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孩真实故事

《丹麦女孩》这是一个学习如何爱自己的故事

Tiffany昨天和妈妈去看了由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和Alicia Vikander主演的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这是一部讲述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变性手术的男人的电影。

男主角Einar Mogens Wegener是一位丹麦男性画家,擅长风景画。

妻子Gerda Wegener也是一位丹麦画家,擅长肖像画。

两个人是在艺校认识,毕业后结婚,Gerda在见到Einar的第一眼就确定了自己要嫁给他。听起来这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并非如此。

两人一直无法有自己的孩子,而原因却是Gerda万万没想到的——Einar的内心中住了个女人。

一次Gerda的模特儿没有来,就让Einar穿上丝袜和舞鞋代替模特,却没想到这唤醒了住在Einar心中的另一个人——Lili。

Lili是一个胆怯、传统、爱打扮、甚至有点肤浅的女人。从一开始偷偷穿Gerda的女性睡衣到后来直接穿女装出门和男人幽会,Lili出现的次数开始多过Einar,Lili是快乐的,而Einar是痛苦的。

然而,Lili生活在一个男人的身体里,她需要一个女人的身体才能真正解放自己。于是,Lili决定进行一项从来没有人执行过的手术——变性。先将男性生殖器官移除,然后植入女性生殖器官。

变性的Lili只活了14个月。在Lili的日记中,她写道:“也許說,14 個月並不長,但是,對我來說是完整和快樂的生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位变性人,Einar/Lili无疑是勇敢并执着的。不过,在看电影时,我却慢慢觉得,Einar的妻子Gerda才是电影的主角。

变性这种纠结毕竟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太难以感同身受,但Gerda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经历她婚姻的变化与破碎却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Einar整个故事中最大的纠结就是“我该不该当女人?”,而他的决定虽然对得起自己,却对不起最爱他的Gerda。就如Lili在电影里所说一样,她亲手杀死了Einar,因为只有Einar的死去才能让Lili完整。

Gerda亲眼看着自己的先生,自己相爱多年、朝夕相处的枕边人开始每天打扮成一个女人。那是在精神上多么大的折磨,足以逼疯任何一个女人。

她失去了自己原本所爱的丈夫和精神的依靠,然而她在理解和明白成为女人对自己的丈夫有多么重要之后,她选择了支持。

在所有人认为Einar精神分裂应该被监禁时,她选择说她相信他。

在没有人陪伴Einar进行从未被执行的变性手术时,她守在Einar的身边。

爱情的常态是自私的,我们希望从另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幸福和快乐。然而Gerda在痛苦的挣扎中选择了让Einar得到他想要的幸福和快乐。

这么看来,似乎Einar是自私的,Gerda是无私的、伟大的。

其实并非如此。Einar只是比Gerda懂得爱自己。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学会爱自己的故事。

Lili肯定是爱自己的,她害怕世人无法接受她的存在,但她对自己的爱是显然的。

我甚至觉得Einar/Lili太爱自己,在没有人动过变性手术的前提下,他/她坚决选择了去动手术。这难道不是因为他/她无法将就地过一生?

不肯将就的人,都是爱自己的。

Gerda则不同,她其实一直不够爱自己。

一开始她对自己的绘画天赋缺乏信心,甚至有些嫉妒丈夫的天分。

之后她责怪自己造成Lili的出现,认为都是自己让Einar扮成女装所导致他的变化。

Gerda是一个怀疑自身价值的女人,她过分看重Einar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所以她不懂得怎么在没有那个曾经最爱她的男人离开后去爱自己。

其实如果她再Einar选择变性时离开他,并不会有任何人责怪Gerda。

因为是Einar先选择了抛弃自己丈夫的责任与身份。

但她离不开他,因为她不懂得更爱自己一些。

电影里,Einar/Lili一直跟Gerda说”我爱你,因为你是唯一帮我认识我自己的人。“

我觉得这就是逼着Gerda对Einar不离不弃的真正原因,她舍不得他,更舍不得他的爱,无论那份爱是什么形式。

她把她所有的爱支架在Einar的身上,苦了她自己,最后依然彻底的失去了Einar。

一个女人付出的最大限度是她输不输的起。

而要输得起,就要能离得开另一个人。

而要离得开,往往需要爱自己多些。

电影里头的Gerda后来怎么样没有说清楚,但现实中的Gerda在和Einar离婚后,最后是贫困潦倒的孤独死去。

其实爱情中最好的状态,是我不做圣人,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因为我高兴,而不是为了成全你。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爱情就不会是在上演一场靠付出换热泪的悲剧。

学习爱自己多一点,谁也不欠谁。

展开
收起

《丹麦女孩》一个面对风雨的爱情故事,面对挫折你还会坚守爱情吗

大家好,欢迎关注《娇娇影音》,在娇娇影音这里了解更多的电影,赶快点击右上角的关注。

大家都知道变性人,在我们生活中很少见,却也是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原来的性别可能是男或者女,但是因为生活或者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改变了自己的性别。影片中的故事是改编于一个真实事件,而故事的原型,就是世界上第一位改变自己性别的人的爱情故事。

那么影片中为什么艾纳会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女性呢?事情的过程是这样,格尔达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够非常顺利的完成,但是因为模特的失约让她不能够完成这幅作品,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她忽然想到了一个点子,也就是让自己的丈夫扮成女性。艾纳最终被格尔达说服,换上了女装成为她的模特,是她最后完成了这幅作品,然而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

在这次扮女装之后,艾纳发现了自己另一个人格,而这个人格是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个人格才是真正的自己,于是他开始厌恶自己身为男人的身体。格尔达在知道整件事情之后非常的震惊,但是面对着社会的舆论,她并没有放弃对丈夫的爱,而是和自己的丈夫一同面对。两个人,深切的了解了对方的想法之后,格尔达认为自己的丈夫应该真正的变成莉莉,于是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出现了。

看着这部影片,可能所有人都会哭泣,而哭是因为被感动的,我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第一次感动哭,是因为在艾纳回来之后,她的脸上挂着泪水,但是当时的格尔达看到自己的爱人与一个男人在亲吻,她并没有责怪,而是关心他,小编想这就是真正的爱人吧!而第二次的哭泣,则是在艾纳真正成为女生之后,也就是莉莉,她面色苍白,流着眼泪,却也能透露出喜悦,让人能够真的感受到。这是演员的演技达到了顶峰,不得不说,艾迪的演技越来越棒了。

小编觉得除了演员的演技之外,整部影片中都充斥着美丽,一种奇特的美,而这个故事也是奇特的,冲击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样的影片才是有灵魂的。但是影片在中后部分却只为了赶剧情而没有更好的酝酿,是一抹不好的颜色,为了拍同而拍同,没有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展开
收起

《丹麦女孩》:世界第一个变性人的故事,小雀斑女装扮相明丽惊艳

我不会被沼泽吞没,因为沼泽在我心中。

《丹麦女孩》,一部以"变性人"为主题的传记、剧情、爱情电影,改编自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伊纳尔·维基纳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名为艾纳的男风景画家,在配合妻子格尔达创作人物画像的过程中,逐渐找寻到内心隐藏的,名为"莉莉"的姑娘后,勇敢追逐真实灵魂的故事。

