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似转向 央行真实意图是什么?

近日,发生了二个事件,使得坊间纷纷传言:决策层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开闸放水”,去杠杆政策也要出现调整。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均表示否认:货币和信贷政策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向。

第一件是央行通过窗口指导,鼓励银行购买低等级信用债券。AA+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但要求必须为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同时,也鼓励银行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但不鼓励票据和同业借款。

第二件,银保监会近日也召集多家银行,就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举行座谈会,要求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出现下降。帮扶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

细想一下,央行现在向实体经济“放水”也有一定的道理,在过去几个月,债务违约频现,网贷行业屡见“爆雷”,A股指数一路向下,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爆仓现象增加,钱荒问题逾加严重,于是引发社会各界对新的流动性风险的担忧。

实际上,关于流动性问题还是要辩证来看待: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就会导致政府、企业、居民大家都来加杠杆,杠杆撬动资产泡沫和物价上涨。

但是,如果像现在过于紧缩,不仅之前的潜藏的金融风险就会爆发,而且广大中小微企业也会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困局,从而危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我国前两年的货币政策相对偏宽松,就不能一下急踩刹车。举个例子,2015年A股一路上扬,主要是一些投资者通过高杠杆募资进入股市,而当监管层采取疾风暴雨式的去杠杆,导致股市流动性危机,几十万亿财富瞬间蒸发。所以,历史教训是去杠杆不能过猛,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可能会引爆潜在的风险。

事实上,决策层“去杠杆”的意志不会动摇。今年4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就明确,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这表明,决策层对去杠杆的态度始终是坚决的。所以,在我们看来,决策层的去杠杆化的意图没有变,去杠杆也不会半途而废。但目前如果一下子去杠杆化过猛,很容易发生全局性的危机。所以,想要“降杠杆”就必须要先“稳杠杆”,只有实体经济各方面都稳定,然后再重新恢复“去杠杆”进程,最多也就是出现小范围的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性将会总体可控。

现在看来,央行和银保监会的确是想要“定向放水”,但是主要目的是想在“去杠杆”之前,要先来“稳杠杆”,防止实体经济陷入困境中。可能有人会问,现在一边是央行指导银行去买低信用等级的企业债。而另一边又是银保监会,要求国有大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为啥监管层把话都讲得这么直白呢?

对此,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所以央行和银保监会才讲话如此直截了当。一方面,货币政策信号被扭曲。如果决策层只是放水。那么,银行等金融机构只会把钱放贷给国企、央企、地方融资平台。而现在直接要求银行将资金投向中小微企业,恐怕就没有银行敢不照办了。

另一方面,即使央行现在加大货币投放,但信贷资金也很难如愿到达实体经济,特别是民企和中小微企业,因为银行是追求低风险和利益最大化的,如果不把话挑明,多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都跑到了虚拟经济领域。中国信贷结构性顽症无法改变。

此外,央行这次窗口指导银行去购买低等级的信用债券,主要是给信用债背书,目前信用债出现了信任危机,信用等级较低的民营企业无法在市场上融到资金,信用债的融资功能逐步丧失。为了保证更多优秀的民营企业能够在债券市场上融到资金,央行只能通过窗口指导银行去买低信用等级的债券,以稳定市场信心。

央行这次真的是“开闸放水”吗?我们认为适度的宽松确有必要,因为如果降杠杆速度过猛,反而会引发一场新的危机。所以,决策层目前只能是先“稳杠杆”,确保不发生全局性的危机,然后再给虚拟经济降杠杆,之后企业、居民也要降杠杆,但是这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操之过急,会导致金融和实体经济发生流动性危机。

展开
收起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新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央行揭谜底

来源:新京报网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新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央行揭谜底

“李克强问了这位小微企业主什么?央行行长主动找他要名片”。

6月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这一消息引发关注。当天李克强考察山东烟台蓝色智谷,与部分小微企业主开了个“站谈会”。其间,一小微企业主称,融资难题政策能够落实,今年还会再招500名以上大学生。李克强当即说,今年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关键时候拉他们一把,国家会给企业更大的财政金融支持。

“站谈会”后,央行行长易纲主动找到那位小微企业主,要了张名片。

这一天,央行公布了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并揭晓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直达实体经济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央行表示,前期推出的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这些工具都是直达实体企业的货币政策工具,两个新工具将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央行也强调,受新工具惠及的普惠小微企业要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

