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

豆瓣9.1分,《爱尔兰人》真是看到老泪纵横

原以为,像《爱尔兰人》这种电影,等真正上了,在普通观众中不会那么受欢迎呢。

毕竟这片太长、太慢、线索也多。尤其是3个半小时的片长,也是马丁·斯科塞斯作品中,片长最长的一部(《华尔街之狼》是三个小时)。

影片甚至有拍成两部的打算。所以,这部时长超过200分钟的电影,也是非常考验观众了。

没想到的是,影片27号Netflix开播之后,豆瓣分不降反升,从8.9分到了9.1分。

当然,也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第一时间看的,都会主创的忠粉,所以,一定不会给低分的。

包括我这种(甚至为了第一时间看到这部电影,花了好几十块跑去Netflix买了会员)。

因为,真的是好期待《爱尔兰人》啊!

没办法,对我这种马丁·斯科塞斯的铁粉,罗伯特·德尼罗的死忠,新好莱坞电影爱好者。能在同一部电影里,看到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以及哈维·凯特尔重聚,应该是最兴奋的事情了吧!

尤其是,影片在之前的北美各种节展放映当中,反响非常好。烂番茄仍然保持着300多个媒体评价仅12个差评,96%的媒体新鲜度,平均分8.88分。

更加严苛的metacritic则是94分的高分,列入must-see

而在奥斯卡预测方面,本片也成为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的头号大热门,对的,外媒眼中的头号大热门。

所以,接下来在各种颁奖季前哨战的新闻里,你也一定会反复看到《爱尔兰人》。

是啊,这又怎能让人不期待呢?

那么,当真正看完《爱尔兰人》,会觉得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首先,应该还是黑帮史诗吧。

曾拍摄过《好家伙》《赌城风云》的马丁·斯科塞斯,新片再次聚焦他最爱的意大利黑帮题材,而且,三个半小时的时长,使得影片可以更厚重,有更多发挥的时间。

影片的主角叫弗兰克·希兰,这个角色由罗伯特·德尼罗出演。

故事来自那本非虚构小说《听说你刷房子了》(I Heard You Paint Houses),小说来自作者 Charles Brandt对晚年弗兰克·希兰的采访与研究。

所以,也算半自传。

故事的核心,则是关于弗兰克·希兰的杀人经历与昔日工会大佬吉米·霍法的神秘失踪案。

影片以两人的故事为核心,却又并没有完全集中在这个事件上。老马丁借这个故事,更是整体回顾 了下当时美国的黑帮史。

以至于,影片在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弗兰克·希兰进入黑帮的经历。而作为重要角色的阿尔·帕西诺,在影片演了四十多分钟之后,才第一次登场,也是很任性了。

于是,这部电影也从艾米·霍法失踪案,变成了对一个黑帮时代的回望。这也使得,影片变得更好看。

以及,书名的听说你又刷房子了,则是杀人时,血溅得满墙的意思,非常黑帮了。

德尼罗饰演的希兰曾参加过二战,杀过很多德国军人,包括俘虏。这也使得他在之后,很自然成为了一个帮助黑帮干脏活的杀手。据称,他曾暗杀过25-30人。

而影片带给我的第二重感受是:老人的失落。

这部《爱尔兰人》其实特别有回味。看的时候也没觉得特别牛逼,但是看完了,却一直有点走不出来。于是我又翻回开头,重新看了起来。

那是因为,片中传递出的那种失落与伤感情绪,会让你被困在其中,有些难过。

在这一部里,是真真切切感受到,马丁·斯科塞斯老了。他的黑帮片已经不再是《好家伙》或是《赌城风云》那种血性与黑色,而是变成了《爱尔兰人》式的感伤。

影片最后多的那半个小时剧情,是《好家伙》当中看不到的,不再意气风发,而是已至暮年的弗兰克·希兰的孤独与忏悔。

那部分,也是最让人难过的部分了。

影片,也以各种方式,去讲述这群曾经叱咤风云的黑帮大佬,仍然敌不过时间,渐渐变老,并被人遗忘。

而对于变老与遗忘的感伤,其实可以不局限于黑帮本身,也是马丁对自己,对自己曾有的电影时代,或是更多东西已逝去的感慨。

属于他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要不,他也不会陷入漫威电影到底是不是电影这种无聊的争论当中了。

如果简单去归纳《爱尔兰人》这部电影,应该就是,曾经,我们掌控这个时代,如今,都过去了……

所以,最后才会被这样的电影伤感到哭,是因为,这就是人生吧。

记得在影片最后,有一段台词非常有意思。FBI对已经暮年的弗兰克·希兰追问,当初吉米·霍法的失踪案。弗兰克·希兰仍是当初那套话,别问我,找我的律师,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场戏。

一听说自己的律师朋友死了,德尼罗非常惊讶,

他的问法也非常黑社会。

而得到的答案,先让人觉得很有趣,接下来,确实伤感到想哭。

是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大家并没有死于枪击与火并,而是死于癌症与衰老。

这背后想要传递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确实也非常出色,因为,他在片中大部分时候是不苟言笑的,是个没什么表情的冷血杀手。

尤其是,当特效为他变年轻之后,他的面部表情就更少了。但是,他还是以眼神,或者神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有几场眼圈含泪的戏,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这个片子还有个看点,就是马丁·斯科塞斯帮助几个老演员以特效的方式恢复年轻,虽然看起来怪怪的。

但这也算是老马丁对新技术的一种尝试与接触吧。

变成年轻的德尼罗

而这部分特效的使用,也成为影片成本最大的一块,影片最终号称是两亿美金成本,也是马丁成本最高的一部电影,感谢Netflix。

实际上,这部电影还有特别多可以聊的地方。比如里面的各种黑帮往事,德尼罗与帕西诺的同台飙戏,好久未尽的乔·佩西(据说已经退休的他,拒绝了影片邀约50次以上)等等。

不过,估计很多朋友还没来得及看这部电影,我就不展开去聊了。以后有机会,这片还可以再聊。

在文章的最后,我贴一组图吧,关于这部影片给我的一些回忆

在德尼罗之前,哈维·凯特尔一直是马丁作品的男主角。《爱尔兰人》是哈维·凯特尔30年之后,再次与马丁合作。

《爱尔兰人》中的哈维·凯特尔

也是三个人的闪光时刻。

《教父2》时期的阿尔·帕西诺

《爱尔兰人》时期的阿尔·帕西诺

《教父2》时期的罗伯特·德尼罗

《爱尔兰人》时期的德尼罗

以及

《出租车司机》

大概,这也是我会如此感伤的原因吧。

展开
收起

对,《爱尔兰人》才叫电影(cinema)

01

“对我来说,电影是关于真相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它是关于人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矛盾,有时是矛盾的本性,他们可以相互伤害,相互爱护,然后突然面对自己。”

以上这段话出自马丁·西科塞斯早前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

马丁·西科塞斯导演

《爱尔兰人》讲的就是这段话。

长达3个多小时的时长,在回溯横跨几十载的美国黑帮编年史中,马丁大胆将黑帮人物还原为最普通的“人”,袒露出他们身上最细致入微的复杂、矛盾和真相。

“他们可以相互伤害,相互爱护,然后突然面对自己。”

这是一曲黑帮挽歌,亦是西科塞斯回望个体“黑帮人生”的一次静静凝眸 。

3个多小时看完几个人的一生,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令观者心底的某些声音沙沙作响,这是电影艺术真正的魅力所在。

在迪士尼漫威等娱乐工业电影统治影坛的当下,正如马丁在戏外对“漫威不是电影”的喊话一样,《爱尔兰人》就是这个时代对“什么是cinema”做的一次教科书示范。

马丁解释为什么漫威不是cinema

与中文语境不同的是,在英文世界里,“电影”一词其实有很多单词来表达,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称呼。

moive一般指通俗意义的“电影”的统称,较口语化,film词源是“胶片”,是更为严肃、高雅的称呼,而在指称电影艺术时,通常用作cinema,等等。

因此,当马丁·西科塞斯指责“漫威电影不是cinema”时,很多人回应“movie就是moive”时,两方的讨论就已经严重错位了。

说“漫威电影不是cinema”,马丁给出的核心理由是“它不是那种可以向人类传达情绪与心理体验的电影。”

于是他拍出《爱尔兰人》。似乎有意在用作品证明他的“电影哲学”,以对抗这个对cinema来说也许不够好的时代。

《爱尔兰人》神级主创阵容

02

随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摇曳的爵士乐起,久违的马丁式长镜头穿越幽暗的影像通道,徐徐抵达我们的灵魂人物——暮年时期的Frank(罗伯特·德尼罗 饰)。

暮年Frank

接下来,跟随暮年Frank的“口述者视角”,影片被“闪回”切开成3段,由偶入黑帮的青年Frank、叱咤风云的中年Frank、孤独终老的暮年Frank一一串联。

青年Frank

我们看到了爱尔兰人Frank Sheeran与黑手党大佬Russell Bufalino(乔·佩西饰)和工会领袖Jimmy Hoff(阿尔·帕西诺饰)结识,从一名卡车司机蜕变成全美顶级杀手/工会主席/帮派大佬的故事。

