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移民英国

BBC:英国房市出现香港买家热潮

来源:英伦投资客

*BBC本周发了这样一篇文章,关注了香港投资者的最新动向,我重点提取里面提到的最新数据和案例(不涉及原因讨论),分享给大家

据BBC(2020年8月25日)报道,英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出现一波香港买家热潮。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香港买家在过去12个月里,已经成为伦敦市中心第5大海外投资者。

在所有海外买家当中,中国大陆买家投资买房最多,其次依序是美国、印度和俄罗斯,中国香港买家排名第五。

2020年,香港买家在伦敦市中心的房地产投资占所有海外买家投资的4%,2016年,香港买家只占2.5%,这一数据已经增长了1.6倍。

据英国房地产经纪公司表示,过去两个多月以来,香港买家看房询问增加了一倍以上。

伦敦房地产公司Benham and Reeves负责人表示,从来没有接到那么多的香港买家的询问看房电话。

另一家经纪公司Arlington Residential表示,过去两个月里仅香港买家就有10几个案子成交,大概是以前一年的成交量。

香港本地的房产公司也表示,光是在7月就卖出了大约60套英国房产给香港买家,该公司代理的英国物业包括伦敦、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城市的房产。

BBC分析指出,除了大环境因素,许多香港投资者也希望能在明年4月印花税假期新政结束前买入英国房产,以节省额外的印花税费。

事实上,除了BBC,路透社也在近期(2020年8月24日)发布了一则类似报道。

路透社从一个香港人的买房故事切入,讲述了这一最新现象。

据报道,香港人Winnie Tong想在两年内全家移民英国,但在英国房价自4月以来跳涨近15%之后,她暂缓了在英国伦敦买房的计划。

Winnie Tong今年40岁,由于伦敦房价较高,她计划搬去伯明翰安家。

地产中介机构称,过去两个月,他们卖给香港买家的公寓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购买用途主要为自住。

“好房子都卖光了,价格也涨了,”Tong告诉路透。“现在有太多香港人在英国抢房子。”

路透报道称,香港投资人购买的房屋价值介于30万-5,000万英镑之间,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考虑曼彻斯特、布里斯托等伦敦以外更便宜的选项。

“最新的现象是,那些对英国不太了解的人现在也在考虑...他们的经济实力不是很强,现在还不想投入太多,”某香港经纪人表示。

中介机构称,由于香港客户的购买意向激增,已经促使一些英国开发商将香港作为他们国际宣传的首站,以前都是上海或新加坡。

展开
收起

澳大利亚:独拥一大洲,拥有大国领土版图,为何成不了超级强国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一座大洲的国家,澳大利亚没有领土纠纷,也没有生存危机,并且他们的矿产资源也极为优厚,澳大利亚也被认为是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南半球最大的经济实体,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位居世界前列,然而,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澳大利亚的经济几乎没有出现增长,倒像陷入了经济停滞,发展不起来,甚至无法成为世界性强国。

澳大利亚的发展状况是让全人类无法理解,为什么拥有得天独厚的大洲,偏偏就成不了强国呢?其实,纵观澳大利亚的发展史,大家会发现这个国家之所以存在感低,发展缓慢,其根源在于人与自然。

澳大利亚面积广袤,但可耕种的土地较少

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的确不小,但是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拥有平原地形,没有平原地区的农业支撑,没有有效的耕种面积,这个国家地盘再大也是白搭(当然,像日本、以色列靠科技立国的,毕竟是少数);而澳大利亚很显然平原地形就非常的少,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沙漠占去了一大半,草原又占去了不少,剩下的一些山脉、丘陵又占了不少面积,最终,可耕种的平原面积只占了很小的一个比例。

因为受限于平原地形的狭小,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是十分缓慢的,一直到今天为止,澳大利亚的农业还是处于发展中状态。

我们再看看,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澳大利亚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家,除了特殊的地缘政治外,就是他们的气候特征,澳大利亚分布非常多的气候类型,比如,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地带的气候就是热带沙漠气候,而澳大利亚的北部地区草原居多,就是热带草原气候。东部区域雨林居多,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而南部虽然拥有适合农业种植业发展的热带湿润气候,但是南方平原却非常的稀少。

澳大利亚降水量分布极其不均匀

不仅如此,在这个四周沿海超大型岛屿国家,还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等等,气候特点的繁多也决定了,澳大利亚这个地方会出现世界上存在的各种自然灾害,而澳大利亚奇葩的不仅是地形,他们的降雨也是很奇葩,澳大利亚有一些地方拥有世界上最多降水量的地区,而同时他们还拥有着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这些干燥地区,有时甚至几十年都不下一滴雨。

澳大利亚的地形地貌,导致在全国70%以上的领土,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种种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劣势注定,他们无法实现国家发展。

澳大利亚的人口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原因

别看澳大利亚面积庞大,他们的人口却非常的少,整个澳大利亚也就仅仅有2000多万人口(仅仅相当于上海人口数量,但面积却是上海的1200多倍);这些人口基本都集中在一些平原地区的城市,人口密度也是极低,甚至澳大利亚大部分的地区都是没人居住,属于无人区,无法进行有效的开发。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但运输成本高,人口流动大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当初这片土地是英国用来流放犯人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人的殖民地不断削减,无奈之下英国人才真正对澳大利亚进行开发;但是随着英国人一次次的进行开发后,他们发现这个大洲矿产资源确实很丰厚,但是把资源运出去是非常的麻烦,就算运送到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英国人经过计算资源开采和运输的总成本后,他们认为开采澳洲的矿产是得不偿失,因为澳洲距离世界发达地区的路途太过遥远,而运输的方式只有船运,但当时的英国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货船去开采澳洲的矿石资源,因为他们认为澳洲的矿石大多数都不值钱,与其开采澳洲廉价的矿石,还不如去征服南非,因为那里拥有许多钻石和金矿。

渐渐地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治理越来越不上心,而许多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居民们也发现,自己在这个地方过得十分的憋屈,因为在这里不仅交通不方便,而且每年还有许多灾害,于是澳大利亚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年大批的欧洲人移民过来,同样伴随的就是大批的欧洲人又搭乘货轮回到欧洲,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下,澳大利亚的“人”的问题是制约发展的一个根源。

澳大利亚缺乏劳动力,薪酬却不高

澳大利亚多是欧洲移民而来的人群,这些的用工代价较高,而澳洲政府显然难以支付如此庞大的高价劳动力,于是早期的澳洲,就存在了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许多澳大利亚青壮年人宁可和逗袋鼠玩也不愿意工作,尽管,澳大利亚劳动力奇缺,街上各大公司都在大量的招聘职工,可是当你到了这些用人单位后,你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几个人来应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社会现象,原因就是澳大利亚的白人们认为,一些企业给的薪酬是侮辱人(当然是和欧洲地区的薪酬相比),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变得那么廉价,但澳大利亚的许多企业来到这里本身就是开荒而来,他们也没有过多的资金对劳动力进行投资。

为此,澳大利亚的这种用工乱象,持续了几十年,甚至在现代还有许多年轻人养成了眼高手低的就业习惯;澳洲政府为了缓解用工窘态,他们大量的从印尼聘用了廉价劳动力,于是在一段时期里,澳大利亚的各大企业和工厂,满眼望去都是黄种人在工作,而只有寥寥无几的白人拉着脸坐在其中。