当"小雀斑"出现在大荧幕前,很难想象这是那个拥有1米8身高、声音沙哑的英国男星。

他曾在《悲惨世界》中以浮夸热烈的行动宣泄内心,曾在《神奇动物》中以温柔、多彩的眼神俘虏人心,他是最年轻的80后影帝,也是一个身家丰厚的富二代,更是那个保持"十年如一日"疯狂热爱舞台的演员。

但无论哪种形象的"小雀斑",都不是荧幕上这个独一无二的丹麦姑娘"莉莉"。

导演汤姆·霍伯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保留了一贯简洁而又沉稳有力的叙事风格,如油画般的色调搭配威尼斯浪漫的水城风景,一帧一帧的画面宛如优美的画作。

《卫报》曾评论这部电影是经典的主流剧情片,主题鲜明却没有传达具体的价值观。

这符合导演汤姆·霍伯的拍摄理念,如《国王的演讲》与《悲惨世界》一般,尊重最真实的历史,将价值评判留给观众。

而《英国电讯报》却认为这部电影充满人性与感情,点睛之笔就是选择"小雀斑"来出演艾纳一角。

为何这部电影会出现"水剧"与"精美之剧"两种评价?

从细节来看处处是伏笔,从整体来看都交给观众评说,这就是导演汤姆·霍伯最令人称赞的拍摄手法,尊重回忆、尊重小说作者,尊重真正的"莉莉"。

艾纳的沼泽在心中

电影的开头运用长镜头展现了一幕幕美景,陌生的艾瓦勒沼泽、孤独又野蛮生长的树木、广阔又沉寂的大海以及丛丛绿色的田野。

油画般的质地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孤独中,而孤独与萧瑟中又暗藏生机。

荒芜的田野中乍现丛丛绿色,阴暗的沼泽里闪现几朵小花,野蛮生长的四棵树木后是令人称赞的大海,似乎绝望中又显生的希望。

这一切预示着艾纳的生命在被封锁的欲望里,出现冒头的机会。

艾纳是颇有名气与才华的风景画家,而他最著名的画作就是"艾瓦勒沼泽的四棵树木"。而他的妻子格尔达是一名人物画家,有天赋但是没有机会与灵感。

两人同处于繁华的聚会中,但是同样抱着不适应。艾纳听着身边男人放肆的大笑,突然为难又委屈的瞧了一眼格尔达,显然他不喜欢这样粗鲁又豪放的环境。而格尔达听着女郎们称赞丈夫,她也复杂的瞧着丈夫,显然不喜欢自己的天赋被埋没。

简单的开头,就预示了艾纳的"与众不同"。

在艺术氛围浓郁的年代,他是个孤独的人。

两人虽然都有不满,但却热烈的相爱。从回眸中的心有灵犀,逃离聚会后放肆的大笑,以及床上甜腻的缠绵。

很多观众都认为艾纳的变性突如其来,似乎前一秒他还是个"性质十足"的男人,后一秒他就深陷"莉莉"不可自拔。

其实这部电影给了很多伏笔。

当格尔达的模特迟到后,她要求丈夫穿上丝袜与高跟鞋,帮助她完成画作的最后一笔。

艾纳沉默片刻便答应了请求,他笨拙的穿上肉色的丝袜,踩上精致的缎面高跟鞋,似乎格格不入。

然而镜头一转,他眸子染了不同的色彩。艾纳轻柔地抚摸着丝袜并且注视着细长的长腿,他在芭蕾纱裙后翘起手指,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听着芭蕾小姐为他起名"莉莉"后,更是羞涩中带着快乐。

夜晚,他迷恋地瞧着妻子美丽的睡衣,手指流连在轻柔的布面上,随后试探着开始一场。

他夸赞的不只是妻子性感的身体,还有这件睡衣。

于是下一次性爱,他将这件睡衣穿在衬衫中,渴望得等着妻子解开。

在格尔达看来只是情趣,而她不知道"莉莉"已经蠢蠢欲动

格尔达沉迷地画下艾纳的睡颜,她的灵感来自于这位纤细白皙的男人。

于是她再次提议来场冒险,她哄着艾纳装扮女人参加宴会,而艾纳表现的更加期待。

他熟练的为自己化好眼线,多次询问格尔达:我美吗?兴奋地瞧着男士为自己痴迷,最终意乱情迷下,他与一位男士接吻了。

这就是"莉莉"的开端,从艾纳愿意为格尔达整理衣物,到他失去丈夫的主导地位,习惯于格尔达的强势,再到荒谬的丝袜与高跟鞋,最后则是女装扮相。

但"莉莉"是因为格尔达才出现的吗?从不是。

在格尔达知晓丈夫无法抗拒"莉莉"出现后,她哭着询问"莉莉"可不可以不出现?

艾纳穿着精致的女装回头说:我穿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做的梦,它们都是莉莉的梦。

"莉莉"其实一直存在,是格尔达唤醒了她,而不是格尔达创造了她。

正如艾纳所说:我不会消失在沼泽中,因为沼泽在我心中。

他日复一日画着艾瓦勒沼泽与四棵树,看似是对童年依依不舍。其实是在怀念童年时,她装扮女孩与好友接吻的日子,回忆"莉莉"萌芽的时期。

属于"莉莉"的沼泽,一直在他心中,只是他用西装和男性身份隐藏起来了。

爱,产生于包容和念念不得中

"共情"是现代精神分析学理念之一,也称"神入",简单来说就是同理心与同情心,是个伟大又张力十足的词语。

看《小丑》讥讽社会黑暗与人性的缺失,在恐惧中又能理解底层人的伪装与不易。

看《绿皮书》反映上个世纪肤色文化的争执与艰辛,在辛酸中又体会格格不入的社会孤独感。

而《丹麦女孩》也是如此,不仅观众可以"共情",剧中角色都体现着一种强大的"共情"包容。

"莉莉"在1920年是个典型的"异类",但是她却在这部电影中得到足够的包容与理解。

格尔达很强势,画画时让模特紧张流汗,一声"坐下"让调皮的狗狗马上安静。

她风情十足又帅气地抽着长烟,在床上女王般指挥艾纳求她。这个女人的性格,其实也与浪漫的丹麦格格不入。

但正是这种强势,让她足以保护好"莉莉"柔弱的内心。

她也曾因为失去丈夫"艾纳"伤心,也曾一脸花妆坐在冰冷的雨中,更会疯狂的恳求"莉莉"消失,还给她幸福甜蜜的生活。

但是面对丈夫的渴求,看着他被拘束的内心与身体,她终究还是退步了。

面对医生讽刺艾纳疯了,她说:不,不是这样,我们本来是相信你的,我们是来寻求帮助的。

随后她抱着艾纳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你相信我。

她忍受艾纳的冷落与拒绝,看着"莉莉"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穿着华丽的长袍,优雅的端着酒杯与男性调笑。她终于明白了,她会失去"艾纳",随之活着的是"莉莉",于是她带"莉莉"去找变性医生,以姐妹的身份保护她的灵魂。