中年Frank

19年的导演们似乎集体患上了“怀旧病”,无论是好莱坞之于昆汀,还是黑帮片之于斯科塞斯,他们都把目光投向逝去的20世纪60、70年代的USA。

肯尼迪家族与爱尔兰黑帮的纠葛、肯尼迪被刺杀、尼克松水门事件、工会领袖Jimmy Hoff失踪之谜等广为美国人所知的历史事件皆被《爱尔兰人》重新演绎。

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历史场面

与昆汀“改写历史”不同,马丁对这些真实事件抱着严肃、敬畏的态度。

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不惜花费1.5亿美元,把大量制作费用花在用CGI技术“减龄”主演相貌,所以我们看到了德尼罗、帕西诺和佩西三尊大神“返老还童”的“影像奇观”。

阿尔·帕西诺“重返30岁”

三大神也宝刀不老地贡献了心理层次丰富的走心表演。配合导演构图、打光、审美极高级的视听语言,每个人都有属于21世纪的个人高光表演时刻。

见面第一句台词便对德尼罗形成气场压制的乔·佩西、肯尼迪遇刺后帕西诺的面部表情变化、德尼罗被派去底特律刺杀老友前的凝视窗外,每一段都是在向观众心口上扎。

乔·佩西(左)高光表演时刻阿尔·帕西诺高光表演时刻罗伯特·德尼罗表演高光时刻

帕西诺是火一般的爆裂,德尼罗是化骨绵掌般的逐渐深入,乔佩西则是定海神针般永远都是每一场戏的主宰。

当三大神也可以“重返30岁”,技术可以呈现过去的外观和质感的时候(虽然影像的胶片感一去不复返了),过去究竟意味着什么?

马丁出人意料地给出了这样的处理——过去的“平面化”。

把故事放置在暮年Frank的主观视角,当年黑帮舞台上的那些舞枪弄棒、金钱欲望、算计背叛、繁华衰败都被淡淡地讲出,都不再那么重要,那是老旧黑帮片才关心的东西。

黑帮史诗片曾是“新好莱坞时期”的第一题材。黑帮故事放大了“人”身上的七情六欲,呈现出游走在生死一线的“极致人生”,令无数浪漫主义者沉醉其中。

我们有《教父》系列,我们有《美国往事》,那是电影史几乎无法超越的两座丰碑。

《教父》(左)和《美国往事》(右)

《爱尔兰人》显然在多个维度上对“黑帮片”提出质疑与解构,这是马丁前作中从未出现过的创作课题。

影片对执行枪杀任务的段落做了史上最“冷感”的处理。Frank每次杀人,都是在毫无气氛渲染的情境下,简单地掏出手枪,短、平、快地利落解决。

仿佛在表达,对Frank来说,杀人只是简单的日常工作,和他当年在二战战场杀敌一样,机械地接任务、杀人、拿报酬,没有任何激情,没有任何浪漫的场面。

这样的拍法其实与影片的原著小说主题相当契合,那是一本基于作者与Frank历史原型人物数百小时访谈后写成的纪实小说。

“I heard you paint houses.”

“我听说你刷房子了?”

这是电影中Jimmy打电话给Frank问出的第一句话,而原著小说的书名就叫I heard you paint houses《我听说你刷房子了》。

电影在Frank第一次杀人时就给出解释,杀人时血溅墙壁犹如刷墙。因此,电影的第一幕,Frank就在讲述中自称自己的工作是“刷漆工”。

Frank回应Jimmy的第一句话是:

“I do my own carpentry work, too.”

“我也做自己的木工活。”

这里木工活指“做棺材”,用以代指自己也负责处理尸体。两句短短的话,台词效率极高地交代出Frank的工作和个性。

这样一个能力超强的“中间人冷酷杀手”当然在那个年代很吃得开,影片前2个小时,整一个过程可以概括为“Frank上位史”。

与社交关系复杂的Russell和Jimmy不同,Frank始终都是机械工作与完成任务的执行者。他这种间离甚至麻木的状态,确实让我们开始思考“黑帮片”乃至黑帮的意义。

娓娓道来的“上位史”背景介绍完毕,“亲身了结挚友”的影片第一个小高潮登场。

声画像被旋转了按钮一样安静下来,这回注入情感的不再靠音乐,靠的是那些毫无温度的几何构图,靠的是微小的蟋蟀声和电视机雪花,靠的是Jimmy毫无防备转身向Frank说的那句“危险!赶快走!”

可下一秒,Frank便像此前无数次做得一样扣动扳机,在无声无息的“无人影像场”中,抗上“杀死吉米·霍法”的罪名,且在人生的这一刻,无法逆转地背叛了自己的内心。

没想到的是,这还远远没到观众尽情释放情绪的时候。

当影片进入最后一小时之时,迎来的才是一次影迷们猝不及防的剧烈情感暴击。

03

《爱尔兰人》结尾的最后一镜是个人的“年度最佳镜头”,其蕴含的情感能量是无可估量的。

让Frank留出的那扇门与《教父》的片尾形成呼应,斯科塞斯明白,弗兰克·希兰最终面对的命运只会是教父式的“无尽落寞”。

影片后段,Frank的女儿Peggy无法原谅老爸杀死与自己情感最好的Jimmy,从此不再与Frank见面。Frank自述,“我永远失去了她”。

Peggy是全片除“三巨头”之外最重要的角色。从小到大,她对老爸Frank每一眼敏感的注视,对“三个男人”全然不同的态度,都在扮演一个第三方“上帝”视角,时刻审视这些“坏人”。

Peggy是一面镜子,男人的心虚、狡诈、躁动、美好,全都在她仿佛承载万般情绪的冷感面庞上找到真相,恫吓着男人们,永远不要关门,放弃逃脱的念想。

Peggy是男人们的一面镜子

在物欲横流、繁华落尽、风光不再后,暮年的Frank最终还要直面自己。

当敌友俱已归于湮灭,当“好家伙”终成为“老家伙”,还未曾与沉淀下的岁月握手就已形单影只,忏悔的记忆,伤痕的幽魂,从留开的门缝涌入,模糊了弥留之际的恐惧和孤寂。

听闻黑帮,十有九悲。但Frank不敢关门画面是我观影历史上所见过最极致的落幕,那是心口久久挥之不去的震颤,那是无尽的寂寥、虚无与悲凉。

对,这才叫电影(cinema)。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
收起

《爱尔兰人》:210分钟的年度佳作,看完后还想再刷三遍

魔鬼影评/沧澜观海

(本文有剧透)

在一款音乐APP上,看到有听众这样在《爱尔兰人》电影原声中评价这部电影:终于,我们这个时代拥有自己的《教父》了。

熟悉电影史的影迷,不会对这样的评价感到费解,这位听众无疑对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爱的深沉,相信他在片中看到德尼罗、帕西诺和乔·佩西等人的表演,以及对斯科塞斯将大时间跨度的美国黑帮史,做出一种带有陈旧金黄色的持重质感时,他知道自己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位77岁老导演的迟暮之作。

老马丁依然在这部电影中,用密集的台词和丰富的电影语言,来讲述一部黑帮历史。而当我们在同期看过昆汀的《好莱坞往事》时,却发觉,原本聒噪的昆汀像是卸下了心防,他不再让他的角色如同打桩机一样,一刻不停地调侃和闲谈,这一点,我们早在《低俗小说》中,从特拉沃尔塔和杰克逊的长时间对话中就领教过了。

56岁的昆汀已经内心柔软,用怀旧元素和童年情愫写一封他对好莱坞往事的情书。

但是77岁的老马丁却壮心不已。尽管这十来年,帕西诺已逐显老态,这在他于《好莱坞往事》中,和小李的对话中,就不能看出。可当帕西诺出现在老马丁的镜头前,我们仿佛看到了《疤面煞星》时期的帕西诺,那个时候,他才43岁。

斯科塞斯知道自己在拍摄一部老派的“老家伙”,但他像是从不放弃拍摄《好家伙》时期的心,可能自拍摄《出租车司机》开始,他就没有老过。

这种生猛的劲头,当然不只是体现在210分钟的时长上,更体现在如何处理片中错综复杂的黑帮情节中。比如帕西诺饰演的吉米,在出狱之后,便开始策划重新竞选工会主席,可现任主席菲茨明显不买他的帐,由此,两方展开了各种威胁攻势。

菲茨派人炸毁了吉米朋友的游艇,而吉米派人炸毁了菲茨的轿车,随后,菲茨又炒了吉米妻子的鱿鱼。在处理这段威胁情节时,老马丁就像是个经常恶作剧的男孩,他很乐意看到两个处于权力高层的人相互攻击,这无疑带来一种纯粹的游戏感。

然而,千万别以为老马丁到此结束,他并不希望这部主题严肃的电影过于谐趣。所以在随后的片段中,他可以用不到一秒钟的画面营造惊悚感,让之前所有堆积起来的游戏积木,全部坍塌。

当吉米的妻子拧开轿车钥匙的一瞬间,她脑海中立马涌现出汽车在夜间爆炸的场景。自然,这不过是老马丁的一种悬念手段,为此,他特地将这段场景用现场声来处理,而对于吉米妻子脑中闪现的那不到一秒的爆炸场景,他直接采用无声。

这样的镜头干净利落,年轻导演很少能够掌控好这种插入镜头的分寸和细节。

《爱尔兰人》除了各处难以挑剔的细节,更为重要的,是它看似不经意的情感。

对于看惯了21世纪以来的商业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这几年涌现的一批“情感直给”的影片,比如《我不是药神》、《战狼2》、《红海行动》,这些影片在国产商业片范畴内,其实都算优质影片了,相比于之前的国产片,它已经在场面调度和叙事节奏上抓起观众的胃口。

然而和《爱尔兰人》相比,我们的这些影片,人物的情感不是通过台词直接表露,就是通过音乐直接煽情,丝毫不会留有余地。人物情感与镜头画面之间的空隙,在《爱尔兰人》那里,距离相当大。

本片主要讲述德尼罗饰演的黑社会杀手法兰克,在佩西饰演的黑社会老大罗素,以及帕西诺饰演的工会主席吉米之间来回周旋的故事。他们三人之间复杂隐晦的江湖友情真挚感人,令人回味。

可在影片最后,法兰克要举枪杀死吉米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直给的情感。罗素讳莫如深的安排,法兰克坐飞机前往底特律,直到最后法兰克开枪爆头,娴熟地搬运尸体,如果按照国产片来看,铺垫了160多分钟的情感,最后举枪杀兄之后,难道不该嚎啕大哭吗?