后来,当一些白人明白,企业招聘薪酬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之后,他们又拉下脸面去各大企业应聘,但是企业管理者认为,启用印尼人做工所需要负担的价格十分低廉,他们不想花费过多的钱去聘用这些白人大爷们,于是大量的企业拒绝了白人的应聘。

印尼人对澳大利亚白人就业,产生冲击

那么,澳大利亚企业,雇佣的印尼人,用工价格低廉到什么程度?当时,一个白人的用工价格是可以聘请五个印尼人做同样的活,也就是说,印尼人的工资只有白人的五分之一;很快,这种社会怪相,开始转变成了一种社会趋势,随着更多的印尼人被雇佣大量白人被下岗了,最终,广大澳大利亚白人无奈之下组织游行示威,要求政府介入企业用工制度。

面对白人的示威游行,澳大利亚政府很为难,一方面是开发澳大利亚的金主爸爸们,一方面又是自己国家未来的希望,两头都得罪不起。还好,后来印尼国内发生了暴动,澳洲政府就有理由遣返留澳的印尼工人,也因此,澳洲白人也终于得到了工作。

由此,澳大利亚白人的就业问题才得到真正解决,但是企业聘用白人们上班所给的薪酬是略高于印尼人,这也使得许多澳洲白人秉承“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许多白人干活十分的消极懒散,而对于这种现象许多企业家也是敢怒不敢言,毕竟招聘不到廉价劳动力,他们只能够一忍再忍。

澳大利亚之所以到现在都发展不起来,“白人”的优越性和“人口”的稀少,使得这个依靠资源出口的国家,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发展。

澳大利亚的科技和工业十分的脆弱

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但是工业与科技产业是十分脆弱的,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的国家经济支柱依旧是以农牧业和矿业为主,澳大利亚拥有很多的矿产,是铁矿石,铝矾土,烟煤,锌精矿,黄金的主要出口国,其他矿产储量也非常丰富,被誉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但是,薄弱的工业,导致很多高质量的矿产没有被开采出来,工业发展水平,制约了采矿业的发展,特别是冶炼技术,澳大利亚存在很多技术瓶颈,不得不依靠出口原矿石,来推动经济发展,技术附加值很低,要不是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太过丰富,人口又少,澳大利亚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而澳大利亚在科技发展水平也不高,在全球处于中下流水平,原因不外乎是两个,一个原因是人,一个原因是钱,既没钱也没人,这就成了制约澳大利亚科技发展的瓶颈;别看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庞大,经济发展位列世界前列,但他们的军事、科技、工业还不如韩国,这也是澳大利亚发展的一个弊端,距离世界科技工业圈太远,距离世界经济贸易带太远,这些都使得澳大利亚获得不了世界科技工业的红利。

结尾

独享一个大洲的澳大利亚,坐拥世界大矿车,拥有极佳的农牧业环境,虽然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却没有实力成为超级大国,甚至连世界强国都算不上,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澳大利亚拥有成为超级大国(强国)的领土版图,自然资源,地缘环境,但是,却没有超级大国(强国)的“人口”数量,而且人口素质也不高(毕竟是英国流放犯人的地方)。

除了,“人”的因素占一半,其实,“自然”的因素也占一半;澳大利亚独享一个大洲,但是孤悬大洋之外,距离世界经济贸易带太远,距离科技工业圈也太远,这对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条件,也正因为,澳大利亚四面临海,无险可守,必须依附大国保护才能生存,因而,澳大利亚紧抱美国、英国大腿,时不时地充当马前卒,这样的国家,政治上已经失去的自主权,怎能发展成超级大国呢?

如果想要改变现状,澳大利亚政府,必须保持政治与外交的独立性,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全方位地发展对外交流,引进强大的外援科技力量,真正引进世界高精端人才,只有科技工业的崛起,澳大利亚才能够真正地崛起。

展开
收起

看看英国的乡村,才知道宜居环境是什么,再也不会羡慕大城市了

在中国,很多人向往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为了在城市中心拥有套房而挤破头,为了留在大城市而努力,看到香港、东京、北京、上海这些城市,中国人也想拼命插队,在英国,正好和我们相反,为什么英国人想逃离大城市呢?看看英国的农村就明白了。

在英国的伦敦和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真正的英国人不想在这些城市生活,现在在这些城市生活的是各国移民,东欧移民,亚洲移民,穆斯林移民成为城市的主角,大城市的英国人选择住在郊区和乡村。

虽然欧洲人认为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才是最好的生活场所,但欧洲人却不这么认为,欧洲人不想住在鸽子家里,欧洲人不想住在高楼大厦里,所以像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高层建筑很少。

英国的农村过去看是青翠的森林,鲜花和草丛,到处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建筑,英国人过着安稳悠闲的生活,英国农村有房子的地方就有庭院,入口的房子后面种着花草树木,环境很美,所以城市对英国人没有吸引力并不奇怪。

英国人住的地方有车库,有庭院,是独栋的大楼,这里没有汽车噪音,没有灯红酒绿的生活,也有安静的生活,乡村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使英国的农村和城市没有区别,显示出英国乡村特有的生活魅力。

英国的上流社会喜欢农村生活,他们一年当中只有很少的时间去城市,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过着舒适的生活,所以在英国,喜欢城市生活的是穷人,喜欢农村生活的是有钱人,但英国人都有乡情,不论贫富,他们都喜欢农村生活。

看看英国的农村,了解真正的生活,才能知道应该居住的环境是什么,中国要消除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这是很难的,但至少要让农村环境变得优美,希望中国的农村能像英国的农村一样,是每个人都想生活的地方。

旅行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旅游多的是生活的阅历,多了解了解各个城市的发展,多为自己的知识库添砖加瓦,文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展开
收起

9月托福GRE雅思线下考试最新消息:增加考试场次!

NEEA官方及ETS/IELTS官方今日发布关于9月托福GRE雅思线下考试的最新消息:

托福

为满足考生报考需求,9月确认新增8个托福考试地点和2个考试日期。截至目前,托福考试9月共开放30个考点和8个考试日期。

GRE

为满足考生报考需求,9月确认新增8个GRE考试地点和2个考试日期考试日期为:9月11日和9月18日。截至目前,GRE考试9月共开放25个考点和5个考试日期。

雅思

雅思

9月在原有4个纸笔考试日期(9月5日,12日,17日和26日)基础上,新增9月3日,20日和27日3个纸笔考试日期。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重庆的雅思机考中心在全月的多个考试日期提供场次众多的雅思考试和用于英国签证及移民的雅思考试机考服务。

从9月1日开始,雅思机考和用于英国签证及移民的雅思机考出成绩的间将由考试后5-7天缩短为考试后3天。

9月继续新增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西医科大学(中都校区),电子科技大学5个纸笔考点恢复考试。

截至目前,9月共有34个城市的55个考点恢复雅思和用于英国签证及移民的雅思(IELTS for UKVI)纸笔考试和机考。

现在考试已经逐步恢复,参加考试的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并配合好防疫防护措施。请各位考生、家长及老师仔细阅读已恢复考试考点的防控疫情最新要求,保证参考考生能够顺利参加恢复后的考试。