工具一: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

“应延尽延”,预计可支持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

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普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央行会同银保监会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最长可延期至2020年6月30日。记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2021年3月31日,其中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

“也就是说,今年年内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均可以享受一次延期还本付息。”央行介绍,只要普惠小微企业在申请延期的同时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银行即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息进行延期,做到“应延尽延”。之前已经享受过展期政策的贷款也可以享受这一政策。预计延期政策可覆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约7万亿元。

央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疫情中受到冲击较大,信贷资金及时支持这些企业解决流动性问题和复工复产,对保就业也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日前在新京报两会沙龙上也谈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明确GDP增长目标,就是更多考虑稳企业、保就业,而最重要的是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在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贡献了80%的就业人口,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约1亿,还有不少个体生产经营者是没有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如果加上这一部分就更多。这些庞大的市场主体解决了主要的就业问题。”肖钢表示。

为了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预计可以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元,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

工具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预计可带动新发信用贷约1万亿,惠及企业要承诺保就业

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发放贷款时,一般要求抵押担保,然而目前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占比只有8%左右。前期监管部门已出台一系列放量信贷规模支持、降低信贷利率的政策,而小微企业抵押难的问题怎么解决?

为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央行解释称,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主要面向经营状况较好的地方法人银行。最近一个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为1-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可申请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对于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于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新发放的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央行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信用贷款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期限1年。

央行再度强调,支持计划惠及的普惠小微企业要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预计信用贷款支持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特别强调金融机构要重视第一还款来源,同时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提高风控能力。这项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双重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的贷款发放,特别是信用贷款的占比提高,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同时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增强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

展开
收起

货币政策委员会表述出现六大变化 意味着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货币政策委员会表述出现六大变化,意味着啥?

央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一季度(总第88次)例会于3月26日在北京召开。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通稿变化很小,但又微言大义,需要仔细比对才能看出其中不同。

和去年四季度会议通稿比较后发现,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内容主要有以下六大变化:

1.货币政策目标增加控通胀

本次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平衡好稳增长、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而去年四季度则是,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显然货币政策目标增加了“控通胀”。

其背景是CPI已经高企,1月、2月CPI已经突破5%,宏观经济运行面临通胀压力。但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需要货币政策放松;而通胀高企需要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好在目前通胀主要由猪价上涨引起,后续猪价大概率回落,结构性通胀对货币政策制约有限。

2.删除“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去年四季度的会议提出,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今年一季度则变为,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对冲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这背后是一季度经济运行跌出了合理区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多家机构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会很低,甚至有机构预计可能零增长。

不过此次会议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总体可控,我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3.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去年四季度会议提出,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本次会议则提出,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全面做好“六稳”工作。

宏观调控逆周期力度加大,这背后自然是经济下行压力。本次会议称,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及其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也给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4.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本次会议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去年的会议则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目前经济环境复杂,很多经济变量现在还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一种灵活性的措施。货币总量还是保持稳定,至于什么时候增减,视具体的经济情况来调节,没有刚性指导政策。换言之,根据疫情的发展,货币政策会相机而动,采取相应的对策,总体上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5. 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潜力

本次会议称,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潜力。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坚持用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

这背后的背景是LPR改革已见成效。通过积极引导市场利率的下行,企业贷款实际利率水平也在明显下降。2月份,一般贷款利率是5.49%,这个水平已经比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之前下降了0.61个百分点。

6.结构性货币政策担大任

本次会议称,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用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和3500亿元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抗疫保供、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畜禽养殖、外贸行业等的信贷支持。

因为疫情影响,诸多企业未复工,总量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大,但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起到精准滴灌的作用。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人民银行已经发放专项再贷款1840亿元,9家全国性银行和10个省市的地方法人银行向4708家全国性、地方性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1821亿元。

截至到3月13日,受到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已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1075亿元。这意味着上述两类再贷款额度尚未用完,接下来仍可发挥作用。

展开
收起

央行一文讲透: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结构性去杠杆是什么关系?

结构性去杠杆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什么关系?