这份对"莉莉"的爱,源自对性别天生的尊重与包容,也源自对"艾纳"的深情。

而好友汉斯(童年时接吻的男孩)给了他第二份包容,他不揭穿"莉莉"的身份,支持他做变性手术。甚至在"莉莉"等车做手术的前一秒,他温柔亲吻他说:我这一生为数不多爱的人中,你就占两个。

一个是童年美貌的艾纳,一个是勇敢又富有魅力的"莉莉",汉斯承认了"莉莉"是单独的灵魂,也为他和艾纳的爱与守护抒写结局。

第三份包容来自情人,是艾纳扮演"莉莉"参加聚会时亲吻的男人。他一直知道"莉莉"是男人,依旧愿意与她约会。并在第一次变性手术结束后,坦然的再次爱上她。

从舞会中充满暗示意味的同性恋男人,到格尔达笑称亲吻艾纳时就像亲吻自己(女人),这部电影处处都是性别与爱的暗示,有人讥讽"莉莉"并且讨厌同性恋,但是依旧有人爱着"莉莉"的存在,这就是细节,也是观众忽视的"价值观"。

灵魂与性别本就是两种存在,性别错了,灵魂没错

自由与灵魂是欧美电影最喜欢宣扬的两种观念。

《遇见你之前》中,男主角威尔宁愿牺牲生命,也要追随自在的灵魂,不愿意被残疾的身体拘束。

《肖申克的救赎》中,当安迪得知自己本无罪时,即使会被杀死也要用数年时间凿穿监狱,在大雨中用力张开手臂。

正如电影所说: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翼太过耀眼。

而《丹麦女孩》也宣扬了这种观念,将靓丽的灵魂关进深渊时,只是使灵魂崩溃,而非使它屈服。

"莉莉"的灵魂是关不住的,从艾纳六年生不出孩子到他强烈的头疼,都暗示着"莉莉"始终存在。

她被关进艾纳的身体里,使艾纳在亲密与纠结中频繁吐血,使他无数次跑到服装店中抚摸着华丽的刺绣长裙,也使他藏起自己认为丑陋的一切。

现实中的"莉莉"死于器官排斥,因为身体排斥子宫,让她在做手术两年后死去。

而电影中的"莉莉"死于第二次手术,她苍白的脸瞧着天空,说:我梦见我成了妈妈臂弯里的小婴儿,她低头看着我,喊我莉莉。随后笑着死去,带着幸福与满足。

即使她明知身体情况不允许,依旧坚持做第二次手术。因为手术结束后,她才是真正的"莉莉",即使这份满足需要用死亡来成全,她依旧无悔。

当格尔达来到让"莉莉"称赞的大海面前,看着"莉莉"的围巾肆意的飞扬她空中,她含着泪说:让她自由的飞翔吧。

灵魂错了吗?

即使莉莉遭遇语言讥讽与暴力,她的灵魂依旧纯洁而充满力量。也许是生命为她安错了性别,但是她的灵魂最终找到了归属与自由的意义。

两个丹麦女孩在这部电影中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莉莉与格尔达的灵魂同样令人称赞,她们的爱也令人泪下。

格尔达放下对丈夫的执拗,将毕生的爱赋予丈夫最爱的"莉莉",让她在每次醒来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自己。

艾纳已经很久没出现并且没吻过格尔达了,在车站话别时,最后一次他以艾纳的身份,郑重的吻上格尔达的嘴唇。

两人都潸然泪下,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艾纳与格尔达人生中最后一次吻,从此活下来的是"莉莉"。

于是艾纳也彻底放下对格尔达的牵绊,他叫来汉斯陪伴格尔达,满足这对爱人的心愿。

他在房中痛哭,哭的是他知道,妻子身份的格尔达也消失了,从此留下的是闺蜜。

什么是爱?是理解与共情。

什么是自由?是对灵魂真正的探求。

"吾将上下而求索",用尽全力,用尽灵魂的力量,用尽对自由的向往,是《丹麦女孩》真正要表达的。

而导演也正是放弃了传统理念、暴力冲突的手法,用温柔的叙事法,将"莉莉"刻入人心。

展开
收起

《丹麦女孩》的故事有着传奇的意味,也有一种丹麦独有的童话氛围

《丹麦女孩》是一部很真实、对美好生活完美体现的影片,影片的画面很唯美,丹麦的风景赏心悦目,但我印象更深的还是Lily出场时精致的脸庞,简直像一幅油画一样美,不得不说,小雀斑实在是太抓人了。其次,这部电影是第一位变性人的传记,随着性别认知程度加深,她穿戴女性服饰、模仿女性的动作神态,确定自己是一名女性,既有Einar已死的决绝,又有对性别认同的坚持,失败率极高的变性手术她丝毫没有犹豫,这在性别解放、平权至上的今天依然有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最后她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婴儿,母亲唤她Lily,这是拿命换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重生。

其次,片中出现的几个心理医生,都是把Einar当作有某种精神疾病觉得他是不正常的,甚至用辐射对他进行所谓的治疗,或是当作精神分裂囚禁起来,这些不单单的反映的是二十世纪的社会问题,甚至现在都还会存在,所以在我看来整部电影绝对算得上是良心之作,导演依旧保持个人风格,电影欣赏起来不可谓不精美,Einar演技也是棒棒的,对跨性别者的细节把握的也算精准。

而Gerda这个角色在这部影片中的伟大之处,Lily的出现一开始只是Gerda和Einar之间的一场游戏,Gerda一定没有料到故事的后续竟会发展到如此。第一次意识到这个游戏的荒谬性是在艺术舞会上,Gerda看见桑达尔亲吻了Einar,她察觉到事态有所不妙,认为Eina应该看一看医生,但Einar拒绝了。直到Einar第三次以Lily的身份与桑达尔见面时,同性恋的桑达尔不小心说破了他的身份,Einar落荒而逃,Gerda回到家中看见身着女装,哭花了妆的Einar,她握住Einar的双手:“你还好吗?”