老马丁绝不会如此处理,因为他知道,这种决定不是法兰克一时的煎熬,这种行为也不是一时为之,这种痛苦也不会瞬间消弭。从法兰克劝吉米多次,从他杀人无数,从他此事之后,十几年都沉默寡言,便知道,这一切都像那首《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是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这或许也是看这部年度佳作最大的感受,一部210分钟电影看完之后,你竟然对于德尼罗这个主角难以评价,你不知道他这辈子到底过的对不对,只是被这个人的一生噎住了。

展开
收起

《爱尔兰人》主人公都是历史有名“煞星”

影片中利用特效将70多岁的帕西诺和德尼罗(图中二人)“减龄”到40多岁。

弗兰克·谢兰(罗伯特·德尼罗 饰)

历史上霍法与谢兰的合影。

近日,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新片《爱尔兰人》发布了中文预告片。影片讲述战后美国的黑手党故事,弗兰克·谢兰(罗伯特·德尼罗饰)曾负责实施过至少25桩暗杀行动,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卡车司机工会会长吉米·霍法(阿尔·帕西诺饰)的“肢解案”,乔·佩西则饰演幕后主谋宾夕法尼亚黑帮头目拉塞尔·布法利诺。这也是德尼罗与帕西诺继《盗火线》和《正义杀戮》后第三次“同镜”竞技对手戏。据悉,影片将于今年秋季登陆奈飞Netflix。电影运用特效让75岁的罗伯特·德尼罗、79岁的阿尔·帕西诺、76岁的乔·佩西等人在银幕上“减龄”,展现中年时期的形象。这里揭秘利用特效如何令老演员在银幕上“减龄”以及主要角色与历史原型对比。

特效 工业光魔为演员“减龄”

《爱尔兰人》这个项目早在2008年的时候,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就开始筹备,但因为涉及大量特效,成本过高,让很多公司望而却步。2017年,依靠自制剧和内容生产成为电影行业后起之秀的流媒体公司奈飞Netflix宣布投资制作该片,从最初的1.25亿美元预算,增加到了1.4亿美元,随着后期特效的制作,还要继续追加预算。

虽然影片有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等几位奥斯卡级别老戏骨,但他们的片酬并不高,预算主要用在为这几位演员做“返老还童”的特效上。因为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在早年的故事中,剧组邀请了卢卡斯影业旗下的工业光魔公司,采用最先进的特效技术,为几位70多岁高龄的演员减龄到40岁左右。从目前曝光的预告片中,可以看到德尼罗和帕西诺有些镜头已经做了年轻化特效的处理。该片的主演还包括哈维·凯特尔、安娜·帕奎因、鲍比·坎纳瓦尔、雷·罗曼诺等,其中至少还有两位演员也会以数字特效亮相。近些年,像《返老还童》中的布拉德·皮特、《美国队长3》中的小罗伯特·唐尼、《蚁人》中的迈克尔·道格拉斯,以及即将上映的《双子杀手》中的威尔·史密斯等都运用了这种“减龄”特效。

原 型 人 物

原型人物弗兰克·谢兰是一名工会官员,但他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职业杀手,他至少负责实施过25桩暗杀行动。他与黑手党头目拉塞尔·布法利诺关系密切。弗兰克·谢兰身高1.93米,而扮演他的罗伯特·德尼罗身高才1.77米,为了还原真实,罗伯特·德尼罗在拍戏时不得不穿着增高鞋。

拉塞尔·布法利诺(乔·佩西 饰)

拉塞尔·布法利诺是靠走私起家的黑手党,被称为美国黑手党中最无情、最有权势的领导人之一。他算是弗兰克·谢兰在犯罪道路上的一个导师,他把美国卡车司机工会会长吉米·霍法介绍给了弗兰克·谢兰认识。预告片中,拉塞尔·布法利诺打电话给吉米·霍法,并向他推荐了弗兰克·谢兰。

吉米·霍法

(阿尔·帕西诺 饰)

吉米·霍法原是车行内为卡车司机统计行程的调度员,他曾组织了一次罢工,后来成为卡车司机工会领袖。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崩溃开始,他在美国卡车司机工会及政坛经历了四十年的奋斗。经拉塞尔·布法利诺介绍之后,吉米·霍法与弗兰克·谢兰成为很好的朋友,两人都参与了暗杀敌对工会成员的行动,这些成员威胁到了卡车司机的利益。1975年7月下旬,62岁的吉米·霍法突然神秘失踪,他的汽车被发现停在底特律郊区某餐厅的停车场上。谢兰在临终前承认,他受布法利诺指使,杀死了霍法。预告片中,乔·佩西饰演的布法利诺对帕西诺饰演的吉米·霍法说:“感觉你有些不知好歹,”似乎两人关系有了矛盾。

弗兰克·谢兰轶事

●弗兰克·谢兰的女儿多洛雷斯·米勒表示,直到父亲去世,她才知道是父亲杀死了吉米·霍法。《听说你刷房子了》出版时,她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到很震惊,“随着我翻开每一页,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我不希望父亲杀死吉米是真的。”其实,女儿多洛雷斯也不是没有怀疑过吉米的死与父亲有关,但她从没有直接问过,“我记得父亲打电话来说,吉米从底特律一家餐馆外面失踪了。我问他在哪里,他说在同一个地方举行婚礼。我对这一巧合一直保持怀疑。”在预告片中,弗兰克·谢兰的女儿也出现了,她问父亲去哪里,父亲说,去工作。

●弗兰克·谢兰谋杀了他的好朋友吉米·霍法,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一直戴着吉米·霍法送的手表。女儿多洛雷斯说,他最珍贵的财产之一是吉米在为父亲举行的一次纪念活动上送给他的一块花哨手表。他一直戴着手表,直到去世。

●1941年8月,弗兰克·谢兰应征入伍,在美国陆军服役411天。虽然他为国家服务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后来也承认了一些战争罪行,声称曾参与了对德国战俘的各种屠杀和处决。这些行为违反了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以及1929年的《日内瓦战俘公约》。

●弗兰克·谢兰从未向家人提起过他的黑帮往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为了让自己可怕的罪行得到赦免,他选择在生命的最后五年向前检察官和犯罪作家查尔斯·布兰特披露自己的过去。他在阅读了这份手稿6周后,于2003年去世,享年83岁。

●预告片中,出现了肯尼迪遇刺、出殡的镜头。现实中,弗兰克·谢兰曾声称对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遇刺事件了如指掌。他说,黑帮头目吉米·霍法希望总统死掉,因为他的弟弟、美国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一直在骚扰他。他还透露,自己没有直接参与暗杀行动,但他确实通过中间人向暗杀者运送了三支步枪。不过,现实中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肯尼迪的遇刺与吉米·霍法有关。

新京报记者 滕朝

展开
收起

演员大佬独家解读,《爱尔兰人》的主题其实是衰老

时光网特稿某种程度上,《爱尔兰人》更像是一场盛大的谢幕。

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四位加起来已经300多岁的大佬,到了这个年龄和江湖地位,很明显已经不需要再去证明什么。几位通力合作的这部电影更像是他们对过往的一次致敬和留念。

对于和马丁合作次数最多的的罗伯特德尼罗来说,这次时隔25年的再次聚首更显沧海桑田。

50年前的圣诞节前夕、两个同在美国的意大利裔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彼时,20多岁的马丁刚刚拍完了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而德尼罗还是一个作品未有曝光的小演员,两人相见恨晚,马丁邀请了德尼罗出演自己的筹备下一部电影《穷街陋巷》。

《穷街陋巷》(1973)

影片中的乔尼为德尼罗赢得了纽约影评家协会的最佳男主角奖。也就是这部电影让大导演科波拉注意到了德尼罗,并邀请其出演了《教父2》(1974)。

插播一句:《教父2》原本要找马丁·斯科塞斯当导演,但时任派拉蒙负责人看完《穷街陋巷》后不太喜欢,否决了这个提议,让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和马丁的聚首推迟了40多年。