在5月17日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撰写了一篇题为《结构性去杠杆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专栏。

央行表示,结构性去杠杆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基本思路,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安排,两者相辅相成,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共同助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央行指出,

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为结构性去杠杆提供适宜的宏观经济和货币金融环境。

对于结构性去杠杆而言,保持经济金融稳定既是目的也是前提

。近两年来, 我国GDP年均增速为6.7%,CPI年均涨幅为1.8%,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和名义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1%、11.6%和10.3%,三者之间更加匹配,较好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物价稳定、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较好宏观经济组合。

央行表示,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有助于把握好处置存量债务和控制新增债务间的平衡,坚持总体稳杠杆和结构性去杠杆的协调有序推进

。杠杆率变化是经 济主体债务融资新增、运用、滚动、获益、偿还等动态影响的综合结果,就货币政策对其的影响也需全面考量。

若货币政策失之于松

,虽然存量债务短期内可以获得更大的转圜余地,但也可能导致新增债务无序扩张,催生经济体系资金空转、脱实向虚。

若货币政策失之于紧

,虽然可以比较有力地控制新增债务,但也可能导致存量债务兑付压力过大,造成信贷、债券市场等偿付紧张。可见,

结构性去杠杆过程中货币政策过松或过紧都有可能偏离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初衷。

稳健的货币政策讲求松紧适度,有助于找好债务存量和增量、杠杆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点,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具体体现。

央行还表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当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好“精准滴灌”作用,基于市场化原则提高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有助于不断优化调整对不同部门、不同主体的金融供给,有保有压、稳妥高效地推进结构性去杠杆。结构性去杠杆过程中,必要的市场出清也能更好释放沉淀资源、提高资金效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形成良性循环。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与结构性去杠杆进程协调推进,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展开
收起

直达实体经济 央行新推出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直达实体经济!央行新推出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

新华社记者姚均芳 吴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全国两会刚结束,在相关部门的部署下,直达实体经济的两个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就新鲜出炉。那么,这两个新政策工具是怎样操作的?是怎样“直达实体经济”的呢?

鼓励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受疫情影响产生的还本付息压力,最新政策规定,对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2020年年底前存续的普惠小微贷款应付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对于普惠小微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应延尽延。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就是为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而创设的。

据央行介绍,在实际操作中,央行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

通过这一操作,“预计可以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央行表示。

同时,央行还提出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在金融机构考核和风险判定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以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

由于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发放贷款时,一般要求抵押担保,目前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占比只有8%左右。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就是为缓解小微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的痛点,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而创设的。

在实际操作中,央行通过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计划惠及的普惠小微企业要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购买上述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购买上述贷款的资金,放贷银行应于购买之日起满一年时按原金额返还。

据央行介绍,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主要面向经营状况较好的地方法人银行。最近一个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为1级至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可申请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预计信用贷款支持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央行表示。

更具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特点

实际上,以往央行实施的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都属于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央行今年推出的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

“与之前的再贷款再贴现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相比,此次新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具有更为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央行表示。

从市场化来看,央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激励,但不直接给企业提供资金,也不承担信用风险。

从普惠性来看,只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延期或发放信用贷款,就可以享受央行提供的支持。

从直达性来看,央行创新的这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联系,保证了精准调控。

央行表示,这将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无还本续贷,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展开
收起

新货币政策工具释放了什么信号

来源: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刘鹏/文 给中小银行的“胡萝卜”?类似新型的“降准”?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甫一露面,立刻在市场上引起热议。

全国两会闭幕4天后,央行等几部委就发布了两项支持普惠小微企业的新货币政策工具: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这一创新工具的迅速推出,凸显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形势的紧迫性,同时也传递出货币政策重心将从宽货币转向直达实体经济宽信用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工具都是通过SPV(特定目的工具)完成,如此操作方式在国内货币政策工具史上是首次使用。

就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而言,SPV与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利率互换协议,后者据此可以获得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本金1%的奖励,由于央行提供的激励上限为400亿元,对应贷款上限就是4万亿元;至于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央行通过SPV以零利率购买地方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40%,上限为4000亿元,一年后收回,预计将拉动1万亿贷款增量。

细究而言,新工具呈现几个特点:交易对手是地方法人银行,包括地方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民营银行,即通过中小银行支持小微延期还款、融资的政策目的明显;同时,央行购买的是新发放的信用贷款,鼓励中小银行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此外,新工具在注重“激励”的同时注意风险分担机制,由银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以防范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

由此不难发现,新工具正是针对当下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痛点”问题,即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抵押物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再加上疫情影响下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微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则更加突出,也会使得多数银行往往避而远之。