展开
收起

一周新书推荐|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树民》

[美] 安妮·普鲁 著 陈恒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7月安妮·普鲁,1935年生于康涅狄格州,美国当代重要作家,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并于2017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安妮·普鲁作品可能是《断背山》,《断背山》出自短篇集《怀俄明故事集》,她的主要作品还包括长篇小说《船讯》《手风琴罪案》等。

这本书是安妮·普鲁暌违文坛十四年后的最新长篇小说,也就是说《树民》是一部作者年过八旬创作的作品。这部小说分为十个部分,长达五十五万字,贯穿了两个与森林密切相关的家族的兴衰。17世纪末两名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离开法国,来到加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迁徙、逃亡,征服遮天蔽日的古老森林,也被森林所征服。这部小说借由三百年的家族历史故事,回顾了北美的移民史与印第安人的历史。作者以此书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多种可能,探索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一直以来也都是安妮·普鲁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其他几部作品《恶土》《心灵之歌》和《随遇而安》也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

《我的乔治亚》

西西 著 活字文化·译林出版社 2020年7月《我的乔治亚》是西西将纪实与虚构编织一体的长篇小说。书写的中途,西西的右手突然失灵了,于是她开始学习用左手书写,写了几年,倒也可以写了,因此中间隔了一段时间。小说以西西亲手搭建的一座十八世纪英国乔治亚时代的娃娃屋为线索,探索了英国的建筑、家具、摆设,展现那时的人物绘画、家居日常,并括及当时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看作是一册世界微型博物馆导览与十八世纪家居装修指南,如她所说,“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小说有四分之一曾在《印刻文学生活志》上发表,这也是此书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同时出版的另一部西西作品还有《哨鹿》。《哨鹿》创作于1999年,以小说演绎清朝郎世宁等人所作的《木兰图》,图卷成为了西西创作认识清人生活的重要参考,“虽然是长篇小说,其实是看图讲故事。……对照图卷,可以找到小说场景的许多渊源。” 这也使得书中的文字充满着画面感与色彩感,比如描绘巴洛克风格和中国风混合的西洋楼,西西写粉红色的石灰墙、紫色的圆形琉璃瓦还有建筑物上镶嵌的灿烂瓷砖,仍保留着她独特的文学趣味,“一切都是假的,这里是一座假城,一条假的街道:假的人,假的歌。但是所有人都在热心地表演,仿佛一切都是真的。……有时候,连乾隆自己也给弄糊涂了,走进了南北长街,到底眼前的一切什么才是真,什么才是假?”

西西,香港文学代表人物,1937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著有长篇小说《我城》、短篇小说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等。

《生死有时:美国医院如何形塑死亡》

[美]莎伦·考夫曼 著 初丽岩 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年10月这是一本探究医院与死亡的人类学著作,从死亡与医院文化谈起,也讲到了医院体系,还涉及到医学治疗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诸如如何帮助患者应对痛苦,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实现有尊严的死亡等等。作者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健康与老年研究所、社会与行为科学系教授莎伦·考夫曼,为了写成此书,她在加州的两所社区医院医院从1997年至2000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仔细跟踪了100多位后来离世(以及更多的没有死亡)的危重患者的治疗过程,跟随患者经历一个又一个疗程,并跟他们当中三分之一的人进行交谈——当然大多数只是简短的交谈。她也与患者的家属交谈,和他们一起在等候室里相处,目睹他们哭泣、踱步、打电话,以及跟随医生、护士、社工、呼吸治疗师等专业人员问询、观察、走访、讨论许多患者的情况。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莎伦了解到了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是如何体验医院生活以及医院中发生的死亡的:她亲眼目睹的一些场景让人内心十分不安,但这却是美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习以为常的场面,比如为了延续患者生命对呼吸机的依赖。通过还原医护人员、重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这本书旨在探索美国医院所形塑的死亡——医疗行为如何决定疾病、疾病处理、老龄化及生命终结之间关系的本质的历史。此前我们曾推荐《纽约时报》记者探讨美国医疗系统的非虚构作品《美国病》,与此书也可以形成对照。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罗安清 著 张晓佳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7月如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迈克尔·多芬所评价的,这本书以珍稀松茸为主角,透视了当代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和科学。作者罗安清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为读者呈现了松茸的身份变换: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这本书的奇妙之处也在于将日本美食家、老挝丛林战士、中国牧羊人与芬兰乡村向导的故事,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串联了起来。

罗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政治、女性主义、全球化、多物种人类学等。此书属于“薄荷实验”系列,这个系列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和记录社会,此前我们也推荐过该系列中的《人行道王国》《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给物价的孩子定价》等。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加]王贞平 著 贾永会 译后浪·上海文化出版社2019年12月本书考察了唐(618—907)与四邻的关系。唐王朝在将近两百九十年的统治期间,与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国、突厥、回鹘(原名回纥,788年改为回鹘)、吐蕃及南诏的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从和平共处到公开交战的种种变化。这些政权相继崛起,除了回鹘,其他转而成为唐朝的主要对手。此书以“多极”作为分析唐代对外关系的工具,“多极”指的是数个国家为增强各自实力而相互竞争的国际环境,实力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呈分散不均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霸天下。而正因为“多极”的存在,各个政权必须借用软实力而并非硬拳头来处理对外事务,唐朝在鼎盛时期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软实力,包括成熟的机构、完备的法律、官僚制度以及发达的文化。

从唐朝战略思维的方面来看,本书认为,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实用多元主义,尽管唐朝惯用普世性的道德目的论来包装其对外政策,但这些政策实际上是以理想主义为表、以务实主义为里的,是道德原则和实用主义结合的产物。此外,要了解唐朝的外邦关系,人们须从多极、相互、彼此依存的视角加以审视。

本书作者王贞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多极亚洲中的唐朝》属于“汗青堂”系列,“汗青堂”是后浪的历史品牌,曾出版《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等。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著 王乃竹 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7月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是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著名策展人和批评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有意识地采访自己接触到的艺术家,并记录下来,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0小时的录音素材。本书收录的正是他与19位(组)当代重要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对话,其中包括大卫·霍克尼、吉尔伯特和乔治双人组、格哈德·里希特、路易丝·布尔乔亚、雷姆·库哈斯、奥斯卡·尼迈耶、扎哈·哈迪德等人。

艺术家与建筑师在这些采访中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所面对的个人及社会问题、具体作品的创作思路、未来的创作计划,以及对年轻艺术家的建议。19篇对话,19位(组)艺术家,浓缩了当代艺术的19种面貌,折射出当代艺术的形态:我们亦可以通过艺术家之眼,审视我们生活的时代。

《人体简史:你的身体30亿岁了》

[英]比尔·布莱森 著 闾佳 译读客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0年6月诗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仅仅是我们这副皮囊,就已经进化了30亿年。从30亿年前漂浮在浅海里的单细胞斑点开始,制造身体的基因就已经存在了,这30亿年的进化让人体是如此地特别:人类的拇指比黑猩猩多了三块小肌肉,所以能够更有力地抓握工具;大脑比一万年前小了很多,但它30秒处理的信息比哈勃望远镜30年处理得还要多;身体保留在树上睡觉的记忆,所以在床上睡觉也不会掉下来。