面对爱人的变化,没有指责,没有质疑,首先是对他的状态予以关怀,这一瞬间我对Gerda发自内心的尊重。Gerda不后悔让Einar做这么危险以至于让他丧命的手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最后能做的就是倾尽所有陪你走到你要的天堂,哪怕这之后我将要失去你!这里的失去有两个意思,一是假设Einar活着,但手术后Gerda还是失去了她爱的Einar,因为从始至终她都是笔直的,爱的是Einar。

Lily于她来说,就像Einar最想得到的东西,所以Gerda对Lily只是爱惜,就像爱惜心爱人之物一样。另外,电影最后的丝巾飞向天空,是一个无比动人的隐喻,Lily做回她自己,是一种灵魂的解脱和最好的归宿,其实无关生死,虽然结局总不那么“圆满”,想来却不必把最后的生或死当成喜或悲的衡量标准。

最后的这一个镜头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在精神层面美好的结局。丝巾要飞就随它去吧,不要强留,就像是电影中Lily要做回女儿身就让她去吧,Gerda爱得深沉,经历百般滋味还是成全了心爱的人,最后她没有哭,而是看着丝巾满含热泪地笑着,我相信她最后是释然的,是不后悔的。

最后,整部影片在最心酸的时刻是Gerda在巴黎成功举办了画展,场面热闹非凡,可是Einar却没有来。她像是一个人站在闹剧中的荒原。她淋着大雨,哭着回家想找到Einar熟悉的拥抱,等着她的却只有Lily。如果Einar是因为爱上另外一个女人而离开,她还可以再追回来。但是Einar却以这样的方式消失,你还能看到他的容颜,却再也找不到他的踪影,你甚至无法要求他再回来和你好好道别。这样的无法诉说的痛苦、孤独,在命运面前的无力,直叫人心碎满地。

展开
收起

《丹麦女孩》史上第一位变性人的故事,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吧!

片子放到一半的时候听到了好多人吸鼻子的声音,雀斑痛哭,女主的挣扎和最后一幕也生生把我逼出了眼泪,大概是期待值并不高的原因真正看完了成品感觉却十分惊艳。

复古的欧式风情丹麦和旖旎的水城威尼斯组成了电影的大部分取景,《丹麦女孩》的视觉效果就像一帧帧古典的油画,电影的镜头真实还原了一战前欧洲令人窒息的美丽。 选择“小雀斑”演变性人当然也没有错,他面貌上天然的瘦削和苍白、下垂的眼帘、交叉的双臂、走路如弱柳扶风,说话时娇喘连连,整个一副水做的骨肉。

但是很可惜,电影的剧本是最大的槽点,比如缺乏对夫妻相识相爱的交待、对Lili变性的心路历程没有渐进式的铺垫,甚至,有意回避了男女主人公心理阴暗的一面,以及当时社会习俗对变性人的疯狂抵制,所有这些让Lili的性格无法很立体的展现出来。

相反,艾西莉亚·维坎德在电影中的表演内敛而细腻,演技婉转而不夺惊雷,这种了无痕迹的表演才是最体现演员功底的地方。从一开始充当女模特,到后来一步一步的,Lily慢慢的活了过来,艾纳不断的死去,可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妻子格尔达有关系。

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当第二次手术完了的时候,Lily说了一句话,这才是完整的我,听起来让人觉得不甚心酸,而片子结尾飞扬的丝巾,不正是lily内心的写照吗?渴望自由…丹麦和伦敦的风景如画,但也包含着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魅力与气质。

本片讲的是首个变性人的故事,虽然一开始看这个片子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但看完之后却被小雀斑的演技所折服,以及片子男女主角的悲苦一生。小雀斑的表现,不只是客观的把艾纳,或者是Lily的外在表现出来,也把他们的内心挣扎与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世界上首位变性人的故事,小雀斑演技很好,看完觉得妻子真的很棒,宽容体贴让人心疼。

展开
收起

《丹麦女孩》,一个因为做妻子的模特而彻底解放灵魂的故事

英国男演员埃迪·雷德梅恩人称小雀斑,相信大家都知道。不管是最近的《神奇动物在哪里》,还是最开始的《悲惨世界》,他塑造的每个形象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过在他的从影生涯中,有这么一部作品是无论如何都该被提及的——《丹麦女孩》。

题材新颖自不必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已知世界上第一例变性手术的故事。再加上小雀斑的精湛演技,不管是变性之前的传统欧洲绅士,还是变性之后,或者说觉醒之后妩媚的女性形象,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事情发生在1926年的哥本哈根,艾纳(小雀斑饰演)和妻子格尔达都是画家,并以此为生,生活还算不错。有一天格尔达的模特因有事不能来,着急作画的她变拉着丈夫做她的模特,尤其丈夫艾纳的一生都被改变了。

艾纳从最开始的忸怩,到适应了穿裙子,再到疯狂的迷恋上了这种感觉,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似乎穿上裙子的“莉莉”,才是真实的艾纳。

艾纳是爱他的妻子格尔达的,起初两个人觉得这件事非常有趣,艾纳甚至穿上裙子和格尔达一起参加派对,两个人好像好闺蜜一般,甚至“莉莉”还被一位男士追求。

艾纳与妻子争吵之后想着来到那个男士的家,这才发现,那个男士只是一个喜欢男人的人,他早已知道艾纳的身份,知道漂亮裙子下的“她”,是一个男性。

艾纳绝望地逃离,并且开始了真正的“男女之间的挣扎”。一方面妻子渐渐感到不适,他作为丈夫想要照顾妻子的感受,因此只能在妻子面前继续做一个欧洲绅士。

另一方面他渐渐发现,“莉莉”才是他的真正人格,在“莉莉”的光环下,他才能得到真正的灵魂解放。

一番挣扎之后,妻子决定支持艾纳追求自我,毕竟两人都是艺术家,自然能够明白灵魂被肉体桎梏的痛苦。于是妻子陪同艾纳去做了变性手术,两个人由夫妻变成了好闺蜜。

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小雀斑的演技,对于角色心理的把握完全传递给了观众。尤其是艾纳跑到画室脱掉自己的衣服,看着镜中的自己,那种绝望与摇摆不定,对于男性身体的厌恶和对女性灵魂的不舍,全都流露出来。

还有一幕就是他站在陪酒女的窗外,隔着镜子,看到女人的妩媚,自己也效仿。天性被压抑已久充分释放。

与前几天更新的《黄金宝藏》相似而又不同,相同的都是关于性别错位,不同的就是《黄金宝藏》是人为导致的对于女孩天性的压抑,使其不得不装扮成男孩子;而《丹麦女孩》则是后天的自我觉醒。

幸运的是,二者都有好的结局,或者说,都有人懂她们的感受,并且毫无保留地支持她们。

展开
收起

《丹麦女孩》历史上第一个变性人的真实事件

这是一个非常规的故事,因为片中还原历史上第一个变性人的真实事件本身就撑足了戏码赚够了眼球,但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已有剧情预设,所以反而观看的时候我会将注意力投射在剧情之外的环节和表演本身。两位主角的表演,我要打五分满分。

初见海报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海报中的两位“女性”,到底片名中的The Danish Girl是指的谁?

是接受变性手术Einer Wegener (丹麦画家,变成女儿身之后更名 Lili Elbe,海报右边这位),还是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带着疑问进入剧情,剧终时,这个问题再次浮现,心中答案已经非常明确,我的Danish Girl是Gerda。

我实在太爱她,她给我带来太多的惊喜和冲击。我的答案应该和大多数人是相反的,并且显然也不符合导演Tom Hooper的预设,“正确答案”应该是Einer,为什么这么说?

