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

揭秘“中国的货币”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变成“中国货币”

在唐宋的时候货币基金是不流通的,所以这个又造成了我们以后要讲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货币至中国货币的变化。林超开始,银本位最重要的一个标志,仅靠着西方人来开始用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的时候,在正德三年也就是1508年,开始给官员发的工资里边一分银子开始9×8白银,说明那时候在库里边银子占了朝中储备的主要分量。到了嘉靖四年,就开始不行了,开始普遍用银子。到了万历九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一切向银看,其他的什么铜钱、什么银票都不算了。这个就是银本位的开始,而山西商人正是银本位开始的最初的受益者。

那么还有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原来都说农民Q义,好像农民Q义的人都是想取而代之,自己当主一样,但是恰好在民代的市场里边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张献忠说皇帝急事难做,如果我有金银数万两,荣获数万头驴马牵百头,到南京做融合商人,而他愿意做商人。这个大商人,最后在防线中逃出四川的时候,他是率兵十数万,庄金宝数千艘。说他还准备到南京去经商,他不是要当皇帝,这个又想到了我们说,从中唐开始一个社会演变,那么皇朝我们都知道黄巢起事造成唐王朝灭亡的一个关键因素。黄巢当年是要求当李南节度使,因为当时广州已经控制了海上贸易了,所有的珍宝都通过广州过来的。他就要求上表,要求你让我道理。南当节度使我守着就行了,但是大臣反对,说如果你让他当他就有钱了,对朝中不利,拒绝了黄巢这个招安的要求。

这个要求不是要当地方诸侯,还是要冲着钱去。那么据这个要求以后,黄巢就开始大举反弹,所以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要从财富的观点,用货币的观点,或者我们今天说的经济学的因素,来看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我觉得第一更全面,和我们仅仅用Z治的军事的观点来解构历史,可能这个更全面一点。第二,如果你试图用这个观点把这些经济因素加进去了以后,在你面前呈现的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历史,而这个历史才真正适合我们今天无论是面向世界也好,我们还是想求整体复兴也好,才是真正有关系的。

在中西方的文化中,关于人的地位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圣经中提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说人是万物之灵,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你们都可以阅读。他是把人明显的看在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上,而中国的庄子则提出要天人合一,所谓道法自然很重要,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一方面儒家在讲究等级制度,一方面道家在讲究无等级制度无差别制度,这样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作用于经济发展时又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展开
收起

中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70年来,中国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规范、稳定、可信的法定货币制度及金融市场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升高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下行压力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聚焦实体经济痛点难点、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进行政策倾斜、积极研究数字货币,力求“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的有效平衡。

金融体系日益成熟

在谈及金融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易纲总结为五大方面:

一是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建立了一个稳定可信的法定货币制度。改革开放40年,金融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逐步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体系。目前,中国债券、股票、保险市场也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外汇储备余额3.1万亿美元,多年来居全球第一。

二是形成以实体经济为目标、便民利民的金融服务体系。存款贷款、支付清算、理财投资、信息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了世界前列。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征信、评级体系基本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是建立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中国形成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抓总,“一行、两会、一局”和地方分工负责的金融监管框架。金融风险整体呈现收敛可控的局面,市场预期发生了积极变化。

四是形成一套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金融调控始终努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点推动调控机制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变,创新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五是确立面向全球、平等竞争的对外开放体系。目前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市场准入已经大幅放开,明年将全面放开股比限制。

货币政策保持定力

针对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成效,易纲表示,中国在银行贷款、市场发债、股权融资这三方面同时发力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发挥‘几家抬’合力,央行、财政、监管、地方、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同时在宏观政策上我们也用降准、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易纲说。

在被问及中国是否会跟随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态势降息时,易纲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国内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也主要是“以我为主”,考虑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来进行预调和微调。目前,中国经济还在合理区间,物价方面也处于一个比较温和的区间。在转型升级中遇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主要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要保持稳健取向,要保持这个定力。“应该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使得我们能够尽量长地延续正常的货币政策,这样对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老百姓福祉是有利的。”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文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在采取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积极采取结构性政策手段来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其实,中国货币供应总量相对充裕,问题在于金融资源分配结构不均衡。如果贸然采取‘放水’政策,就可能加剧现有结构性矛盾。”吴文锋说,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中非市场化手段还不够多,未来还应采取更多市场化手段加以引导。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目前,个别城市商业银行遇到一些风险,引发各界关注。对此,易纲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在今年5月严格依法接管了包商银行。接管后,500多万储户、20多万理财产品投资者,还有绝大多数对公业务的存款者都得到了完全的保障。整个处置目前是平稳的,银行照常营业,井井有条,存取款非常自由。易纲说,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思路,股东负什么责、机构负什么责,责任是清晰的。在这个过程中,央行特别注重保护普通存款人的权益,特别注重保护普通理财人的权益。

“从效果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特别是对于包商银行等机构的处置,起到了稳定人心、积累经验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随着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金融系统所积累的一些长期风险开始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这些都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关注,做好预案。”吴文锋说。