然而这30亿年进化出的也并非全是好处:直立行走让人类常年承受背痛和膝盖痛;骨盆变小成为自然界中分娩最痛苦的生物;人体的进化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所以人类面对病毒永远手足无措。这本书从人体结构与部位,皮肤、大脑、头、嘴、心脏讲到人体免疫与锻炼机制,也涉及癌症、衰老和死亡,堪称一部人体指南书。本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是一位科普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全球销量超过千万的《万物简史》。

《海鸟的哭泣》

[英]亚当·尼科尔森 著 [英]凯特·博克瑟 绘 木草草 译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8月海鸟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一亿年,但似乎正在被人类摧毁。在过去的六十年里,海鸟的数量少了三分之二,许多海鸟在海湾与栖息地哭泣,或将永远成为回忆。《海鸟的哭泣》带领我们游历信天翁、海鹦、鲣鸟等种海鸟的栖息地,从赫布底群岛到奥克尼群岛,再到设得兰群岛,并配以海鸟绘插图。作者亚当·尼科尔森是一位英国作家,著有多部自然和乡村作品。在这本书中,他将历史、传说、诗歌、民俗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揭示了海鸟的活细节和存智慧——它们体的运作式、令眩的向辨识技能、能够运嗅觉捕鱼或寻觅归途的能,以及懂得赖以为的风运作的规律等。

英美自然写作有着悠久的传统,此前我们推荐的《消失的飞蛾》也是一部由英国作家写就的向人们发出警告的自然之作,这本书也可视为这个传统的当代接续:自18世纪起,英国绅士环游欧洲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并享受这种惊心动魄的美感;18世纪下半叶“风景如画”的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在艺术之光的照耀下,人们学会温和地看待自然。19世纪威廉·华兹华斯宣称自己是彻底的自然追随者,美国本土的自然作家爱默生和亨利·梭罗作为先验论者都将自然视为通往精神真相的途径,尤其是梭罗提出了野性和荒野的概念,《散步》体现了他最为有力的荒野观。

展开
收起

对谈|冯庆×陈奇佳:中国人如何想象“江湖”

近日,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单向空间等共同举办了《中国人的义气:诗化江湖及其政治经验》的线上新书分享会,该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冯庆老师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奇佳教授就“中国人如何想象‘江湖’”这一话题进行了对谈。

在中国游民社会文化史的语境里,“江湖”一词意义深远。在诸多由“庙堂”下渗到“江湖”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源自儒家传统又具有权变意味的“义气”伦理,在“江湖”中应运而生。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武侠小说和江湖电影,从古老的舍生取义到今天大众文化表征中俯拾皆是的情义叙事,“演义”的艺术手法时刻浮现于诗化江湖的图景当中,塑造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日常感性经验。本文摘编自当日的对谈速记稿,由澎湃新闻经主办方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发布。

中国江湖文学的社会史根基

冯庆:中国江湖文学究竟具有何种社会史上的根基?又何以具有长久不衰的魅力,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题类型,这其实是我写这本书的核心主旨,但这在方法论上显得不太像是传统文学或者说美学研究的方法,其中加入了很多关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一些问题、思考和讨论。所以这个书给人的感觉就是跨学科的写法,主题大概有两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一个是“义气”,一个是“江湖”。

一般生活当中说到的“讲义气”,是一个伦理现象。而“江湖”这个词就非常难概括了。我为什么写这本书,其实也是因为这个词它有一种天然的令人着迷的文化上的密码感,你试图去给它一个定义的时候,总会遭遇许多的困惑,尤其是当我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它,去分析它的时候。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个书的标题里有一个“诗化”。“诗化江湖”的意思,就是文学化或者艺术化的江湖,相对于真实的江湖,也许文艺作品中的“江湖”还更有分析的可操作性。

“江湖”这个词作为一种社会氛围,其实肯定有一种天然的刺激,这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我试图要传达的就是这种社会氛围带来的刺激。正如我们从八九十年代以来,通过一些港产的包括电影和武侠小说,从这些刺激当中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奇观体验。

这本书所属的丛书系列叫“经验史书系”。“经验史”包含的就是要回到个体思想形成的现场,追问一种观念的成型经验。像我们小时候租书摊的经验,阅读武侠小说的经验,都属于这一研究的分析对象。然后,我们还要回到社会总体进行深度的解码尝试。

要说武侠阅读和社会史的关系,那么我们首先就要问,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类是怎么来的?和中国的什么社会史现象有关?又是怎样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的?

我们不妨先谈谈西方现代社会中“小说”的兴起脉络,作为一种对照。比如说,有一本很早就译到国内的学术著作,瓦特的《小说的兴起》,以及最近很多诸如《英国小说的兴起》这样一些研究也翻译了过来,在这些研究中,一贯强调一种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近现代市民阅读阶层的兴起,以及与此紧密相伴的对流动的现代性的体验。随着旧的农村或者说庄园的生产方式的历史性退场,大量的农业人口从过去的传统宗法伦理的制约之下脱离而出的一些青年在身体和心态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但同时也可以说是被“抛”了出来,抛入到了现代的大都市生活中,直面无处不在的风险与自主生活的艰辛。西方近代早期的“流浪汉小说”文体的出现,以及犯罪小说、冒险小说的出现,都和这有关。西方一些知名的小说家,比如菲尔丁,曾经担任过警长,是一个司法人员,他在社会上见得多了,在写作犯罪小说或者匪徒传奇时,其实跟我们中国那些不知名的民间文人写作武侠小说或者帮会传奇时的状态有一些相似。由此可以看到,小说这种文体作为一种新生的东西,往往会给予我们一种巨大的经验性刺激,其实就是一种对于社会宏观转轨过程的艺术化的提醒。而在“现代”的语境里,这种游荡的、民间的、和犯罪活动等现实问题相关的写作也就必然会发生。

电视剧《大侠霍元甲》海报(1981年)《上海滩》,80年代的香港电视剧,其实也是典型的经济社会转轨期的“江湖叙事”,曾经给予我们很大的刺激。再比如,著名的《大侠霍元甲》,当然里面有一些江湖想象,是对“江湖”的道德理想化。这与西方也有类似的地方,当西方进入到现代社会转轨期并且小说文体随之出现的时候,另外一个层次也会自发成为艺术构思的重要方面,那就是,不光是要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反映底层游民的生活状况,表达社会的动荡和资本主义的罪恶,一些艺术家还要尝试给予这些游动不居的“游离者”一些道德上的方向感,因此,他们会尝试塑造全新的民族国家所需要的“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需要把什么人物理解为一种英雄,取决于现代民族国家对自身的理解和期许。许文强本来是一个爱国青年,后来成了江湖人士,但这种爱国的英雄气也使得他在江湖中出类拔萃。同样,霍元甲本来也是江湖中人,是一个拳师,但他在电视剧里也呈现出民族英雄的姿态。这些并非电视剧的首创,而是对近代中国的爱国江湖故事的某种原型再加工而已。并且,这种再加工说明了把家国大义和江湖恩怨结合起来的叙事,竟然一直有广阔的市场。这种现代转轨中出现的两类“游民”形象——“草莽”与“英雄”,有时甚至是二者一体——在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兴起历程中也是存在的。我们如果去阅读晚清小说,就会发现,它大致上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严肃文学史当中保留下来的谴责小说,反映的是清末民初社会转轨时期的民间文化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另外一条线索就是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里面包括技击小说、侠义小说等。这两条线索分别对应了两类阅读主体,一类是知识人,一类是大众。在社会层面,民间的游民社会组织必然要和高层次的政治计划勾连在一起,进而,知识人的思考也会时或和大众通俗文化发生或多或少的关联。所以说,如果我们把文艺不光理解为是对时代的一种镜面反映,而且还理解为一种带有批判维度的再创作,里面可能包含了携带了严肃知识阶层对于问题的再度理解和深化的话,就能看到,在这样一种游民文学或者犯罪文学等等当中,必然同时存在着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要去原生态地呈现一些广大基层社会的现实状况;另一个维度是,要给予社会一个理想信念,使得游散不居的“民气”能够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凝聚起来。对这种家国天下之理想信念的设计,就是我这个书的主题“诗化江湖”中“诗化”二字试图传达的含义之一。