在2016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中,饰演片中男主Einer的“小雀斑”Eddie Redmayne角逐的是最佳男主角,而片中女主Gerda的扮演者Alicia Vikander角逐的是最佳女配角。没道理片名为配角而不是主角而设。就好比Carol中Carol的扮演者Kate Blanchett角逐的是最佳女主角,而“小白兔”扮演者Rooney Mara角逐最佳女配角。而这样的规范,合理但令人惋惜。

剧中勇敢的是Einer,但更加勇敢,称得上伟大的那个难道不是Gerda么?

在“丹麦女孩”中,我看到三个阶段各自不同的Gerda。

第一个阶段的她,少女般才华横溢,个性直爽,敢爱敢恨。

她有一个自己深爱又深爱自己的丈夫,同时也是精神伴侣,两人无话不说,既是创作上的知己也是感情上的归属。他们如此合拍又相互理解尊重,他们无所忌惮地探索艺术和世间的乐趣,这样的爱情简直令人艳羡到泪奔。

记得做爱前那场戏,Einer忘情地看着Gerda说:“Beautiful, shameless Gerda”。那场景令人沉醉。“Beautiful,shameless Gerda”, 我没有见过比这更滚烫炽热的表白。而这句台词,久久在我心中回响,成为最难忘的台词。因为在我看来,它也不止是一句赤裸的情话。

两个艺术家的爱情,注定是热烈不能囿于平庸的。

他们忠于自我,因而才能忠于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探索无限的可能和捕捉最细微的情感。敏锐的感知力让他们能够爱得比任何人都沉醉,丰沛的表现力让他们可以给生活披上华丽衣裳染上梦的色彩,强烈的自我意识又让他们在回归自我的时候显得那么无他与纯粹。

真正追求艺术的人,在世俗道德和艺术之间必然是选择后者,因此他们好像堕落凡间的天使,生动炽烈鲜活,beautiful and shameless,你爱他们就得爱他的全部。这是Einer眼中的Gerda, 也是Einer眼中的自己。

然后,由于一次偶然的写生易装,Einer开始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另一面,并且开始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女性自我Lili。

一开始Lili是Einar, Gerda, 和闺蜜Ulla的一场猎奇,虚构角色设定是Gerda的小姑子(也就是Einer的妹妹)。

但很快,Lili开始疯狂生长,超出了原本的角色设定,也渐渐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和世俗边界。这是一段刺激又纠结的故事,一边理解着一边又问诘着,导演并没有意愿让观众舒服。

Gerda被惊呆了,这突如其来,她感到一个女人在面临“背叛”的丈夫时的一切情绪: 愤怒,无助,心碎,孤独,或许还有自我怀疑。

第二个阶段的Gerda,是徘徊在崩溃边缘,让人心痛的一朵黄玫瑰。

而我更爱的那个Gerda也正是此时在一片废墟中开出花来。Lili是她的伤痛,也是她创作的新缪斯。她幻化成Gerda笔下最神秘的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风情不可言说。

Gerda的负面情绪被她艺术家的浪漫和对丈夫深沉的爱包裹住,没有跌碎一地变得丑陋、卑微和歇斯底里。她始终在尽力理解,始终在宽容,就算表达悲伤的方式也是在笔下赋予Lili生命和美,心碎时的坚强和善良牵动着观众的心。

第三个阶段的Gerda,即将浴火重生为一个斗士。

她丰厚和无私的爱让Einer和她自己有勇气一同冲破世俗的网,赋予彼此力量。如果说,在爱情中紧握是本能,因为爱而放手,就是少见而无比艰难的抉择。她成全Einer变成Lili的同时,也永远失去了丈夫。

在绝望处种下希望,放手正是她坚持的明证,温柔正是她无畏的流露。手术后,虚弱的Einer(Lili Elbe) 抓着Gerda的手对她说 “You make me beautiful and now you’re making me strong. Such power in you”。 他们的爱情也已经升华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电影的最后,Gerda和Hans站在Einer故乡瓦埃勒的高岗上,镜头略过Einer曾经笔下最爱描绘的孤独凋敝的五棵树,这时海天一色,金色的阳光从乌云中撒下来,黄色丝巾任由风卷走,在我心中,Gerda已经如同女神屹立在神殿中,心中无限澄明。

海阔天空,便是能给你和自己最好的礼物。

每个人都想知道伟大的爱情到底长什么样。片中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向真实事件中的当事人致敬,他们当时的选择即便在今天看来都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

展开
收起

《丹麦女孩》:5年过去,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依旧大胆!

5年前,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主演了一部电影,让他成功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虽然最终惜败,但是在无数人心中他依然值得一座奖杯。

不过虽然提名的是最佳男主角,小雀斑在这部剧中却多以女装造型出现,绝美妩媚,他演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男性,而是一个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的男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别认同障碍。

这部电影就是《丹麦女孩》,原型取自丹麦画家Einar Wegener与妻子Gerda Wegener的真实故事。在现实中Einar Wegener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人,而支持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他们的故事惊世骇俗,哪怕放到今日,仍然超脱世俗的观念,十足大胆与前卫。

在电影中,Einar Wegener和Gerda Wegener原本是一对画家夫妇,他们才华横溢,又恩爱有加,可谓是神仙眷侣。

可是有一天一切发生了变化。

一次Gerda被邀请的模特放了鸽子,她临时起意让丈夫换上女装担任她的模特,起初丈夫心有排斥,但是没想到后来爱上了这种感觉。

在《男人成为女人》一书中,Einar曾描写那一天的感受——尽管这很荒唐,但是我无法否认自己很享受在这种装扮下的乐趣,我喜欢女人衣服的柔软触感,从那一刻起,我就很想在家中穿着它们。

穿上女装的Einar,第一次直面自己真正的灵魂。

后来Einar化名为Lili,频繁以女装形象担任Gerda的模特,后来甚至以女装形象与Gerda出席公开场合。

可是在当时保守的社会,这种行为太离经叛道,一时间舆论四起。

但是Gerda还是坚定地支持丈夫,1930年,在Gerda的支持下,Einar前往德国进行了全球首例变性手术,由于当时技术有限,在此后他又陆陆续续接受了4次手术。

当手术结束后,Einar虽然虚弱,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他泪流满面地对妻子说:我终于完整了。

对于Einar来说,他本是女娇娥,为何是男儿郎,只有做完手术的那一刻,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这一刻不得不把小雀斑的演技夸上天,他把男主角从自我迷茫到自我对抗再到找寻自我的过程演绎地丝丝入扣,让人们完全被他所牵动,真的是太绝了!

可是在当时的丹麦两位女性的婚姻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变成女性的Einar只能与妻子分开,1930年10月,丹麦法庭判定二人的婚姻无效。而在接受子宫移植手术时,Einar发生了强烈的排异反应,因抢救无效而离开人世。

距离这段真实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快100年,而这部电影也已经过去5年了,可是这些生存在边缘的人们好过一些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一生都不敢向众人坦露最真实的自己,甚至连最亲的人都要隐瞒,而很多勇敢选择做自己的人,却遭到了无尽的羞辱,还会被当作怪物。

有很多的明星曾在自己的作品里为这些生存在边缘的人们发声。

蔡依林有一首名为《玫瑰少年》的歌,是写给因举止女性化而遭受校园霸凌致死的台湾男生叶永志 ,里面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

哪朵玫瑰 ,没有荆棘;最好的报复是美丽;最美的盛开是反击;别让谁去改变了你;你是你 ,或是你都行;会有人全心的爱你。

对于每一个Einar来说,他们更加渴望身边的理解、关爱与支持,Einar一生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遇到了妻子Gerda,如果没有Gerda的支持,Einar也不会有勇气去成为“吃螃蟹”的人,虽然最后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对于他来说也是无怨无悔。

展开
收起

看了20年的《黑客帝国》,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惊天秘密?