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中国金融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金融业规模、金融机构竞争能力、金融服务能力等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抵抗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也大幅度提升。因此,最近几年主动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风险是可控的。它既是国内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可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竞争力和内部风险管控水平,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25日 第 03 版 )

展开
收起

中国货币超发了20年,为何居民工资却没有“超发”?钱都流入哪儿了

文/琪琪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国为了刺激经济,选择宽松货币,但是宽松货币就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钱变得不值钱。

通货膨胀的后果相信大家也都明白,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历史上有一次很有名的通货膨胀事件,是民国时期金圆劵的发行,当时政府为了缓解军费的紧张,大量发行金圆券,以此代替法定货币,强制收购金银等物,由于资产和金圆券的捆绑,在金圆券大量发行后,货币贬值,中产阶级大规模破产,政府失去了公信力,成为了民国政府崩溃的重要一环。

此外还有一战过后,凡尔赛条约强制规定德国赔偿2690亿金马克(直到2010年德国才偿清这笔费用),政府大量发行货币,致使通货膨胀2000亿马克甚至买不到一杯咖啡,纸币被堆起来做凳子,糊风筝,衰败的经济催生了有史以来最恐怖的组织: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即NAZIS

较近的还有日本80年代的通货膨胀,由于过多的资金进入股票和房产市场,导致经济崩溃,导致了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直到现在

总的来说呢,通货膨胀一旦严重到政府无法管控的级别,轻则经济倒退,重则政府倒台,甚至于民族覆灭也并非危言耸听。

近年来,中国央行货币超发比较严重。 2008年,中国的 m2规模仅为47.5万亿元。 到2018年,m2已经达到170万亿元,更准确地说,是因为银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放贷欲望。 因为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自存贷差额,所以贷款越早发放,收入就能越早获得。

然而,许多人想知道,为什么近年来国内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 左右,尽管存在大量的人民币超发, 但是我们的工资却没有涨?不仅如此,我们的工资甚至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那么这些超发的人民币,到第流向哪里了呢?

首先,超额发行的货币在金融系统中闲置。 几天前,资金短缺,表明金融系统资金紧张。 后来,中央银行通过 mlf 放水。 我们通常购买货币基金,主要是以较高的利率,把钱错给了需要资金的金融机构。 超发的货币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其次,超额发行的货币都流向了房地产领域。 在过去的10年里,房价已经上涨了好几次,这是超额发行的货币造成的。如果没有低利率和高杠杆率,房价就不会仅仅因为居民的购买力而膨胀。 今年前7个月,新增信贷资金1万多亿元,其中近40% 用于房地产业。 所以,有这么多钱进入房地产行业,房价怎么可能不上涨呢?

第3, 超额发行的货币流向农业市场和股票市场,农业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大蒜、生姜、韭菜依次上涨,这是由资本推动的。 还有就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现在没有赚钱效应,外围资本不敢进来,但是过去当股票市场好的时候,大量的信贷资本流入股票市场,股价上涨,但是涨得很快,下跌也很快。

所以,超额发行货币,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是感觉不到的,由于今年疫情肆虐,我国为了刺激经济,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同时降低了贷款利率,就是为了刺激企业家大量贷款创业,创造经济收入。而国家超发货币的方式也很简单,一是通过银行放贷,例如定向贷款以及降准等等,主要的货币还是进入企业手中。

也发了一些代金券,这些代金券也是属于超发人民币,虽然只有少数的人得到了,但也实现了经济局部复苏,带动了经济。

但中国政府发行货币,虽然滥印,也还是有底线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制约,这只手既不是市场,也不是自我的良好道德修养,而是外汇储备,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人民币一栏要多少就能印多少,只有外汇才是真金白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本文系尔东商业观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于百家号尔东商业观察)

展开
收起

中国货币之最,了解一下

最早货币——贝币。出现在三四千年前夏商时代。属天然海贝,一面有槽齿,名曰齿贝。当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公认的中国最早货币,亦称为“货贝”

贝币

最早金币——楚国金币。币上印有铭文,以阴文“鄙爱”字为多,且金币大小形状不一,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货币。据考证为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

楚国金币

最早银币——银布币。1974年在河南扶沟出土银布币18枚,这些先秦时期的货币,被称是中国最早的银币。

最早铜币——铜贝。商代晚期货币。它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比西方推许铸币始祖的比里底亚人还早上几个世纪。

最早纸币—交子。北宋年间,民间流通使用的价值符号,与当时铜铁钱等值流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的纸币的国家,比欧美国家使用纸币的时间早约700多年。

最早人像币——四川卢比。光绪末年,为抵制英属印度卢比大量流入国内,四川银元局正式铸造此币。币上有光绪皇帝的侧像,它是我国最早有人物图像的银币,也是唯一有帝王像的货币。

最大金属铸币——“嘉靖通宝”。这枚明代黄铜钱币,直径58厘米,厚3.5厘米,重41.5千克。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出土的最大金属钱币。