相比阿尔帕西诺角色的广阔发挥空间,德尼罗却因要出演年轻的维多克里昂被限制住,不得不去模仿马龙白兰度。为了找到其口音和状态,德尼罗甚至干脆定居在了西西里。动作神情拿捏都惊人到位的德尼罗彻底征服了学院,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配的德尼罗一跃成为好莱坞的顶级演员,他的电影“黑帮江湖”正式开启。

也正是因为这部影片,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相知相惜,成为挚交。二人在后来合作《盗火线》中亦敌亦友互相成就的角色关系,仿佛也成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映射。德尼罗在形容两人关系时总结到,“我们不会特别想念对方,但时不时总会想到。”

半个世纪后,阿尔·帕西诺被好友德尼罗拉着,在《爱尔兰人》达成了和马丁斯科塞斯的首次合作。

《教父2》后的1976年,德尼罗开启了与老搭档马丁·斯科塞斯的第二次合作——《出租车司机》,德尼罗演活了那个愤怒又迷茫的平民英雄,崔维斯的朋克发型也受到了影迷热捧风靡一时,这个角色也可以说是德尼罗演绎生涯中最有影响力的角色之一,德尼罗凭此片首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

《出租车司机》剧照

不同于德尼罗的平步青云,马丁在此后的事业急转直下,1977年《纽约,纽约》的票房惨败让马丁坠入人生谷底甚至染上了毒瘾。在德尼罗的帮助和建议下,马丁执导了传记片《愤怒的公牛》,也就是在这部影片里,乔·佩西和马丁、德尼罗展开了首次合作。后来三位还在《好家伙》《赌城风云》等影片中频频聚首。

在《愤怒的公牛》中,德尼罗为了角色在40天内增重了60磅,仅从影片表面看根本无法想象他究竟经历了多少辛酸。然而付出的努力终究赢得了回报,影片不仅帮助好友重回人生正轨,也为自己赢得了首个奥斯卡影帝奖杯。

自此,“戏王之王”、“演技之神”等标签放在德尼罗身上看起来都极为妥帖恰当;也因此,德尼罗几乎成为了所有演员的偶像,好莱坞自然不用说,在中国范围,姜文算得上是头号迷弟。

26岁的姜文在拍摄《本命年》时,就从导演谢飞那借来了《愤怒的公牛》录像带,反复观看学习其“硬汉表演”,后来在其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也能看到多个对《愤怒的公牛》致敬场景。

2010年德尼罗来华时,姜文在长城烽火台为德尼罗提前庆祝生日,期间放起《教父》音乐,姜文送上手书卷轴,上面写着“无双”二字,令德尼罗感动不已。

1984年德尼罗出演的《美国往事》被影迷视作可与《教父》系列比肩的黑帮片经典。到了90年代,德尼罗、马丁、乔·佩西合作的《好家伙》再次被影迷奉上神坛,黑帮片的三大巅峰均为德尼罗所演,稳稳地奠定了其“黑帮教父”的江湖地位。

《美国往事》

黑帮当然也是《爱尔兰人》的主题之一,但《爱尔兰人》却不同于《赌城风云》那般血性,也没有《好家伙》那般癫狂,暴力场面处理的幽暗简洁,似乎那些黑帮往事也被蒙上了一层温柔的色彩。

而在这层底色之上,衰老与孤独才是影片想要表达出的另外一层主题。尽管,这些让人看起来有些感伤——似乎,戏外已经年逾75岁的四位主创也由此形成了某种呼应:息影9年的乔佩西被马丁邀请了至少50次才同意出山,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四位电影届”黑帮大佬”的最后一次聚首了。

德尼罗接受时光网独家专访时聊到了影片的哀伤基调:“我们都面临变老的问题,我,马丁,乔·佩西,阿尔帕西诺,我们都是同一代人,都在变老。衰老也是本片主题之一,这也是我和马丁喜欢这部小说原作的原因,它凸显了我们的年龄问题,我看过《洛杉矶时报》对马丁的一篇报道,他在文章里说他正在'学习如何死亡',这就是接受宿命,这是我们都要面对的。”

或许有天,那首歌也可以这么唱:虽然总有人正年轻,但一代人终将老去。

愿为马丁斯科塞斯付出最大努力

终与阿尔帕西诺完成当年心愿

Mtime:原小说《听说你刷房子了》中写的核心事实是有争议的。在制作一部有真实原型的电影时,严格意义上,这些事是否真实对你们来说重要吗?

罗伯特·德尼罗:不重要。我认为可能还有其他的推论等等,说到底我也不知道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从我们的角度而言,这就是一个故事——但也是相当令人信服的。在找到更好的真相之前,这样就挺好。

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成立的,它也是马丁作为导演想要讲的,乔·佩西、阿尔·帕西诺还有我自己以及其他人也一样。我个人认为真相很可能就是这样的,读那本书的时候很多东西在我看来都是对的。

Mtime:你跟马丁是否探讨过你饰演的弗兰克·谢兰这个角色所信奉的道德准则是什么?或者说他不在意什么?你觉得他在二战中的经历是否对他的道德观产生了影响?

罗伯特·德尼罗: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好观点。我觉得这跟他的本性有关系,在杀人这个问题上,跟他(在战争期间)见过很多打仗的情形也有关系。马丁不想过多强调这个部分,因为他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影响了他的道德观)。

不过在电影里,他多少也提到了这个部分,就是我这个角色年轻的时候杀了两个德国战俘的那一段。从一个非常实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跟他每一天的生活有关系,如果他没有那种经历,杀人对他来说会很难。

但我相信即便这样,杀人对他来说也并没有很容易。他还成长自一个天主教家庭,受到过家中的教导,从我对他经历的了解而言,这种负罪感后来还是成为了他的一个心结。

Mtime: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受社会环境所迫走上犯罪道路,他的负罪感也越来越重,你在现实中是否有什么后悔的事情?

罗伯特·德尼罗:我一生都很幸运,不管是在职业上还是个人生活中,我也有后悔的事情,但也有不后悔的事情,这很公平,你只能面对生活迎头前进。

Mtime:你和阿尔·帕西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你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起合作的感觉又是怎样呢?

罗伯特·德尼罗:我跟阿尔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我们时常会小聚一下聊聊天什么的——特别是在我们的境况发生了变化之后。我们总觉得有些话很难对别的人说,只能跟与你处在相同境况的人聊聊。所以这对我们俩来说都是好事。

至于《爱尔兰人》这部电影,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到这一步。但是阿尔跟我在大概12年前,出席了伦敦或者是巴黎,也可能是西班牙的一次电影首映式,我俩当时就约定要拍一部真正能让我们感到骄傲的作品回馈给粉丝们。我都不记得我当时知不知道《听说你刷房子了》这本书。

英雄惜英雄

不过,在他杀青的那一天,可能是一年或者一年半之前了,我说,“嘿,你还记得那次咱俩说好要拍一部(像)这样的作品吗?”我们很享受这部电影的拍摄,这是我们认为值得做的事。

Mtime:你跟马丁之间有怎样奇特的化学反应呢?

罗伯特·德尼罗:我跟马丁相识多年,也有幸合作过很多次。我真的非常幸运。我总说,他不是只对我这样,他对每个人都一样,他就是一个很开放,能接受各种观点的人。如果你说的话他听进去了,他就会真的尝试去执行,除非你说的东西本身就很离谱,那就没用了。

片场照两位工作状态让人钦佩

他的态度真的非常开放,这是一种很棒的感觉,因为你越信任导演,就越愿意付出努力,即便你知道这些事到最后可能没有用,你懂吗?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并且愿意跟你一起前进的人,那你是无法创造出有意义的东西的。马丁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还想说一遍,我真的非常幸运能跟他合作这么多年,希望以后我们能一起做更多事。

衰老是影片主题我们必须面对

数字减龄特效未影响表演

Mtime:你从开发阶段就参与到《爱尔兰人》当中。你现在会寻求尽可能多的机会吗,还是有合适的机会就接?

罗伯特·德尼罗:嗯,如果我很幸运,有跟《爱尔兰人》不一样的优秀的喜剧或其他类型作品找到我也很好,但这种事难遇到。我总是能在《爱尔兰人》和其他跟马丁一起合作的电影里感觉到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没有人能把这种感觉从我或者我们身上带走。

我拍其他必须拍的电影以保持活力,挣钱的时候我尽可能让自己的状态好一点。今天早上我还在跟一个人聊项目,我在其中参与得不多,但那个项目很有可能会发展得很不错。

我没想过自己会参与到这个程度,但这要取决于你遇到的是谁,跟谁一起合作,对着谁说,“我们很有潜力,可以把这个项目做得很好。”就像当时阿尔和我的对话一样,因为观众们(对《盗火线》》)的喜爱太强烈了,我们不想辜负。人们喜欢我们,我们也想回报大家。

Mtime:《爱尔兰人》用到了数字减龄技术。这对你们的表演产生影响了吗?是怎样的影响呢?

罗伯特·德尼罗:是马丁决定这样做的,方案是工业光魔公司帕布罗·海尔曼提出来的,这样才能有最好的效果。我们也觉得很兴奋——因为这样一来,整部影片,连年轻时候都是我们自己演的。

于是我们做了测试,并且做出了想要的效果。我们之所以觉得很兴奋也是因为终于能完全展现出我们所做的努力了。

《爱尔兰人》德尼罗特辑

Mtime:但在你看来,这样的技术是否影响到了你们的表演?