我纯粹是从文学社会史的角度去进行了一个大而化之的描述。我觉得,武侠小说,尤其是刚才说的旧式武侠小说,当然更早的还包括《水浒传》这类游民故事,都具有显著的社会史意义。在改朝换代之际,在社会政治体系面临崩溃和重整过程时,儒生或者说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它也和我们的大众通俗文化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陈奇佳:冯庆相关的论文我早就看过了。但最终会形成这样一本《中国人的义气》,有这样一种整体而系统的讨论,多少还是出乎我的意料。

义气江湖在中国社会史上有何地位?或者说按今天的思想方式,当作何思考?我愿意为冯庆补充几点。

第一点,刚才冯庆讲到了,这种像小说或者说类似小说的文体,比如中国的演义、讲史之类,它当然跟西方的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我们从今天的文体概念来看,是可以把它大体放到现代的一种小说文体大背景中去的。类似的像叙事性文体的兴起,其实都与社会关系、社会变革有所关联。当然这种变革不是说立刻就会产生效应,而是要形成一种相当长时间的互动和相互刺激。

像中国的讲史小说基本可以肯定从北宋就非常流行了。而包括《全相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这些故事在元代都已经有刊本,既然已经有了刊本,就说明当时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文化现象,不然,在当时的印刷条件下不可能有人会把它刻出来。这就意味着,经过从北宋到元代,再到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中国近代小说史上出现了大爆炸现象。我们现在看得到的有名的小说刊本大概在这个时段都开始出现了。这种小说文化流行的局面可能和中国长期以来的某种社会变革现象有关系。

这种社会变革具体而言是什么呢?就像西方出现了被抛到城市里的大量平民,中国也是随着经济的发达,至晚到明代中期,整个社会应该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兴的庞大接受群体,这种接受群体是从上到下的:上到士大夫,下到底层的贩夫走卒,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需求都会成为文学写作的经验基础和文学表现的对象,也会成为文学消费的主体。我把这类人称为“脱宗者”群体,即脱离宗族社会的人,他们脱离宗族社会,脱离中国既有的农耕制度。这个群体作为社会力量出现,可上溯至晚唐、北宋,至晚则不会晚于明代的中叶。伴随着这个群体的诞生,中国出现了一些跟传统的主流农耕社会和宗族组织带有相当强烈冲突的一些精神生活的现象。这是我关于中国社会变化和小说文体之间关系问题的一点补充。

第二点,即中国的义气风俗,像结拜兄弟等,也许是受到了游牧民族社会的影响。比如元代结安达这类风俗,可能都对兄弟结拜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刺激和影响。

第三点,关于侠文化的传统,即中国人提到的义气、江湖。最初的篇章肯定来自于我们的武侠传统,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侠客列传》和《刺客列传》。这里面形成了中国人对于武侠观念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这种信念后来被我们的社会底层广泛接受。里面提到的社会,即中国的地下社会应该有自己的传统。当这种地下社会传统、侠文化以及一种社会现实当中对不公平的反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前后相承的、源于底层社会和民间文化的对于“侠”的想象。

到近代以来,侠文化又和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努力关联。用当代的术语说,即通过对身体的所谓自我管理技术来抵抗别人对于“东亚病夫”的蔑视。这就形成了当时一系列包括像体育救国、武术救国的思潮。

最后一点,义气江湖和中国伟大的艺术家的想象、伟大的艺术传统本身是紧密相关的。如果仅仅是一种口耳相传的传说,一种侠文化的流传,我们今天未必能够看到这么多栩栩如生的侠客义气文化形象。应该是从明代中期开始,随着《水浒传》的问世,以《水浒传》为核心,以及其他类似的小说,经过民间艺人、底层文人或者是受过很高教养但爱慕底层民间文化的文人的几百年相继的创造,不断地变化,最终构造出冯庆所谓的“诗化江湖”的文化习俗。但这种“诗化江湖”绝不仅仅是流于纸面或艺术想象世界的,到后来经常在现实中有所体现。比如《水浒传》流传到天启年间,其中大量英雄角色的名字如“宋江”已经成为自觉的造反者的绰号。笔记中有天启皇帝景仰宋江的传说。又比如明代后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他的绰号叫“曹操”,这明显就是受到当时演义小说的影响。以《水浒传》为核心,包括《三国演义》、隋唐故事、杨家将、岳家将,也包括其他许多小说,原本是小说家们关于“诗化江湖”的想象,却在后来的社会中变成了一种实际生活的现实,并不再是诗化的江湖而已。这其中当然也会带来很多如诗意想象和现实残酷,伦理道德和虚假的意识形态或者说一种蛊惑欺骗间所形成的多种矛盾。但总体而言,它们都是构成我们现有精神生活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中国人一种特色精神生活的版图。

香港电影中的江湖题材

冯庆:香港电影看得多的人,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帮会”总是和“麻烦”紧密相伴——这种“麻烦”是电影叙事得以发生的戏剧动机。为什么老是拍“帮会”“江湖”呢?显然是因为里面的“戏剧性”强,涉及到的转折、风险和极端行动也最多。没有“麻烦”,就不构成戏剧性,而“麻烦”的来源,就是那种游荡不居、风险迭出的游民生活状态。各种帮会电影的主人公,大多数处于无家状态,“脱宗”状态,不再能够像传统中国人那样,有问题可以诉诸一个稳定的家族或血亲背景去解决。这种“帮会”故事中的主人公,不管他是喜剧的还是悲剧的形象,往往遇到任何问题,都只能依靠自己。除此之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他的朋友,他的兄弟。这就和香港城市的文化有关了,香港当然是个最为典型的现代移民城市,它是一个中外民族杂居的文化“雨林”空间。当然,中国最早的这类都市空间,其实是上海,而香港电影人大部分恰恰是当年从上海“南下”的,他们自然也会把这样一种上海的杂居体验、游民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刺激,带到香港。大家想想《七十二家房客》这个源出上海的经典底层市民故事在香港被重复上演过多少次,就明白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里还特地安排了出身上海的沈殿霞演一个“上海婆”。