嘉靖通宝

近代世界上最大钱币——是我国解放后发行的特种熊猫金币,直径15厘米,重5千克。

最小金属铸币——“榆荚”半两。世界上最小和最轻的金属钱币要数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民间铸造的直径不足1厘米,重仅0.4克的“榆荚半两”,也叫“荚钱”。

最大纸币——“大明通行”宝钞。明朝的货币。票幅面积为338×220毫米,发行于明朝洪武年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票幅最大的纸币。

最小纸币——1分纸币。民国年间浙江地方银行发行。票幅面积为50×25毫米,为“大明通行宝钞”的六十分之一,是我国发行的最小纸币。

最贵货币——“奉天一两”银币。光绪年间制造。1991年在美国加州收藏品拍卖会上,该币在世界500多收藏家激烈竞争下,最后以18.7万美元高价被台湾收藏家张秀清先生购得,从而创下了中国钱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并被全球发行钱币权威刊物《世界钱币新闻》称之为震惊世界钱坛的大事之一。

展开
收起

赠书|中国货币这些“冷知识”,你都知道吗?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中国的货币史,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因为中国的货币,有悠久的历史,它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货币文化,而且同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相互影响。

如巴比伦和埃及,其文化是比中国早,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远古的货币。

钱币之为物,和其他古物不同:第一它必定是坚固、不易毁灭的,这是金属货币的一个优点;第二它必定是数量很多的,因为人人要用它;第三它必定是散布很广的,因为各地都要用它。

所以只要古代使用过钱币,一定会被发现。反过来说,如果这许多年来没有发现巴比伦和埃及古代的钱币,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它们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还不曾铸造钱币?

西方最早的钱币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前7世纪时,是由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发行的。此时中国已经有钱币了。

贝壳、布币、刀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这点由中国文字的结构上可以看出来:凡是同价值有关的字汇,绝大部分与贝字旁有关,如贫贱等。分贝成贫,贝少为贱。可见,在中国文字形成的时候,贝壳已是体现价值的东西。用贝的时候,以朋为单位,一朋原是一串,后来概指一个固定的数目。古诗中也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句子。

金贝币(战国时期,长30毫米)

贝壳在古代是装饰品,也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而且常见于记载,后来发展成为统治阶级之间的货币。

当时的劳动人民,常用生产工具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如铲、刀、纺轮等。这几种用具,似乎分别在各地区或各部族中取得了一般等价物的资格,而且逐渐脱离了商品世界,形状也逐渐缩小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演变成为正式的布币、刀币和环钱。布币中有一种没有文字的大型空首布,应当是西周的东西。无论如何,中国铸造货币的起源,并不晚于外国,可能是世界最早的。

也是一部书法演变史

中国货币的形制和西方货币截然不同:西方货币上喜用人物禽兽花木为图形,欧洲人一向把他们的钱币看作艺术品,特别是古代希腊的钱币,在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便在钱币艺术衰退的中世纪,欧洲有些钱币,特别是金币,还是反映了拜占庭的艺术风格。

雅典猫头鹰银币,重42.9g,正面为雅典娜头像,背面为一只猫头鹰,1922年在斯巴达被发现

而中国货币的图案和纹样,除文字外无他物。甚至如果中国钱币上发现有飞鸟走马,大家就要研究它到底是不是正用品。在中国的钱币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字书法演变的痕迹。

先秦货币上的文字,可以说是古篆。它和甲骨文不同,因为两者书写的工具不同;它也不同于钟鼎文,因为钟鼎文是当时文化水平很高的统治阶级所写的,而钱币上的文字乃各地同铸钱有关的人所写的,可以说是民间的文字。

“秦半两”以后,钱币上用的是小篆,六朝时已有隶楷的出现,唐代则完全用隶书,或所谓八分书,北宋钱上有行、草,太平天国钱上有简体字。

古代货币如何贬值

中国历代政府实行货币贬值的方法很多,比如先用减重的方法铸小钱,再用变相减重的方法铸大钱,最后又用纸币来膨胀。

用小钱就是尽量减轻钱的分量,汉初的荚钱和董卓的小钱都是属于这一类。但用这种方法,贬值程度有限,如董卓将五铢钱改铸成一铢重的小钱,只是膨胀了5倍。

大钱就比较“厉害”了,例如王莽的金错刀,又称“一刀平五千”,一个钱便当五千,两把刀就能收买一斤黄金。

王莽时期的金错刀(高74毫米)

宋以后的纸币,伸缩性更是无限了。纸币膨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面膨胀一面改发新钞,宋、金、元都是用这种办法;另一种是一直膨胀下去,如明朝的大明宝钞,就是用这种办法。

《中国货币史》

彭信威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2月出版

本文摘编自《中国货币史》,作者彭信威(1908-1967年)是我国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本书是研究中国货币史的经典之作,分八章讲述了从殷商时代到清末中国货币的沿革发展,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货币理论、信用等都做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多方面,从货币角度展现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货币通史巨著。

看懂货币的历史,才真正懂得经济和金融的历史。如果你也对货币史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财叔准备了两套《中国货币史》(上、下册),将在评论中抽出两名读者赠予此书。