罗伯特·德尼罗:嗯,有些时候,阿尔、乔或者我自己要做些动作时会有影响。我们有一个仪态教练加里·塔肯,如果我们太驼背,或者下楼梯不够灵活,他就会敲我们的背。比如有一场戏里,我要下楼见雷·罗马诺,我下楼梯的时候他指出我有点太小心翼翼。

他说,“你要知道,你现在很年轻,你(在这场戏里)才39岁。所以你得让自己下楼下得自然一点。”然后我说,“哦,对,我记起来了,我以前是这么下楼的。”于是我就轻快地,有点颠着步子下了楼梯,那种感觉就对了。当然,那场戏被马丁剪掉了。(大笑)

Mtime:你第一次在银幕上看见自己变成年轻的弗兰克·谢兰时是什么感觉?你觉得未来这种技术会如何发展?

罗伯特·德尼罗:我觉得效果挺好的。我很开心。我总开玩笑说这样我的职业生涯就又多出来30年了。(这个技术)以后会发展成怎样的东西只有上帝知道了吧——你得保护自己的身份信息,你的图像。这个技术,你自己完全没做任何事的情况下就可能会被别人利用了,他们会用技术把这些东西凑起来,还开发出了一种表演。

他们用那种技术处理卡通类的东西,但它还会发展的,所以即便只是未来十年,恐怕也只有上帝知道会怎样。可能有些人会找到我说,“我们想做一个跟你很相似的形象,但你什么都不用做。”

这种情况下你就要想清楚,这要怎么实现,他们要做的是个什么东西,可能还要想想它跟你的声音(或者信仰)是否相符。我也不清楚。也许再发展一段时间,四五十年之后,如果你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版权,你会被夺走一些东西,而且情况可能越来越严重。我们只是现在还不知道而已。

Mtime:衰老是本片的一大主题,本片花了十五年才终于搬上银幕,这是否让你对这个主题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罗伯特·德尼罗:我们都面临变老的问题,我,马丁,乔·佩西,阿尔帕西诺,我们都是同一代人,都在变老。衰老也是本片主题之一,这也是我和马丁喜欢这部小说原作的原因。

听弗兰克这个角色讲述他一生的经历,这就是查尔斯·布兰特的小说《听说你刷房子了》,所以小说中就有这个主题,斯蒂文·泽里安的剧本改编得很好,它凸显了我们的年龄问题,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看过《洛杉矶时报》对马丁的一篇报道,他在文章里说他正在“学习如何死亡”,这就是接受宿命,这是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

年逾75,初心未改

若力有余,将一直演下去

Mtime:今年你还有一部作品,《小丑》,受到了很多关注。大家会把这部电影跟《出租车司机》以及《喜剧之王》两部电影进行比较,这两部电影你也都有出演。你会觉得很开心吗?

罗伯特·德尼罗:我跟托德·菲利普斯谈《小丑》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发现,这部片本身跟《出租车司机》有主题上的连接——它拥有《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的精神内核。

我很喜欢《小丑》,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也很有趣。我喜欢那个角色,拍摄过程也很有意思。这部电影很巧妙,我觉得它其实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当下这个时代的问题,而《出租车司机》也是这样反映了它所处的那个时代。

但你拍电影时,(即便你自己很喜欢)那些电影,也无法预知它是否能引起观众们的共鸣或喜爱。不过我觉得我看出来了,《出租车司机》里的某些东西和这部电影里的某些东西都做到了这一点。

Mtime:你对流媒体平台的崛起有什么感受(因为Netflix是《爱尔兰人》的发行方之一)?这对院线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罗伯特·德尼罗:我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你要趁势而动,要想清楚怎样才能用最好的方式讲出你的故事,要用什么形式,是小屏幕,还是手机或者智能手表。现在的情况是,你在家也可以有大屏,跟(我年轻的时候)以前的电视机不太一样。

《爱尔兰人》在某些地方的电影院也会上映,这事件好事。有些人愿意用那种方式去看。我觉得我也愿意去电影院看,但时代在改变,我们甚至不知道未来十年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所以谁知道呢?

Mtime:你是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可以从事演员这个行业并以此为生的?

罗伯特·德尼罗:呃,我小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当时我还在青春期,我看到某些电视节目,我说,“天啊,如果这些人都能当演员,那我也行。”当时只是随便打开了一部西部片或者其他类型的片子,没什么特点。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的德尼罗

Mtime:你现在似乎还是很活跃。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合适,你会一直演戏演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吗?

罗伯特·德尼罗:我还能做什么?(大笑)是啊,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享受退休生活——不过这也取决于退休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慢下来其实是你由于身体原因而被迫做出的改变。但我个人很喜欢保持前进,保持忙碌的状态。

但有时候你还是要慢下来,这样你才能专注于那些需要花时间的东西。所以,这是一种平衡。这种类型是我的最爱,我跟以前马丁也拍过一些关于这种世界的电影。我们很清楚它讲的是什么,也知道该怎么拍,我觉得只要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只要你有真的想要表达的东西,就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拍出足够独特的作品。

其他事业是我想要做的,就像马丁有其他想拍的电影一样,那些电影讲的就不是这种世界了。我有想要跟大卫·O·拉塞尔合作的电影(俩人曾合作《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我不想说太多,因为这个角色真的很伟大,跟弗兰克·谢兰一点都不一样。这是我想做的不一样的事,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我愿意为之一搏,希望在我死之前能有机会拍出这部作品。

展开
收起

看完《爱尔兰人》才知道,美国黑帮真的很强大

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爱尔兰人》改编自查尔斯·布兰特的《听说你刷房子了》,同时也是一部“弗兰克·希兰忏悔录”。

弗兰克·希兰是布法利诺家族的一名杀手,他声称“美国工会领袖”吉米·霍法的失踪跟他有关。

然而,联邦调查局从未真正调查过吉米·霍法的失踪问题,也没有对他提出任何指控。

《爱尔兰人》也将拉塞尔布法利诺塑造成一个沉默寡言的宾夕法尼亚黑帮老大,他将弗兰克介绍给声名狼藉的吉米霍法。

但鉴于原著的性质,《爱尔兰人》有多少是真实的,布法利诺家族到底有多强大?

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播放时长里,该影片既探索了弗兰克希兰如何学习黑帮的规则,又让我们看到拉塞尔和吉米·霍法这样的人如何维持与政客的关系。

直到最后,拉塞尔命令弗兰克让吉米·霍法永远保持沉默,以保护他持续的商业关系。

拉塞尔坚定地提醒弗兰克,这是一幅更大的图景,而吉米·霍法大概没能理解这幅图景。

在现实生活中,拉塞尔确实是一个黑帮老大,而且非常强大。

布法利诺家族是宾夕法尼亚东北部犯罪家族的延伸,但它却以罗素的名字命名,而拉塞尔在黑帮的地位可以追溯到1957年的“阿帕拉钦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各路黑帮老大聚集在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犯罪家族老板约瑟夫·芭芭拉的家里。

两年后,约瑟夫心脏病发作去世,让他的下属,同为西西里裔美国人的拉塞尔接手公司。

《爱尔兰人》使用CGI技术,描绘了拉塞尔和弗兰克生活中的不同阶段。

然而,它并没有表现出拉塞尔故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

1963年,他在法庭上被黑帮出身的线人约瑟夫·瓦拉奇公开指名。

这一刻,永远地改变了美国文化对黑帮的看法。

在电影里,当弗兰克和拉塞尔成为朋友时,他并知道这个人有多大能耐。

拉塞尔在上世纪70年代可谓是手眼通天,不仅因为他非常谨慎,还因为他在其他家族解决内部问题的时候悄悄地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因此,《爱尔兰人》的叙述与历史相符,描述了美国黑帮在六七十年代是如何与政客打交道的

然而,就在1975年吉米霍法失踪两年后,拉塞尔因敲诈勒索政府证人被捕。

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莱文沃斯监狱度过,直到生命的最后五年。

就像片中的一句台词,“那是一段辉煌的时光,到处都是聪明人。”

展开
收起

冲奥的《爱尔兰人》到底好看在哪里?