张彻电影《五虎将》海报(1974年)提到楚原,我们还可以提提“南下”导演的代表张彻。张彻的作品大多数会以传统的一些武侠小说、三国水浒故事,或者是《界牌关》这样一些传统戏曲作为叙事原型。这其实是一种有机的再创作。张彻有这样一种延续传统的意识,要把传统的东西在一个现代都市生活的口味场域当中进行转换,使得电影承担起更为丰富的意义和价值,香港电影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把很有趣的游民体验进一步升华为某种民族感的延续。我们知道香港电影在当代具有很显著的国际影响,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当属李小龙。他凭借他的身体,呈现了一种典型的“游民英雄”的可能性,比如在《唐山大兄》里,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游民,会说“我没读过书,你别骗我”这种话。同时,在民族的层面,让困扰中华民族的“东亚病夫”这一指涉行动直接失效的,是李小龙的身体实践。其实,李小龙所延续的,恰恰是刚才陈老师所说的那种晚清民初的“军国民”的身体技术的现实力量。当然,在近代,这种身体批判的力量一直没有通过图像的方式延续下来,而恰恰在李小龙和之后的邵氏电影当中,这种身体批判的行动时常出现。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到了八九十年代之后会出现另外一种反古典的叙事。这批电影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是要消解张彻他们的经典美学范式,他们要对义气化、英雄化的身体这种“美学”范式进行一系列的反思。他们开始怀疑这种建构的意义,也会有一些新的对男性气质的理解。所以,我有一个不一定成立的看法:有些香港导演是非常有现代主义气质的,而且是文艺复兴风格的现代主义。像杜琪峰的电影,它里面其实是有一种莎士比亚戏剧的气质。他会强调“命运无常”,以及在命运无常之下,人的可能性的有限。但是即便是非常有限的可能,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到一种可完善性,这种可完善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你能让自己过得更自由,坦然迎接权力斗争的空间秩序,甚至让自己变得与它一样阴郁。这个可以和张彻那种古典的叙事进行对比。当然,这样一种带有解构色彩或者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腔调,在后来的香港电影当中和喜剧电影就有了许多共鸣,带有喜剧色彩的江湖电影,其实把解构江湖视为主题,比如《江湖告急》、《一个字头的诞生》。“义气”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呢?江湖中这些衰老的组织结构有什么意义呢?最后它要做的是强调一个常态化、自由化的新社会的意义,而不再是民族国家面临危机时需要的“男儿当自强”的动员,这也是香港电影前些年遭遇的一个审美取向上的瓶颈。

陈奇佳:冯庆讲到的杜琪峰的一些论断,我倒是没这么想过。但可以补充的两点是:第一,香港的武侠电影和武侠小说一定具有非常深刻和密切的关系。比如王羽的《独臂刀》《大醉侠》流行的时候,恰好就是香港当时那些类似题材的武侠小说在流行。坦率地说,这些作品从编剧角度来讲都是很不靠谱的。但是这些作品比较强烈地表现出一种侠客义气之风,这和当时武侠文化的流行紧密相关。

电影《独臂刀》海报(1967年)第二,还有必要指出,在70年代以后,香港的武侠片其实和日本电影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霍元甲》。《霍元甲》里面有个叫做柳生静云的角色,这个角色一定受到当时日本一个非常有名的武侠片——深作欣二的《柳生一族的阴谋》的启发。港台后来的电视剧、电影包括武侠小说,都会从日本的武侠片里面借鉴一些套路、叙事手法。这是很常见的。冯庆:我还想聊一点当下影视中对让讲义气的元素与阴谋斗争的二元结构穿插成一个整体结构这种尝试。我最近看了一个电视剧叫《隐秘的角落》,很有意思,它讲了三个小孩的故事,这个故事得以展开的根本性的契机,就在于其中一个小孩“讲义气”,它收留了另外两个无家可归的小孩,但是他的整个生活由此发生了极大的变动。与此同时,这个故事还讲了一个置身阴谋、克服阴谋的故事,这两个讲义气的小孩在成年人的种种阴谋与暴力当中试图脱身而出,但最后无法做到,自己反过来成为阴谋的一部分。其实这样一种叙事结构,就让我想到今天的主题“江湖”。中国人的江湖叙事里一般会让人在内心保留一种对人性、对兄弟仁义的高尚美好的期许,但同时也保留了一个对于社会政治博弈的残酷现实的警醒。这两个东西,其实可以并行不悖地出现在同一个叙事结构当中。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展开
收起

科普中国对哪些国家的普通护照免签

码字地常常看到有网友在那显摆某某国的护照免签国比我国的多,可是没谁统计过我国对哪些国家是免签的。

今天觉得无聊码字地就翻了翻资料,总结了下我国对哪些国家的普通护照免签。

中国的护照

外交护照、公务护照按国际惯例都是相互免签的,所以码字地的统计的免签只是普通的护照。公务普通护照对应外国的一般是官员护照,并不能算是普通护照中的一种。

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统计吧。

1.普通护照:阿联酋、巴巴多斯、白俄罗斯、巴哈马、波黑、厄瓜多尔、斐济、格林纳达、卡塔尔、塞尔维亚、塞舌尔、圣马力诺、汤加;

我国只对上述13国的普通护照免签。

2.团体旅游免签5国: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俄罗斯、摩尔多瓦、土库曼斯坦;

全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3.海员证(需随船)3国:立陶宛、俄罗斯(适用于国际航班、列车乘务员)、乌克兰;

也都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4.加盖公务字样的普通护照9国:贝宁、老挝、马其顿、孟加拉(加注免费的也免签)、摩尔多瓦、塞尔维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

这个实际上等于把普通护照当成了公务普通护照用了,已经不能算是对普通护照免签了。

另外四个中国对外国人短时间内免签的特别情况:

1.持有效APEC商务旅行卡者。APEC商务旅行卡相当于3年多次签证,持卡人可凭旅行卡及与该卡相一致的有效护照,在旅行卡有效期内多次进入中国境内,每次最长停留时间不超过2个月。(居留许可、永久居留证与这情况类似,只是停留时间不一样。)

2.新加坡、文莱、日本三国公民:持普通护照前来中国大陆旅游、经商、探亲访友或过境不超过15天者,从中国对外国人开放口岸入境时,可免办签证。

3-1:持普通护照公民,通过国家旅游局批准在海南注册的国际旅行社组团到海南省旅游,停留不超过15日可免办签证的19个国家: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瑞士,瑞典,西班牙,荷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3-2:持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普通护照的外国人参加香港、澳门合法注册的旅行社团队旅游项目,随团进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市所辖行政区)旅游,且停留不超过6天,可免签证。

4.可以免签证在上海过境48小时的20个国家: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申根国家中的冰岛,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意大利。

这个允许出机场,但必须是从上海虹桥或浦东机场出入境。

其实总结下来不难看出,我国是对外国免签很少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所致。一般免签都是相互的,我国经济又还在爬坡阶段,所以自然对我国免签的国家也就很少了。