上周获得赠书的三位网友为:只爱陌生人、Μελτη、食和远方,感谢各位的关注。财叔每周将会为大家推荐优质好书,或许下次中奖的就是你。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王建军

监制:程瑛

责任编辑:陈荣

展开
收起

中国货币扩张简史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 陶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增长奇迹。在这个古今中外都难得一见的长期高速增长进程中,货币扩张一直被认为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现象。打开中国经济增长史,货币的扩张也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增长和运行过程中,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和扩张的。

衡量货币多少的指标

想要知道经济中的货币多少,就要搞清楚货币的统计指标。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不复存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发行背后,并无黄金等硬通货所对应,中国也不例外。货币发行多少,全由各国央行印出来的钞票多少来决定。

央行发行的货币,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政府财政部门等渠道流入经济。譬如,央行将钱印出来,借给商业银行(现在则更多的是通过电子账户),商业银行将钱贷给企业、个人或同业,他们再将钱投入生产、消费和投资等。最终这些钱会进入经济中的各个领域,包括居民和企业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等。

那么,如何区别不同领域中的货币?

不同领域的货币,变成即时购买力的难度不同,即所谓流动性大小不同。例如,流通中的现金当然是流动性最大的,人们可以立即将它花掉,而想要用股票市场中的钱,则没那么容易。根据流动性大小,可将不同领域的钱进行简单划分。具体而言,货币统计中有以下关系:

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以上哪个指标更适合衡量经济中货币数量的多少?有人认为M1是最接近通货的货币,应该用M1来衡量市场中的货币数量。但在中国,用M1衡量的货币数量存在明显的低估。

因为与美国等低储蓄率的国家不同,中国的居民储蓄规模很大,因此M2和M1数量相差很大,而居民储蓄存款也对应着央行发行的货币,只不过居民的储蓄中只有较小比例会被取出来花掉。而M3包括了流动性很低的商业票据等,不易转化为即时购买力。

因此,用M2来衡货币数量是最合适的。M2指广义货币,又称准货币,它等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中国货币扩张的程度有多大?

截至2018年底,中国M2规模达到了196万亿元,远高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国家。

但绝对规模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货币的数量应与经济活动的规模相匹配。即一个国家的经济体量很大,需要大量的货币配合。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费雪方程式,后经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弗里德曼改良:MV=PY。其中,M指货币数量;V指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年内每一单位货币流转的次数;P指价格水平;Y指实际产出,PY可以由一国的现价GDP来大致衡量。费雪方程式指的是货币数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应该等于经济的实际产出乘以价格。

货币流通速度由一个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制度决定,相对比较稳定。因此,GDP越大,所需要的货币就越多。若货币供应不足,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价格水平降低,也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

那么,中国的GDP需要多少M2?

由下表可以看出,2018年中国的M2规模为GDP的198.71%,而美国的M2则只有GDP的70.23%。如此看来,中国的货币扩张程度是很大的。

中国M2如此之大,一部分源于货币运行的普遍规律,因为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扩张速度普遍较快。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有着更活跃的经济活动和更接近原材料的全球产业链环节,这些都使得物价上涨的压力始终较大,这些都对应着较快的货币扩张速度。从下图看,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M2增速明显高于美国。

中国的货币扩张史

中国M2如此之大,也有中国国情在起作用,要弄清楚个中原因,需要回顾中国的货币扩张过程。

几十年来,中国的货币一直处于扩张过程中,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但总体上是非常快的,1985年-2019年的34年间,M2年均复合增速超过了19%。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2001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这三个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制度初立,经济增长开启,经济活动骤增。央行也开启印钞机器,1990年-1995年的M2增速一度超过30%。到90年代后期,经济增长有所放缓,M2增速也下滑到15%的年均增速。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外贸增长爆发。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并未放开,出口企业赚得的美元强制结汇,并换回等值人民币。彼时还是外汇管理局局长的易纲(现在的央行行长)压力山大,他每天要接收10亿美元的外汇,意味着每天60多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被投放到了经济中。尽管央行通过发行央票短暂地对冲如此大的流动性,但长期来看根本抵挡不了M2的扩张。

总体而言,中国的货币在2012年以前的创造速度非常快,就是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非常快,M2增速与外汇储备增速高度相关(参见下图)。可以说,当前基础货币主要存量部分来自于外汇储备。

2012年后,外贸领域增速换挡,由之前的年均20%下降到2014年的10%,再下降到2015年的接近零增长。2018年贸易摩擦发生后,出口经常出现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也自然降下来了。由此,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由被动的外汇换人民币转为央行主动的货币政策调节。至此,宏观杠杆开始与货币创造紧密联系。

宏观杠杆率与货币数量的联系从来是高度相关的,但最明显的还是2009年的“四万亿”。为了应对当时的全球经济衰退,中央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大量国债用于政府投资,央行印钱购买这些国债;也是自2009年,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大量借债进行投资,城投债开始狂奔,与之相对应的是票据、理财等银行表外业务和信托等融资渠道形成了影子银行(所谓影子银行,其实就是非银行的机构从事了银行贷款的业务)。