说到好莱坞导演里的“兄弟档”,估计每个人都能列出不少名字。

比如独立影迷的“心头好”科恩兄弟,戛纳电影节的宠儿达内兄弟,凭借“漫威宇宙”声名鹊起的罗素兄弟等等。

但要说人生经历最传奇的,那恐怕没谁比得上《黑客帝国》这一对——沃卓斯基(兄弟)姐妹。

正巧,最近随着《黑客帝国4》拍摄复工,关于沃卓斯基的消息是一个接一个。

所以今天,我决定来和大家好好聊聊这对神奇哥姐俩。

沃卓斯基生于美国,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是护士兼画家。

兄弟俩自小热爱写作,还在孩子时期就喜欢思考关于世界的真实性、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之类的哲学问题。

可以说,《黑客帝国》系列故事,是他们从小就在构想的史诗。

长大后,两人双双选择退学,开启写作事业。

靠卖剧本,他们赚到了踏足好莱坞的第一桶金。

1996年,两人自编自导了银幕处女作《惊世狂花》。

这部电影讲的是黑帮大佬的女人被女邻居掰弯,两人一块亡命天涯的故事,设定相当之嗨,叙事堪称范本。

虽然在国内不太出名,但影片当年上映后获得了不俗的反响。

正是《惊世狂花》的成功,使他们坚定地走上了拍电影这条路。

1999年,《黑客帝国》上映。

不难想象,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迅速将沃卓斯基捧上神坛,两人一时之间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科幻片导演。

但这对“兄弟搭档”,却没能持续太久——在续集拍摄期间,就有媒体爆出了拉里·沃卓斯基变性的传闻。

随后,拉里改名“拉娜”,并于2012年公开出柜,以女性身份出席公共活动。

没有一丝防备,兄弟变成了姐弟

在“沃卓斯基姐弟”时期,两人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负责编剧及制作的《V字仇杀队》,以及咱们不久前刚聊过的《云图》。

这时的导演署名,也已经从“沃卓斯基兄弟”变成了“沃卓斯基二人组”。

但这还没完。

2016年,安迪·沃卓斯基也跟随姐姐的脚步,变性成为女人,并改名“莉莉”。

他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了一番出柜宣言,表示自己不用再“躲躲藏藏地活着”,选择这个名字也是为了致敬史上第一位变性人,“丹麦女孩”莉莉·埃尔伯。

至此,沃卓斯基兄弟终于变成了沃卓斯基姐妹。

尽管全世界影迷都深表震惊,甚至有人提议给他们拍部传记片,但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与这一连串惊世骇俗的操作相比,沃卓斯基姐妹的日常作风极为低调。

两人几乎从不上节目,接受的采访也少之又少。

但这也不能阻止影迷对其作品的关注——即便是在21年后的今天,《黑客帝国》仍然让人津津乐道,各种角度的解读层出不穷。

随着两名导演的变性,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黑客帝国》不仅是部科幻神作,还是一部“跨性别寓言”。

片中机器所创造的“母体世界”,是一个性别二元主义的世界。

而男主角在这个世界中,一直过着隐秘的“双重生活”——人前是程序员安德森,人后是不能见光的黑客“尼奥”。

安德森是母体赋予他的身份,尼奥是他自己选择的身份,但他却时常因为担心尼奥身份的曝光而陷入焦虑。

这与跨性别者在现实中,不得不隐藏和伪装自己的境遇相似。

在特工史密斯对他进行审问时,直言这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有前途,另一种没有”。

这仿佛是在告诉跨性别者,只有做回大众期待的“正常样子”,才有未来可言。

而当男主拒绝招安后,他瞬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暗示着跨性别者面临的失声处境。

此外,史密斯始终称呼男主为“安德森先生”,从不称其“尼奥”,也可以看作对他内心身份的否定。

尼奥与墨菲斯初次会面时,墨菲斯对他说了这样一席话——

“我知道你为什么会来这里。因为你知道了些什么,虽然无法解释,可是你能感觉得到。你这一生都能感觉到,这个世界有点不对劲,你说不清是哪儿出了问题,但就是觉得不对。它像根刺扎在你脑子里,把你逼疯。”

这与拉娜·沃卓斯基讲述自己在性别意识觉醒后,对现实世界充满疑惑与失望的心态,也非常相似。

墨菲斯在训练尼奥的过程中,始终告诉他“要克服恐惧、疑虑、不自信”:

当尼奥向先知求解自己究竟是谁时,先知也讳莫如深,转而指着墙上的一句拉丁语箴言,让他先学会“了解自己”。

在第一部故事的结尾,尼奥接受了“救世主”身份,并战胜了特工史密斯。

他通过电话向母体“宣战”的台词,同样可以看作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跨性别者,面向社会大众的喊话——

“我知道你们在听,我知道你们很害怕,你们怕我们,你们怕改变。我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我不是来告诉你们它将如何结束,而是来告诉你们它将如何开始。”

总之,如果从“跨性别寓言”的角度去重温这部电影,会发现它完整地讲述了一个人在性别意识觉醒后,从怀疑自己、了解自己到接受自己的不同的过程。

除此之外,片中有不少细节设定,如今看来也别有深意。

比如著名的选药丸场面,可以看作接受激素治疗的隐喻——许多跨性别女性服用的激素药物,就是一种红色药丸。

比如影片末尾,尼奥向母体宣战后,镜头不断推进并从“M”和“F”两个字母间穿过:

Male/Female

还比如在原始剧本中,尼布甲尼撒号上的成员Switch就是一个变性人。他在母体世界中是男性,进入现实后变成了女性,这也是取名Switch(转变)的原因。

不过在实际拍摄时,这个设定遭到修改,Switch最终被塑造成雌雄莫辨的形象。

关于这些细节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一直以来都让影迷争论不休。

而最近,莉莉·沃卓斯基破天荒地接受采访,回应了《黑客帝国》被看作“跨性别寓言”的理论。

她说道,虽然两人在拍摄电影时并未公开出柜,但在创作《黑客帝国》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自己无法成为自己的愤怒暗流”。