近年来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央行采用了全面降准、降息等总量型政策以及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工具,同时通过LPR改革引导资金成本下行,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提供了及时雨,取得一定效果。不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流动性宽松下,资金容易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引发套利,同时,银行对抵押担保的高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政策工具效果的发挥,导致金融服务触及不到或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济“毛细血管”的需求。目前,信用贷款在银行贷款占比较低,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占比只有8%左右。

在近期的总理考察时,一位双创小微企业主也反馈了这一痛点:没有固定资产,授信额度偏少,只能给到500万。这也是小微企业遇到的普遍难题。小微企业主的这一烦恼引起的总理重视,他表示“双创”企业属于新业态,大多是轻资产、重智力,要研究增加授信额度的办法,解决全国这类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上述新工具是应对疫情冲击保市场主体的短期政策安排,通过定向宽信用来打通小微企业的融资经脉。不过伴随的问题是,到期之后,小微的融资痛点又该如何持续解决呢,信用贷款是否还能持续获得?从根本上而言,这仍要建立起一套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中小银行的积极性,这需要在提高不良容忍度、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展开
收起

什么是“灵活适度”货币政策?周小川在2016年讲透了

来源:金融界网站

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海清FICC频道邓海清表示,此次货币政策表述与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一致,同样将“松紧适度”转为“灵活适度” ,同样增加“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表述,同样维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定调。

对于何为“灵活适度”,周小川在2016年3月“两会”期间对此有明确的解释:“国务院的文件正式说法强调‘灵活适度’,也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略偏宽松’,针对当前的表述,也是符合从2015年后半年到现在的实际状况。同时我们也强调,货币政策历来是需要动态调整的,是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研究判断,根据情况实时地、动态地进行调整,所以这也就是适度的含义。”

就货币政策语意而言,“灵活适度”确实是比“松紧适度”更偏宽松,但是央行的具体操作也会跟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央行一直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不会完全受制于前一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例如,2016年11月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依然沿用了“灵活适度”,而当时由于金融去杠杆等,实际已经开始了紧货币。

对于2020年,海清FICC频道认为“灵活适度”货币政策的含义是:“空间更大,但不一定用,更不会主动用”。

展开
收起

央行再定调货币政策折射什么信号?

来源: 新京报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七大重点工作方向,“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被摆在今年任务第一的位置。货币政策的具体表述中提到,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此之前,央行发公告称,将于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我想这便是对上述表述最直接的解释。其实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们就能发现,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从“松紧适度”变为了“灵活适度”,表述的改变一方面显示出了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成绩斐然,就业和通胀率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单从降准以及央行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来看,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很可能贯穿2020年全年。如果继续深入思考,对于货币政策而言,我们应关注的焦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稳健、二是灵活,货币政策稳健的取向体现政策大局观,灵活的定位体现政策工具性。

作为一个大型转轨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我国货币政策除了传统短期目标外,还有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等多重长期目标,需要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做好统筹平衡。因此,在稳就业、保民生的前提下,容许转型阶段一定的经济波动是值得的。货币政策的稳健,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长期结构性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稳健也是宏观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必然要求。

而说到灵活,便是今年的亮点,灵活从根本上来讲是对市场波动的积极反馈,不再拘泥定式。2020年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将是增质提效财政政策的有力补充。

以此次降准为例,便是出于市场流动性考量的灵活适度调节。历年银行新增信贷规模数据显示,每年1月份是银行投放贷款最集中的月份,2018和2019年的新增各项人民币贷款均在1月份创下新高,因此1月初降准释放的资金可以让银行弥补季节性流动性缺口,同时也是应对专项债大规模发行下的流动性需求。

此次降准反映了货币政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之所以降准而不降息,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机制不同。LPR的实行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方面迈出了巨大一步,然而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作用会有滞后性,相比之下,银行信贷渠道才是我国货币政策发挥效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从实体经济的发展上来说,降准较之降息,一定是降准更有效果。

特别是,在前期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的情况下,2019年四季度经济已有回暖迹象,比如2019年1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2%,与上月持平,再度站上荣枯线。虽然此次全面降准不比定向降准来得精准,但无疑对于市场信心将有巨大的提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面降准对于中小银行同样意义重大,放开长期资金1200多亿元,这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从这个方面来讲,注意银行业体系的改革,改善银行的绩效考核方式,加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货币政策的实施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盘和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展开
收起