另外,央行也对商业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而使得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居民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纷纷上扬。这个扩张过程从2009年到2015年底,持续了6年。在这6年间,M2的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

持续的加杠杆,中央开始意识到风险也在持续积累。高杠杆意味着高负债,资本越来越难以覆盖高企的负债,大面积违约甚至破产的概率也在加大。在此背景下,2015年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杠杆,尤其是企业部门中的民营企业杠杆和金融部门中的影子银行被大幅度削减。

到了2018年,去杠杆力度达到顶峰,当年6月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出台,银行资金借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给房地产等项目进行通道融资的表外业务被叫停,影子银行大幅收缩,之前依靠影子银行融资的民营企业的杠杆和债务也开始减少。资管新规还基本消灭了融资期限错配和刚性兑付,导致融资规模进一步减小。同时,央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主动投放减少。2015年-2019年,M2增速不断下降,由13.5%下降到8.2%。

为何货币扩张没有导致通货膨胀?

尽管近几年M2增速持续下降,M2的规模依然是很大的。如此多的货币为什么没有像洪水一样泛滥到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中造成通货膨胀呢?有两个原因是很重要的。

第一,中国的房地产占据了大量货币,央行发行的大量货币被商业银行贷给了房地产企业和购房的居民。货币聚集到房地产领域是房价上升的原因之一。但CPI并不包括房价,因此以CPI反映的通货膨胀水平看起来并不高。但反过来说,通胀不能完全反映居民生活成本,老百姓仍然在承受着高房价带来的生活和生存压力。

第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导致了货币创造较多。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是中国主要的融资手段,银行体系下,基础货币投放后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形成数倍于基础货币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这个倍数就是所谓的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因此也被称为“高能”货币。货币乘数越高,代表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越大。从下图看,中国的货币乘数自2009年开始已经高于美国,并持续拉大差距。截至2019年10月,中国货币乘数达到了6.45。这些被创造出来的货币同时又因为中国企业和居民极高的储蓄倾向,反复在银行体系内滚动,并未实际进入经济,影子银行的收缩也使得货币从银行体系流出的口子变小,加剧了这一现象。因而货币扩张并未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

货币相当于国家发行的股权?

对于M2为什么如此多的问题,其实还有另一种角度的回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olton和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黄海波曾合作撰写论文指出,国家发行的货币不仅仅是央行的债务,也可以理解为该国发行的股权。当该国经济增长前景较好时,其“股票”(也就是货币)是被低估的,政府也有动力适当进行“增发”(货币扩张)。

确实,前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缓释了通货膨胀。根据上面介绍的费雪方程式MV=PY,当货币M持续扩张时,如果产出Y也不断增加,那么价格P上升的压力就会减小。

若人民币相当于中国这家“公司”发行的股权,中国经济的增速将是这只“股票”的基本面,也是决定股票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那么,在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们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继续投放货币),利用这些资金加大投入,改善经营效率和提升业绩;二是进行“市值管理”,维护股票价格,防止股价下跌(控制货币投放和通胀),进而防范各类风险,同时抓住时机调整内部结构和资源配置。

我们认为,以上这两种选择都可能是合理的,也都有可能获得“投资回报”。用股权的概念去理解,货币也就并非人们想象的如洪水猛兽一样可怕,货币扩张速度和杠杆率也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还是要看一国经济和金融的实际情况。中国货币扩张的历史也表明了中国经济能够与货币扩张相互适应。

展开
收起

中国货币(22)近代中国的主要货币

中国近代的货币是在古代货币制度的基础上,受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制度的影响,逐步向近代化方向发展的。具体指中国从清代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货币制度。 近代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社会动荡不安,尽管如此,也有铸造精美的银币传世,比如说我们熟知的“袁大头”……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货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近代中国流通的货币主要有袁大头、船洋、法币、金圆券等。

袁大头

在北洋政府时期,虽然新式银元广泛使用,但交易计算仍用银两,存在两、元并行局面。1914年,北洋政府为改变银元种类繁多状况,决定整理币制,划一银币,颁布《国币条例》,开铸新的壹圆银币。

《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材质是银占89%,铜占10%,锡占1%。”“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货币。

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正面镌刻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铸嘉禾纹饰与币值,俗称“袁大头”“袁头币”。

袁大头

《国币条例》同时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伍角)、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

当时钱币的换算关系和现在一样,以十进位,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袁大头”,由于重量和成色严格按照规定,且制作精良,所以流通顺利。

船洋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新军阀代替了北洋政府旧军阀。中国作为20世纪初世界上仅有的用银国家,两、元并行的局面给经济、商业、财政带来了众多不便,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废两改元”的建议。

1933年3月,国民党政府宣布废两改元,此后一切交易收付一律使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

同年,一种新式的银币——“船洋”,开始在上海中央造币厂铸造。“船洋”设计新颖,铸工精湛,直径39.4毫米,重量为26.69克,含纯银达23.49克。

“船洋”正面图案铸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身着汉装的侧面头像,上方纪“中华民国×年”;背面图案是双桅帆船放洋图,纪值“壹圆”两字列在船的左右,直齿边。