创作的本质就是构想一个世界,而跨性别者的身份,解放了两人作为导演的想象力。

其实,回溯一下沃卓斯基的作品列表,就会发现她们关注的议题从未变过,那就是对性别二元论的对抗。

即反对性别刻板印象,尊重个人对于自我性别、取向的认知与表达。

在她们的叙事中,性别与取向从不作为一种限制。

女性可以成为一流的斗士,男性也可能多愁善感,人们并不会因为彼此的“不同”而走向隔阂。

在《惊世狂花》中,两名女主身上就体现出气质截然不同的魅力。但她们不仅坠入爱河,还终成眷属,共同与黑帮混混斗智斗勇。

在《云图》中,6名演员在6个故事里分饰性别、年龄、种族不同的角色,既演绎出个人对于外在世界强加束缚的反抗,也阐述着人与他者的关联。

《木星上行》中,宇宙的“正统统治者”,是一个在电影开头只能做保姆工作的女人。人们在一个凭基因优劣决定身份地位的世界里,为自己的未来而负隅顽抗。

转战小屏幕后创作的美剧《超感猎杀》,更不用多说。

剧中用一个“通感”的设定,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让不同种族、性别、取向、身份的人拥抱在一起,共享彼此的感官、思想、技能和感情。

在我看来,这部剧之所以能感染无数观众,就是因为它通过科幻设定,实现了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化的“感同身受”。

虽然沃卓斯基也经常失手,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对于颠覆主流叙事中对性少数者(或者说“异者”)的形象塑造,做出了持久的努力。

就像曾经构想《黑客帝国》的故事时一样,她们始终在作品中传递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影视的力量,向观众呈现出理想世界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被疫情耽搁了5个月之久的《黑客帝国4》,最近也已经重新开机。

三部曲的故事完结之后,第四部剧情要怎样展开、死去的角色如何重新出场,都让人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够延续这个系列的创意与辉煌。

《黑4》片场照,“救世夫妇”的晚年生活

不过,这部原班人马回归的续作,最早也要到2022年才能与我们见面。

已经看到这里的小伙伴,不如趁此机会把前三部拿出来重温一遍,说不定还真会发现个新世界呢~

展开
收起

永失我爱,从夫妻变姐妹,用生命换来灵魂完整

萨冈说,一个人有权利做任何事情,哪怕用自己愿意的方式毁灭自己。

《丹麦女孩》讲述的是1926年发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真实故事。

男主人公艾纳与妻子格尔达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艾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在哥本哈根颇有名气,他擅长风景画。妻子主攻人物肖像画,夫妻伉俪情深。艾纳性格温和,格尔达美丽多才,唯一的遗憾是格尔达绘画灵感不多,显得有些不得志。

一天,格尔达的模特因故未来,无奈之下只能让丈夫救急,艾纳穿上灰色丝袜,抓起裙子比划在自己身上,假扮模特让妻子完成绘画。

当艾纳抚摸着滑软的丝缎裙面,一种特殊的感觉涌上心头。他的眼里尽显温柔。

没想到,这幅作品大受欢迎。格尔达非常兴奋,也许是恶作剧也许是游戏,她让丈夫男扮女装,穿着漂亮的长裙,涂上性感口红,去参加艺术家举办的晚宴。

结果,艾纳惶恐羞涩的气质迷住了男人桑达尔,当格尔达找到丈夫时,他正在被这个男人亲吻,格尔达气急败坏,拉起艾纳匆匆离开了酒会。

自此,艾纳迷上了男扮女装,只要一换上长裙,他就变成了从身体里走出来的莉莉,妩媚动人。他控制不住想要成为莉莉,他的怪癖,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甚至要拘禁他。

最后遇到一位德国医生,在妻子的鼓励下,艾纳走上手术台,变成了莉莉,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但因排异反应,很快便离开了人世。

01、莉莉的苏醒

电影中的丈夫艾纳,温文尔雅,对妻子朋友永远是暖暖的一笑。他才华横溢,著名画商评价艾纳,虽然不是根本哈根最出色的画家,但绝对是名列前茅的画家。

他对妻子温柔体贴,有求必应,格尔达深爱着他。

一次,他正在画家乡瓦埃勒风景,格尔达的闺蜜兼模特乌拉没能准时出现,妻子让他救急,艾纳放下手中画笔,穿起了肉色丝袜和缎面高跟鞋,当他摆好造型,让格尔达描摹时,乌拉急匆匆赶来,看到艾纳的样子,她开玩笑说,好美,你是莉莉吧!

妻子和乌拉离开后,艾纳抚摸着丝滑的面料,心中竟然生出欢喜,手指划过鹅黄色裙摆带来的感觉妙不可言。起初他只是在家中迷恋穿妻子的睡裙,不知不觉中,他变得十分乐意给妻子当女模特。

格尔达看他穿上女装能以假乱真,突发奇想,让他男扮女装,以艾纳堂妹莉莉的身份出现在晚会上。

艾纳非常紧张,低着头不敢看人,这与酒会上高谈阔论的女士们形成鲜明对比,但就是这种羞怯与矜持吸引了在场男女的注目,慌张的艾纳走到僻静的地方想躲一躲,没想到,他早被画商桑达尔盯上了,他一直在观察艾纳,趁格尔达被别人叫走的机会,他拉起了艾纳的手,并亲吻了他。

艾纳第一次被男人亲吻,满脸通红,却没有拒绝,在高度紧张激动中,流了鼻血。恰在此时,格尔达找到了他,看到了这一幕,她无比惊讶,气冲冲走上前,拉起满脸鲜血的艾纳,在众人好奇的眼光中离开了现场。

回到家后,气氛出现了一些变化,格尔达满眼泪水又态度坚决地说,不要再让莉莉出现了,这是个游戏,我们必须停止。

艾纳难过地说:我尽量。

02、飞蛾扑火的脚步

但是,艾纳已经停不下脚步了,他不顾格尔达的感受,跑到剧院的服装间,手指掠过琳琅满目的长裙,心中激动不已。在穿衣镜前,他脱掉衣服,将长裙掩在胸前,望着镜中从后背到脚踝的曲线,脸上露出了微笑。

艾纳换上女装,偷偷背着妻子去见桑达尔,桑德尔说,我不喜欢撒谎,你为什么不告诉你妻子我们的事?艾纳说,她有很强的保护欲。

悲伤的格尔达独自在家发呆,突然她来了灵感,一副莉莉慵懒叼着烟的写真油画一气呵成。

格尔达从艾纳身上得到了创作灵感。她送给艾纳淡蓝色的丝袜、棕色的假发、柔滑的裙子,把艾纳变成了她的模特。

到了根本哈根最大的画商那里,对方说,这些画跟你过去的作品很不一样,画中是谁?和艾纳长得好像。格尔达说,这是艾纳的堂妹莉莉。画商说,我全要了,还有吗?

当格尔达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艾纳她的作品很受欢迎的喜讯时,看到的是穿着白蕾丝花边领,宝蓝色长裙,画着浓妆,坐在雪白餐桌前的艾纳。格尔达惊呆了。

扭过头,她看到了泪流满面的艾纳。艾纳向她坦白,他一直在偷偷去见桑达尔。格尔达问他,你爱上桑达尔了吗?艾纳激动地说,不,我爱的是你。我和桑达尔只有亲吻,没有别的举动。

格尔达眼里满是嫉妒,质问艾纳还有没有别的男人,他说少年时有过,一个叫汉斯的男孩吻了他,这也是他所有的作品都画那个地方的原因。提起往事,艾纳情绪失控,倒地痉挛。

格尔达发现时态严重,带艾纳去看专家,专家问他:

“莉莉在哪?”