时长三个多小时的《爱尔兰人》像一锅文火慢熬的高汤,它无法让人大口的喝下去,却能让你感受到久违的肥腴厚味。

电影这种「时间型」艺术一直在适应着当代人的审美与习惯。电影创造者通常由样板化的标准来进行拍摄,比如一出120分钟的戏得有40到60个场景,差不多每两分半钟就得换一个场景。比如螺旋交替理念、必须以激励事件开始、上扬剧情之后必须迎来下沉反之亦然。

当卢米埃尔兄弟将《火车进站》带给观众之后,电影发展的这一百多年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工业体系。而我们身处的当代则是工业技术的巅峰,爆米花电影以爽快感屡屡在票房上创下佳绩。大部分将电影视为消遣方式的观影人无疑会更喜欢不太需要思考,能跟着这种「时间向」艺术而「走」的电影。

马丁·斯科塞斯曾认为漫威电影不算是电影。他说出这种话并不奇怪,因为《爱尔兰人》就证明了,他对漫威电影的确不太感冒,因为如果一部电影不断提速且以大量的特效来吸引人,那也必将让故事失去一些人味。

我们得庆幸,这个时代还有《爱尔兰人》这样的电影,不是因为它的时长与无视市场的行为,而是因为这样的电影能够让我们的眼球慢下来,在一种老派的氛围中去翘起二郎腿去感受几十年前的黑帮故事。

米兰·昆德拉曾在《慢》一书中提出疑惑,“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不过我们也得反问一句,「慢」真的能产生别样的乐趣吗?我们来看看《爱尔兰人》。

《爱尔兰人》是一部带着意识流风格电影,它甚至会给人带来阅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那种感觉。主角弗兰克(爱尔兰人)一开始以白发老头的形象出现,他开始诉说以往的故事。随后,画面一转,我们看到了公路电影中常见的桥段,弗兰克与罗素带着家人驾车旅行,他们的目的地是去参加婚礼,沿途上的弗兰克不断从商店中收取信封,而两位女士数次要求下车抽烟。

看过《绿皮书》电影的观众应该会对这一幕产生一定的兴趣,虽然弗兰克与罗素的家庭之旅不如《绿皮书》中的那一对CP来的有趣,但这段却是整部电影中最为放松的片段。而电影也从此在三个时空中来回穿梭,我们时而能见到年轻时候的弗兰克干着「刷墙」工作,时而从他中年的形象见到吉米这样的政客是如何影响当时的美国,时而又能从老年弗兰克的嘴里得知过往历史以及感受沧桑。

这种时间线上的来回穿梭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混乱感,这也就直接决定了《爱尔兰人》并不是一部十分大众的电影。你要么对意识流手法有些了解,要么对美国现代史略知一二,要么就要有惊人的记忆力与辨识能力画出个人坐标。如果你都不具备,那么很可能直到最后的几十分钟,你才会知道这个故事究竟在讲些什么。

在小说中,无论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还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都曾给读者造成这样的困惑。意识流的特点在于,时间并不是最重要的故事坐标,普鲁斯特用不同时间点的各种回忆带出幸福时光,乔伊斯以人物意识里的乱流让他的故事虚实难分。后来者博尔赫斯则干脆放弃时间这条线,将故事彻底的由外转内。

当然,马丁·斯科塞斯并没有做到这个地步,因为电影与小说是不同的,后者可以通过内心描绘来构建起合理的故事,但前者必须给人以画面感。而我们在《爱尔兰人》中所看到的画面全部来自于弗兰克回忆,于是,我们被代入到一个以弗兰克——也就是爱尔兰人——为主视角的故事。

马丁·斯科塞斯分别呈现了三个年龄段的爱尔兰人。弗兰克在第一个年龄段以卡车司机的身份登场,他与黑帮勾结偷到牛肉,在黑帮找来的律师帮助下,他不仅无罪释放,告方还被法官予以警告惩罚,这是弗兰克恶的开始。之后,他带着女儿殴打了那个敢于推搡他女儿的商店雇员,又差点烧了一座工厂,这也差点让他丧命于此。而此时,罗素登场了,他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知道弗兰克会是一名黑帮干将,于是用救命恩情将弗兰克拉入伙,成为黑帮中的杀手。

在第二个年龄段,弗兰克更多的参与了政治斗争,他辅佐吉米,最后又因为黑帮的利益而杀了吉米。这也是他人生中最为挣扎的阶段,因为变身为爱尔兰人的弗兰克早已将吉米当成了最好的朋友,可他的服从性(他当过兵)又迫使他做出最极端的行为。

马丁·斯科塞斯一直用很克制的手段以避免情绪的外泄。弗兰克在杀吉米的时候是如此,女儿佩琪与他决裂的时候也是如此。于是我们能看到,除了政客在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演讲之外,整部电影没有起伏很大的情绪,甚至是在弗兰克杀吉米的时候,得手后的吉米回去见罗素时一言不发,如同干掉的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

这种克制性的表现手法并不符合现在商业片的规则,许多导演都喜欢充当挑拨情绪的高手,甚至以观众的欢笑与眼泪作为衡量一部电影力度是否达到的标准。不被马丁·斯科塞斯喜欢的《复仇者联盟4》在黑寡妇与钢铁侠死时就出现了两次剧烈的情绪起伏,观众也毫不意外的在影院留下了许多眼泪。

而《爱尔兰人》里面只有细微动作来观众去自行发现与推敲,比如弗兰克在走进房子与接头人回合的时候刻意看了一眼外面的汽车,因为汽车消失代表着任务取消,他就可以不用杀吉米;在开车时弗兰克不听的看自己的手,那上面戴着吉米送他的表与罗素送他的戒指,这是一种暗示性的心理博弈;以及在吉米死亡的消息被电视播出后,他的手部动作还有与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都让女儿佩琪明白了杀死吉米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甚至是佩琪与弗兰克的决裂也显得有些轻描淡写,没有哭喊与打闹,只有避而不见的躲藏。

这种克制贯穿着全片,而当我们进入到弗兰克的暮年片段时,也没有看到马丁·斯科塞斯去描绘弗兰克与罗素等人暮年的惨态,使其与盛年时期的权势形成对比。而是让弗兰克如同一个唠家常的老头一般将曾经的故事娓娓道来。

马丁·斯科塞斯与演员的非凡控制力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故事本身已不需要额外的氛围渲染的基础之上。这也是他镜头下黑帮片的一贯传统,高级而绅士,与我们港台的黑帮片有着鲜明的对比。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马丁·斯科塞斯镜头下的黑帮暴力是隐性的,国产的黑帮电影的暴力是显性的。穿上西装的黑帮成为了可以影响美国政治的存在,他们的暴力隐藏在政治动机之下,使整部影片的格调瞬间被拔高了数个档次。

接着,我们再聊聊弗兰克——也就是爱尔兰人。

这是一个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杀手,也是一个十分呵护女儿的父亲。但导演也利用这两大特点进行了反讽。心理素质良好的杀手在杀害好友时于自己女儿面前露出了破绽,从而导致父女感情破裂;能为女儿出头的「好爸爸」因为过度使用暴力从而导致女儿再也不敢向父亲诉说委屈。

如果说,前者是弗兰克杀手生涯中唯一的败笔,那么后者就是他作为父亲最不称职的地方。他没有想到暴力让女儿与自己产生了距离,也更不会想到女儿会因为他的暴力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在结尾处,已坐在轮椅上的弗兰克对另外一个女儿说自己曾经为了保护她们才做出了许多事的实话时,得到的是不被理解。

当弗兰克在护理医院看着陈旧的照片时,脸上的笑容遮盖不住他的落寞。尽管马丁·斯科塞斯没有强调因果报应一说,但年迈的弗兰克显然得到了应有的报应,那就是人间极致的孤独。妻子去世,老伙计去世,女儿与之决裂,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自身还带着对吉米家人无尽的愧疚,唯一能安慰他的大概只有那个象征着爱尔兰人的戒指与家人的老照片了。

戒指是他如今唯一剩下的身份,女儿照片是他微弱的希望。当弗兰克独自去买棺材选墓地时,恍然会让我想起影片初期阶段被他处死的两个敌军士兵,那两个士兵为自己刨出了坟墓,而从战场上幸存的弗兰克在几十年后坐着轮椅去挑选自己的埋骨之所。

到了最后,弗兰克请求别人不要关闭他的房门,我们跟着镜头从半掩着的门中看了爱尔兰人最后一眼。马丁·斯科塞斯没有赋予他死亡或者与女儿重归于好的结局,只是这样淡淡的让弗兰克飘荡在夜晚的黑暗中。

影片结束后,我感到一种告别感。不仅是剧中人物带来的感觉,更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与马丁·斯科塞斯给我带来的告别感。

马丁·斯科塞斯用技术减龄手段让特德尼罗他们可以不用替身完成自己各年龄段的戏份,但就像片中黑帮大佬一样,无论如何壮志雄心也将面临衰老与无力。当漫威类快节奏的电影正统治着大荧幕时,老家伙们开车老爷车带来了三个多小时慢悠悠的演出。

这种慢正以违背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在逆行,他们所行驶的道路旁就是一所刚盖好的游乐园,超级英雄们坐在过山车上跌宕起伏,尖叫连连。我们的老头子们以30码的速度在边上行驶。

这时一个老头说:“看啊,要是年轻三十岁我也想坐上去。”

“不,你不会的。”另一个老头说完点燃了香烟,接着他们都抽着烟相互笑了起来。

新品头条,网罗全球新品资讯

展开
收起

《爱尔兰人》:所有人都死了,你还在保护谁?