船洋

“船洋”发行后,在市场上深受民众欢迎,直至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法币

20世纪30年代,为阻止世界银价跌落,美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人为抬高白银价格的“白银政策”。这一政策使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为摆脱困境,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其内容是:①将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②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充作外汇准备金。③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傍1先令2.5便士。

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因而这种货币制度打上了殖民地性质的烙印。但是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同白银的直接联系,使世界银价的涨落不再影响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还是有利的。

法币

金圆券

在法币已走到绝境、无法维持时,国民党为了作垂死挣扎,于1948年8月20日又实行了“金圆券”的币制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①由中央银行发行金圆券,十足流通使用。每一金圆的法定含金量为0.22217克。②所有以前发行的法币按300元折合金圆券1元,东北流通券按30万元折合金圆券1万元收兑。③限期收兑各银行钱庄、企业单位及人民持有的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违反规定者没收。④金圆券发行总额以20亿元为限,发行准备必须有40%为黄金、白银及外汇。

金圆券

金圆券表面上是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因为黄金收归国有,外汇不能买卖。相反,国民党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人民手中的金银外币。

展开
收起

中国一共有多少货币?这些货币是怎么来的?

人民币是中国的唯一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和发行。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债务凭证,你拿到100元就代表对方欠了你100元,只有当全社会都认可这张债务凭证的时候货币才可以成为一般等价物流通用作交换的媒介,否则就会出现拒收(像航天钞等纪念币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毫无价值,在极端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没有了信用就会崩溃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

央行发行了多少货币出来就代表央行欠了社会这么多债务,发行货币的数量既要按照流通需要以保证币值和物价稳定又要使经济能够发展。中国加入世贸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货币需求量也在增加,物价尤其是房价的飞速发展让人们惊呼中国在严重超发货币,这些货币进入房地产的蓄水池推高了房价和物价,让实体经济发展困难。

想要理解货币有没有超发我们就要搞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货币?这些货币是怎么来的?

因为中国的货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所以我们来看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数据,首先必须假定央行的数据都是真的。

依据央行2019年4月的负债表,央行共向商业银行投放货币298771亿元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其中现金79782亿元,其它为准备金(含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第一个问题:央行这298771亿元人民币是怎么来的?

依据央行2019年4月的资产表,中国人民银行的储备货币发行主要由两个渠道:外汇和抵押。首先中国个人和企业将进出口的外汇盈余约3万亿美元交给央行,央行对应地发行约21万亿人民币的储备货币。然后央行根据市场上货币的紧张程度适当地通过再贴现、再贷款、逆回购操作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SLF/MLF/SLO/PSL)发行了约9万亿的货币。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层面的货币发行都是有来源和抵押的,并没有超发。

但是来看央行的另一组数字:

2019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8.47万亿元;狭义货币(M1)余额54.06万亿元;流通中货币(M0)余额7.4万亿元。

流通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2019年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48.64万亿元。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43.12万亿元。

2019年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89.25万亿元。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84.08万亿元。

2019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9.68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1.85万亿元。

截止2019年4月底中国所有个人和单位的活定期存款加现金有188.47万亿,其中现金7.4万亿元。

第二个问题,央行发行的29.87万亿货币怎么变成了188.47万亿的存款和现金?

M2的188万亿数额才是人们惊呼货币严重超发的关键,而商业银行把基础货币演变成巨额M2的关键在于信贷。

央行将29.87万亿的货币发行到各个商业银行后,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等渠道把钱投放在个人和企业手里。我们以农民小王为例,小王卖了收获的1000斤小麦收到了1000元人民币现金,因为持有现金没有利息而且还会丢失或损坏他把1000元存到了银行,银行账户显示小王存款1000元。现在小李来银行贷款1000元,银行将小王存的1000元借给了小李,小李准备到月底才用这笔钱于是先将这1000元放在了央行,现在银行账户显示小王和小李各有存款1000元。类似的事情可以继续扩展,只要有人不断借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总额就会不断增多,银行就是通过不断地存贷款把央行发行的29.87万亿变成了188.47万亿。

当然现实生活中个人也不会把全部的钱都存进银行,手里总要存一部分现金应急。这些个人和企业手里现金的总额就是M0流通中货币,4月底是7.4万亿。因为中国人的消费习惯M0在春节时和中秋时会有一个明显的增加,而它的统计方法则是央行将自己发行的所有现金减去央行库存的现金得到。当然,误差是肯定存在的。如果你丢了100元现金被别人捡走这100元仍然在社会上M0不会变化,如果你去商店花了100元现金购物这100元仍然在社会上M0不会变化,如果你不小心烧了100元现金虽然这100元已经不存在了但因为央行不知道统计出来的M0还是不会变化,只有这张纸币被存到了银行或ATM机或者有人从银行或ATM取出纸币M0才会有对应的减少或增加。M0的数额永远小于央行的货币发行数额,一般有6000——8000亿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你每天在大街小巷里看到的穿梭的运钞车的来源。近年来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的普及现金的需求量增速明显下滑。