“在我身体里。”

专家认为他是内分泌失调,需要辐射治疗。辐射后,艾纳虚弱地对专家说,你伤害了莉莉。

专家建议格尔达,回家把衣柜锁上,不要纵容艾纳的疯子行为,除此,没有别的好办法。

以莉莉为蓝本的人物画大买特卖,引来了巴黎画家的注意,格尔达接到了在巴黎开画展的邀请,她和艾纳一起去了巴黎。并找到了儿时亲吻过艾纳的汉斯,他现在是巴黎的一名画商。

汉斯对格尔达的美貌和才华有些情不自禁,格尔达对他说:我是艾纳的妻子。

汉斯决定请艾纳和格尔达共进晚餐,庆祝画展成功,但直到最后,艾纳也没有出现。

当格尔达邀请汉斯到家里见艾纳时,一进门,两人看到的是坐在沙发上时尚妩媚的艾纳,艾纳说她是艾纳的堂妹莉莉,总听堂哥说起你们小时候的故事,你们一起越过峡湾,眺望大海,眺望未来,你是唯一能让他安心画画的人。

汉斯对艾纳的变化惊诧不已。

艾纳变得越来越受不了男装,即便穿着西装,也要围一条淡粉色的丝巾,走在街上,被两个混混羞辱并暴揍,他不想回家让格尔达看到这一切,就来找汉斯。他对汉斯说:

每天早上,我都发誓,今天都要做艾纳,但艾纳已经要离开了。有时候,我想杀了艾纳,但我下不去手,因为莉莉同时也会死掉。

汉斯给艾纳找了医生,第一个医生说他是身份认知障碍,需要在头上钻孔,艾纳恐惧,第二个医生说他是同性恋,第三个医生说他是精神分裂,要拘禁他。

艾纳逃跑回家后,问格尔达他是不是疯了,格尔达对庸医给出的答案非常愤怒,进而自责,如果不是让艾纳穿上女人衣服当模特,他就不会变成这样。

艾纳说,不,莉莉一直在那里,你只不过唤醒了她。艾纳迷茫,对自己是谁不清楚。格尔达建议他再看一个医生。

这次遇到了一个靠谱的德国医生,他说可以通过手术将艾纳彻底变成女人,手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去除男性特征,第二阶段再造女性特征,但失败的风险很高,会出现感染,并发症等等,格尔达坚决反对:这太危险了!艾纳坚定地说:这是我唯一的希望。

03、用生命换来灵魂的完整

艾纳知道可以通过手术变成女人时,就像在黑暗中看见了光明,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医生对格尔达说,我能帮助你们,但手术之后,他就不是你丈夫了。

格尔达和汉斯到火车站送艾纳去德国手术,格尔达将自己脖子上的围巾塞到丈夫手里说,真希望你能让我和你一起去,艾纳说,不,你喜欢的是艾纳,我却想让艾纳消失,我做不到。

汉斯紧紧拥抱了艾纳:你快成功了,我这一生没喜欢过几个人,你就占了两个位置。

身着女装的艾纳,款款走进了医院,候诊时,看到旁边的孕妇,眼里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神情,他的梦想是自己能生个宝宝。

艾纳终于变成了莉莉,手术后的剧痛让他死去活来,但身体上的疼痛比不上心底的喜悦,在格尔达的精心照顾下,莉莉恢复的很快,她应聘到最大的百货公司任香水导购,每天和一群妙曼的女孩在一起,她终于感到活成了自己希望的样子。

同一张床上的夫妻变成了姐妹,格尔达继续绘画,莉莉每天写日记,格尔达问她,你不画画了吗?莉莉说,我想当女人,不想当画家。艾纳已经死了,我想过自己的人生,你也一样。

莉莉急于变成真正的女人,她告诉格尔达,自己要去德国进行第二场手术,格尔达说,太快了,第一次手术需要恢复的时间还没到。莉莉坚定地说,我已经决定了,我必须完成这件事。格尔达凝视着莉莉的眼睛:你可能会死。

莉莉说:你会跟我一起去吗?

格尔达:我不会帮你伤害自己。

手术前一天,教授对莉莉说,这场手术比第一场更难,非常复杂。

莉莉说:我想结婚,想生孩子,做真正的女人。

格尔达还是放心不下,来到了莉莉身边。

莉莉说:你能聆听我,当别人不理解我的时候,你做到了。

手术后的莉莉出现了意外,大出血加高烧,教授说诊断后的结果不太好。

格尔达冲进病房,浑身滚烫的莉莉昏迷不醒。

第二天早晨,莉莉清醒了,看到病床前的格尔达和汉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说,我终于变成了完整的女人。

格尔达,推我到外面的花园里,拜托。

脸色惨白的莉莉,用力挤出一丝笑容,深情地对格尔达说:我怎么配得上你这样的爱。

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最美的梦,我梦见我是躺在母亲怀里的婴儿,她低头看着我,她叫我莉莉。

影片最后,汉斯带着格尔达回到他和艾纳的故乡,风景绝美的瓦埃勒,站在山顶,格尔达发现艾纳笔下所有的画,都变成了眼前的景象。

海风吹过,围在格尔达脖子上莉莉的丝巾飘到了空中,汉斯去抓,格尔达说,不,让它飞走吧。她仿佛看到了莉莉和丝巾一起离去,格尔达泪流满面。莉莉终于飞走了,飞到了她热爱的地方。

04、写在最后

《丹麦女孩》感动我的除了艾纳寻找自我的决心与勇气,还有格尔达对丈夫无私的爱。作为女人,看到丈夫逐渐变为女性,她惊愕、失望、愤怒。可她把自己的痛苦深深埋在心底,隐忍而冷静。只是通过一些细微的表情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的挣扎与难过。

她帮助丈夫走出迷茫和失落,帮助丈夫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格尔达对艾纳的深爱让人潸然泪下。她深深爱着艾纳,又深深懂得艾纳。是她让艾纳发现了真正的自己。可是,在理解艾纳,接纳莉莉的同时,她也失去了丈夫。艾纳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让她内心无比痛苦,可是,格尔达自始至终支持着艾纳,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人间真爱。

影片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艾纳儿时的玩伴,也是少年莉莉的初恋——汉斯。在格尔达几近崩溃的边缘,是汉斯陪伴在她左右,默默给她依靠。在艾纳转变的每一个时刻,汉斯都在他身边给予鼓励。

《丹麦女孩》就像北欧恬静的空气,华丽而安静。

树木在湖面的倒影里,看上去一模一样,但本质已发生了改变,当艾纳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后,便停止了作画。

艾纳一生都在画他的家乡峡湾,格尔达余生都在画艾纳。

画框中,莉莉眼波迷离,风韵十足,透着一股深入骨髓的美。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