展开
收起

上海相册|⑧替代品与生活的假象

【编者按】

冷不丁在朋友圈看到蟹粉汤包对旅居美国的上海作家钱佳楠来说是一种折磨,这种“折磨”源自她的“乡愁”。摄影师支抗的照片同样也搅动着我们的乡愁,他的作品带着时代的印记。全球化城市趋同的今天,有些人习惯了四海为家的生活,“等到找齐了所有替代品之后,生活仿佛又恢复了完整”。支抗的照片不仅让钱佳楠怀念上海的豆浆、生煎、“五彩旗”的弄堂,还让她思考起替代品与失去的关系……

【市井的层次】

市井的层次-1

市井的层次-2

市井的层次-3

市井的层次-4

市井的层次-5

市井的层次-6

市井的层次-7

市井的层次-8

市井的层次-9替代品与生活的假象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了来自南加大创意写作与文学博士项目的录取,我的第一反应是伤心,因为就在前一晚,我所在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录取的新生来访,导师马蒂亚斯带我们去了一家印度餐馆,开了两瓶红酒,点了一桌菜一同分享,我终于觉得自己对这座新的城市有了归属感,然而,还不到一年,又将面临是否要离开的决定。

项目里的好友E是少数知道我这个“私奔”秘密的人,他给我留言说:“不要为了我留下来,因为我很容易被替代,你要判断你在哪里才会真心快乐!”

我被“替代”(replace)这个词刺痛了,赶紧回复说:“没有人是可以被替代的,这才是人的价值。”

然而,简讯发出之后,我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撒了谎。不断寻找替代品,是人再正常不过的生存和自我防御机制:衣服、鞋子穿厌了可以买新的,手机、汽车过时了可以更新换代,楼下的葱油饼摊没有了,可以过条马路去买山东煎饼,和恋人分手也是一样,各自再去寻找新欢,把一切的甜言蜜语留给另一个人,英语里所谓的“往前走”(move on),大概就是找到了替代品(replacement)的意思。

自从三年多前从上海来到美国,时刻做着搬家的准备,先是从爱荷华搬来了圣路易斯,以为自己会至少在这里待上五六年,没想屁股还没坐热,又要准备迁去洛杉矶。或许很多美国人早已习惯这种颠沛流离,四海为家的生活,所以他们很擅长寻找替代品。到了一个新地方,他们会找新的公寓,健身房,餐馆,咖啡店,书店;而后再找新的室友,朋友,导师,恋人。等到找齐了所有替代品之后,生活仿佛又恢复了完整。

我不习惯这个反复搜寻替代品的过程,加上旅居异国,让替代品因为差异而变得刺目。烘干机取代了晾衣杆,虽然方便,不再受天气阴晴的限制,但我怀念衣服被子被太阳晒过之后甜甜的香气,连梦都添了几分甜蜜,我怀念不小心走到满头都是“五彩旗”的弄堂,怀念童年时从别人的大裤衩下经过时要记得跳三下,不然以后长不高;拿铁和可颂取代了豆浆和生煎,我钟爱西点,但是却怀念那些在上海街头经营小吃摊的人们,他们展现给我最质朴的生活。今天,我们常用英语里“生活”(life)和“生存”(survival)两词的差异反过来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仿佛大饼油条是生存,咖啡蛋糕才是生活。但是在现代汉语里,“生”与“活”本就是同意联用,“生活”无非就是上海人挂在嘴边的“过日子”,这是日复一日,把激情和浪漫消耗殆尽的漫长马拉松,能把这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就是生活的智慧。在上海,只要走在街头,就可以领教这份生活的智慧。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我虽然无限怀念着上海生活的种种,但是在异乡,只要找到了替代品,日子也可以一天一天过下去,其中的一些也可以是快乐的。

市井的层次-10

市井的层次-11

市井的层次-12

市井的层次-13

市井的层次-14

市井的层次-15

市井的层次-16其实我知道,早在离开上海之前,我就在不断寻找替代品重构生活了。每一次升学,转校,都是去一个新地方寻找新的朋友,虽然我们不愿意说新知取代了旧友,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渴望被理解和关怀,这份渴望必须有一个寄托,我们的情感需要是永恒的,人反倒成了纷纷过客。城市也可以被取代,且不说全球化把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都变得标准化了,伦敦巴黎,纽约上海,你都可以买Zara的衣服,喝星巴克,住爱彼迎;就算上海内部的变化也在不断逼迫我们适应寻找替代品的生活模式。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已经不记得襄阳路小商品市场了,没关系,我们之后有了七浦路,七浦路被拆掉也不要紧,我们已经有了淘宝。我们常常会惋惜儿时的城市记忆已经因为反复的拆迁和重建而支离破碎,但其实我们很少提这个故事的另一面,我们很快就适应了这些变化——哪怕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世纪变迁——因为我们的诉求很快会得到新的呼应,从商的人会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有需求就会有供应,但是,这种商业模式能够运作恰恰是因为扎根于我们普遍的心理机制,活着就是往前走,往前走就需要一点儿朝秦暮楚,铁石心肠。

只是,寻找替代品多了之后,情感的神经也结出了厚厚的茧子,失去的伤痛被麻木了,拥有的快乐也随之减半。有的时候,我甚至会怀疑,我用替代品重构的生活是不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一种生活的假象?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在《特别的猫》里勾画出了我的这种恍惚感:“在过了某个特定年龄之后,我们的生命中已不会再遇到任何新的人,新的动物,新的面孔,或是新的事件:一切全都曾在过去发生,过去一切全都是过往的回音和复诵。甚至所有的哀伤,也全是许久以前一段伤痛过往的记忆重现。”

这之中或许最残忍的一点是,替代是相互的,自己在找替代的时候,别人也找到了新人替代自己——会有人取代自己成为别人无话不说的密友,许下海誓山盟的情人,或是最引以为傲的学生。

没有人会想成为替代品,因为替代的潜台词是遗忘,而遗忘恰恰是爱的反面。我的母亲曾告诉过多次外公当年的爱情:到上海学生意不久,他爱上一个上海大户人家的小姐。四九年之后,这位小姐举家移民香港。外公就从苏州进了一批绫罗绸缎追到香港,准备在那里从头开始打拼,和这位小姐再续前缘,结果生意失败,他在落魄之中不得不回到上海。没过几年,经人介绍认识了外婆,听说外婆长得和那位小姐很像。年轻时候的我会不无恶意地揣测,外公或许内心深处最爱的还是那位上海小姐,外婆从没有得到过他的热情追求,只有一起过日子的苦辛,最终还要承受他过早的离世。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讲究从一而终,所以很多人仍然对黄昏恋持有偏见,尤其是子女之于丧偶的父母,无法接受一个陌生人取代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他们甚至觉得父母一把年纪也该看透了,不需要再找替代品,甚至应当不再需要爱情。但是我们都是情感的动物,退休阿姨的广场舞无外乎是办公室白领的夜跑,又或者小女生的捉迷藏;老爷叔们的象棋摊就是男生宿舍里的电子游戏,小男孩的打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那个未曾长大的孩子。

但或许替代品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廉价,替代品很可能比最初的原件更重要,更可贵。我们很可能不得不离开最初的那个家园,也留不住最初的那个人,但是我们会和最后的那个家园,最后的那个人厮守到老。又或者,我们根本无需计较是否能厮守到老,在一路上陪伴过自己的人和事,只要分开的时候会留恋,往后的日子里偶尔会惦记,就是情感存在过的印记。