《爱尔兰人》刚上线流媒体平台Netflix,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这部电影。

作为一部美国黑帮片,《爱尔兰人》跟《教父》有的一拼,不止是因其故事情节,还因为其主演。这部电影的主演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分别在《教父》里饰演年轻一代教父和二代教父。

电影很长,长达三个半小时。不过,因为老戏骨的存在,剧情并没有让人觉得冗长。

电影可谓很老,其中,导演77岁,就是那位因认为“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的言论而饱受争议的马丁·斯科塞斯;主演罗伯特·德尼罗(弗兰克·谢兰)76岁、阿尔·帕西诺(吉米·霍法)79岁、乔·佩西(拉塞尔·布法利诺)76岁,都已年近耄耋。

电影根据查尔斯·布兰特小说《听说你刷房子了》改编,聚焦黑帮杀手“爱尔兰人”的人生故事。

在看这部电影时,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背景。不过,我觉得可以简单了解一下爱尔兰人即可。这些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

爱尔兰人在美国的实力很大,发动猪湾事件、后来被暗杀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是爱尔兰后裔;

爱尔兰人颇爱绿色,经常可以在盛装活动中看到全身身披绿色,当然也包括一顶顶绿帽子,剧中弗兰克年老时甚至为自己挑选了一口绿色的棺材。

剧中黑帮冷酷无情,而这种冷酷并不体现在激烈的血腥打斗中。

相反,这部影片除了弗兰克为替女儿出气打了小卖铺老板之外,并没有什么打斗场面,所有的杀人场面都平静、简单、干脆,并没有激烈的对决。这种冷静,更衬托出其中的冷酷。

这部电影原来的名字是《听说你刷房子了》,而其暗指,你杀人了?杀人后,血会溅到墙上。

不过,影片在情节上并没有太多需要说的地方,基本是黑帮片该有的是是非非。剧中人物角色的设定以及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从中可以看到作为黑帮成员的身不由己及其面临的人性抉择。

电影中,作为黑帮杀手的弗兰克冷酷无情,但是在这种冷酷无情下藏着他要保护的人。

其中,一个要保护的是自己的家人,一个是保护自己的兄弟;这两批人,一批是血缘带来的亲密,一批是利益共同体捆绑在一起的亲密。

事实上,在处理血缘关系上,无论是在《教父》中,还是在《爱尔兰人》中,都可以看到,即使身为黑帮大佬,也有力不从心之处。虽然尽心尽力保护血缘关系中的家人,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总是让人唏嘘。

在《教父》里,二代教父麦克面临着在家庭问题上的无奈;同样,在《爱尔兰人》,黑帮杀手弗兰克也面临着这种无奈。最后,自己珍爱的、要保护的,却最终离开了自己。

电影里的饰演弗兰克的罗伯特·德尼罗,在《教父》里饰演年轻时代的一代教父维托;电影里饰演吉米的阿尔·帕西诺,在《教父》里饰演二代教父麦克。

不过,在《爱尔兰人》里,曾经的“二代教父”吉米,不再是《教父》中麦克那个“人狠话不多”的角色,倒是曾经的“一代教父”弗兰克继续保持了《教父》中维托的底色。

与《教父》相比,这部黑帮片多了温情。剧外,这种温情,也许是跟导演和主演的年龄有关。英雄已到暮年,时光多少带着一丝暖意。

剧中,这种温情,也许是因为嗜血杀手临近暮年的无奈,也许是因为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

从监狱里出来的弗兰克,为了跟自己的亲生大女儿见上一面,拄着拐杖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想跟在银行柜台工作的女儿说上一句话。

然而,看到自己的父亲,大女儿一句话没说,默默关上了柜台窗口。

矗立在柜面前面的弗兰克,哀求着想跟女儿说话。但是,女儿一句话没有回应。

电影最后,坐在小房子里的弗兰克对离开的神父说,走的时候,请不要把门全关上,留上一道缝。

这道门缝,或许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留着,也许为了曾经要保护的人留着,让人看到了弗兰克的无尽孤独。

与在银行柜台工作的大女儿见面未果后,弗兰克找到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表示说,虽然没有跟大女儿说上一句,但是好在自己曾经保护好了家人。

然而,这个女儿的回答和反应,好像并没有怎么领情,好像在说,保护了什么。

在这里,剧情好像想说,这一刻的弗兰克心里得有多么辛酸,被保护的并没有觉得受到的呵护。

但是,我反而没有觉得弗兰克心是心酸的,而是觉得他心里一定有种宽慰。就像一句,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没有事情,就是最好的情况。

家人可以感受不到自己的爱,也可以不领情,只要好好地活着就好。晚年的弗兰克,想要挽救自己跟女儿的关系,但更多地是看到女儿们可以安心生活的宽慰。

比起得到跟家人拥有更亲密关系上,弗兰克选择了保护家人的安全,这也直接导致了自己对吉米的背叛。

背叛吉米,意味着内心无尽的折磨,也意味着女儿彻底与自己断交,但或许为了家人的安全,弗兰克还是选择了杀掉了吉米。

电影中,吉米上车跟弗兰克拥抱时,吉米一眼撇到了弗兰克挎斗里的手枪。

吉米问,带着枪了?

弗兰克拍着挎斗说,是。

当时,吉米肯定想不到枪口将要对向自己,当时他还想着弗兰克带着枪是为自己的安全着想,想着弗兰克跟着自己一起去谈判,自己的安全能够得到保证。

杀掉吉米,弗兰克一定是痛苦。我们无法体会,当弗兰克和吉米坐在汽车后座,一起将要去杀吉米的房子时,弗兰克的心情。

吉米是自己的朋友,也是曾是利益大共同体的人。但是,在最后的时刻,弗兰克还是选择了背叛吉米。

一直在想,弗兰克杀掉吉米到底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还是同时要保护罗素或者其他什么。

如果只是从弗兰克展示出来的信息来看,很难得到弗兰克自己的想法。于是,只能从其他人提供的信息中,判断弗兰克的想法。

全片唯一一次拉塞尔情绪失控是背叛了吉米后,他对着弗兰克说:“I chose us over him。”

这也许还看不出弗兰克的想法,但是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拉塞尔选择了弗兰克。这句话,可以推测出,决定行动的弗兰克一定意识到吉米将成为背叛、瓦解利益共同体的人。

或许,导演觉得拉塞尔情绪失控说出这句话,还是不够足以说出弗兰克内心的想法,为此电影最后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推测弗兰克内心想法的细节。

影片的最后,事过境迁,当有来访者问起弗兰克关于吉米死亡的真相时,弗兰克还是条件反射式地回复“问我的律师吧”。

来访者回答说“他死了”。

“谁干的?”

“癌症。”

“罗素、吉米……都死了。”

来访者继续补充道:“所有人都已经死了,你的沉默还在保护谁呢?”

十一

直到这里,才可以看出,弗兰克背叛吉米的原因不止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他还想保护罗素以及这个黑帮集团的利益共同体。

最后时刻,弗兰克仍然保持沉默,原因也许有,自己内心充满遗憾,不想说出自己杀掉了吉米;也许有,害怕说出真相后,自己的家人会遭到报复。

不过,从结尾来看,更让人信服的原因是,弗兰克发自内心认同这个黑帮集团,他不希望人们看到这个黑帮集团曾经出现的内讧,在呵护自己对于这个集团的认同的同时,更想让这个曾经存在于他那个时代的黑帮集团成为一个逝去的传说。

所有人都死了,他还想保护自己的认同以及他认同的集团里的人的过去。

展开
收起

豆瓣9.1,这部《爱尔兰人》堪称美国黑帮影片的一场华丽谢幕

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谈起黑帮情结,我想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国家是美国,怎么也无法脱离掉的帮派是黑手党。从上个世纪起至今的几十年时间里黑帮题材的电影从未有过哑火的时候,自美洲大陆的美国一直到亚洲的中国香港以及韩国等,纷纷拍摄出许多部不错的黑帮影片,让众多观众大饱口福。但是大浪淘沙,最终能够算得上是经典的黑帮影片也就那么几部,这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美国往事》以及《教父》。

从此之后黑帮题材的电影再也没有拍出过可以与这两部相提并论的作品,时至今日,许多观影者依然还在怀念着那部《美国往事》中罗伯特扮演的面条以及《教父》中阿尔帕西诺所饰演的第二代教父,那个时候他们精彩的演技所诠释出来的人物真是教科书级别。如今几十年的光景过去,曾经在荧幕上上还是意气风发的罗伯特与帕西诺早已成为了白发苍苍、身躯佝偻的两个老人,人们不觉间会感慨道,这世上再也不会有他们两个人所饰演的黑帮片了,这两个老戏骨所代表的那个年代黑帮片的韵味只能存在人们的脑海里。

在我们的记忆里,《美国往事》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黑白色的老相片,因为只要观众一观看就会浮生出浓浓的年代感,的确是这样,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那个时候的人物和故事与现在都有很大的出入,而那个年代里所饰演面条的罗伯特不过才四十岁。因此那个时候的罗伯特英俊的面庞、矫健的身姿、电影中所展示出来的潇洒气质,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将其一分不差的诠释出来了。

电影《教父》中阿尔帕西诺所饰演的第二代教父是整个教父作品当中戏份最多的,人物性格最丰富的,从他为自己的父亲“第一代教父”复仇开始到掌握整个家族的权力、以至最后家族的没落,阿尔帕西诺都演绎得十分出色,因此时至今日再也没有哪个演员能够将教父这一角色演出如此的高标准来。