当然银行也不会收到1000元存款就发放1000元贷款,这样小王来取钱的时候银行就没有钱了,所以银行一般会留一部分备用不贷出去。这个最低比例就是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截止日前是14%,也就是说银行每收到100元最多只能贷86元出去至少要交央行14元。这样理论上的最大货币乘数是1/14%=7.15,即每100元基础货币最高可以变成715元,而实际上我国当前的货币乘数=M2/基础货币=188.47/29.87=6.3。信贷已经快走到了上限,即使所有的个人和企业都去银行申请贷款最多也只能再贷25万亿。如果还要继续贷款在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只能央行继续发行货币。

我们已经知道只有从银行贷款才会使M2增加,那么股票、债券、基金、信托、委托贷款等根本不会增加M2,因为这些行为都只是存量货币从一个人或企业的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或企业。而个人贷款买车买房乃至刷信用卡都会增加M2,而花呗借呗要看背后的运营主体是自有资金还是对接银行,如果自有资金则不增加M2如果对接银行则增加。至于18年暴雷的P2P和所有的庞氏骗局,这个仍然是存量资金从投资人的手里转移到借款人和平台的手里,投资人舍不得花的钱被借款人和平台用掉或花掉,不直接引起M2的变动。

所以与其说是国家严重超发了这些货币,不如说是个人和企业通过贷款超发了这些本不存在的货币。

从2008年到2018年,GDP从32万亿增长到90万亿大约2.81倍,M0现金只从3.4万亿增长到7.3万亿大约2.15倍主要由于电子支付的普及,而M2从48万亿增长到183万亿约3.81倍远大于GDP的增长,尤其是上届政府内的信贷刺激政策导致市场上的钱确实有些泛滥。2008年之后的最初几年M2增速远远高于GDP和CPI的增速之和。

这些贷款出来的钱虽然短时间内把本来属于未来的购买力透支到了现在,但高负债却使未来的消费萎缩,只盯着M2看得到的并不是真相。适度的信贷可以刺激消费和生产,但过度的信贷尤其是超过了还债能力的信贷往往成为了经济危机的导火索。而在中国不同企业的信贷资源获取能力差异极大,08年之后的信贷大都流向了国企和房地产行业。

一个人拿30万三成首付买100万的房子,负债70万。表面上这个人有100万资产,但去掉70万负债净资产仍然和买房前一样只有30万。

从这角度来看我国的净货币=M0+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贷款余额=48万亿,人均净货币只有3.43万。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存款减去负债如果达到3.43万元就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所以中国一共有多少货币,应该有三个回答:

1. 中国一共有7.98万亿的现金在社会和银行中流通,这些钱是银行印刷出来的。

2. 中国人民银行一共发行了29.88万亿的基础货币,这些钱是央行以外汇和商业银行抵押为根据投放到银行里的。

3. 中国所有企业和个人的存款加现金之和为188.47万亿,这些是银行通过反复的存款贷款派生出来的。

展开
收起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会往何处去?

来源:不执著财经

当人们都在关心年底美联储是否会降息,中国央行会否也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近期,中国人民币银行行长易纲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坚守币值稳定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7000字长文,对当前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金融业发展,以及房地产金融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权威定调。文章还特别指出“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不值钱了”。话音一出,马上受到各界的赞誉和好评。

平心而论,为了稳定经济增长,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国内的货币政策总体是偏向宽松,比如央行在一月份连续二次降准。

同时,在年底CPI呈现上升趋势之时,央行还跟着美联储一起小幅降息,先是下调了逆回购、MLF利率,后又直接下调了RPL利率,而随着国内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的增加,大家最关心的是,明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会走向何方?答案就在易纲的这篇文章里面。

疑问一:中国央行是否会超发货币?

易纲表示:发达经济体依靠货币剌激实现高增长的做法并不成功,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众所周知的滞胀问题,也就是经济停滞和高通胀同时发生,当时美国物价年均涨幅超过10%。易纲则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通货膨胀整体上也会保持较温和的水平。

对此,我们认为,货币的宽松对于经济刺激作用正在衰退,所以,货币宽松的结果只能是资产泡沫吹大,以及通货膨胀的上升。经济出现滞涨乃是大概率的事情。

所以,我们也对易行长文章中关于“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不值钱了”的观点表述赞同,认为超发货币只能进入滞胀周期,而货币政策走向中性,适度宽松或许是可行之道。

其实,实体经济要融资,可以通过IPO、再融资、定向增发、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盘活社会存量金,又避免了货币超发大水漫灌的负面作用。

疑问二:中国到底搞不搞零利率?

易纲认为,应当看到保持正利率,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总体上有利于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也符合中国人储蓄有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适度储蓄,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发展。所以,即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滑向零利率,我们也应该坚持稳中求进,精准发力,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

而我们认为,中国并不具备实行零利率的基础,就连美联储也没有做到真正的零利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与德法英这些欧洲国家相比,他们的经济处于紧缩状态,物价越来越便宜,消费力度不大。而我们国内年年通胀率都在3%以上,搞零利率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二是,中国银行融资成本最低的是储蓄存款,要是真的搞零利率,资金都流出去了,银行的融资成本上升,更不利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储蓄出现负利率是可能的,但零利率是办不到的。

疑问三: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能否稳定?