央行报告重点讲了什么?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如何

原标题:央行报告重点讲了什么?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如何…… 来源:新京报

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11月16日,央行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介绍了包商银行接管托管工作的进展,对备受关注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进行解释,表明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不将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并阐释当前我国经济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并要求各银行积极推动LPR运用,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

 1.包商银行接管托管工作进展顺利

包商银行接管托管工作进展顺利,制止了金融违法违规行为, 遏制住风险扩散,既最大限度保护了客户合法权益,又依法依规打破了刚性兑付,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合理信用分层。央行建立了防范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四道防线”,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及时稳定了市场信心,对保持货币、票据、债券等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央行还表示,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2.个别时点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并无太大意义

当前,中国仍实施常态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是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放缓甚至可能下降,但降准放松了流动性约束,增大了货币创造能力,与国外央行量化宽松结束后一度进行的“缩表”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套用国际经验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判断货币政策取向,短期要看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化,长期关键要看法定准备金率对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约束的变化。

央行还表示,资产负债表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财政收税和支出、现金投放和回笼,都会引起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因此观察个别时点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并无太大意义。用较长期的视角看,2005年以来,虽然央行资产负债表增速有一定波动,但除2009年-2010年外,中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平稳,也说明中国货币政策总体上是稳健的。

3.加强逆周期调节,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定力,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注重预期引导,防止通胀预期发散,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坚持用市场化改革方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推动银行更多运用LPR,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

 4.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央行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申,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央行表示,第三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房地产贷款增速平稳回落,房价涨幅有所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与新开工增速平稳下降。其中,房价上涨城市数量有所下降。

5.当前我国经济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大体平衡,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预计进入 2020 年下半年后,翘尾因素对PPI的影响将小于2019年且更加稳定,CPI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将逐步消退,两者间的差距有望趋于收窄。 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促进总体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6.积极推动LPR运用,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

央行要求各银行尽快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同时坚决打破过去部分银行协同设定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并将LPR运用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和自律机制管理中。

央行称,总体看,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9月份新发生贷款中运用 LPR 定价的占比已达到 46.8%,其中主要运用于企业贷款。随着LPR改革效果的逐步显现,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提升,带动企业贷款利率下降,9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较2018年高点下降0.36个百分点,初步体现了以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政策效果。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编辑 王宇 校对 何燕

展开
收起

全球央行年会开幕在即!五分钟告诉你什么是货币政策“加减法”→

03:09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一年一度的全球央行年会,将于当地时间8月22日至24日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召开。今年的主题为“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演讲,美联储是否会降息,降息多少点,备受市场关注。此外,作为中央银行影响利率和金融体系的综合措施,货币政策备受关注。那么什么是货币政策?我们不妨做一个浅显的比喻,把它看作是一种做“加减法”的艺术。

在我们国家,不知从何时起,央行有了一个称呼:“央妈”。“央妈”这一来自市场的既调侃又亲昵的称谓,或许基于央行作为货币政策执行者发挥的关键作用,或许源自央行对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的百般呵护。“央妈”掌握着银根松紧的金钥匙,也担任着引导金融运行走向的重要角色。相比于中国的央行,美国的央行——美联储由于其发行的货币美元当前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通常可以引领全球货币政策的走向。因此,要说全球都在盯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不为过。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美联储的常见货币政策操作为例,来了解一下货币政策的效应,也就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我们最常听到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就是“加息”、“降息”和“扩表”、“缩表”,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做“加减法”。

加息,即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简单来说就是商业银行之间拆借的利率。因此,美联储加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自然也将随之变化。加息的目的就是让银行存款增加、贷款减少,货币回流,这样可以抑制社会投资和消费,经济发展过热时就会降温,避免出现经济危机。而降息的操作和目的与加息则正好相反,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疲软或衰退时,通过降息提高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比如说,这样做可能会给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利好、可以增加社会就业等。

扩表和缩表,则分别指的是扩大或收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具体而言就是增持或减持美国的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也可以达到增加或减少市场货币流通数量的目的,调整经济的冷热。

货币政策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特别是在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策略选择问题。当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正面对着来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降息压力和市场强大的减息呼声,未来美联储基于怎样的判断、做出怎样的抉择?加息还是降息?缩表还是扩表?这不仅事关美国经济、美元、美债、美国政府信用,还将对其他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