几十年过去,曾经活跃在荧幕上两个黑帮题材电影的大师如今已是两位垂发老人,甚至我们会认为往后的生涯里再也不会看到这两个人出现在黑白题材的电影里面。

但是惊喜往往在不经意间,谁知道今年横空出来的一部电影《爱尔兰人》竟然再次将两个凑到了一起,没错,罗伯特与阿尔帕西诺强强联手,由曾经拍出过经典高分电影《禁闭岛》、《雨果》等电影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横空出世了这部黑帮电影《爱尔兰人》。电影一经上映就将我们的记忆带回到了《美国往事》以及《教父》所演绎的年代中,好像记忆当中的那个面条和第二代教父又一起回来了,你说惊喜不惊喜,你说让人期待不期待?并且电影上映后在豆瓣上评出了9.1的高分,在其他的电影平台的分数也是高分不下,是今年到现在唯一的一部超过火热电影《小丑》评分的作品。

电影《爱尔兰人》所讲的故事其实并不是很复杂,它改编自一本非虚构类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弗兰克的爱尔兰人一段时间内杀人经历以及一宗工会大佬吉米失踪的案子。但是电影的拍摄手法十分的有意思,它不是全程的按照故事线来进行拍摄,而是根据罗伯特所饰演的弗兰克年老时的回忆为线索进行拍摄,时间段一会是年来的弗兰克口述回忆、一会是年盛的弗兰克如何加入黑帮并且作案的经过,并且还带有旁白,给人一种浓厚的岁月感。

如果从黑帮题材电影这个角度上来说,《爱尔兰人》并不算得上是一部很好看的黑帮电影。好看的黑帮电影是什么,我想是如香港电影《无间道》那样的情节反转、诡秘莫测;是如《美国往事》那样刺激的枪战场面和人物性格的复杂多变;甚至是《教父》里多宗复杂的人物关系等等。然而《爱尔兰人》并无太多以上所提到的一切,整部电影看上去十分的压抑,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情节并无太多的反转和突变,因此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就像是在看本厚厚的回忆录。

那么为什么这部《爱尔兰人》在豆瓣等平台上的评分如此之高调,人们的评价如此之夸张呢?我认为,如今的众多的观影者看的并不是单纯的黑帮影片,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什么情怀?是来自于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更是来自于《美国往事》中的罗伯特以及《教父》中的阿尔帕西诺。时间是证明一切的良药,几乎任何的问题都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到答案,于是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马丁斯科塞斯的作品是真的好看、老戏骨罗伯特与阿尔帕西诺的演绎是真的精彩。因此在拥有如此多的忠实粉丝和铁杆影迷的支持下,我想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爱尔兰人》评分是这么的高、评价也是这么的好了。因为这些人是我们的回忆,是代表着经典,这些人所聚在一起所拍摄出的作品不能用不好来形容,也不能用不好来进行形容。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这部电影是根据罗伯特的两条故事线索来拍摄的,一个线索是罗伯特所饰演的弗兰克年轻时加入黑社会以及杀人、到最后灭掉工会主席吉米的过程。另一个线索是已垂垂老矣的弗兰克对自己过去的回忆、晚年时期弗兰克雄风不再的凄凉感。因此为了能够让已经上了岁数的罗伯特一人饰演年轻时候的弗兰克以及本色出演老年时的弗兰克这两种不同年代的角色,导演更是利用了先进的技术,让已经上了岁数的罗伯特饰演的年轻弗兰克呈现在观众面前。

所以整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觉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来自于饰演弗兰克的罗伯特和饰演吉米的阿尔帕西诺的情怀。弗兰克如何进入黑社会、如何的杀人、如何的获取权力就像是一部经典的美国黑帮风云史诗,而晚年的弗兰克坐在轮椅上谈笑风生更像是一种落幕。因此这部电影《爱尔兰人》就是一部美国黑帮影片的集体谢幕,它终结了《美国往事》、终结了《教父》,让罗伯特不再年轻,阿尔帕西诺也已风光不再,一切繁华都消散在烟云中。

这部《爱尔兰人》有三个多小时,完全顶得上两部普通电影的时间量,并且电影并不是特别的精彩,甚至是有种淡淡的压抑和昏昏欲睡的头痛。在这个崇尚着快餐文化的社会以及娱乐至上的社会里有谁愿意花三个多小时看一本厚厚的回忆录呢?然而这部《爱尔兰人》依然有很多人看,并且依然有很多人打上了高分。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来自于美国经典黑帮电影的落幕,是来自于罗伯特和阿尔帕西诺对《美国往事》、《教父》这些回忆杀的终结。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哦!

展开
收起

《爱尔兰人》: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现白头

1975年7月30日,叱咤风云的工会巨头吉米·霍法神秘失踪,轰动美国。

2004年,美国前凶案检察官查尔斯·布兰特出版了黑手党杀手、爱尔兰人弗兰克的传记《听说你刷房子了》,弗兰克在书中承认自己枪杀了霍法:

一些专家质疑弗兰克的说法,但德尼罗非常喜欢这个故事。

2007年斯科塞斯与德尼罗开始制定拍摄计划,于2019年完成了根据《听说你刷房子了》改编的《爱尔兰人》,被誉为“冷酷迷人的黑帮史诗”。

片头表现的暗杀事件在美国犯罪史上影响巨大:1957年10月25日,55岁的黑帮教父Albert Anastasia在纽约的一家理发店死于非命。

《华尔街之狼》(2013)针砭华尔街的金钱至上、荒淫无耻,但接二连三的性派对和毒品狂欢,严重削弱了影片的批判力量。镜头里没有人性的挣扎和反省,只剩下小李子滥用毒品后扭曲的肢体。

斯科塞斯汲取了《华尔街之狼》的教训,没有用快意恩仇的枪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是以鲜花遮挡理发店,意在揭示美国社会花团锦簇的背后,充满肮脏、血腥的阴谋和杀戮。

弗兰克想挣笔外快,险些惹来杀身之祸,哈威·凯特尔扮演的黑老大不怒自威:“谢谢罗素吧,我本来想让犹太黑帮干掉你。”

表面上让弗兰克感谢罗素,实际上是在显示:罗素,看我多给你面子。

丘吉尔给英国军情六局定了条规矩:杀不如抢,抢不如偷,偷不如骗。黑道也是如此,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动辄打打杀杀很难看到明天的太阳。

罗素统治的犯罪家族很小,但对美国黑道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和弗兰克一起逗孩子玩,摆谈家长里短,远不如《好家伙》(1990)刺激:

斯科塞斯一方面想表现真实的质感,另一方面,岁月流逝,他对“精彩”有了不同的理解。

1960年代卡车工会巨头吉米·霍法(会员230万)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披头士,怎样用镜头表现?

一个黑人司机遥望正在演讲的霍法,目光温柔得像在看自己的爱人:

类似这种一闪而过的镜头,斯科塞斯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女儿佩琪自幼害怕父亲弗兰克和罗素,跟霍法很亲。听闻霍法失踪,看到父亲的言行举止很不自然,她就已经明白了一半。

满怀愧疚的弗兰克无法直视佩琪悲愤、疑虑的眼睛,心乱如麻,鬼使神差地冒出一句:

我该给约瑟芬(霍法的妻子)打个电话。

什么,你还没打电话?!

佩琪追问父亲为什么还没打电话:

亲密的朋友失踪两天,第一反应难道不是打电话问候一下其家人吗?你怎么坐得住,莫非做了什么亏心事?

德尼罗的演技太赞了,略微停顿,神游八荒的他像是从案发现场回到现实:

接下来的电话嘟嘟囔囔,近乎语无伦次,就凭这个段落,德尼罗就该再拿一个奥斯卡影帝。

这些老戏骨的演技不成问题,问题是耗资巨大的去衰老(de-aging)技术并不尽如人意。你可以抹平演员额头的皱纹,但无法抹去他们眼底的沧桑和蹒跚的步履。

76岁的德尼罗演绎青春壮年的弗兰克,明显力不从心。

《爱尔兰人》、《好家伙》都有德尼罗踩人的镜头,后者之凶残、狂暴,令人胆寒,前者就像一个老顽童跑到儿童公园踩气球,怎么看也不像是黑手党的金牌杀手。

《盗火线》(1995)德尼罗气场一万八:

兄弟和钱一个都不能少:

黑白双雄针锋相对、惺惺相惜:

灵魂对视成为永恒的经典:

《爱尔兰人》双雄同框,似在追忆逝水年华:

同样是发飙,《爱尔兰人》帕西诺已是强弩之末,上气不接下气,看着让人心疼:

《盗火线》那个火山喷发的咆哮帝到哪里去了?

《好家伙》乔·佩西可能是影史上最恐怖的矮子杀手,具有一种致命的幽默感:

在《爱尔兰人》里成了一位瘪嘴的太婆: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现白头!

再精湛的演技,再昂贵的去衰老技术,也无法抗衡时光这双巨手,凌厉的眼神、虽千万人我往矣的气势,与年龄相伴的血性、感觉、步态、身手,已是昨夜星辰昨夜风。

尽管缺憾颇多,《爱尔兰人》对美国政治的理解,对黑帮日常的表现,尤其是对白自然、真实,水平极高,强烈推荐。

片尾听说自己的律师死了——人们一般会问怎么死的——弗兰克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谁干的?”

无论是在战争还是承平岁月,弗兰克的朋友或敌人大多死于枪杀、爆炸,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生老病死的概念,如果谁死了,那么一定是被弄死的。

多么漂亮的豹尾,多么辛酸的幽默!

展开
收起