易纲表示,要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保持币值稳定,根本上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使命。不能让老百姓手里的钱变毛了,不值钱了。同时易纲也强调,适当的货币条件可以促进财富增长,不适当的货币条件可能加剧财富分化和金融风险。

对此,我们认为,只要货币政策收紧一点,银行利率不要长期为负,房价泡沫再挤掉一点,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自然会增强。但要想让人民币长期保持购买力不失,估计央行要付出不小的努力。因为国内很多商品的物价上,多数是大涨小跌,现在很多白领都在埋怨,五六年前吃顿盒饭只要10-12元左右,现在下午吃顿盒饭要20元。所以,明年最难的就是如何让人民的购买力保持稳定。

疑问四:人民币汇率对外是否不搞贬值?

易纲指出,人民币汇率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我们不将汇率工具化,也绝不搞“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下一阶段,中国央行将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保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

对此,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在”7关口”大幅波动,避免大起大落,央行还是能轻易的办到的。明年,人民币汇率大致在一个箱体里平稳波动,则对中国出口更加有利。人民币汇率搞竞争性贬值本身就没太大意义,因为,别人也不是傻子,你把本国货币贬到底,我也跟你一起贬值,最终也很难有真正赢家。明年,人民币汇率最好是稳中有贬,这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回暖。

明年中国货币政策将往哪儿去?从易钢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央行有收紧货币,不搞大水漫灌的意图。而且易纲还多次强调要让老百姓手中的货币不发毛、要保持正利率,对外要让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而我们认为,这些都是难度比较大的工作。

因为通货膨胀本来就难以控制,能结束储户的负利率时代就不错了。而唯独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还相对容易一些,不过央行要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未来人民币汇率也要走市场化道路,央行就不能再干预其波动了。

展开
收起

3分钟带你看懂中国货币演化史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中国货币的演化史。

贝类货币时代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常习惯以物换物,但是这种方式有些许弊端,没法准确的衡量货物的价值和交易需求的不一致。

举个例子,A想要以一担粮来换B的一头羊,但是B想用一头羊来换十担柴,这就需要A去找用十担柴换一担粮食的C,才能实现交易。

但是这种的情况是具有巧合性的,也许A很快找到C,或许还要通过更繁琐的交易才能换来十担柴。

在交易的过程中,物品的价值不对等势必会导致一方利益受损,因此古人选择了海贝作为主要货币。

海贝可作为颈部饰品,便于携带和计数,汉字里表示财富的一般都带有贝字,如贵、财、资等。

金属铸币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贝类货币和金银称量不好度量,为使得交易更公平,各诸侯国开启了统一铸币的时代。

布币、刀币、环币皆脱胎于农具、渔猎用具、纺织用具等劳动生产用具,根据各诸侯国所在地区的生活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货币体系。

随着秦朝统一六国,根据经济与商品的发展的趋势,统一了货币,制订了圆形方孔铜钱的形式,并延续了千年。

采用这种形式一是圆形方便携带,方孔便于穿绳,二则是表达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纸币及白银时代

宋朝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

当时的宋朝虽然积弱,但是经济发展迅速,商品大量的流通需要更多的货币,金属货币短缺且不易携带,轻便的纸币应运而生。

发行纸币虽然是货币史的进步,但是各朝统治者都利用它来剥削百姓,既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结果就是发生通货膨胀,纸币政策崩溃。

到了明朝,由于对外贸易的繁荣昌盛,中国的丝、茶、瓷器等在外国大受追捧,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的货币政策就转变成以白银为主,纸币为辅了。

清朝后期,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赔的全是以前流入国内的“洋银元”,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制式银元。

为了满足对外赔款,清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最早出现的机制银元为“光绪通宝”,俗称“龙洋”。

机制币的出现是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时代。

电子货币及数字货币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去现金化成为了趋势,移动支付占据了支付市场的主流。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电子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不是一回事。

电子货币只是将货币换了个记录方式,将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银行处兑换相同金额的电子数据,通过媒介,例如手机等,以电子形式进行交易的货币。

像支付宝、微信及银行卡里的钱就是以数据形式存在的电子货币,相比于纸钞来说更加方便、安全、可靠。

数字货币则是以全新的技术重构了货币,它的发行量是一定的,从根本上消除了通货膨胀的可能。

我国央行的数字货币DECP已经开始了试点,那么发行数字货币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是现在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程度世界第一,人们对纸币的需求越来越低,发行纸币、硬币的费用也很高。

二是现行信用货币支付系统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地步。

货币的增发量总是超过经济的增长量,通货膨胀是必然的。

像我国这么稳健的货币制度,猪肉都从5、6块涨到了30多元,更不用说一直在发钞、发国债的美国。

法定数字货币

上面提到过数字货币的发行量一定,消除了通货膨胀的可能,可以完美的弥补现行货币制度的漏洞。

在国际层面上,相信数字货币DECP的出现,能够使人民币国际化更进一步。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