也因为这样,日子就值得再过下去,情感就值得再度投入和受伤,替代品也就因为情感的温度而有了永恒的价值。或许,我们应当感到欣慰,因为一切都可以被替代,生活永远有着重构的可能。

文字作者简介:钱佳楠,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艾奥瓦大学作家工作坊艺术硕士。出版有长篇《不吃鸡蛋的人》,散文集《有些未来我不想去》等,英语作品散见《格兰塔》,《纽约时报》等。

摄影师口述:支抗,1956年出生于上海,1973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

城市的题材丰富,但在彩色相片盛行的年代,乱花迷眼,我反而找到了黑白影像的魅力:黑白有层次,那是我们生活的层次,光影有明暗那是市井日常的明暗。

真正到了近10年,我才对自己拍摄的作品小有自豪。纪实摄影拍的内容是不可重复的,不可能回到以前去拍,只能记录当下,很多纪实摄影未必在当下就能有味道,它就如同酒一般,越陈越香。

城市在进化,人群中的日常,或是时尚、或是情调、或是一种执意停留的传统或艰难的处境,都是发展车轮向前的印记。也因此,我的画面要带环境,环境是有信息的。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我要和这座城市彼此照见,每一个画面都是我热爱她的理由。

(澎湃新闻记者 梁嫣佳 实习生 增山恭祥 采访整理)

“澎湃新闻/视界”发起“上海相册”项目,旨在梳理、挖掘上海摄影师群体代表性作品,从宏观、微观层面呈现给读者一系列关于上海各时期、各领域的影像,并通过与上海作家这一群体的合作,收集撰写属于上海的故事,以此碰撞出一种关于城市发展脉络新的表达方式和观看角度。(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展开
收起

「原创」机考中心首次落户深圳,雅思复考全力保障考场安全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包力继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之后,雅思机考首次落户深圳。8月14日,深圳赛格雅思机考中心正式揭牌,并将于8月16日举办首场考试。

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雅思考试中心之一,深圳雅思考试中心此次成为首个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共同管理的机考考点。机考考场位于深圳华强北中洲圣庭苑酒店写字楼,占地1000多平米,提供40个标准雅思机考考位,以及每天3场、每周7天全天候的雅思机考服务。深圳机考中心是自雅思考试复考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全新启动的第二处机考考场。此前7月9日,雅思上海机考中心(南丰城)正式举行了首场考试。与上海机考中心一样,深圳机考中心配备了优质的硬件设施,如降噪耳机和舒适转椅、空气净化和通风系统、候考区设有饮水机等。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考试业务总监高飞在开幕仪式上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我们一直积极开拓和创新在中国提供产品以及服务的方式。我们也重新思考,考生在疫情期间想参与怎样的考试,以及考生未来需要怎样的考试。当然,最重要的是确保考生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受疫情影响,自今年1月31日起全国各类雅思考试均按要求取消,直至7月开始逐渐恢复。考试恢复后,为保证健康安全的考试环境,所有开放考点都按当地政府要求执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以上海机考中心(南丰城)为例:入口处需所有人员登记并出示健康码,同时出示行程码以确认14天内未途经中高风险地区;考生进入候考区后需全程佩戴口罩,填写健康申报表,采集指纹前须使用消毒洗手液;考场内的耳机及话筒配有一次性保护套;每场考试结束后,保洁人员会对考场进行全面消毒。除保障考场安全外,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也致力于满足疫情期间积压的大量考试需求。考试恢复后,除纸笔考试新增多个考试日期,各机考中心每天还开放至多3场雅思机考,其中包括一场用于英国签证及移民的雅思(IELTS for UKVI)机考。此外,新增机考及部分纸笔考试采用了今年创新的视频通话口语考试(Video-call Speaking)。

视频通话口语考试保留雅思特有的“人人对话”考试模式,由一名专业的雅思口语考官以视频通话的形式与考生进行实时双向的交流互动,在考试内容、评分标准、考试时长、难度等级、考试题型和安全设置等方面与现场对话口语考试保持完全一致。在保证雅思考试一贯的安全性及以人为本的考试理念的同时,视频通话口语考试提升了口语考试考务安排的灵活性,通过实现考官与考生异地考试,最大程度地满足受疫情影响考生的考试需求。相比现场对话,视频通话口语考试更加保障了疫情期间考生的健康安全。超过九成的考生表示对考试整体满意,在考试流程、硬件设施、音视频流畅度和考场环境等方面都给出了积极的反馈。此前,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更新了8月及9月的雅思考试安排。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所机考中心的6处考场,以及36个纸笔考试考点公布了近期考试计划,共覆盖25个城市。考生可以访问雅思考试报名官网https://ielts.neea.edu.cn/ 查询具体考试场次和报名。

【读创+】2018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地的机考中心正式推出雅思考试(IELTS)机考模式,与纸笔模式并行。机考模式保留了雅思考试一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严谨性,在考试内容、评分标准、难度等级、考试题型、考试安全设置等方面均与纸笔模式完全一致。与纸笔模式相比,雅思(IELTS)机考在考试安排上更具灵活性,纸笔考试为一周1-2次考试安排,口试通常在笔试前一周或笔试后一周的任意一天,而机考考试场次目前一周多次,每天1-3场,口语考试安排在机考当天或与机考相邻的日期,考生有可能在同一天完成所有考试内容。机考的报名时间也更充裕,纸笔考试在考试日期前17-19天截止报名,而机考则是考试日期前7天截止报名。另外,机考成绩公布更快,纸笔考试在考后10个工作日查询成绩,而机考在考后5-7个自然日即可查询。作为雅思考试的主办方,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始终秉持人性化的考试服务理念,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考试服务质量,并持续根据市场变化和考生需求及时做出适应与调整。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考试业务恢复后,雅思考试将增设以视频通话形式与真人考官进行的口语考试服务,和“真人考官现场对话”口语考试并行供考生选择,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受疫情影响考生的考试需求。考生将在官方授权的雅思考点参加该类型考试,与现行的雅思口语考试采取同样严格的考生身份验证标准。视频通话口语考试仍将保留雅思特有的“人人对话”考试模式,由一名专业的雅思口语考官以视频通话的形式与考生进行实时双向的交流互动,高度还原真实生活中的沟通场景,有效检测考生在自然交流状态下的真实英语水平。

展开
收起

雅思机考中心落户深圳

本报电继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之后,雅思机考首次落户深圳。日前,深圳赛格雅思机考中心正式开幕,并于近日举办了首场考试。

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雅思考试中心之一,深圳雅思考试中心此次成为首个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共同管理的机考考点。机考考场占地1000多平方米,提供40个标准雅思机考考位以及每天3场、每周7天的雅思机考服务。

深圳机考中心是自雅思考试复考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全新启动的第二处机考考场。此前,雅思上海机考中心正式举行了首场考试。

受疫情影响,自今年1月31日起全国各类雅思考试均按要求取消,直至7月开始逐渐恢复。考试恢复后,除纸笔考试新增多个考试日期,各机考中心每天还开放至多3场雅思机考,其中包括一场用于英国签证及移民的雅思机考。此外,新增机考及部分纸笔考试采用了今年创新的视频通话口语考试。

(薛梓)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