%的收益率,而另一个则是一年涨30%,一年跌10%,这样平均收益率两种产品都是年化10%,到最后是哪种情况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绝对收益呢?

通过计算之后,我们发现是前者,也就是波动性更低的那一个,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长期投资中降低波动性对于最终收益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明白这个投资的道理,对我们的投资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1)不再孤注一掷,将资金都投向看起来收益率更高的高风险资产,比如股票。

因为盈亏同源,涨上去的资产可能还要跌下去,这样长期下来,可能还没有稳定的中高收益投资策略给我们带来的绝对回报更高;

(2)学会资产配置,正如前面所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很多资产往往是有跷跷板效应的,你好我差,我差你好。

比如中美贸易摩擦,大家的风险偏好在降低,可能这时高风险资产股票是下跌的,但避险类资产黄金就是上涨的。通过合理的配置比例,就可以平滑各类资产的波动,就有可能打败通涨、获得绝对收益,让财富均衡上涨。未来个人财富的增值,将更多来自于资产配置是否得当。

展开
收起

不懂理财,把几万块钱全部放货币基金,这样合理吗?

时下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所以普通人理财的途径也变多了,而且,我们再也不用如父辈那般专门跑到银行去购买理财产品和存钱。这,便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如何利用理财使自己的财富增值。近日,某网友提问:自己不懂理财,好不容易存了几万块钱,目前全部都是放在货币基金里享受收益,这样合理吗?

那么,如果不懂理财,所有的钱都拿来购买货币基金,这种配置算合理吗?适合普通人的理财产品,又都有哪些呢?当存款多了之后,又是否可以试着投资一些高风险的产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一、不懂理财,所有的钱都买货币基金,合理吗?

的确,货币基金算是时下相对灵活的一种理财配置了,而且如果本金数量多的话,每天到手的收益也是相对可观的。但不得不说,它的收益率太低了,甚至目前一度已经到了2%以下,从理财角度来看的话,这样并不划算。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先梳理自身的现金流,看看未来几年内有多少钱是会用到的,将这些钱拿来购买货币基金这种灵活的产品,而其它的钱,则购买收益较高的产品,这才叫做资产最大利用化。

很多人因为担心风险,所以不敢投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很多人都担心最终有可能收益没赚到,反而亏了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纠正自身的理财理念,这样才能让自己钱生钱。

二、适合普通人的理财产品,有哪些?

其实,除了货币基金之外,适合普通人投资的产品也还有很多。例如,股票、基金、债券、定期产品、保险、黄金甚至是房产等等。当然了,不同的理财产品,所对应的风险也肯定是大不相同的。

在小胖看来,普通人除了货币基金需要配置之外,相对保守一点的方式,便是配置一定的定期理财产品。目前这个市场里,定期产品收益率4%左右还是可以找得到的,这样,不就比货币基金多出来了2%的收益率吗?

另外,如果风险承受能力再高一点,个人觉得还可以配置一定的股票和基金。不过在那之前,更应该做的算是给自己与家人配置保险,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自己好不容易存下的钱因为一些意外情况而花掉。

三、存款多了之后,可以投哪些产品?

如果身上只有几万块钱,那小胖并不太建议投资其它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毕竟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以存钱为主。而哪怕是货币基金收益再低,我们也是能够享受到收益的。当每天看到有钱进账时,又会加大我们存钱的动力,这是相互的。

当然了,如果存款数量逐渐变多之后,便可以进行分摊投资,这便是所谓的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个人觉得,我们这时候便可以试着配置指数基金。毕竟,就连巴菲特老爷子都说过,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只要坚定持有指数基金,最终都是能够战胜专业的投资者的。

而对于指数基金的投资方式,最推荐的便是定投。说白了,便是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拿出一部分钱来进行投资,这样,我们未来几年后便能够享受到不错的收益率,这才算是理财。

小胖在刚开始理财的时候,也挺喜欢货币基金的,但不得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越来越低了,低到很多人都不愿意投资了。这个时候,我们便可以寻找其它的理财之道,将自身的本金合理规划。

不论什么时候,个人觉得指数基金定投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只要你有耐心,能够与时间做朋友的话,那最终的收益都远超过货币基金,这,不正是普通人所想要的吗?

那么,您觉得如果不懂理财的话,将几万块钱都放在货币基金里,这样合理吗?在您看来,普通人除了货币基金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理财的途径呢?您平时的理财产品当中,又配置了哪些呢?欢迎一起在留言区聊一聊!

(打字不易,看完请帮忙点个赞哈,如果您喜欢小胖的文章,也请关注一下,小胖先谢过啦!)

展开
收起

买理财,搞不懂这个概念别瞎买

现在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眼花缭乱,很多投资者根本搞不懂买哪种理财收益高,哪个收益低。甚至有的投资者都搞不清楚什么是理财产品,什么是基金。常常买了基金或保险,当成理财产品。

这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需要了解,一个是年化收益率,一个是年利率。

年利率:

来自百度百科

年化收益率:

百度百科

打个比方,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销售人员通常说的都是年化收益率多少多少,而不会说年利率是多少。

而存定期或贷款的时候,银行一定会说利率是多少多少。去贷款的时候银行也会说年利率是多少,而不会说年化收益率是多少。

总之:“年利率”是你能得到的确定的收益;“年化收益率”是你不一定能得到的不确定的收益 。有点绕 。

展开
收起

想理财又不懂理财,不妨看看这篇文章

锡洪说

90后新锐中产聚集地

人人都知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但实际上真正深谙理财门道的人少之又少。对于刚入门或者准备入门的小白来说,很容易被一堆理财技巧弄得七荤八素,眼花缭乱。

但只要你已经开始有了理财意识,你就是幸运的。因为想法决定行动,越早行动就能越早让你的钱为你工作,让钱生钱!

那么对于处在小白阶段的人来说,究竟该如何快速入门开始理财之路呢?

1

学会记账,积累本金

学会记账这个点非常重要。很多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最不清楚的就是自己的现金流。记账这件事情,不是为了让大家非常琐碎的知道我今天打车花了多少钱、吃饭花了多少钱、买咖啡花了多少钱,而是让大家清楚的知道我每个月的收入、我的工资是多少钱,我的支出是多少钱?我的结余又是多少钱?

这里涉及到一个结余率的概念。结余率就是你每个月省下的钱,除以你每个月的收入,如果这个比例不到30%,那大家就要非常注意了,这说明你可能支出太高。

市场上其实也有不少比较好的记账工具,大家可以自己选择。再次强调,记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自己花多少钱,而是记录你的现金流是怎样,你的结余率如何,从而控制开支,合理进行储蓄,积累本金。

2

只投资自己懂的东西

市场上的理财产品非常非常多,涉及的范围也非常非常广,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很多人可能头脑发热或者心急,就投了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理财产品,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举个例子,广州在1990年排名前一百的富翁,到2000年仍然在富翁榜里面的只有五个人。大部分的人因为自己的不当投资等原因,导致财富丧失,这是盲目冒进的后果。

值得欣赏的一种理财态度,是巴菲特的一句话:“如果有一把手枪,这把手枪有一百个弹位,其中只有一发子弹,有个人把这把枪交给我,问给我多少钱你愿意对自己开枪。虽然被打中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但无论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开枪。”

所以,做好资产的分散,不赌博不冒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3

寻求专业理财顾问和机构的帮助

理财和投资都是属于专业领域的东西,虽然它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任何人只要有钱就能找到一个产品,开始理财或者投资。

但实际上,理财是件非常科学严谨的事情。国际上有一个调查,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和咨询的情况下,资产损失的几率非常高。所以,建议大家都能够寻找专业人士或机构来进行指导和咨询。

财富管理是目前一个比较火的概念,对于想要通过投资理财来实现资产增值的人来说这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它能为人们提供一对一的一站式理财服务,涵盖了个人、家庭和事业的一揽子综合金融和增值服务解决方案。

区别于一般的理财模式,财富管理的高端性在于它可以为人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产品,确保资产能带来可预期的增长。通过财富管理可以让我们的资产运作起来更加轻松自如,选择一个很好的理财团队就能解决所有的烦恼。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不错的平台:玖享财富。它是一家面向90后新锐中产阶层而成立的财富管理平台,致力于为白领、中产精英等高潜力人群提供“专业、智能、高效、个性”的资产配置定制服务解决方案。

平台产品最低1000元起投,可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年化收益最高可达15%。更重要的是,在玖享财富,每一位投资人都能享受线上线下一对一专属VIP服务,这就意味着您能拥有一位自己的私人理财顾问,帮助您随时随地解决理财烦恼。

目前玖享财富小程序已正式推出,识别下图中的小程序码可直接进入了解更多。

展开
收起

分别给懂理财和不懂理财的人各5万 3年后会有什么变化?

理财的道道有很多,不同的人对于理财的理解并不相同!不过,如果分别给懂理财与不懂理财的人,各5万元初始资金,三年后,两者之间的资产的差距可能会明显!

首先,对于不懂理财的人来说,一旦有5万元资金,除了存银行,就是余额宝,甚至还可能被“忽悠”购买成银保产品

银行三年定期存款,目前利率大抵在4.125%左右,期满本息和为:5万×(1+4.125%×3)=5.618万元。

余额宝、零钱通等货币基金,最新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5%,期满后大约资产能有5.375万元。

如果一不小心购买了银保理财产品,年化收益3.85%,三年后提前退保,扣除1%初始费用、3%手续费,则剩余资金为:5万×(1-1%)×(1+3.85%×3)×(1-3%)=5.356万元。

也就是说,不懂理财的人,5万元三年后的资产大抵会在5.356万~5.618万元之间。

其次,懂理财的人,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将5万元分散投资、追求最大的收益,且能兼顾一定的流动性

1万元,购买智能存款,利率可达到5.45%(持有三年以上),期满能有1.1635万元。

1万元,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年化收益5%,三年后则能有1.157万元。

2万元,定投2~3只指数型(或股票)基金,持满三年,平均年化收益能达到10%以上,此块能有2.6万元。

剩余1万元,直接购买蓝筹股,每年只需确保5%以上的收益即可。然后一有新股就申购,如果中签,可将灵活资金取出(智能存款)。三年只需中一只新股,可轻松获利2万元!

换句话来说,5万元的初始资金,三年后收益能有6.07万~7.907万元之间。两者收益相差有2万元左右,对于5万元本金来说,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总之,平时学习一定的理财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初始资金是50万、500万,两者之间的差距会更加明显!当然,理财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确存在亏损的可能,不过如果将时间拉长到五年、十年,对于理财本身而言,这点亏损是足可承受和弥补的!

本文源自财经者思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